負暄瑣話

出版時間:1986.9  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張中行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作者取曬太陽時閑話之義,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寫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學為中心的舊人舊事,得章太炎、黃晦聞等六十余篇,集為《負暄瑣話》,于1986年出版。用意是記可傳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作者說“是當作詩和史寫的”,因而筆下總是輕松中含有嚴肅,幽默中含有淚水。出版以后,國內(nèi)外報刊曾發(fā)表多篇評介文章,認為作者有卓識和深情,以行云流水、沖淡自然之筆寫今世之《世說新語》,描畫“逝者如斯”而寓悲憫人之懷,惜古憐今之趣,書格之奇,文筆之高,為近年所罕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負暄瑣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5條)

 
 

  •     我最初讀到張中行先生的著作似乎是八十年代中期,黑龍江一家出版社推出了《負暄瑣話》。其實“推出”二字不大確切,因為那時出版社為不知炒作為何物,此外張老先生也還沒有后來“燕園三老”、“國學大師”這樣的冠冕,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從未聽說過作者的名字,書也就出得無聲無息。單看書名,我還以為是古人筆記一類,因那時當代作者似極少取這樣的書名。也就是順手一買?;厝ヒ蛔x,卻有驚艷之感。以后遇到好讀書的朋友便介紹,形容為當代的《世說新語》。
      做這樣的類比,是因為這書從記人這一點上講,是同一性質,而且所記都是文人。此外恐怕還有后記(書中題作“尾聲”)中標舉的“選境”說的導引:
      我有時想,現(xiàn)實中的某些點,甚至某些段,也可以近于藝術的境,如果是這樣,它就同樣可以有大力,有大用。與造境相比,這類現(xiàn)實的境是“選境”。古人寫歷史,寫筆記,我的體會,有的就有意無意地選境。我一直相信,選境有選境獨特的用途,它至少應該與丑惡的揭露相輔而行。
      抄這段文字時才留意到周汝昌先生在書末的《〈負暄瑣話〉驥尾篇》曾特意將選境說表而出之:“他提出的‘選境論’,值得藝術理論專家們寫出一部大書來探討它,何其偉哉!一冊不太大的‘筆記野史閑書’,含有如此重要的美學哲理問題,不見此書,誰其信之?”顯然,周老先生以為拈出“選境”二字,非同小可。但“如此重要的美學哲理問題”,似乎后來也并未見有論者發(fā)煌其意,或者是周老先生言重了也未可知。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有“造境”、“寫境”之說,所謂:“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區(qū)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于理想故也。”張老先生變“寫境”為“選境”,與“造境”對舉,移以說明不脫實事的散文(或某一類散文)與虛構文學之別,倒也醒豁。順便說說,我以為與西方作家相比,中國文人在“造境”方面大有不如,在“選境”方面或擅勝場。其實不獨文,古詩詞中有很多,也可以歸為“選境”。
      選境用以“記可記之事,傳可傳之人”,可通于古人贊《世說新語》的“片語傳神”,或者說,所謂“傳神寫照”、“傳神阿堵”仗的就是“選境”之妙。其要訣是將日常的情境審美化,當然也不妨說,日常生活中原本就不乏?!敦撽熏嵲挕分芯陀胁簧俣温洌驗椤皞魃瘛?,就特別能讓我們“想見其為人”。且舉一例?!缎苁Α芬黄獙懘死系牡渲嘏c執(zhí)拗,我們所熟知的“段子”(與廢名論佛時相爭而至于扭打)之外,就“選”了一樁親歷的事:“一次,是熱天的過午,他到我家來了,妻恭敬地伺候,他忽然看見窗外遮著葦簾,嚴厲地對妻說:“看你還聰明,原來胡涂?!边@突如其來的訓斥使妻一愣,聽下去,原來是陽光對人有益云云。”事至瑣細,但用王國維的話,“境界全出”。
      月旦人物,要有會心,如其是面面觀,更要有見識。張老先生雖說經(jīng)常謙稱全面的評價自己辦不了,可事實上對所寫人物從為文(詩詞、書畫、學說,等等)到為人,都說到了。而且在意的是道破底里的“整體論”。以我的淺見,比之于汪曾祺那樣同樣也是“傳可傳之人”的高手,張老先生的特別處就在于他的“識”,并且要道出這見識,而他的識是以學養(yǎng)及對人生的洞達做后盾的。他所談者,又大多是學人(雖說所重在“人”不在“學),這個,其他的高手的確辦不了。他之選境,常常伴以議論,好比立于“境”旁的評點,竟在說透。比如說到周作人的一樁軼事:據(jù)說周1939年元旦遇刺后到醫(yī)院檢查,聽說只擦破點皮之后,高興得跳起來。他即下一案語道:“這是修養(yǎng)敗于天命的一例,因為就是生死大事,最好也是不忘形的。”此語下得其實沉痛,沿此提示,我們對周作人的某一面,或能憬然有悟。
      但是過多的議論和“義理”也會妨害“境”的構成。由《瑣話》而《續(xù)話》而《三話》,張老先生生發(fā)議論、闡發(fā)“義理”的沖動似乎越來越強烈,有的時候,籬下閑話不知怎么就演為“順生論”,其中的“說”,加上他特有起承轉合的言說方式,好似也成為他“順生”姿態(tài)的一部分。讀者常常得穿過“義理”的滯礙才能接近“境”中人物,極端的情況下,是張老先生的姿態(tài)比所傳之人更見分明。有論者指其文章有“方巾氣”,不能說完全無因。啟功先生曾戲稱張老先生奉的是“教育教”,當然是贊賞之辭,但亦未嘗不可從另一面去解。這一面《瑣話》里原本就有,不過到后兩書中,才更是水落石出。張老先生對自己文章的自信肯定是不假外求的,不過聲譽日隆也許令他更其率性而為。率性而為的結果往往是自身特點的放大,正面的負面的都是如此。張老先生殆亦不免。( 來源:《文匯報》2007 ,作者余斌)
  •     耐心讀了60%,實在不忍續(xù)讀,中行老人臧否人物有失厚道中行啊。回望“順生論”實則順命不順生,“禪外說禪”確乎在禪外也,托大了。
      
      ---------------------------------------
      -------------------------------------
      
      
      
      
      
      
      
  •     自從去年夏天來到北京,書買了不到30本,它們有專業(yè)書籍,有遣興讀物,我讀了不到一半。不過,這倒不是懶。直到前不久,我還是乘興而讀:時間上沒有固定安排,讀書上也就沒有具體計劃。6月月初我要回家一趟,想把一些非專業(yè)書籍帶走:因為,返回時還要帶來不少書,而書帶在身邊太多了終究是不方便的。這樣,要帶走的書,我就急于照顧了。
      春分(3月20日)那天購得《史記》,前些日子讀完下冊之后,并沒有緊接著繼續(xù)上冊,而是讀“中華版張中行作品”了。
      1月2日逛中國書店(海淀區(qū)),發(fā)現(xiàn)了地下一層特價區(qū),覓得先生作品三本:《負暄續(xù)話》(第1版第1次印刷)《負暄三話》(第1版第2次印刷)《順生論》。購得第1次印刷、第2次印刷版本,純屬意外收獲,我如獲至寶。張老的作品集,網(wǎng)上有電子書,里面沒有《負暄》系列。這樣,先生的作品,我搜集得差不多了。
      《負暄瑣話》,我是前年在煙臺讀的,當時還給朋友推薦,錄有短信集《中行先生》,節(jié)錄如有:
      “夜來個例舉《世說新語》,是因為這兩天我正讀其‘現(xiàn)代版’之《負暄瑣話》。書為張中行先生宿年欲呼而八四年出之。文記可傳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保?6月11日23:10:41)
      “《瑣話》所記述之人:有赫赫學界名流,亦有頗可一述奇士。先生說他的為文,是當作詩和史來寫的。其后續(xù)有《續(xù)話》和《三話》?!冬嵲挕废滴胰ザ?。”( 06月11日23:16:46)
      “中行先生為文:思想淳厚而文字尤工,感情其中而沖淡雋永,苦味往生而幽默時成。最是先生晚年之為文:‘忠于寫作,不宜寫者不寫,寫則以真面目對人。’”(06月11日23:19:37)
      上邊也提到了,《瑣話》系2006年購得。補充一下:《續(xù)話》和《三話》,當時沒有一齊買下。然而,一直念念不忘,無法釋然于懷。剛得到這兩本書時,我是看目錄挑著讀的。它們比《瑣話》更為深奧,一時里我沒有立即通讀。
      今晚,算是把《續(xù)話》過了一遍,本想寫寫自己的感受,卻又實在太不好意思:先生堂奧何其深哉?小子登其堂而未入其室也。然而,我還是要抒發(fā)一下“思古之幽情”,實踐實踐我的“思人睹物”。
      這里的“思人睹物”,由“睹物思人”而來,卻不僅是前兩字后兩字位置的變換而已,我賦予它的含義約略可以這樣描述:前者是自覺的,后者是自發(fā)的。具體意思,后面部分會有所具體體現(xiàn)。
      接下來,我將從書中篇章摘取文段幾處,冀求神現(xiàn)先生性情一面,糅進內(nèi)心仰慕十分。三六《集句》稱及:集句集得天衣無縫時,“使很多人提及集句,想到的就主要不是偷巧,而是博學和慧心。”當然,我的剪輯,只是“剪”了,并沒怎么“輯”,所以文段上有很大的跳躍,或者說是有些不連貫也行。這樣一來,“博學和慧心”,我是不奢求沾邊的。好了,我自己就不多說了,還是“述而不作”吧。
      “有那么一天,發(fā)思古之幽情,想看什么不見了,因而有些感慨”。“看義和門,周圍轉一轉,想到趙孟頫、關漢卿、珠簾秀等待,以及遠客馬可波羅,大概不只一次從這個門洞穿過;我呢,就要遠去了,心里也是不好過?!薄叭绻f一乘阮籍之車,走到‘所謂’曹雪芹故居的門口,進去看看,設想這位玉兄晚年,曾與新婦寡居表妹,在這里煮小米粥吃,于是而產(chǎn)生伏白首等等遐想,總是有點滑稽?!保ㄋ乃摹墩纨埣冽垺罚?
      “六十年代前期和八十年代早期,我兩次到通縣(先生謂之第二故鄉(xiāng))。后一次是專為訪舊,連母校也進去了。室內(nèi)院內(nèi)都空空,據(jù)說是是西倉蓋了新房,遷了。當然要想到大紅樓,可是,沉吟一下沒敢進去,怕的是僅存的夢也隨著人煙稠密而幻滅。不看,舊日的柴門小院和鳥語花香永在,于是心就可以長在天上。”(五五《無題》)
      “我,頗有現(xiàn)在一些旅游家的心情,到北京,不只著名的燕京八景要看看,就是小胡同,只要有感興趣的什么人住過,也想走進去,摸摸殘磚斷瓦。于是而借這個借那個,翻這個翻那個。就這樣,許多書,大塊頭的、零種的,像魚一樣,從我的面前游過去。由自己方面說,是跳到古籍的大海里,盡情地撲騰一陣子。”(二十《北大圖書館》)
      “但就是難登天一、海源之閣的小本本,只要有些須可取,失落,也總是不能輕易忘懷。即如這本潘譯《性心理學》,回來了,我不見得再看,可是不看還是想有?!保ㄋ钠摺兑槐咀g著的失而復得》)
      “說起這類遺物,由前見古人的要求方面衡量,還有等級之分?!行┦侵械摹H缳I到某藏書家的藏書,可以推知某人一定翻過,上有手澤,……但某人的身心活動,究竟不能由模糊而變?yōu)榍逦?,這就還是隔霧看花。有些是上的。如有些書札和詩稿之類,或嘻笑怒罵,或痛哭流涕,讀其文,兼看其手書,就可以清楚地想見其為人,也可以說是與古人相會了?!保ㄋ陌恕肚耙姽湃恕罚?
      “有興趣見古人,未必見識沒有興趣見今人。但是會引起這樣的疑心。使人總是不好的,于是不得不想想辦法。可惜,一時想到的仍是乞援于古人,杜甫《戲為六絕句》中有句云:‘不薄今人愛古人。’員外郎尚且如此,‘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四八《前見古人》)
      就寫到這兒吧??纯词直?,零點三十了。
      
      2009年5月12日零點草成
      翌日整理
  •      很偶然的機會在圖書館翻到張老的書,負暄于瑣話,少了生活浮夸的情節(jié),沉甸甸地看某些恍然不堪促及的人物。
      
       張老讀紅樓,逛東安,大酒缸或者漫談那些歲月的人事。都是瑣話,散散淡淡地放置一旁,既然是隨筆,也就讓我隨心而讀。撒旦的物當歸于撒旦,神的物當歸給神。
      
      
       哈哈哈哈 ~第一篇書評 就作苦水詩存吧。
  •     人有了些年紀,就會懷舊。那些志同道合的老友,不敢去詢問他們的消息,生怕?lián)Q回一紙訃告。想起我家糖包提起過他的祖父,老爺子在世時很規(guī)律的和老戰(zhàn)友們通信,若得回信便好,若無回信,絕不再詢問近況。老爺子們頗有點“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钡你皭潯埾壬摹敦撽熏嵲挕?、黃先生的《比我老的老頭》,皆如是。
      
      彼時的文人們,情操之高尚不是現(xiàn)在的知識分子可望其項背的。
      “那是一九六六年的八月,文革風暴剛到的時候。有一天,入夜,聽見西院吵吵嚷嚷。我們靜聽,知道是自西而東,抄家到了這里。人聲嘈雜,聽不清。中夜前后,聲音稀了,聽見有人問:‘說!槍埋在哪里?’答話:‘我一生手沒沾過槍,確是沒有?!菑埿П虻穆曇?。第二天早晨,開來兩輛卡車,裝運抄沒的文物。后來妻聽鄰人說,張老先生真有修養(yǎng),許多古董是他用報紙包,用繩捆,并囑咐千萬好好抱住,交給國家,運走的?!毕襁@樣的好修養(yǎng),真是不多見。
      
      
      《負暄瑣話》,字里行間也總是夾雜了些惆悵和辛酸。
      比如:“閑談,我問他們牡丹何以養(yǎng)得如此之好。他們很誠實,說要在入冬之前施大肥,所謂大肥,是煮得特別爛的豬頭和下水(五臟)等。這使我想到一個大問題,或是大悲劇,就是理想與現(xiàn)實難協(xié)調(diào),或說教義與世俗難協(xié)調(diào),你爭我奪的結果總是勝利屬于后者?!绷攘葞拙?,讓我這個時常糾結到深夜難眠的人情何以堪。
      
      讀到談張先生的老師熊十力先生時,很有意思?!叭甏跗冢≡谏碁┿y閘路西一個小院子里,門總是關著,門上貼一張大白紙,上寫,近來常常有人來此找某某人,某某人以前確是在此院住,現(xiàn)在確是不在此院住。我確是不知道某某人在何處住,請不要再敲此門??吹降娜硕疾唤?。”
      
      “每日于百忙中,須取古今大著讀之。至少數(shù)頁,毋間斷。尋玩義理,須向多方體究,更須鉆入深處,勿以浮泛知解為實悟也?!笔切苁ο壬鷮懡o張先生的座右銘,也是寫給浮躁的我們的座右銘。
      
      張先生的文筆自不用說,他所描繪的舊時文人,讓我感覺……怎么說呢?嗯。。。。。。羨慕嫉妒恨!
      
      
  •     里面的文章讀過多遍,記人記事,多是親歷。
      張先生的這本書給我開了一扇窗,順著他的文章,你發(fā)現(xiàn)張先生的學識淵博,同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荒疏與無知。
      張先生的文章平淡充實,值得反復誦讀。書中所記人物,各有性格,張老娓娓道來。
      本書雖然名為瑣話,作者也說不過籬下閑談,內(nèi)涵的真知酌見讀過此書的讀者自能體會。
  •     由張中行的語言說起
      前段時間,從書架上找出了張中行的《負暄續(xù)話》和《負暄三話》;《負暄瑣話》翻遍了宿舍,愣是沒找著,不知流落在何方。不過還好,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的《張中行選集》選了《負暄瑣話》不少精彩篇目。三本書摞在一起,很厚,臨睡前閑讀數(shù)篇,居然慢慢地就翻完了。
      書很精彩,所描寫人物之風采自不待言。給我印象很深的還有作品的語言:是傳統(tǒng)的語言,多短句,看似有些絮叨,細細讀來,閑散的調(diào)子里藏著無窮的韻味。隨手翻到《負暄續(xù)話》第50頁,“我想,生,難得順遂,作古則一了百了,也好;只是不知道,易簀之時,情況還是加冠減俸嗎?”一小句,少則一個字,多則九個字,語言多么從容簡練,意思又是多么顯豁啊?!獫h語的美感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常常寥寥數(shù)句,就寫出人物之風神,堪稱妙筆。比如《紅樓點滴一》:“梁思成在北大講中國建筑史,每次放映幻燈片,很有意思,他聽了幾次。下次是最后一次,講雜建筑,應該去聽聽。到時候,我們?nèi)チ恕Vv的是花園、橋、塔等等,記得幻燈片里有蘇州木瀆鎮(zhèn)的某花園,小巧曲折,很美。兩小時,講完了,梁先生說:“課講完了,為了應酬公事,還得考一考吧?諸位說說怎么考好?”聽課的有近二十人,沒有一個答話。梁先生又說:“反正是應酬公事,怎么樣都可以,說說吧?!边€是沒有人答話。梁先生像是恍然大悟,于是說:“那就先看看有幾位是選課的吧,請選課的舉手?!睕]有一個人舉手。梁先生笑了,說:“原來諸位都是旁聽的,謝謝諸位捧場?!闭f著,向講臺下作一個大揖。聽講的人報之以微笑,而散。”老北大自由寬松的學術空氣,梁思成先生的魅力和大度,師生之間的融洽,都如在眼前。
      又從書架上拿了一本《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的名作,翻到第一章《被離棄的道路》。第一句是:“當文明的進程發(fā)生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轉折時——即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像我們預料的那樣持續(xù)前進,而是收到我們將其與往昔野蠻時代聯(lián)想在一起的種種邪惡的威脅時,我們自然要怨天尤人而不自責?!币恍【?,少則13個字,多則29個字;整句話86個字,這可是僅僅一句話啊,而狀語就足足72個字,頭重腳輕。讀得喘不過氣來,雖然意思還算是清楚。全書風格就是這樣的。
      這就是為什么我越來越不愛讀人文社科的翻譯作品,原因就在于文字太歐化了,句子拖得老長,如一列長長的火車,以至到了讓人忍無可忍的地步,翻譯已是這樣,而深受這種翻譯體影響的學者的文字更是不堪卒睹。翻譯體風格的極致是汪暉,艱澀難懂,但意思并沒有那么高深,純粹是故弄玄虛,以艱澀的外表來掩蓋思想的蒼白,王彬彬先生曾對此做了很好的分析與批評。
      我現(xiàn)在很詫異的是,當年我居然完完整整地讀過汪暉的兩本書和很多論文,居然還做了批注?,F(xiàn)在拿起來,我是一頁都讀不去了。我甚至不想再找出壓在箱底的汪暉作品。
      于是打開劉小楓的《這一代人的怕和愛》,信手翻到第6頁:“在寥落的心之深處,在與零落之生息不可分割的時間性生命中,零落之生息真正以血肉去把握的不是外在流逝的時間,而是內(nèi)心所深切體驗過的時間?!碧炷兀@是一堆怎樣的故弄玄虛的囈語,我讀了五遍,還是沒有弄明白劉小楓到底想說什么。誰能告訴我這句話到底什么意思?!而就是憑借這樣的東西劉小楓贏得了包括我在內(nèi)的文藝青年的狂熱推崇。突然想起,劉小楓書中觸動我的句子似乎都是他引用的法國、俄國文學等文學經(jīng)典里的句子。他個人原創(chuàng)的句子我一句都記不得了。
      汪暉和劉小楓,都是當今學界翹楚,名滿天下。在這個浮華的世界,大概只有故弄玄虛,才能成就名聲吧。
      
      
  •     也不知道什么時候,突然出現(xiàn)了一位新作家,他的名字叫張中行。首先是在報紙上,然后是在刊物上,經(jīng)常能見到他的作品,談人、談事、談文物、談作文、文字淡雅如水,樸實無華,卻又悄悄透著那么一股子雋永,令人回味不已。不久,書店連續(xù)出現(xiàn)了張中行的幾本著作《負暄瑣話》,《負暄續(xù)話》、《禪外說禪》等。看了作者小傳,才知這位文壇新秀,走紅那年已經(jīng)80有4。此老對語文,中國古典文學和人生哲理均有研究,知識涉及面之廣令人驚嘆。
        但是當我們對這位作家追本溯源時就會發(fā)現(xiàn),張中行的成名作還是應該屬《負暄瑣話》,盡管此前曾有書出版過?!敦撽熏嵲挕愤@本書屬于筆記類散文小品,六十多篇文章以寫人物為主。這些人物可不是一般人物,胡適、周作人、章太炎、劉半農(nóng)、朱自清都是人們所熟悉的,至于馬敘倫、熊十力、溫源寧、鄧之誠,只要對中國近代學術人物略知一二的人應該聽說過他們的大名。寫人記事本不容易,況且是這些知名人物更不容易寫好,可張中行先生卻有那個本事,舉重若輕,娓娓道來,使人不覺得名人之可畏。
        比如胡適博士,鼎鼎有名大人物,張先生寫他的辦法是孔融讓梨,專揀胡博士一些瑣屑小事來談。如胡博士的外貌,他的言行舉止。這里舉個例子:張先生說胡博士愛社交,平易近人。即使是對學生,胡適也是口稱某先生,滿臉堆笑。如果在胡適家客廳里高談闊論,過了時間還不走,他也絕不會下逐客令。因為他有名,并且好客,所以同他交往就成為文士必備的資歷之一,帶有諷刺意味的說法是:“我的朋友胡適之?!绷攘葦?shù)語,就讓胡適平易近人的形象躍然紙上。這種寫作的功力確實不是幾年就能修得到的。
        在《負暄瑣話》中,張中行先生寫的人物都與北京大學有關。于是也帶出了北大的許多雜七雜八的事和沾帶上的瑣事。如《東來順》一文說的就是一個餐館。為什么給張先生印象深,一是特美價廉,二是可高可低,三是和氣,說來都是一些小事,可就是這些小事讓人總也忘不了。
        說來也奇怪,人生當中讓人忘不了的,往往是些小事。
      
  •     盤膝坐床頭,啃雞脖。無酒,啜涼水,嚼張中行先生《負暄三話》以為樂。識不少博雅之人,見不少情重之言。如入高士之林,俯拾皆是學問,撲面都成風度。
      
      張中行先生以如淵之學問,做淺淡之文章,言淺而情深,文淡而意厚,實在令人高山仰止。
      
      張中行先生有大學問而不以大學問家自居。對年長者敬,對同儕人重,對朋友誠,對同道義。為人仁厚謙遜,幾次提到自己的朋友時直言自愧弗如。看當今的大小學問者,遇到被人挑刺就火冒三丈,碰上冒泡露臉的機會就當仁不讓,且不論學問的高下,但就風度的高下來說,先就遜了好幾分。
      
      張中行先生的“負暄三話”,一路讀來,至于記住了幾個人,學會了幾句話我實在是不好意思說,因為我讀書向來是狗熊掰棒子,看過,就還給周公了??墒牵緯聪聛?,還是多多少少有點收獲,就是——
      
      真正有大學問的人(當然不單指張中行先生,否則老前輩也不會認同我這說法的)都是不怎么把自己當成是有大學問的人。(這話說來,張老也該含笑認同了)。
      
      還有,古人說,無癖不成人。但凡是肚子里有點貨色的人,多多少少都是有點癖好或是有點怪癖的人(起碼先生筆下的人物都是這樣。當然,也可能張先生是專門選的有特色的人物入的文,也說不定)。那么,想成為“有點貨色的人”是不是先從養(yǎng)個怪癖開始學起呢?哈!這個恐怕是我的獨門所學了!
      
      另外一個收獲,得利于我的“邯鄲學步”精神!當初看董橋,就學董先生的腔調(diào),現(xiàn)在看了張先生三本書,也搖搖晃晃學起張先生說話了,寫著文章,似乎也得了張先生的影響。呵呵~~~就算是邯鄲學步,長者的風度總比我的不成步要好許多,哪怕只學得半分形似,也算我讀書的大收獲了!呵呵~~~阿Q的神韻,我倒是學得來?。。?!
  •     這本書出版20多年了,現(xiàn)在讀來依舊是耐讀的好書,且每次讀的感覺都不一樣,歷久彌香。這樣的書現(xiàn)在不多見了。坦率地說,比現(xiàn)在一些所謂的學術名星們的大著,要高出許多了。
      竊以為,瑣話比續(xù)話要好些,續(xù)話比三話好些。斯人已逝,瑣話會成為廣陵散嗎?
  •      半懂不懂的年紀喜歡逛古籍書店,在那個故紙扎堆的地方通常只有老頭兒和中年人。當我順著樓梯走上二樓的時候,有些人都抬起頭看著我,接著又埋下頭去。那時候的我有點得意,和我的同齡人頗有些與眾不同的得意。多年后我才明白,那樣的眼光里面多數(shù)帶著疑問:一個小姑娘怎么會跑到這兒來,看著老氣橫秋的。
      
      
      
       這本《負暄瑣話》是我當時在那里買的幾本書之一,在那里以我那時候的水平也只能買買《唐詩三百首》之類的詩詞啟蒙書,這本算是個例外。買回家看了幾篇就丟在那里,除了幾個大名鼎鼎的如章太炎、周汝昌之流,其余全不認識??纯捶饷?--幾個老頭坐在太陽下談古論今,頓時沒了興致。
      
      
      
       感謝這次的FEEDSKY大賽,逼得我抓耳撓腮找素材,連帶著把自家的書柜重新整理了一遍,許多藏在第一排后面的書因此重見了陽光,包括這本。
      
      
       午后陽臺上把這本書翻開,倒是有點應了書封面的景。一篇篇翻著看,基本上全是悼念亡故的師長和前輩的。作者何其有幸,交往的大都是中國大學里的大儒,雖是戰(zhàn)火紛飛、謀生艱難,倒也一直往來唱和,精神生活豐富。逝者如斯,20世紀隨著他們的先后亡故慢慢走遠了,那個用筆記錄這些文人的作者如今也已故去。上世紀仿佛是很遙遠的事,遙遠到如今的大學昨是而今非。
  •      突然發(fā)現(xiàn)《非常道2》的段子有那么多截自《負暄瑣話》,編排的先后幾乎與原書無異,語句更極少改動,若有改動也是只減無增。我一直覺著掌故學猥瑣不堪,那是針對窺私意淫的內(nèi)容和對事實稽考的避重就輕,是考據(jù)之末流,沒料到其成書編排的過程還能拙劣到這個地步,那就是剽竊之末流了。
      
       說《非常道2》與《負暄瑣話》同質當然牽強,但二者確乎彼此寄生,共同書寫著文化保守主義的意淫神話。大不敬地說,這幾年張中行、黃永玉、季羨林等老頭子的文字排泄氣味甚壞,飄散甚廣。他們除了縱容自己的露私癖(名人回憶和回憶名人)來滋潤大眾的窺私癖,別無所為。《比我老的老頭子》、《季羨林談師友》、《季羨林談人生》、《季羨林與名人》《世紀老人的話》、《另一種回憶錄》,這些老頭子像他們年青時演練智力一般演練著記憶,可謂血氣方剛,氣勢難當。
      
       上個月在浙圖舊書書市得見黑龍江出的《負暄瑣話》《續(xù)話》《三話》一套,店家決不單賣,而且價錢也翻起兩翻。店主甚至都不愿我多碰,仿佛那是壞孔宅攫得的寶書呢。
      
  •     3月1日影響了我閱讀的人去了
       中行先生遠行了,又是一位大師的離去.與啟功\巴金\費孝通等位的離去的不同的是這次我感到揪心的痛,為中行先生。對于先生我是千萬擁躉中最普通的一個,可先生對于我卻是影響了我終身閱讀的人。
       先生多疑、先生質疑、先生不信仰、先生忠于自己;對于先生我是不應該感到痛的 ,因為先生此生無憾,不是因為沒有憾事,是先生無憾。不寬恕也是超脫,當那個與自己恩恩怨怨的前妻子在文革中受困的時候,他說“她直率比那些口頭主義者強多了 ”這不是因為溫情,當她逝去的時候,他坦然的拒絕了參加最后的送別這也不是怨恨,“她已不是或早已不是原來那個她了”。能如此處事的先生應該是無憾的,因為他生時就超脫了。
       可為什么我的心里還是這么痛呢?總覺得先生是不屬于這個時代的,不屬于這個時代的先生會不會忍受了太多呢?先生的離去似乎也扯走了我心中很小、但柔軟、有點溫暖的地方。現(xiàn)在我們象活著兩張皮,我們的皮囊應對著經(jīng)濟時代的刀槍劍戟,悄悄的在心中留給自己一塊小小的領地。先生幫我營建了這塊地方,如今他卻離去了。影響我終身閱讀的人,影響我一生。
       本來想寫些關于如何接觸到先生文章,及先生文章給我的影響,可情緒總是不對。似乎現(xiàn)在還不能靜下心來說那些瑣事。盡管先生是喜歡說些瑣事的 。
      
      這是去年先生去世時,一番感慨。很幸運,我有老版本的三套,當時讀了《負暄瑣話》后,特別喜歡,就作為及其貴重的禮物送給了一個朋友,但當再次偶得續(xù)話、三話,加之再讀再讀,居然厚起臉皮把送出去的禮物又要回來了,補送了朋友一本新版的絮語?,F(xiàn)在書上的贈語還在,每當翻起的時候,先生帶給我的、好友同道的,那份暖暖的東西總是讓我唏噓感動。
      
  •     書為購其他書店主所贈,不想?yún)s是如此喜愛
      
      書名負暄,大致取日光下閑談之意,望之即覺親切
      翻看一晌,感覺老人對數(shù)十年所經(jīng)之人之事一一道來,情真意切,如昨親見,如己親歷
      
      安靜恬談,如詩如史,這樣的文字才能直入人心
      
      
  •     買到這本書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有次心情不好逛舊書店,看到架上這本《續(xù)話》,記得以前在某個地方看到過張中行這個名字,就買了下來,然后在中大的一個自習室,一口氣讀完了大半。
      
      喜歡這本書主要有兩點:第一個是作者淡泊的生活態(tài)度。第二是作者對人物的評價,真是一語中的。
      
      特別是里面“詩人南星”這一篇,對南星有才而不善經(jīng)營那段評論,雖然是寥寥數(shù)語,但卻是發(fā)人深省。有才不善經(jīng)營尚且生活窘迫,事業(yè)不暢,象我這樣根骨粗淺的凡夫俗子,真的應該踏踏實實做點事情,不能蕩來蕩去了。
  •      張老的這本書讓我想到了葉兆言的《雜花生樹》,雖然兩人學識經(jīng)歷、人生歷程不盡相同,但無論是自己親歷還是從父輩處得來的耳濡目染,都存在著一個共同點:一種觸摸歷史的滄桑!
  •     其實最開始是讀張中行的《禪外說禪》,才知道張中行,才開始關注,才知道他的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他的這種處世哲學更應該說是一種豁達,是一種曾經(jīng)滄海后回首一笑的淡然!
  •     《負暄瑣話》我是求了很久,都不曾得其一睹的。曾到深圳書城查詢,工作人員告訴我已經(jīng)許久不曾有張老的這本冊子售賣,唯?!俄樕摗愤€有售,惋惜之余,很是不甘。終于得助于深圳大學的周小姐,幫我從其深圳大學圖書館借到黑龍江出版社89年9月版,才得償所愿。這里再次感謝周小姐的熱心和信任!
      
      張老的生平,很多地方已經(jīng)有詳細的記載,作為中國當代“北大四家”之一,與金克木、季羨林、鄧廣銘并稱“未名四老”。所留著作中,以“負暄系列”和《順生論》為人所道?!俄樕摗酚捎谖也桓曳票?,在信手翻閱后決定十年學后再讀,而這本《順生論》也是張老自認寫的最滿意的一冊,十年之期,也能讓我從容體會。
      
      《負暄瑣話》是“負暄系列”的第一本(“負暄系列”共計三冊,分別為《負暄瑣話》《負暄續(xù)話》《負暄三話》),共有64篇(含尾聲),以千字文體論事敘人。其中論事多為風俗人情,記載了老北京和清、民、共和的演變沿襲;敘人則既有章太炎、胡適之(文中以“胡博士”謂之)輩大家,也有劉舅爺、大祖母輩至親。師長同窗音型相貌娓娓道來,淡定從容,意中深味。對家眷親友的婉婉闡述,也是至深至真的情意。呂冀平在作序時,說到張老的“有愛”,我很贊同這一點,大愛之人,才有容天下之大情。
      
      由于都是千字小品,因而只能從其中對近代名宿們窺其一斑,以前也讀過一些太炎先生、胡博士(不妨一學,呵呵)的書,今天再看張老評點,與相異處竇疑,與相同處一笑,樂在其中。
      
      瑣話,寫的也就自然是些瑣碎的小事,有點“官方野史”的味道。但瑣事往往顯真性情,慢慢讀起來,體會到張老的那份心境從容,至博通融。
      
      負暄瑣話寫的不是人不是事,是心境。
  •   “負暄”就是曬太陽嘛。
  •   說得好呀,張氏的語言,嘖嘖,實在有味
  •   一不小心點了“不合適內(nèi)容警告”,原諒我。
  •   暈,小朋友千萬別學那么說話,沒有內(nèi)容,偏偏不好好說話,聽著逆耳,看著費勁
  •   最喜歡瑣話,其次是三話……
  •   平和質樸中深蘊著靈性和感動,更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位垂暮老人仍有如此文筆,如后生何?
  •     張先生侃侃而談絕非簡單閑聊,意境很深遠啊??梢赃@樣思考:中國自世說新語以后,有多久沒有給時代的人寫傳了?從這個層面講,負暄乃奇文也~
  •   一篇篇翻著看,基本上全是悼念亡故的師長和前輩的。作者何其有幸,交往的大都是中國大學里的大儒,雖是戰(zhàn)火紛飛、謀生艱難,倒也一直往來唱和,精神生活豐富。逝者如斯,20世紀隨著他們的先后亡故慢慢走遠了,那個用筆記錄這些文人的作者如今也已故去。上世紀仿佛是很遙遠的事,遙遠到如今的大學昨是而今非。
  •   頗有黃金年代遺失而去
  •   啊,彪哥,我真愛你。你說到我的心坎里去了
  •   非常道2與一本中國歷史底本 基本一樣
  •   我今天剛買一本,正在研讀!
  •   書中講民國時的教授們 我很喜歡
  •   何兆武《上學記》中對民國西南聯(lián)大的教授們描述也挺不錯的!
  •   那絕對
  •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370688/
  •   我去看看 O(∩_∩)O~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