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年08月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吳寄南 頁數:468
Tag標簽:無
前言
臺灣問題雖然是中國的國內問題,卻有著深刻的國際背景。日本和美國一樣,是當今世界在臺灣問題上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美國對臺灣的介入主要反映在政治和軍事領域。中美建交至今已經30年,但美國仍在依據其國內法《與臺灣關系法》向臺灣出售武器,粗暴地干涉中國內政。相比之下,日本對臺灣的影響更多地表現在經濟和文化領域。由于日本與臺灣在地理上相距較近,又曾對臺灣實行過近半個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它對臺灣的影響是其他任何國家所無法比擬的。在1972年中日兩國進行邦交正?;勁袝r,臺灣問題就是一個突出的焦點。日本政府在《中日聯合聲明》中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對中方強調臺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立場表示理解和尊重,承諾只同臺灣保持經貿領域和民間層次的交往。這就奠定了中日關系和日臺交往的基礎。但是,日本國內始終有一股勢力試圖突破這一限制,提升日臺實質關系,成為中日問不時出現齟齬和對立的源頭之一。
內容概要
《冷戰(zhàn)后的日臺關系》側重闡述冷戰(zhàn)結束20年來日臺關系的發(fā)展,涉及到日臺關系的各個主要方面和問題?!独鋺?zhàn)后的日臺關系》從歷史的軌跡出發(fā),認為冷戰(zhàn)后的日臺關系就其源流而言還是冷戰(zhàn)時期日臺關系的延伸和發(fā)展。冷戰(zhàn)后的日臺關系之所以會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很大程度上緣起于國際格局的變化,特別是與中國綜合國力的迅速增強有密切關系。與此同時,日本、臺灣各自的政治轉型也給日臺關系注入了若干新的內涵。就此,作者從“人文紐帶——日臺關系演變中的社會文化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對維系日臺關系有著潛移默化影響的文化因素和人脈關系。對日本的“臺灣幫”、臺灣的“日本通”進行較詳細的梳理和解剖,厘清推動日臺雙方在冷戰(zhàn)后相互接近的深層原因。在此基礎上,對日本和臺灣的當權者維系雙邊關系發(fā)展的戰(zhàn)略意圖及其制約因素進行分析,并對新世紀日臺關系走向做出初步展望?!独鋺?zhàn)后的日臺關系》資料詳盡,分析透徹,觀點新穎,文筆流暢,并有《日臺關系大事記》等附錄,方便廣大讀者尤其是專業(yè)工作者閱讀和參考。
作者簡介
吳寄南,1982年進入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先后任綜合編譯室副主任兼《國際展望》常務副主編、日本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職?,F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兼任上海市日本學會常務副會長、上海市日本研究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理事和上海市臺灣研究會理事、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咨詢專家、上海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咨詢委員會委員。曾在日本綜合研究開發(fā)機構(NIRA)、東京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或訪問教授。專業(yè)方向為日本政治、中日關系和臺灣問題。主要著作有:《日本新生代政治家》,《戰(zhàn)后日本防衛(wèi)研究》(合著)、《中日關系“瓶頸”論》(合著)等;譯著:《冷戰(zhàn)以后》、《日本政界的“臺灣幫”》及《和解與民族主義》,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近50篇。
書籍目錄
序言導語第一編 歷史軌跡——戰(zhàn)后日臺關系的簡單回顧第一章 《開羅宣言》與日本結束對臺灣的殖民統(tǒng)治一、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tǒng)治二、從《開羅宣言》到《波茨坦公告》三、國民政府對臺灣的接管第二章 “日華和平條約”的出臺與冷戰(zhàn)背景下的日臺關系一、《舊金山和約》與美國對亞洲政策二、“吉田書簡”與“日華和平條約”的出臺三、戰(zhàn)后日臺關系一段短暫的“蜜月四、日臺關系的調整與“第二次吉田書簡第三章 中日邦交正?;院蟮娜张_關系一、日臺關系的新架構及其演變二、圍繞日臺航線的折沖對立三、日益密切的日臺經濟關系四、漸趨穩(wěn)定的日臺政治關系第二編 乾坤變局——冷戰(zhàn)后的世界格局與日臺關系第四章 世界新格局中的臺灣問題一、世界新格局與中國的和平崛起二、世界格局變化對臺灣問題的影響三、中、日、美三邊關系的變化及其對臺灣問題的影響四、日本在臺海博弈中的權重明顯增加第五章 《日美安保條約》的重新定義與日臺關系一、美國東亞戰(zhàn)略的調整與臺灣二、冷戰(zhàn)后日美強化安保體制的背景及主要措施三、從“遠東條款”到“周邊事態(tài)”四、美國的全球軍事調整與日臺關系第六章 東亞國際分工格局與日臺關系一、東亞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與“雁行結構”的破綻二、冷戰(zhàn)結束后日臺經濟關系的演變三、日本對臺灣經濟的滲透與控制四、日本是兩岸經濟交流最大的受益者第七章 日本、臺灣的政治轉型與日臺關系一、冷戰(zhàn)結束后日本與臺灣的政治轉型二、日臺關系逐漸升溫的90年代三、日臺關系進入“斷交”以來“最好的時期”第三編 人文紐帶——冷戰(zhàn)后日臺關系演變中的社會文化因素第八章 維系日臺關系的文化紐帶一、處在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交匯點的臺灣和日本二、“臺灣情結”和“日本情結”探源三、日臺“價值共同體”論四、“臺獨”思潮與日本第九章 維系日臺關系的人脈傳承一、日本的“臺灣幫”:形成與發(fā)展二、日本的“臺灣幫”:主張與影響三、臺灣的“日本通”及其人脈傳承第四編 展望未來——新世紀日臺關系走向初探第十章 臺灣當局的對日“實質外交”剖析一、新世紀初民進黨政權謀求突破對日關系的深層考慮二、民進黨政權突破對日關系的主要策略和手法三、臺灣的第二次政權輪替與日臺關系未來走向第十一章 日本在臺灣問題上的戰(zhàn)略思考及其政策趨勢一、日本新的國家戰(zhàn)略定位與臺灣二、日本未來調整對臺政策的主要趨勢三、悄然浮出水面的日臺軍事互動第十二章 日臺關系中的若干懸案及其解決前景一、從軍慰安婦與日本對臺灣的戰(zhàn)后補償問題二、日臺間圍繞漁業(yè)權益的對立及其談判三、日臺間圍繞琉球歸屬的對立及松動跡象結束語 努力避免臺灣問題影響中日關系大局附錄一 日臺關系大事記附錄二 日本交流協(xié)會歷任會長附錄三 “亞東關系協(xié)會”歷任會長及駐日代表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日本學術界在戰(zhàn)前就有對臺灣的系統(tǒng)研究。其經典著作當數曾任東京大學校長的矢內原忠雄所著《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巖波書店,1929年)。矢原從經濟學者的視角,批判日本政府在臺灣殖民地的許多不平等政策,指出這些經濟、教育、政治的不平等都是為鞏固日本人自身的利益。當時,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思潮甚囂塵上,他的觀點在當時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如果同現在一些臺獨干將露骨吹捧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言論相對照,更顯其剛直不阿的品格和深邃的洞察力。戰(zhàn)后,日本的臺灣研究一度趨于沉寂。不過,隨著1970年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會的問世,對日據時期臺灣歷史的研究在日本學術界逐漸升溫,涌現出了一批學風嚴謹、成就卓著的學者。日本學者中比較著名的有: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隅谷三喜男、關西大學經濟學部教授石田浩以及京都大學教授駒込武、近畿大學的近藤正己等人。當代日本的臺灣研究學者基于其意識形態(tài)及價值觀,對臺灣總的來說持同情態(tài)度,盡管許多觀點或論證尚有值得商榷之處,但按照其學術良知,對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tǒng)治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中肯的。其典型代表如水野直樹、藤永壯、駒込武所編《日本的殖民地支配——肯定、贊美論的檢證》(巖波書店,2001年)等。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學者對臺灣的研究逐漸由歷史領域轉到當代臺灣政治、經濟、文化與兩岸關系、日臺關系方面。東京大學教授若林正丈堪稱其代表人物。他早期研究臺灣抗日運動史,以后逐漸轉到當代臺灣問題的研究。其代表作有《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研文社,1985年)、《轉型期的臺灣——“脫內戰(zhàn)化”的政治》(田煙書店,1989年)、《臺灣海峽的政治——民主化與“國體”的相克》(田煙書店,1991年)、《臺灣的臺灣語人、中國語人、日本語人》(朝日新聞出版社,1997年)、《臺灣——變化中和游移不定的自主意識》(筑摩書店,2001年)、《臺灣的政治——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戰(zhàn)后史》(東京大學出版會,2008年)等。若林正丈也是1998年成立的日本臺灣學會的首任理事長。該會擁有400多名會員,足見其陣容之強大。
后記
斷斷續(xù)續(xù)寫了三四年,《冷戰(zhàn)后的日臺關系》總算付梓出版,了卻了我的一大心愿。近20多年來,我在從事日本研究的同時始終對臺灣問題抱有濃厚的興趣。事實上,我關注臺灣問題比涉足日本研究還要早一些。20世紀80年代初,我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擔任《國際展望》雜志編輯時就曾參與過若干有關臺灣政經動向的研究課題。1987年,華東師范大學陳琦偉教授邀集一批學者為上海電視臺準備播映的“東亞經濟紀實”電視系列片撰寫解說詞。卸任上海市長職務不久的汪道涵擔任這部電視系列片的顧問。其中,介紹臺灣發(fā)展外向型經濟的這一集是由我執(zhí)筆的,題目為“從海島走向世界”。解說詞寫好后,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視頻資料而差點中途夭折。這是祖國大陸電視臺播出的第一部正面介紹臺灣經濟發(fā)展歷程的片子,也是我與臺灣問題研究結緣的開始。此后,我陸續(xù)就日臺經貿關系問題寫過一些論文。由于兩岸關系尚未解凍,很多臺灣的統(tǒng)計資料來自日文文獻。1989年至1990年,我有幸在日本著名智庫綜合研究開發(fā)機構(NIRA)從事為期10個月的客座研究?;販痪茫业墓ぷ鲘徫挥删C合研究編譯室調到了日本研究室,而且一做就是十六年。有很長一段時問,我將研究重點放在日本政壇嶄露頭角的新生代政治家上,對他們的成長道路、政治信仰、施政理念,包括內外政策構想和人脈關系等進行跟蹤研究。
編輯推薦
《冷戰(zhàn)后的日臺關系》:上海市學術著作出版基金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