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斯塔夫里阿諾斯(Stavrianos,L.S.) 頁數(shù):561 譯者:吳象嬰
Tag標簽:無
前言
每個時代都要編寫它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編寫得不對,而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chǎn)生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案。這在變化速度成指數(shù)級增長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問并給出新的答案的新歷史。例如,我們這一代人是在以西方為導向的歷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我們自然也生活在一個由西方居支配地位的世界中。19世紀和20世紀初葉是一個由西方享有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霸權(quán)的時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接著發(fā)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結(jié)束了這種霸權(quán),世界地圖上一些龐大的歐洲帝國的消失便證明了這一點。地圖上許多地方的名字和顏色都從根本上起了變化,從而反映了已在20世紀中葉以前出現(xiàn)的這一新世界。我們漸漸不情愿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tǒng)的以西方為導向的歷史觀已不合時宜,且具有誤導性。為了理解變化了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盡管伴有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但世界卻完成了自己從舊到新的轉(zhuǎn)變。到20世紀60年代,世界歷史協(xié)會的出現(xiàn)、《世界歷史雜志》的問世以及本書第l版的出版,皆證實了這種轉(zhuǎn)變。這又使我們回到原先的問題上:為什么本書第1版問世才幾十年就又要出版面向21世紀的新版本呢?答案與出版第1版的理由是相同的,還是那句話:新世界需要新史學。20世紀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歷史成為必需;今天,20世紀90年代以及21世紀的新世界,同樣要求我們有新的史學方法。20世紀60年代的新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地革命的產(chǎn)物,而20世紀90年代的新世界則正如教皇保羅六世所言,是“科技的神奇影響”的結(jié)果。這種影響的無處不在,顯見于它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引起的“種種巨大的問題”中。例如,20世紀末葉的學生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一臉困惑地趴在木制書桌上想,如果這時遭到核彈的襲擊,這些脆弱的木制東西如何抵擋得住呢?地球母親已產(chǎn)生人類生命;這一代的學生不僅要面對威脅人類生命的新危險,還要面對前所未有的威脅地球母親的危險。海洋地理學家雅克·庫斯托(Jaques Coust.eau)已發(fā)出警告:“人類在20世紀中對地球造成的傷害也許比在先前全部人類歷史中造成的還要多?!蓖瑯?,環(huán)境保護組織“世界觀察機構(gòu)”也于1989年下結(jié)論說:“到1999年,真正決定人類命運的時刻將要到來。隨著世界進入21世紀,國際社會要么團結(jié)起來共同扭轉(zhuǎn)危機,要么陷入環(huán)境惡化和社會解體的惡性循環(huán)?!?。由于物種與星球毀滅的黯淡前景,題有諸如《美國世紀的終結(jié)》、《世界的終結(jié)》、《未來的終結(jié)》和《歷史的終結(jié)》之類書名的一系列著作已相繼出版。如果我們認為自己不過是長長物種鏈上的小小一環(huán),那么這些令人沮喪的書名也許是對的?,F(xiàn)在地球上大約有4000萬個不同的植物和動物物種,而在此前的不同時期曾經(jīng)有50億到400億個物種。也就是說,只有1‰的物種存活了下來,而99.9%的物種都滅絕了。這一紀錄似乎為目前上述“終結(jié)”系列著作的熱銷提供了統(tǒng)計學上的支持。不過,這種統(tǒng)計卻具有誤導性,因為在人類和所有滅絕了的物種之間存在著根本的不同。后者的滅絕主要是因為它們不能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例如冰川世紀中發(fā)生的那些變化。相反,被賦予高級智能的人類則能夠通過使用火種、縫制衣物、建造房屋等方法來讓環(huán)境適應自己的需要。因此,人類是能夠使環(huán)境適應自己的需要,從而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而不是奴仆的獨一無二的物種。主人和奴仆之間的決定性差別,可以用人類和天花之間的關(guān)系變化來予以戲劇性的說明。天花病毒是所有疾病中最令人恐懼的一種,它最初出現(xiàn)在至少2000多年前的遠東,8世紀時被傳播到歐洲,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后又散布到美洲。隨著歐洲人往其他大陸遷移,天花病毒殺死了無數(shù)缺乏免疫力的海外居民。美洲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以及波利尼西亞和加勒比海諸島的島上居民都因此而遭遇到了種族滅絕的慘禍。其實,天花病毒也曾在歐洲肆虐,并最終吞噬了歐洲大陸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其破壞程度與瘟疫相當。對天花病毒的征服始于1796年;那一年,英國醫(y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Jenne)發(fā)現(xiàn)接種或感染了牛痘的病人對天花有免疫力。如今,若干種類的天花病毒被隔離在美國和俄國科學家的實驗室里,所以,天花與人類的關(guān)系給完全顛倒過來了。已知的最后一個天花病例出現(xiàn)在1977年的索馬里。1980年,人類宣布天然的天花病毒已被根除??茖W家們一度建議把實驗室中余留的若干種類的天花病毒樣本也徹底毀掉,以防止它們傳播開來。但是人們延遲了做出這一最后決定的時間,因為這些病毒可能會對將來的研究有用。現(xiàn)在,科學家們已制造出無害的天花DNA片段,并有完整的基因草圖可供研究,這樣,天花病毒的樣本存留與否也就無關(guān)緊要了。1996年1月,聯(lián)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執(zhí)行董事會一致同意將1999年6月30日定為銷毀全部殘存的天花病毒的日期。至此,這一長期以來折磨人類的病毒殺手已被鐐銬鎖牢,等待它從前的受害者確定一個日子來處決(和消滅)它。由此可見,人類已儼然成為生物和非生物世界的最高統(tǒng)治者。物理學家沃納·海森伯格(Werner Heisenberg)總結(jié)說:“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在世界上只面對自己,而不再有其他任何伙伴或敵人?!钡牵瑢ξ覀冞@個時代來說,極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類的這種首要地位乃我們當今全球性隱憂與恐懼的根本原因。在消除了所有可能的對手之后,人類不再面對任何敵人,我們面對的只有自己。這種與我們的內(nèi)我而不是外部世界的新的對抗是一項艱巨的任務(wù)。它不僅僅要求人類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術(shù);事實證明,我們在這方面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同時,它還要求用正確的倫理導向來確保知識被運用于正確的方向和目的。在科學革命興起的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曾提到過科學革命的潛力,也警告過它可能帶來的危險。他熱情洋溢地贊美通過科學追求“知識與技能”,但他同時也提到,這種追求需要用“人性和慈善”來加以引導,而且這種追求不應該是“為了自得其樂、爭強好勝、高人一等、追逐名利、爭奪權(quán)位,或其他任何類似的卑微目的,而應該是為了改善生活”。我們可以在每天的電視節(jié)目以及福特罕姆大學(I~ordham)的年度報告《社會健康指數(shù)》中痛苦地發(fā)現(xiàn),我們對于培根的警告忽視到了何種程度。上述報告是在青少年自殺率、失業(yè)率、吸毒率、高中學生輟學率以及住房占有率等統(tǒng)計數(shù)字的基礎(chǔ)上做出的,它反映了美國社會的基本狀況。結(jié)果表明,美國社會健康指數(shù)從1970年的75點降到1991年的36點——就連該年度報告的主編都稱這一下降是“可怕的”。社會健康狀況中的這種“可怕的”惡化并不只限于美國。海洋地理學家雅克·庫斯托從早7點到晚7點在巴黎散步的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他散步時帶了一個計數(shù)器,“每當我遇到人們向我推銷我不需要的東西的時候我就按一下計數(shù)器,結(jié)果一天下來我總共按了183次。”類似庫斯托的這種經(jīng)歷俯拾皆是。無論是在巴黎、雅典,還是在洛杉磯、墨西哥,都會遇到這種情況。但是,作為一個勤于思考的科學家,庫斯托由此開始探究這種個人經(jīng)歷的社會意義。他在調(diào)查中總結(jié)出:“控制這種破壞性的消費主義不是個人的義務(wù),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我不是生態(tài)治國論者,絕不是。但是當你在街上開車看見紅燈的時候,你會停下來。你不會認為紅燈試圖限制你的自由,相反你知道它是在保護你。那么為什么在經(jīng)濟學中不會有同樣的事情?責任要靠社會機制而不是個人美德來維系?!?。庫斯托在《消費者社會是我們的敵人》一文中得出的這一結(jié)論是很重要的,因為消費者社會正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例如在中國,當毛澤東于1949年開始執(zhí)政時,社會上流行的是“四大件”:自行車、收音機、手表、縫紉機。后來,消費者所期望的物品逐步上升到“八大件”,增加了彩電、冰箱、摩托車等。如今,這一單子還在不斷變長,近來增加的大件是汽車。汽車在第三世界億萬“貧苦人民”中已成了社會地位的標志。在1990—2000年之間,印尼的汽車擁有量從272524輛增長到675000輛左右,印度從354393輛增長到1100000輛,而中國則從420670輛增長到2210000輛。環(huán)保主義者非常擔心這些不斷增加的數(shù)以百萬輛計的汽車對全球空氣的影響。不過,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卻指出:是西歐人發(fā)起了工業(yè)革命并隨后污染了全球的空氣,現(xiàn)在他們不能又讓這些“貧苦的人”固定在“永遠貧苦的人”的地位上。在今天和可以預見的將來,這些發(fā)展給個人和社會帶來了深刻的問題?,F(xiàn)在已到了不能不面對基本原則的時候。那么,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人類存在的目的又是什么?當培根強調(diào)新興的科學必須被用于“改善生活”,而不是為了諸如“追逐名利、爭奪權(quán)位”之類的“卑微目的”時,他已經(jīng)直面了這一問題。培根還一針見血地提出了以下問題:難道人類非得變成經(jīng)濟動物,只知道專注于膨脹的胃和膨脹的銀行戶頭嗎?任何社會的首要目標都必須是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食物、住所、健康、教育,因此,必須首先提高經(jīng)濟效率以使這些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但是,如果這些基本需求已得到滿足,難道人們還必須無視個人、社會和生態(tài)的代價而一味強調(diào)經(jīng)濟生產(chǎn)率嗎?對于這個基本問題,人類尚未給予應有的考慮。也正是由于這一疏忽,才使得盲目的消費主義和物質(zhì)主義在全球泛濫,正如庫斯托在巴黎散步時所發(fā)現(xiàn)的那樣。這種躲閃的狀態(tài)不可能無限期地維持下去,因而,人類現(xiàn)在正無可奈何地致力于尋找避免成為“經(jīng)濟動物”的方法,或者更準確地說,致力于尋找一個“倫理羅盤”來引導技術(shù)的發(fā)展。這是人類遇到的一個巨大挑戰(zhàn)——人類曇花一現(xiàn)的生涯中的最大挑戰(zhàn)。迄今為止,人類已利用其卓越的智力主宰了環(huán)境,從而獲得了自己目前在地球上的首要地位。但是,隨著這一地位的獲得,又隨著這一地位迅速消失在當今世界范圍的社會與環(huán)境的退化中,人類現(xiàn)在正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這一挑戰(zhàn)要求他從聰明的靈長類轉(zhuǎn)化為明智的人類——即從聰明轉(zhuǎn)變?yōu)槊髦恰T谝韵抡鹿?jié)中我們將會看到,正如在過去反復經(jīng)歷并成功地應對了種種挑戰(zhàn)一樣,人類也正在應對今天的挑戰(zhàn)。因此,處于21世紀前夜的世界正在經(jīng)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社會實驗和革新,而當今遍布全球的變革則證明了這種革新的廣度和重要性。例如在中國,堅定的革命者正在摸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前蘇聯(lián),經(jīng)濟學家尼古拉·什梅廖夫(Nikolai Shmelev)建議他的同胞們不要害怕失去他們“意識形態(tài)的純潔”。甚至在占優(yōu)勢的種種市場經(jīng)濟中,資本主義本身也正在以多種供選擇的形態(tài)出現(xiàn)。這些形態(tài)包括強調(diào)不受約束的自由企業(yè)制度的美國形態(tài),強調(diào)福利國家和工人參與決策的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形態(tài),以及不同程度地將國家計劃經(jīng)濟、被互相連接起來的聯(lián)合大企業(yè)、大公司的終身雇用制和政府對以出口為目的的國內(nèi)工業(yè)的資助結(jié)合在一起的正在擴散的亞洲經(jīng)濟形態(tài)。這種多樣性表明:21世紀不僅面臨著巨大危險,而且還擁有巨大潛力。雖然歷史學家們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確定無疑地預知將來,但是,他們能比較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至于這些可能性中的哪些能夠?qū)崿F(xiàn)則取決于這本書的讀者,你們在未來幾十年中的所作所為將是有決定性意義的。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們現(xiàn)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騙式的烏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憂天式的悲觀預言,現(xiàn)在到了對現(xiàn)存的慣例和制度做一個冷靜的再評價的時候了,我們應當保留那些行之有效的,拋棄那些不合時宜的——這正是當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去做的。也正是本著這樣一種精神,本書才有了這個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這一再評價的過程,從而實現(xiàn)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拋棄他所反對的“卑微目的”。斯塔夫里阿諾斯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分八個部分,四十四個章節(jié),主要講述了世界歷史的進化,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及其對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作者著眼于全球,側(cè)重于那些有影響的、促進歷史發(fā)展的歷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會、歐亞大陸的古代文明、歐亞大陸的原始文明、歐亞以外的世界、地區(qū)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統(tǒng)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與成功等八個主要的部分。重點突出,主題鮮明,著重有三個主要的問題,即(1)歐洲擴張的根源;(2)歐洲擴張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歐洲的世界;(3)歐洲擴張的各個歷史時期:伊比利亞時期,荷蘭、法國、英國時期,沙俄時期。本書為下冊。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這部潛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問世以來,贊譽如潮,被譯成多種語言流傳于世,可謂經(jīng)典之中的經(jīng)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華的基礎(chǔ)上,融入了時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數(shù)百幅生動珍貴的圖片和脈絡(luò)清晰的地圖,使這部名著在內(nèi)容和體系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筆雋永,筆力深厚,才思橫溢,整部著作風格前后一貫,令您在頗具歷史韻律的行文中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作者簡介
斯塔夫里阿諾斯,斯塔夫里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杰出教師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shù)榮譽。雖然他以《全球通史》聞名全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shù)界所稱道。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其他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干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已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州拉荷亞去世,本書不但是斯氏《全球通史》的最新版本,也成了其最后版本。
書籍目錄
第五編 公元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qū)的世界 第18章 西方擴張時的穆斯林世界 第19章 西方擴張時的儒家世界 第20章 擴張中的西方文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第21章 西方文明的擴張:經(jīng)濟增長和國家建設(shè)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歷史與關(guān)于歷史的流行理論第六編 新興西方的世界,1500一1763年 第22章 西歐的擴張: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年 第23章 西歐的擴張:荷蘭、法國、英國階段,1600—1763年 第24章 俄國在亞洲的擴張 第25章 全球統(tǒng)一性的開始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地區(qū)自治與全球統(tǒng)一第七編 西方據(jù)優(yōu)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1914年 第26章 歐洲的科學革命和工業(yè)革命 第27章 歐洲的政治革命 第28章 俄國 第29章 中東 第30章 印度 第31章 中國和日本 第32章 非洲 第33章 南北美洲和英國自治領(lǐng) 第34章 波利尼西亞 第35章 全球統(tǒng)一性的鞏固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馬克思的預期與世界歷史的發(fā)展第八編 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與成功的世界 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全球性影響 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義起義 第38章 1929年以前歐洲的革命與和解 第39章 五年計劃和大蕭條 第40章 走向戰(zhàn)爭,1929—1939年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球性影響 第42章 諸帝國的終止 第43章 大同盟、冷戰(zhàn)及后果 第44章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全球性影響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詞匯表索引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建立這一以他們自己名字命名的帝國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是原先來自中亞(而閃米特阿拉伯人則來自阿拉伯半島)、廣為分散的突厥人的一支。在早先數(shù)世紀里,突厥部落民一批一批、不斷地徙人中東富饒地帶。他們早在8世紀時就來到中東,滲入伊斯蘭教帝國,最初是充當雇傭兵。10世紀時,蒙古西征的壓力迫使更多的突厥部落徙人中東,其中包括一支塞爾柱突厥人。這些新移民在1071年具有決定意義的曼齊克爾特戰(zhàn)役中大敗拜占廷軍隊,突破了小亞細亞沿托羅斯山脈的傳統(tǒng)邊界——該邊界已保護羅馬和拜占廷帝國達1400年之久。這一勝利使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qū)成為塞爾柱帝國的一部分,只將西北角留給了拜占廷人。不過塞爾柱帝國后來也經(jīng)歷了衰落,分裂成許多獨立的公國或蘇丹國。13世紀后期,一伙伙新來的突厥移民使局面變得愈益混亂,其中有一伙人定居在塞爾柱帝國最西北的邊緣地帶,那里距分隔歐亞兩大洲的戰(zhàn)略要地達達尼爾海峽還不到50英里。1299年,這伙人的首領(lǐng),一個叫奧斯曼的人,向塞爾柱帝國最高統(tǒng)治者宣布他的獨立;從這一低微階段開始,以這位原無名氣的奧斯曼的名字命名的奧斯曼大帝國發(fā)展起來。這一令人目眩的成功的第一步,是在小亞細亞奪取剩余的拜占廷地區(qū)。到1340年,整個小亞細亞已在伊斯蘭教勢力的控制下。1354年,土耳其人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在加利波利建立要塞,從而獲得了他們在歐洲的第一個立足點。他們要想進攻歐洲,幾乎找不到比這更有利的時機了。當時,整個基督教世界衰落和分裂:可怕的瘟疫黑死病整批整批地奪去了許多基督教國家居民的生命;災難性的百年戰(zhàn)爭使英法兩國無力動彈(這場沖突的起訖日期頗值得注意:戰(zhàn)爭開始于1338年,這一年土耳其人正在完成他們對小亞細亞的征服;結(jié)束于1453年,這一年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意大利諸國因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長期爭斗,也無力反對土耳其人;巴爾干半島則由于天主教徒、東正教徒和異教的鮑格米勒派三者間的宗教斗爭,以及早已過了全盛時期的拜占廷帝國、塞爾維亞帝國和保加利亞帝國相互間的競爭而被無可挽回地分裂了;而且,與小亞細亞一樣,巴爾干半島上的基督教農(nóng)民也對其統(tǒng)治者極度不滿,以致他們對土耳其人的猛烈進攻很少抵抗或者不加抵抗。這些情況解釋了奧斯曼人從他們在小亞細亞的基地向外擴張所取得的……
后記
L.S.斯塔夫里阿諾斯是當代美國最著名的世界史學家。他1913年出生于加拿大的溫哥華,是希臘人的后裔。他先后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British Columbia)和美國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獲得史學學士、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完成學業(yè)后,他先在加拿大金斯頓(Kingston)昆士大學(Queens University)、美國麻省北安普頓(Northampton)的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執(zhí)教,從1946年起,他就任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歷史系教授,連續(xù)執(zhí)教27年,直至1973年退休。退休后,他又被聘為美國加州大學圣迭哥分校歷史系兼職教授,直至1992年他79歲時才停止大學教學活動。他在第一線從事世界史教學40多年,培養(yǎng)了一大批世界史學者。他和麥克尼爾(William H.McNeil)被譽為開創(chuàng)了“美國世界史教學的兩位加拿大人”。斯塔夫里阿諾斯一生學術(shù)成果斐然,他生前共出版了18部著作,其中最有影響的有:《1453年以來的巴爾干各國》(Balkans Since 1453,1956)、《全球通史:1500年后的世界》(The Word Since 1500:A Global History,1966)、《全球通史:1500年前的世界》(The Word to 1500:A Global History,1970)、《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Jifelinefrom Our Past:A World History,1989)、《1500年前的人類史詩》(Epic ofMan to 1500:A Collection ofReadings)、《現(xiàn)代人的史詩》(Epic ofModern Man:A Col—lection of Readings)、《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Global Rift:The Third WorldComes of Age,1981)等等。他的學術(shù)成果受到了學術(shù)界的高度評價。他分別于1951年獲古根海姆獎(Guggenheim)、1953年獲福特杰出教師(Ford Faculty)獎、1967年獲洛克菲勒基金(Rockefeller Foundation)獎,他還獲過其他多種獎勵和學術(shù)榮譽。但真正給斯塔夫里阿諾斯帶來世界學術(shù)聲譽的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l世紀》(以下簡稱《全球通史》)。《全球通史》可以說是斯塔夫里阿諾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實踐上世紀60年代興起的“全球史思潮”的真正的奠基之作?!度蛲ㄊ贰烦霭婧?,很快成為美國最暢銷的圖書,并被譯成多種文字,產(chǎn)生了世界性的影響,世界上許多著名大學將它選為教材或參考教材。斯塔夫里阿諾斯對《全球通史》也特別重視,在30年中,先后于1975、1982、1988、1991、1995、1999年6次對本書修訂和不斷地完善。特別要提出的是他85歲時做的第6次修訂,也就是1999版的修訂。斯塔夫里阿諾斯在1999版致讀者的前言《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紀的全球通史?》中認為,“每個時代都要編寫它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編寫得不對,而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chǎn)生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案。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問并給出新的答案的新歷史?!币罁?jù)“新世界需要新史學”的理由,作者對《全球通史》從章節(jié)到內(nèi)容做了較大幅度的調(diào)整和補充,突出了人權(quán)意識和環(huán)境意識的全球醒覺和“科技影響力”對21世紀人類歷史的影響。1999年版出版發(fā)行后,繼續(xù)風靡世界史學界,被譽為世界史研究中“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后的世界》和《全球通史:1500年前的世界》由吳象嬰和梁赤民先生翻譯,分別于1988和1992年在上海出版。中國加入國際版權(quán)公約和伯爾尼版權(quán)公約后,特別是1999年版《全球通史》英文版出版后,北大出版社就積極和.Prentice Hall聯(lián)系版權(quán)。而Prentice Hall也在尋找一家可靠的出版社出版《全球通史》的中譯本。經(jīng)過磋商,2002年2月11日,北京大學出版社與Pren—tice Hau簽署《全球通史》中文版的出版合同。斯塔夫里阿諾斯對新版的《全球通史》中譯本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十分贊同。我們希望斯塔夫阿里諾斯寫一篇新的序言,并希望他對中國20多年來的飛速發(fā)展與中國和平崛起的歷史意義以及對2l世紀世界的影響發(fā)表他的真知灼見。作為一位有深刻思想的歷史學大家,斯塔夫里阿諾斯不但關(guān)注中國古代和現(xiàn)代的歷史,也十分關(guān)注中國的改革開放。在1999版的前言中,他寫道:“21世紀前夜的世界正在經(jīng)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社會實驗和革新,而當今遍布全球的變革則證明了這種革新的廣度和重要性。例如在中國,堅定的革命者正在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笨梢娝鞘株P(guān)注中國的變化??上У氖怯捎谒慕】翟颍覀円恢蔽茨苁盏剿男蜓?。2004年3月23日,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加州逝世,終年9l歲。1999年的新版成了他的《全球通史》的最終定本。得到他逝世的消息后,我們?yōu)槲茨茉谒顾蚶锇⒅Z斯在世時完成翻譯和出版而感到自責,也為未能得到他的序言而深感遺憾。為了緬懷斯塔夫里阿諾斯,讓更多的讀者能了解他的學術(shù)成果特別是他的“全球史學觀”,更好地學習《全球通史》,2004年5月14日,北大出版社與培生教育出版集團(Prentice.Hall是培生集團的一員)簽署了在中國內(nèi)地影印英文版的出版合同。《全球通史》的具體翻譯組織、影印和編輯由我社主要負責外版書的培文教育文化公司操作。2004年7月和2005年1月,北大出版社相繼推出了《全球通史》的英文影印版和中譯本。北大版的中譯本第1版由董書慧、王昶等翻譯,徐正源、魯心茵、尹明明等也參加了部分正文、插圖和地圖的翻譯。不能回避的是,由于《全球通史》分卷本的中文譯本已出版,譯者較多地參用了吳象嬰、梁赤民先生的譯文,加上譯者的知識結(jié)構(gòu)等其他各種原因,譯本并不十分理想。此次《全球通史》中文修訂版,由于原譯者出國或其他原因,我們有幸請到了吳象嬰、梁赤民兩位先生主持修訂版的工作。他們兩位是最早將《全球通史》翻譯介紹給國內(nèi)讀者的譯者。兩位先生對全書進行了嚴謹?shù)男薷暮蛯徯#械恼鹿?jié)在恢復他們原譯本的基礎(chǔ)上再次修訂,力求使譯文更加準確、更加完美。他們認真負責的科學態(tài)度和鉆研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審校者和我社的編輯密切合作,查找了大量參考資料,不但修改了譯文中不夠準確或理解有誤的地方,還訂正了原版書個別數(shù)據(jù)上的錯訛,保證了修訂版的譯文質(zhì)量有了較大的提高。在修訂版即將付梓之際,我們特別要感謝吳象嬰、梁赤民兩位先生卓越有效的工作和謙虛寬厚的胸懷,使我們的合作在爭論和愉快中完成。必須指出的是,《全球通史》中譯修訂版中,還有翻譯不準確、甚至有誤的地方。世界在快速變化,語言也在不斷演進,從一種語言轉(zhuǎn)化成另一種語言,即使譯者中外文的水平再高,也常會發(fā)生大大小小的錯誤。就如同錢鐘書在《林紓的翻譯》一文中說的:“譯文總有失真和走樣的地方,在意義或口吻上違背或不盡貼合原文”。這次修訂版中“失真和走樣的地方”,我們歡迎學術(shù)界和讀者提出批評建議,我們的目標是經(jīng)過不斷的努力,力求使《全球通史》的中譯本更加完美。在北大出版社中譯本第1版的《全球通史》中,中國世界史研究的兩位著名學者劉德斌教授、高毅教授撰寫了中肯而發(fā)人深省的序言。他們的精彩的觀點連同這本書一起引發(fā)了諸多學者再一輪的思考和研究。修訂版繼續(xù)收錄他們的序言,并對他們再次表示感謝?!度蛲ㄊ贰芬蚱渚实膬?nèi)容而更廣泛地澤被后人。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全球通史》中文版自2005年1月出版以來,吸引了大量讀者。在一年半的時間里該書已經(jīng)多次重印,英文影印版也多次重印。許多讀者給我們來郵件、寫信和打電話,有的給我們熱情鼓勵、有的對譯文提出質(zhì)疑、有的指出書中的疏漏。對于這些疑問我們在此修訂版中均給以回應,并在此衷心感謝廣大讀者對北大出版社和本書的關(guān)注和愛護?!靶率澜缧枰率穼W”,是斯塔夫利阿諾斯教授留給后人的箴言,他為21世紀讀者寫的《全球通史》給學界確立了一個典范,也為全球讀者留下了一筆精神文化財富。斯人已逝,唯言永在!讓我們在新世紀、新時代從《全球通史》中得到更多的歷史學的啟示和期待!北京大學出版社培文教育文化有限公司2006年9月28日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為什么本書第1版問世才30個年頭,現(xiàn)在就又要出版面向21世紀的新版本呢?因為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tǒng)的西方導向的歷史觀是落后于時代潮流并有誤導性的。為了理解變化了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還是那句話:新世界需要新史學?! ?mdash;—斯塔夫里阿諾斯 《全球通史》給了我強烈的現(xiàn)實感:它可以用來救治我們現(xiàn)在所面臨的由于陶醉于技術(shù)進步而產(chǎn)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機的一種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 ——阿諾德·湯因比 近年來,在用全球觀點或包含全球內(nèi)容重新進行世界史寫作的嘗試中,最有推動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歷史學家個人獨立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最為著名?! ?mdash;—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這部《全球通史》,是全球史潮流的一部奠基性的杰作。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起,它就一直是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教學的首要參考教材之一,對我國高校世界史教材編寫工作產(chǎn)生了革命性影響?! ?mdash;—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高毅 本書享譽世界幾十年,與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齊名,但比《歷史研究》通俗易懂。與《夢的解析》、《廣義相對論的基礎(chǔ)》、《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時間簡史》等并列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十本書。 ——吉林大學當代國際關(guān)系研究中心教授,劉德斌
名人推薦
為什么本書第1版問世才30個年頭,現(xiàn)在就又要出版面向21世紀的新版本呢?因為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tǒng)的西方導向的歷史觀是落后于時代潮流并有誤導性的。為了理解變化了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還是那句話:新世界需要新史學。——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給了我強烈的現(xiàn)實感:它可以用來救治我們現(xiàn)在所面臨的由于陶醉于技術(shù)進步而產(chǎn)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機的一種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⒅Z德·湯因比近年來,在用全球觀點或包含全球內(nèi)容重新進行世界史寫作的嘗試中,最有推動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歷史學家個人獨立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最為著名?!芨ダ铩ぐ屠湛死蛎绹麣v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這部《全球通史》,是全球史潮流的一部奠基性的杰作。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起,它就一直是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教學的首要參考教材之一,對我國高校世界史教材編寫工作產(chǎn)生了革命性影響?!本┐髮W歷史系教授,高毅本書享譽世界幾十年,與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齊名,但比《歷史研究》通俗易懂。與《夢的解析》、《廣義相對論的基礎(chǔ)》、《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時間簡史》等并列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十本書?!执髮W當代國際關(guān)系研究中心教授,劉德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