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趙黎明 頁數(shù):307
Tag標簽:無
前言
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人,總喜歡談論啟蒙之類的大話題,或從外部沖激人手,談西方影響,這都沒錯。但問題是,這樣的大話題既容易忽略歷史的細節(jié),又容易脫離具體的語境,所以有些問題就難以說得清楚。比如談五四文學革命的發(fā)動,光講啟蒙思潮和西方影響還不夠,還得注意一個歷史的細節(jié),即胡適等海外留學生關于漢字問題的一場爭論,是這場爭論引出了文字的“死”、“活”與文學的“死”、“活”問題,又引出了胡適與陳獨秀的幾通書信,進而有胡適的白話詩試驗,有“文學改良”的主張出現(xiàn),有“文學革命”的大旗高擎。而文字問題,或如本書作者趙黎明博士所說的語文問題,又是清末民初具有民族、民主意識的知識分子,集中關注的一個與社會變革和文化更新有關的問題,加上近代教育改良,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胡適等海外留學生討論的“如何可使吾國文言易于教授”的問題,如果再算上社會民眾的需求,文字問題或日語文問題,就成了這期間社會變革、文化更新包括文學改良的一個頭等重要的問題了。這些方面的問題,都是發(fā)生在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內(nèi)部的一些具體問題,而且最終還影響了中國的社會、文化和文學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不對這些中國的具體問題作深入細致的研究,啟蒙和影響之類的大話題,是無法落到實處的。這些大話題落不到實處,也就不能有效地回答五四文學革命何以在此時發(fā)生而不是在彼時發(fā)生,何以是由此一人群發(fā)動而不是由彼一人群發(fā)動,何以是由此一人(或幾人)領袖而不是由彼一人(或幾人)領袖,等等。
內(nèi)容概要
趙黎明是從已故龍泉明教授門下轉入我門下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的。他以前治古文獻,有較好的語言文字功底,有很強的處理文獻資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由此養(yǎng)成了一種扎實求證的精神和一絲不茍的嚴謹學風。所以他的這篇論文基本上做到了荀子所說的“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這句話說起來簡單,真正做到,卻不容易。黎明能達此境界,甚慰我心。他的論文立意的深新和論析的透辟,因此也就不是虛張聲勢,而是靠語語坐實。黎明在讀期間一直為身體所困擾,但他克服了困難,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這篇分量厚重的論文的寫作,答辯時頗得好評?,F(xiàn)在經(jīng)過打磨,即將付梓,囑我寫幾句話,放在書前作個裝飾和點綴。我遵囑寫了這幾句話,也算是他在我門下問學的一點紀念。
書籍目錄
緒論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語文變革運動第一節(jié) 清末文改運動的世俗化趨向與古代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一、突破漢字神圣光環(huán),確認漢字世俗價值二、以“器用”眼光重新審視漢字本質(zhì)特征以及功能三、文字變革與民族文化現(xiàn)代轉型第二節(jié) 清末語言變革的文化道路(之一)一、“語言文字亡則種性失”二、明“古韻”、去“夷音”、揚“夏聲”三、“萬殊”與“齊一”第三節(jié) 語文變革的文化道路(之二)一、“萬國新語”,“亦即大同主義實行之張本也”二、“非科學時代之文字”與“科學世界之思想與事物”三、“以進化淘汰之例,惟良者存,故支那文字應革命”第四節(jié) 多元沖擊與文言文的危機一、白話報:“使我們看出了古文之無聊”二、新文體:“距完全用白話也只一步之差”三、通俗小說與“新式國語化”白話四、晚清翻譯文與桐城“義法”的崩壞第二章 五四前后的語文變革運動第一節(jié) “漢字革命”理論及其激進主義文化策略一、廢除漢字:“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二、“要想立國于二十世紀,還是少保存些國魂國粹的好”三、“用石條壓駝背的醫(yī)法”: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激進文化策略第二節(jié) 工具革命:“活”與“死”的實用辯證法一、“文學革命全是文學工具的革命”二、“死文字決不能產(chǎn)生活文學”三、“居今日而言文學改良,當注重‘歷史的文學觀念’”第三節(jié) 歌謠方言研究與“文學國語”的民族性訴求一、“在這些歌謠之上,一種新的民族的詩,也許能產(chǎn)生出來”二、“他能暗中摸索,去尋求中國語言的‘心”’三、方言文學:“最便宜的工具畢竟是‘母舌’”第四節(jié) “實驗的精神”與“文學的國語”建設一、“若是大家都肯‘嘗試’,那么必定‘成功”’二、“要國語革命,惟有努力從事于新文學的創(chuàng)作”三、“要作先鋒去打這座未投降的堡壘:就要用全力去試做白話詩”四、“提倡國語的文學,把白話作為求高等文化、高等知識的媒介”五、“文學是用國語寫的,國語是寫文學的語言”第三章 30年代的語文變革運動第一節(jié) “為漢字而犧牲我們呢,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二、“亭子式語言”與“大眾口頭語”三、“舊瓶”與“新酒”;“新形式”與“舊形式”四、“歐化”與“民族化”第三節(jié) 五四傳統(tǒng)、主觀精神與語言現(xiàn)實主義一、“語言”與“現(xiàn)實主義”二、語言:能否反映“活的生活樣相”三、語言與民族形式:能否反映“活的民族現(xiàn)實”四、民間形式(語言):“封建意識體化在生活樣相里面”第四節(jié) 從書面范式到口頭范式:民族解放洪流中的文學遷移第五章 “漢字革命”的外部動力與內(nèi)在張力第一節(jié) “漢字革命”與“中國”想象一、晚清到五四:語文運動與多樣的“中國”二、20世紀20年代:語文運動與現(xiàn)代民族國家意識三、30-40年代:語文運動與民族解放第二節(jié) “漢字革命”與“德莫克拉西”一、清末民初:漢字改革與大眾啟蒙二、五四時期:漢字改革與“平民主義”三、30年代:拉丁化與普羅運動四、40年代:新文字運動與“人民”的崛起第三節(jié) 現(xiàn)代民族共同語之普遍性與地方性關系變奏一、清末到五四:“方言”的發(fā)現(xiàn)與“國語”的構建二、30年代:“方音”與“普通話”的緊張與對話三、抗戰(zhàn)到建國:方言文藝及其“全國性”轉化四、新中國成立:普通話的推廣第四節(jié) 歐化?現(xiàn)代化?民族化一、清末民初:“歐、和”語言與中國語文的“化合”二、五四時期:“歐化”就是“世界化”、“現(xiàn)代化”三、30年代:歐化的資產(chǎn)階級化與無產(chǎn)階級化之爭四、40年代:“民族形式”與“歐化”的緊張結語:“漢字革命”與現(xiàn)代文學的整體性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人們不禁懷疑,章氏對傳統(tǒng)的固守,是否已使他變成了一個頑固拒絕西方文化的傳統(tǒng)主義者呢?考察章氏對國粹和西學的不同態(tài)度,首先必須與當時民族危亡的嚴峻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人們不能忘記,就政治身份而言,章太炎首先是一位反清排滿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就文化身份而言,他是一位“愛國存學”的國粹派。對于民族危亡的實質(zhì),他從專業(yè)的角度認識到文化危機是中國更為本質(zhì)的危機,因此,他不遺余力地維護傳統(tǒng),以自己所熟悉的經(jīng)史典籍為革命釀造激情,正如一位學者所指出的:“他們看到了民族危機和文化危機的一致性,相信文化危機是更本質(zhì)、更深刻的民族危機。因此提出‘保種、愛國、存學’的口號,呼吁人們重視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② 一般而言,非西方國家的文化民族主義者,在面對洶涌的西方文化沖擊時,一種本能的反應便是堅守自己的本土傳統(tǒng),以“古學”來尋求民族或文化認同。這種古學既包括歷史、文學,也包括民俗和語言學。“非西方反現(xiàn)代化者還傾向于刺激或提倡對歷史、文學、語言學、民俗學的研究,這種研究在面對西方文化排山倒海的影響下,尋求文化或民族認同的一個部分?!雹邸 ∥幕褡逯髁x者雖然多強調(diào)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但也因程度不同而分為不同的類型。一種類型是唯傳統(tǒng)是從,唯西方是拒,表現(xiàn)出一種絕對主義的姿態(tài);一種類型是極端重視民族“古學”但不故步自封,表現(xiàn)出一種“相對主義”的態(tài)度。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