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吳琦 編 頁數(shù):330 字數(shù):398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從1978-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已然走過了整整三十個年頭。思想的不斷解放、觀念的不停進步、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帶來了中國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今日之中國與三十年前之中國幾有天壤之別。變化無時不有,變化亦無處不在。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作為社會科學之一的歷史學?;厥走^往的三十年,中國歷史學在承繼前代之功與反思舊有之弊中不懈前進,其變化為學界有目共睹。一方面史學走出“家門”,國際化的趨勢日益顯著,中國史學已融入國際學術體系;另一方面,中國史學遵循自身發(fā)展的軌跡,不斷演化著學術轉型,尋找本土化的學術路徑。其中,一個巨大的成就令人矚目,這便是與傳統(tǒng)史學迥然不同的社會史的崛起?! ∩鐣费芯吭谥袊d起源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史大論戰(zhàn),“文化大革命”之后再度復興,此已成史學界之公論。從“文化大革命”結束迄今,三十年的歷程,中國社會史完成了從邊緣到主流的發(fā)展過程,其成就不言而喻,伴隨著社會史領域一批優(yōu)秀成果的推出,一批學人迅速成長、成熟,開放的學術心態(tài)、廣闊的學術視野、良好的學科素養(yǎng)、明確的學術目標、新穎的研究視角、多維的研究方法將中國社會史的研究不斷向縱深推進;而強烈的問題意識,則使得這個領域彌漫著濃烈的對話氛圍和創(chuàng)新意識,充滿著勃勃生機?! ∶鎸κ穼W領域的變化和社會史研究取得的成績,欣喜之余,靜心思考,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日漸明晰,以下數(shù)端應是目前社會史研究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湟?,社會史秉承“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堅持寫出“底層的歷史”,無疑是符合這一領域學術研究主旨的,但一味地、長期地目光向下,排斥對于國家政治以及精英層面的關注,則有可能使社會史的研究矯枉過正,走向另一個極端,將社會史研究引入誤區(qū),犯下與傳統(tǒng)精英史學相同性質的學術弊病,即重視一端,忽視一端,形成學術視閾中的盲點。
內(nèi)容概要
當前,社會史的研究方興未艾。注重長時段和整體史的研究,注重國家與社會及精英與民眾的互動研究,注重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在這種知識背景下,將地方力量和社會群體作為研究國家事務和地方社會的視角,將各種社會力量的參與進一步細化,從更深入的層面進行考察,探求其中的個性、共性及時代意義,則顯得尤為重要……
書籍目錄
序言利益糾葛中的官府、紳衿與民眾:以清代抗糧事件為中心的考察 一、抗糧:利益關系的失衡 二、“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無奈:抗糧事件中的民眾 三、利益追逐中的特殊階層:抗糧事件中的紳衿 四、時嚴時緩的矛盾舉措:抗糧事件中的州縣官 五、總結:利益糾葛中的官府、紳衿與民眾清代地方社會官、民與法的互動:以誣告案為例 一、誣告與誣告律 二、誣告案中的民眾 三、誣告案中的地方官 四、清代地方社會中官、民與法的互動傳統(tǒng)慈善事業(yè)中的官民參與及角色:以清代湖北育嬰事業(yè)為中心 一、清代湖北育嬰事業(yè)發(fā)展概況 二、湖北育嬰堂的基本類型 三、官方的角色與地位 四、社會力量在育嬰事業(yè)中的角色 五、官民參與的幾種模式:若干個案分析 六、結論清代湖北義學與地方社會 一、義學的內(nèi)涵與源流 二、清代湖北義學的時空分析 三、清代湖北義學中的官民互動 四、清代湖北義學與地方社會 五、結語清代湖北的地方力量與地方社會發(fā)展:以津渡的設置為視角 一、清代湖北津渡的設置 二、津渡的構成要素及其運營管理 三、津渡與地方社會清代民族邊緣地區(qū)鄉(xiāng)村社會的地方勢力與秩序均衡:以鄂西南景陽河社區(qū)為個案 一、個案鄉(xiāng)村概況 二、景陽河社區(qū)的地方勢力與鄉(xiāng)村社會秩序 三、國家與地方勢力:民族邊緣地區(qū)鄉(xiāng)村社會權力結構的變化明末清初社會變動與地方社會秩序的重整:以《松江府志》的書寫為個案 一、《松江府志》纂修概況 二、從明末到清初:《松江府志》的纂修變化 三、地方史的書寫與地方秩序的重整明清山西戲臺中的地方社會力量 一、明清時期山西戲臺的分布狀況 二、公共祭祀與戲臺在地域社會中的意義 三、地方社會力量與戲臺修建 四、個案分析:城隍廟戲臺與文昌廟戲臺中的地方社會力量清代廣東鹽商與社會制度變遷 一、清代廣東鹽商的地位 二、清代廣東鹽商與鹽法制度變遷 三、清代廣東鹽商與地方社會建設 四、清代廣東鹽商與清后期社會變化明代社會的女性教化體系 一、朝廷:教化與倡導 二、地方官員:勸誡、督導與保護 三、鄉(xiāng)里宗族:倡導、監(jiān)督與約束 四、女性對外在教化的體悟
章節(jié)摘錄
利益糾葛中的官府、紳衿與民眾:以清代抗糧事件為中心的考察 清代,圍繞漕糧征派,中央政權、地方州縣及民眾形成了緊密關聯(lián)的三方。征派漕糧的指令源于中央政權,任務落實于地方民眾,中間的主要執(zhí)行力量是州縣官府,協(xié)同力量則是紳衿胥吏。也就是說,在漕糧征收過程中,諸多社會力量均置身其中。然而,驅動各社會力量形成互動的不僅僅是漕糧這種征派形式,還有由此而形成的利益關系,而后者具有更深刻的社會意義。漕運中眾多重大的群發(fā)性事件無不由此而生?! ∫豢辜Z:利益關系的失衡 漕糧征派將中央政權、地方州縣、紳衿及民眾連接成了緊密關聯(lián)的多方。從理論上講,為完成一年一度的漕運任務,各方在目標上是一致的。圍繞漕糧征派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收支各方應該大體保持平衡,至少不能過度偏離制度的規(guī)定。否則,利益關系將出現(xiàn)失衡,其最直接的結果便是我們常見諸史料的群發(fā)性事件甚至社會性運動?! ′钸\對清代王朝至為重要,時人稱“天下之大命所系”。有清一代,“京師民食專資漕運”,所謂“百官祿廩,滿漢軍民之饔飧,無不仰給充裕”。所以,漕糧乃“天庾正供,俸米旗餉,計口待食,為一代之大政”,成為有清一代朝野上下的共識。由此不難確定,王朝中央乃漕運的最大受益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