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表哲思-中山大學哲學系復辦50周年學術論文集

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作者:中山大學哲學系學術委員會 主編  頁數:629  字數:108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文集選編了最近10年在中山大學哲學系工作過的同事的論文。包括《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幾個問題再探討》《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全面準確理解唯物辯證法矛盾觀》《身體之為“竅”:宋明儒學中的身體本體論建構》《道德意識來源論綱》《一種可能的責任“無端學”——與勒維納斯一道思考為他人的責任的“起源”》《荷蘭賭的含義》等。

書籍目錄

馬克思主義哲學  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共產黨宣言》關于未來社會的核心命題  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幾個問題再探討  馬克思與虛無主義:從馬克思批判施蒂納的角度看  總體把握蘇聯(lián)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幾點意見  作為人的生存本性的形而上學——兼作馬克思哲學的一個辯護  重建價值哲學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全面準確理解唯物辯證法矛盾觀  馬克思與康有為對中國社會進程的預見及其啟示——為改革開放30年而作  新哲學會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略論社會重視的分配與再分配——一個政治哲學的思考  人民權利作為人權的一種替代方案——毛澤東權利思維的新視角中國哲學  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對中國哲學書寫方式的一種思考  漢代禮治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  人性假設與人類社會的管理之道  身體之為“竅”:宋明儒學中的身體本體論建構  經典·圣賢·鳥獸草木魚蟲  朱子“中和說”略論  王國維與康德哲學外國哲學  道德意識來源論綱  從實體觀念到本質——洛克《人類理解論》中的實體學說  康德“經驗類比”的構成性——一個基于威約曼詮釋的評論  虛擬實在與自然實在的本體論對等性  《孔夫子》:最初西文翻譯的儒家經典  欲成義人,先做善人——康德對道德與宗教關系的處理  從基督教到東方宗教——論叔本華的宗教轉向  一種可能的責任“無端學”——與勒維納斯一道思考為他人的責任的“起源”邏輯學  開放類邏輯的哲學基礎  論辯術的新發(fā)展及其對科學論證的貢獻  邏輯與計算  A Conditional System for Generated Update Semantics  論法律邏輯中的推論規(guī)則  邏輯學東漸與中國邏輯史研究  A Cooperation Logic for Declaration Structures  荷蘭賭的含義  準收縮論  Exact Pairs and Uniform Upper Bounds  一個帶破圈啟發(fā)方法的回答集編程系統(tǒng)倫理學  “人生觀論戰(zhàn)”的反思與中國現(xiàn)代化的文化追求  2l世紀道德建設的創(chuàng)新思路  “發(fā)展”的倫理涵義解析  價值之根——價值哲學的心靈主義路向探究  斯坎倫的契約主義與效果論  先秦儒家報德要義解析  人類干細胞之倫理原則與監(jiān)管政策美學  蘇格拉底談自由與辛勞——讀《回憶蘇格拉底》卷二第一章  “唯一的”、“最好的”,還是“獨立互補的”?——“西學東漸”再檢討  中國琴學與美學  論元儒許衡的四書學  人的德行與靈魂完美——錫德尼如何“為詩辯護”宗教學  再論從“理性”到“覺性”——中國佛學與宋明儒學的一個公共話題  在歷史變遷中的宗教傳統(tǒng)與宗教學術研究  近代中國佛教學中的“知識”概念——以歐陽竟無和太虛兩系為例  禪宗無相懺悔的理論與實踐  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漢語神學建設  譯而化之——對基督新教一種宣教策略的探討  神的恩典與人的責任——從心理學維度談基督教信仰  早期佛教部派分裂原因述論科學技術哲學  On the Principle of Intention Agglomemtion  維特根斯坦邏輯的原罪結構  心理狀態(tài)的自我歸屬——信念中心的監(jiān)視機制理論  基于模型推理的科學認知論題  論邏輯系統(tǒng)  命題態(tài)度歸屬與指稱型交流  修辭的認識論功能——從科學修辭學角度看  語言批判與生活形式——維特根斯坦哲學新解跋

章節(jié)摘錄

  一、問題的提出  在《內向性主體的三個矛盾維度》一文中,我集中探討了從內向性主體轉到“生產模式”的實踐主體后,馬克思意義上的實踐主體在普遍性、超驗神圣性與特殊性、經驗世俗性維度上的矛盾。但馬克思本人力圖在主體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神圣性與世俗性(或現(xiàn)實性)之間保持何種辯證關系,仍然是個未究的問題。虛無主義問題就與此直接相關:弱化甚至取消主體的普遍性和神圣性維度,把馬克思主張的“現(xiàn)實性”不恰當地理解為徹頭徹尾的世俗性,必然導致虛無主義問題的出現(xiàn)?! ≡谧约旱牟┦空撐闹?,馬克思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復雜性和重要性。盡管他相比之下更為贊許的伊壁鳩魯哲學原則“是自我意識的絕對性和自由,盡管這個自我意識只是在個別性的形式上來理解的”,但他也意識到,“如果抽象的、個別的自我意識被設定為絕對的原則,那么,由于在事物本身的本性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不是個別性,一切真正的和現(xiàn)實的科學當然就被取消了??墒牵磺袑τ谌说囊庾R來說是超驗的東西,因而屬于想象的理智的東西,也就全都破滅了。相反,如果把那只在抽象的普遍性的形式下表現(xiàn)其自身的自我意識提升為絕對的原則,那么這就會為迷信的和不自由的神秘主義打開方便之門,關于這種情況的歷史證明,可以在斯多亞學派哲學中找到。抽象的普遍的自我意識本身具有一種在事物自身中肯定自己的欲望,而這種自我意識要在事物中得到肯定,就只有同時否定事物”(馬克思,恩格斯1,1995,第63頁)?! ∷砻?,此時的馬克思仍然處在肯定自我意識主體的階段。但他對弘揚主體的普遍性、超驗性還是其個別性、經驗性,有些躊躇和擔心。他看到,弘揚自我意識的超驗性、普遍性就會為迷信、不自由打開方便之門。由此,人們更愿意把馬克思此時的這種觀點解釋為弘揚偶然性、任意性,以為這意味著對自由的向往和贊許。但是,馬克思并沒有這樣做,反而意識到一旦把個別性上升為絕對原則后,“一切真正的和現(xiàn)實的科學當然就被取消了”。顯然,馬克思是想在主體內部保持一種普遍性與個別性、超驗性和經驗性之間的辯證關系,而不貿然撇開一方完全擁抱另一方。但能否說,馬克思已經意識到拋開普遍性特別是拋開超驗價值,由個別性占據統(tǒng)治地位之后所面臨或由此帶來的虛無主義風險呢?  總起來看,這個問題似乎在當時并不突出,而且也沒有足夠的刺激使馬克思把這個問題當成需要迫切回答的關鍵問題。馬克思顯然處在一種朦朧的辯證意識中:在普遍性與個別性、超驗性和經驗性等等之間,保持一種辯證的張力結構,才是合理的。對這種辯證結構的具體樣態(tài),他還沒有更多的揭示。當然,直到霍克海默與阿多諾的《啟蒙辯證法》,何種具體樣態(tài)才更合理,一直是處在探索和變更之中。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嶺表哲思-中山大學哲學系復辦50周年學術論文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