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0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陳平原 頁數(shù):28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治史學理論思考的著作。該書不同于理論家的邏輯推演,而特別注重史家的個人感受以及可操作性。書中描述研究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陷阱”,甚至表白史家的“迷茫”與“困惑”。也就是說,書中既非思辨程度很高的理論陳述,也非實證色彩濃厚的史學專著,而是介于兩者之間--一個力圖認真思考的文學史家的工作筆記。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在小說史研究與寫作的基礎上對小說史研究理論框架的選擇以及具體操作規(guī)則的思索,是一部小說史研究的反思錄。包括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文學史眼光、小說史研究方法、中國小說類型研究、二十世紀中國小說。作者在小說史寫作實踐中力圖通過對小說史內部結構嬗變的理論把握來超越舊的小說史寫作模式,而本書描繪的正是這一過程的探索軌跡,是對舊的文學史體例的一次有意識的全面突破。視野開闊,創(chuàng)見頗多。
作者簡介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先后在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英國倫敦大學、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美國哈佛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等從事研究或教學。近年關注的課題包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現(xiàn)代中國教育及學術、圖像研究等。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全國高校一、二、三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著作獎(1995,1998,2003)、第一、二屆王瑤學術獎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2006)、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2006)等。先后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xiàn)代學術之建立》、《中國散文小說史》、《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當年游俠人》、《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等著作三十。種。另外,出于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00年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集刊《學人》;2001年起主編學術集刊《現(xiàn)代中國》。治學之余,撰寫隨筆,借以關注現(xiàn)實人生,并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
書籍目錄
小引第一篇 文學史眼光 1 史家的位置 2 理論整合 3 獨上高樓 4 超越規(guī)則 5 傳統(tǒng)·敘事者·譯本比較——文學史研究三題 6 新文學:傳統(tǒng)文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第二篇 小說史研究方法7 小說史意識 8 小說史體例 9 進化的觀念 10 雅俗對峙 11 理論興趣與整體意識——中國古典小說研究斷想 12 小說敘事的兩次轉變——答黃子平問第三篇 中國小說類型研究 13 小說類型研究概論 14 中國古代小說類型觀念 附錄一 關于中國古典小說 15 “新小說”類型理論 16 魯迅的小說類型研究 附錄二 魯迅以前的中國小說史研究第四篇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 17 清末民初小說理論 18 青樓風月與醒世寓言——說《九尾魚》 19 譴責小說與狹邪小說——說《梼杌萃編》 20 佛與道:三代小說家的思考 21 通俗小說蝗三次崛起 22 武俠小說、大眾潛意識及其他各文初出一覽索引后記新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倘若借用世人對“先鋒派文學”與“傳統(tǒng)派文學”的籠統(tǒng)劃分,將勇于探索、努力創(chuàng)造或借用新理論新方法的文學研究稱為“先鋒派學術”,反之則稱為“傳統(tǒng)派學術”;那么,我以為,好的文學史家,既非先鋒派,也非傳統(tǒng)派,而是處在“先鋒派的后衛(wèi)”的位置上。一般來說,真正的先鋒派代表一代人思考的方向與突破的追求?!俺角叭恕弊鳛橐环N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本能,時刻驅使著一代代學者(作家更不用說)向社會認可的規(guī)則挑戰(zhàn),努力走出巨人的陰影??墒?,“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絕大部分探索者都將長眠在探索路上,只有極少數(shù)幸存者逐漸為社會所接納。不管是文學還是學術,成功的先鋒派總是使得一代人的思維和感知方式發(fā)生變化。文學史家當然不可能漠視先鋒派的探索,死守已有的經(jīng)驗與教條。文學研究領域中每一種成功的理論探索,最終都將落實在文學史研究中,部分改變已有的研究布局。在這個意義上,“重寫文學史”不成其為口號,也不應成為問題。倒是必須將其作為口號提出,或作為問題爭論,才是真正發(fā)人深思的“問題”。接受某些成功的先鋒派的理論原則來重寫文學史,這一點在目前的中國學界,已經(jīng)是“既成事實”。只是目前中國文學史家借鑒比較成功的形式主義、結構主義、接受美學、文學社會學等批評模式,在西方并非新潮學術;較新潮的解構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女權批評等雖有嘗試之作,可還沒被整合到系統(tǒng)的文學史研究框架中。有人呼吁借鑒的膽子再大點,步伐再快點,恨不得先鋒學術一露面,文學史家馬上跟上。對此我不以為然。在我看來,任何一種時尚理論(假定其真有真知灼見),從基本定型到能夠在文學史研究中實際運用,須經(jīng)過一系列并不輕松的轉化與變形。
后記
這冊蕪雜的小書,承蒙北京大學出版社厚愛,1993年3月初刊,1999年3月第二次印刷,2005年1月第三次印刷。1997年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三卷本《陳平原小說史論集》時,也曾將其收錄。除此之外,還有臺北淑馨出版社的繁體字本(1998),以及韓國Erum Publishing Co.推出的韓文譯本(李寶噪、樸姿映譯,2003)。對于以上出版單位及個人,我深表感謝。此次重印,只是校正了若干錯別字,學術觀點不動,連“本世紀”等時間用語也未改。唯一的變化是,刪去了附錄三《(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討論紀要》,因其已入2005年北大出版社刊行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后者從1989年首印的《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脫胎而來,其《新版序言》交代了改版的緣由,此處不贅。讓“討論紀要”與“小說史”合璧,可方便讀者,因此,也就顧不得“先來后到”了。
編輯推薦
《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博雅英華·陳平原著作系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