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作者:袁暢 頁數(shù):33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讀史其實像吃辣椒:一讀,鼻腔被辣味擴張完滿,舌底味蕾全部打開,額頭漸有涔涔汗意;再讀,被辣味一嗆到底,鼻、舌、喉、胃一線生輝,淚中透汗,汗中有淚…… 本書詳細記錄了從1978年到2008年,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法治新聞的發(fā)展歷程。
作者簡介
袁暢,30年前兩歲;20年前脖子上掛過月票;10年前政治面貌:團員?,F(xiàn)在游學日本。
我喜歡用“斧子”的視角看歷史,一斧子掄下去,看不到年輪。三十年,半個甲子;半個輪回,取些簡單的酒菜,邀您半醉半飽,淺斟正好半酣……
書籍目錄
1978年——燃情歲月1979年——小草的歌唱1980年——特別日記1981年——真假陳世美1982年——飛來橫債1983年——流年1984年——東京審判1985年——尋找回來的世界1986年——個人的N個十年1987年——春天里的一把火1988年——名女人——劉曉慶1989年——光影中的法治1990年——回憶點點滴滴1991年——草根民主的關(guān)鍵詞1992年——擱淺的魚1993年——鶴舞人生1994年——站起來1995年——我們從不敗訴1996年——傷城1997年——云南往事1998年——世紀賊王張子強1999年——天下無賊2000年——有情無情2001年——雙城記2002年——“他不是一個人”2003年——生如夏花2004年——槍版《文濤拍案》2005年——民意雙刃劍2006年——兩個小人物2007年——真做假做2008年——與法無關(guān)的熱詞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法律援助這個詞已經(jīng)深入人心,各種相關(guān)法律援助機構(gòu)也已經(jīng)很多,但作為我國提出這一概念并創(chuàng)立這一組織的“中國法律援助第一人”,萬鄂湘最初創(chuàng)辦這個“中心”還是遇到不少誤解和阻力。首先是有些人對于“社會弱者”及“法律援助”這些新名詞不理解,認為這是在搞西方國家那一套。其次,中心最初的運轉(zhuǎn)資金僅僅是當時萬鄂湘一個課題研究經(jīng)費的一部分,非常緊張。還好,在武漢大學黨委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中心很快進入良性運轉(zhuǎn)軌道,資金問題也逐步得到解決。隨著中心所做實事的增多,名氣越來越大,不但國內(nèi)媒體相繼報道,美國《商業(yè)周刊》也于1995年以封面故事的形式介紹了這一發(fā)生在改革開放后中國法律界的新鮮事?!? 做一件事,能得到政府、百姓、國際、國內(nèi)社會的共同認可,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萬鄂湘和他一手創(chuàng)辦的武漢大學社會弱者權(quán)利保護中心卻做到了這一點。更加不可思議的是,中心的志愿者們在工作過程中不但得到社會弱者的擁護和感激,甚至有些被告最后也變成了中心的朋友甚至資助者。武漢有家企業(yè),因為自家產(chǎn)品質(zhì)量問題而炸傷一位小男孩后拒不賠償,中心志愿者在幫這位小男孩討還公道的過程中與該企業(yè)頻頻接觸、交鋒,有理有據(jù)寸步不讓。最后,對方輸?shù)眯姆诜?,不但賠償了受害者的經(jīng)濟損失,而且還反過來聘請中心志愿者做自己企業(yè)的法律顧問,并捐資支持中心發(fā)展。這家企業(yè)負責人表示:你們的獲勝不僅僅因為法律知識的豐富,更重要的是道德力量在支撐,在人品上我服了你們!有你們做企業(yè)的法律顧問,我們會獲益匪淺?!? “我們接觸的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民,他們普遍經(jīng)濟上困難,法律知識欠缺,他們來的時候,情緒都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我們的學生會和當事人爭執(zhí),甚至發(fā)生口角被當事人氣哭,因此,我們做法律咨詢時要保持好平和的心態(tài)。” 這正是武漢大學社會弱者權(quán)利保護中心的律師陳老師在為2008年新的志愿者進行就職前的培訓(xùn)。這些志愿者都是來自武漢大學法學院的碩士研究生,他們將承擔每年幾千個法律咨詢、幾百件信件來訪并受理一百多個案件。他們的信念就是“每一個社會弱者都是精神上的強者,他們的聲音應(yīng)當?shù)玫絻A聽,他們的權(quán)利應(yīng)當?shù)玫奖Wo”。在這樣的信念下,他們一批傳承一批新的志愿者加入到這個為弱者吶喊、為公平較真的隊伍中來。這個隊伍就是在十六年前由人權(quán)法專家萬鄂湘教授呼吁,在法學泰斗韓德培先生、馬克昌先生鼎力支持下創(chuàng)立的全國第一個法律援助機構(gòu)——武漢大學社會弱者權(quán)利保護中心。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