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1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唐君毅 頁數:409 字數:436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哲學傳統(tǒng)深厚,諸家義理豐富多項,而思想有流變,不是無端而來,知其來處方知其去處,即有溯本歸原的必要。本書縱線專就環(huán)繞一核心觀念而開展對中國哲學問題的討論,橫向則廣攝各家學說,分別其方面、種類與層次;包括原理、原心、原名、原辯、原言與默、原辯與默、原致格物、原道、原太極、及原命等諸文,一皆可作為進入中國哲學義理世界之門戶。由再進,專就中國哲學核心觀念“性”而論,既成;蓋“命”不離于“性”,及就人之面對天地萬物,而能有其理想,生出中國哲學廣大之價值世界者,必因其“性”之義而起也。 本書之寫法獨特,唐先生言之為“即哲學史以言哲學”。唐先生反對無據而妄臆,蓋古人之言,不能僅執(zhí)一端,否則必造成不可解的沖突;而應就其所當之義,分疏條列,使之各得其位。順是,唐先生把歷史上中國先哲言人性之種種理論次第展示、以尋求其本原之義,還曾普遍水恒之價值,以尋求皆一一融和于一廣大的義理世界之可能。本書就是以中國哲學各主要觀念作為線索,足見唐先生對哲學問題思考之圓熟。
書籍目錄
自序(寫作緣起、本篇大意與未及之義) 一 緣起 二 本篇大意 三 本篇及次篇所未及之義第一章 原理上:“理”之六義與名理 一 導言 二 先秦經籍中之理及文理 三 魏晉玄學與名理第二章 原理下:空理、性理與事理 四 佛學與空理 五 宋明理學與性理 六 王船山及清儒與事理 七 結論第三章 原上心:孟子之性情心與墨家之知識心 一 本文宗趣 二 論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義 三 墨家之知識心與儒墨思想之所由異第四章 原下心:莊子之靈臺心荀子之統(tǒng)類心與大學中庸之德性工夫論……第五章 原名:荀 子正名與先秦名學三宗第六章 原辯:墨子小取篇論 “辯”辨義第七章 原言與默:中國先哲對言默之運用第八章 原辯與默:墨莊孟荀之論辯第九章 原致和格物上:大學章句辨證及格物致知思想之發(fā)展第十章 原致知格物下:大學章句辨證及格物致和思想之發(fā)展第十一章 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義第十二章 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義貫釋第十三章 原太極上:朱陸太極之辯與北宋理學中太極理氣思想之發(fā)展第十四章 原太極中:天地之根原問題,與太極一名之諸義,及朱子太極理氣論之哲學涵義第十五章 原太極下:朱子太極理氣論之疑難與陸王之言太極及即心言太極之說第十六章 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發(fā)展第十七章 原命中:秦漢魏晉天命思想之發(fā)展第十八章 原命下:宋以后天命思想之發(fā)展索引
章節(jié)摘錄
吾人上文分別論列文理、物理、名理之不同。今再進而試論南北朝隋唐佛學中之空理之性質。以佛學家與魏晉玄學家較,佛學家乃更喜歡用理字者。僧肇竺道生已重理。后之法相、天臺、華嚴三宗更以理言實際。法相宗所本之解深密經中原有四種道理之分,其中之觀待道理、作用道理,指事物之相對關系、因果關系之理,不出吾人所謂物理事理之外。其所謂證成道理,本可泛指一切由修養(yǎng)而證得之理。法爾道理可泛指一切究竟不可更詰,而法爾如是之理。然在佛學,則此后二者,恒用在指空我執(zhí)法執(zhí)后所證得之法爾如是之真如理。玄奘窺基綜結此宗要義所成之成唯識論,首言造論宗旨在“達二空,于唯識理如實知。”末章言“顯唯識理,乃得完滿,非增減故。”此書卷一破我法執(zhí)破外境等,處處以“所執(zhí)非理”“理俱不成”“理亦不然”為言。卷九論遍皆所執(zhí)中能所取二分“情有理無”。又證見道日:“謂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真見道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卷十釋四涅槧亦皆以真理為言。如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凈”,為本來自性清凈涅磐。謂“煩惱障盡所顯真理”,為有余涅磐。謂“有為法與苦依,同時頓舍,顯依真理”,為無余涅磐。謂“斷所知障顯法空理,此理即無住涅粱”。傳為天臺宗慧思所作之大乘止觀法門論卷末終于“順本起凈,即順凈心不二之本,故有相資之能。違本起染,便違真如平等之理,故有滅離之義也”之言。至華嚴宗則特以言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名。華嚴宗之初祖杜順華嚴五教止觀(大正藏四十五卷)第三事理圓融觀,承大乘起信論而言“心真如門是理,心生滅門是事”。智儼華嚴一乘十玄門,亦論約法以會理。至法藏澄觀宗密,對理事無礙之旨,發(fā)揮尤多。法藏之華嚴菩提心章,言“發(fā)心觀真理”,言“一味真理”,“觀此真如理”。澄觀華嚴法界玄鏡,釋四法界三觀,謂真空觀之真空,即理法界。理事無礙觀者“理無形相,全在相中,互奪存亡,故云無礙”。周遍含容觀者“事本相礙,大小等殊。理本包通,如空無礙,以理融事,全事如理”。至宗密注華嚴法界觀,則全篇皆在言“理”時言“理性本有”,“理含萬德”。天臺發(fā)展至湛然以及于宋之知禮,更重理具十法界三千諸法,即性具三千之義;而以華嚴之只緣佛界理以論性起,而斷“九界理亦為性具”之義者,為不備??梢娭袊饘W之發(fā)展,乃向“理之重視”之方向而發(fā)展也。然此佛家所謂理,初畢竟是何種之理,則甚難言。今說般若宗所論為空理,尚可無爭。因般若宗原主畢竟空。但他宗亦說有。今姑不論天臺之理具三千,不宜只以空說,即唯識與華嚴之理,亦非可只以空說之者。但成唯識論中以真理釋四涅磐,及華嚴宗之理法界之理,仍初當畢竟是指由執(zhí)障空所證得之諸法實相,或清凈寂滅相,或涅磐,真如而言。至所謂“唯識理”之理,則可是指唯識之理論義諦而言。涅磐真如之理,是直指一境界或理境。唯識理是指為達此境界,吾人當如何思想,當去掉何種錯誤之觀念情見,而逐漸引生正知見,得正智之理論。然吾人可說涅磐真如既是由空執(zhí)障而后顯,亦即須吾人在思想上去掉所執(zhí)之錯誤觀念,或空諸情見而后顯。則佛學家所講之“理論”,亦即所以顯真如涅磐之為“真理”或“理法界”者。二者相應,而為一事。因而可同以一理字表之。吾人今亦至少可自佛家之境界或理境必由空諸情見而后顯上說,名佛家之理為空理。而本文用空理一名,亦重在表示佛家之理論之注重空諸情見方面,而不重在由空諸情見后修行所證之境界方面。此佛所證之境界,可說是真空,亦可說是妙有。佛之“果”德,固不能徑說為空者。學佛之六度萬行之“行”,亦不能只說為空。然吾人及諸有情眾生之境界中,由妄執(zhí)實我實法而生之各種情見,則佛家必說其空。因不說吾人之情見是空,則不能引發(fā)正知正見。故至少在“境”上言,佛家理論乃偏重在對世人說空,偏重對世間之種:情見以及種種外道之學術理論,加以破除遮撥,亦是必然之事;而對其所向往之佛境,亦必然說其為超一般之情見所及,超一般之思議所及,而為超思議,或不可思議者。因而佛家之積極表學佛之行與佛之果德一方面之話,從學術理論上看,便見其不如其破除遮撥方面之話之重要。
媒體關注與評論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是唐君毅先生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整理、研究與闡釋工程的重要系列成果之一。本書從嚴格的學術意義上針對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與“心”兩個最為根本哲學范疇,展現(xiàn)中國哲學本體之理自先秦“名理”、魏晉“文理”、隋唐“空理”、宋明“性理”與清學“事理”的波瀾壯闊的哲學發(fā)展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