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高建平、趙利民、丁國旗、劉順利 主編
前言
感謝天津師范大學的各位領導和同行與我們一道組織這次會議。天津師范大學是我的母校,介紹我在北京的同事朋友與我在天津的同事朋友在一道相聚,是我多年來一直想做的一件事,這次終于做成了。這是個開始,京津高速鐵路通了,來往更方便了,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交流。最近,全國上下都在紀念改革開放30年。前些天,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史哲學部組織的一個報告會上有一個匯報,題目是《中國美學30年》。在匯報中,我提出,中國的改革開放運動的發(fā)動,是從“美學熱”開始的。從1978年起,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界的一個突出的景觀,是“美學熱”。美學著作熱銷,報紙雜志刊登大量的美學的文章,青年學子爭相報考美學研究生。這種“美學熱”,對“文化大革命”后中國意識形態(tài)的大轉型’曾經起到了重要而關鍵的作用。
內容概要
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加強對外相關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理論室與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天津市美學會共同舉辦的“馬克思主義美學與當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08年10月18—19日在中國天津舉行。來自中國各地研究機構、大學,以及美國、斯洛文尼亞等國的專家學者共約70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本書即精選收錄了此次會議的優(yōu)秀文章。
書籍目錄
高建平:用創(chuàng)新和對話的態(tài)度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在“馬克思主義美學與當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閉幕式上的講話(代序)錢中文:文藝研究與社會、文化背景問題阿列西·阿爾雅維茨:藝術:沒有牙齒的老虎,憨態(tài)可掬的熊貓,還是雪豹? 杜書瀛:馬克思主義美學中的藝術位置李思孝:馬列文論在中國的歷史命運徐恒醇: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毛崇杰:藝術的審美本性與去審美化問題——從古典到后現(xiàn)代和馬克思主義美學劉方喜:審美生產主義:消費時代馬克思美學“經濟哲學”之維的重構徐碧輝:馬克思主義美學:守護人文精神李志宏:審美機制的深層闡釋與審美機器人設想——馬克思主義美學在當代的科學化發(fā)展 范玉剛:實踐內涵的拓展是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基礎高迎剛: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進程的回顧與反思 趙利民:論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和諧全面發(fā)展思想劉成紀:“自然人化”的諸種向度及問題顧鳳威:馬克思的自然觀及其自然美思想——讀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楊平: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美學視野中的自然美論陳定家、王子鳶:科技意識形態(tài)與藝術生產動向董希文:馬克思《手稿》中的身體觀念及其當代美學意義段吉方:“后現(xiàn)代政治”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批判話語及其意義·王青:生態(tài)文明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王洪琛:評波普爾論馬克思楊廟平: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美學四題淺議孫秀昌:關于馬克思“不平衡關系”問題的兩次論爭述評趙洪恩:審美與人的解放泰魯斯·米勒:當代馬克思主義與文化權力:在全球化語境中反思阿多諾的“文化工業(yè)”金惠敏:理論沒有“之后”——一從伊格爾頓《理論之后》說起丁國旗:馬爾庫塞“藝術形式”思想探源李世濤:詹姆遜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性質孟登迎: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與文藝問題傅其林:論阿格妮絲·赫勒從馬克思主義文藝復興到后馬克思主義范式的審美之維李瞍:阿多諾美學研究綜述兼談《美學理論》之研究 王敏、張保寧:論解構主義閱讀理論的社會批判性王進進:想象關系: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理論建構鄧軍海:埃里?!じヂ迥饭陋毨碚摰膬仍诿芎沃锯x: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的生產之思——西方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研究述略胡繼華:意識形態(tài)批判與美學的政治張冠華:文藝理論不輟危機——馬克思主義觀念中的文藝理論危機泓峻:傳統(tǒng)文學觀念在20世紀前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論形成中的作用孟遠:創(chuàng)作主體的力量與現(xiàn)實主義的意義——解讀胡風《論現(xiàn)實主義的路》賀玉高:建構異化的現(xiàn)象學譜系——馬克思異化理論與中國文學研究周敏:從文化研究到文化理論——對文化研究的一個反思和期待附錄《外國美學》復刊暨第19輯出版《外國美學》第19輯目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指導上的失誤。這種懷疑論論調被解構主義以來的后現(xiàn)代主義在思想層面上進一步推進。解構主義崛起之時也是馬克思主義受人懷疑乃至詬病之日:“本質化的馬克思主義模式被拋棄了”,后現(xiàn)代主義“開始告別無產階級和馬克思主義”,這樣的論斷已經隨處可見。而且,更主要的是后現(xiàn)代思想家在把注意力轉向女權主義、生態(tài)團體運動、同性戀主義、種族與身份等“后現(xiàn)代政治”過程中,社會文化語境培育了新的主體觀念和政治能量,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從“過去一度被看作廣為傳播的科學啟蒙運動的頂峰”淪落為“一個遠不能令人信服且充滿沖突的文化階段”,③“馬克思關于現(xiàn)代性的辯證法正在重新展現(xiàn)它所描述的那個社會的命運,正在產生使自己煙消云散的活力和觀念。”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西方思想文化界,隨著馬克思主義慘淡命運的來臨,各種思想力量變換重組的趨勢更加明顯,意識形態(tài)與文化政治臺面上各種思想派別的博弈對比更加突出,這也說明馬克思主義話語的慘淡命運并不僅僅是一種知識論的淪落,更代表了一種廣泛而深刻的文化政治語境的轉換。而且,更加惹人注目的是,解構主義雖然不滿意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總體性方案,但不失時機地表現(xiàn)出了對馬克思主義“革命性話語”的青睞,這更加突出了馬克思主義話語的思想包孕力量,同時也在文化政治舞臺上凸顯了解構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思想關聯(lián)。
編輯推薦
《創(chuàng)新與對話:馬克思主義美學與當代社會》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