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野下的中歐關系

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作者:王義桅,等 編  頁數(shù):264  

內(nèi)容概要

  中歐學術連線的建立,這是中歐關系研究的一件大事。50余名前駐歐大使、官員、學者、記者參會,可謂層次高、陣容強,與會發(fā)言權威性、前瞻性,尤其是歐債危機專場,會后半年一直有媒體引述會上觀點。中歐學術連線的建立,瞄準前沿視野,著眼于政策影響力,體現(xiàn)了致力于學術研究、政策咨詢(對話)、企業(yè)顧問“三位一體”的發(fā)展定位。

作者簡介

辜學武,1957年生,博士,德國波恩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終身講座教授并兼任全球研究中心主任,是迄今為止唯一在德國社會科學領域獲得德國最高級別教授(C4/W3)的華裔科學家,兼任同濟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是國際關系理論,儒家文化的普世性問題,中國外交與安全政策,亞太地區(qū)能源安全和歐亞關系。共發(fā)表4部專著,3部合著和近100篇論文,其中《國際關系理論導論》已成為德國許多大學國際關系學專業(yè)的推薦教科書。 王義桅,1971年生,博士,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院(IIPA)執(zhí)行院長,“中歐學術連線”(CEAN)主任,兼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聯(lián)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國際文化服務貿(mào)易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曾任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中國駐歐盟使團外交官。重點研究領域:國際關系理論、公共外交、中國外交、歐洲一體化與中歐關系、美國對外戰(zhàn)略與中美關系。出版專著《超越均勢:全球治理與大國合作》、《被神話的美國》、《超越國際關系:國際關系理論的文化解讀》等6部、《大國政治的悲劇》等譯著3部。在中、美、英、德、日、韓、印、荷、西、意、印尼、土耳其等國學術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一百余篇。

書籍目錄

吳啟迪序中歐關系研究大有可為 叢書總序中歐學術連線的時代使命 本書序中歐關系研究“路向何方”——“全球視野下的中歐關系”學術研討會綜述 第一單元駐歐大使談歐盟與中歐關系 中國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對歐盟的認識和當前中歐關系 中國前駐歐盟大使丁原洪:如何認識歐盟? 中國前駐法國大使蔡方柏:法國在歐洲一體化及中歐關系中的角色 中國前駐英國大使馬振崗:英國在歐洲一體化及中歐關系中的角色 中國前駐奧地利大使楊成緒:影響歐盟內(nèi)政外交的美俄因素 中國前駐希臘大使唐振琪評論 第二單元中歐關系研究及其超越 劉吉:中歐攜手迎接新人文主義時代 周弘:歐洲研究的問題及其超越 周琪:美國研究與歐洲研究之比較:歷史的啟示與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 孫周興:超越之辯與中西哲學的差異 仇華飛:美歐中國學之比較 鄭時齡:從建筑領域的合作看中歐關系的時代內(nèi)涵 第三單元歐債危機及其對中歐關系的影響 伍貽康:歐債危機與歐洲一體化未來 楊潔勉:歐債危機問題背后的制度因素 丁一凡:歐元區(qū)債務危機及發(fā)展前景 陳新:從歐債危機看歐盟的經(jīng)濟治理 趙懷普:歐元危機及其對歐盟的影響 馬國書:歐元的困境與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 王義桅:歐債危機的戰(zhàn)略影響 戴炳然:歐債危機與中國 喬依德:歐債危機和中歐經(jīng)濟戰(zhàn)略合作 高大偉:塑造歐洲,中國的新角色 徐明棋評論:歐美債務危機之比較 第四單元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反思 馮紹雷:中歐戰(zhàn)略關系的全球意義 馮仲平:中歐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內(nèi)涵 宋新寧:中歐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時代使命 王義桅:中歐關系為何戰(zhàn)略性不足? 葉江:中歐戰(zhàn)略伙伴關系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 崔洪建:構建中歐利益共同體的起點 楊燁:中國與中東歐的經(jīng)濟與戰(zhàn)略關系 第五單元中歐關系的基礎 胡吳:中歐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政治基礎——政黨外交對推動中歐伙伴關系的貢獻 徐明棋:中歐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經(jīng)濟基礎:“十二五規(guī)劃”與“歐洲2020戰(zhàn)略”之比較 邱震海:中歐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社會基礎:轉型期的中歐如何相互適應? 鄭春榮:中歐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人文基礎:以同濟大學與德國的合作為例 連玉如:中歐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國別基礎:以德國為例 諸大建:中歐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新領域: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例 附錄 同濟大學校長裴鋼院士致辭 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副部長于洪君致辭 全國政協(xié)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賀信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宋哲大使賀信 歐盟駐華代表團團長艾德和大使賀信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賀信 中歐學術連線簡介 與會者簡介 后記:架起中歐人文交流的新橋梁 致謝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牟宗三大約是把“超越”提升為現(xiàn)當代中國學術討論的關鍵詞語的第一人,至少是在這方面用力最多者。安樂哲極不滿意牟宗三的說法,就此提出了三點批評: 第一,輕率地使用超越的語匯,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之中產(chǎn)生了西方常見的、對中國傳統(tǒng)的誤解。第二,姑且不論對中國哲學的理解,使用嚴格超越的語言,鼓勵了后來數(shù)代中國學者主張,西方和中國的古典文化傳統(tǒng)之間有太多的共同基礎存在,這樣,也就低估了中國哲學作為真正不同于西方主導感悟方式的傳統(tǒng)對世界文化所作的貢獻。第三,不應忽視目前我們中西交談所處的、令人困擾的可笑狀態(tài)。(赫大維、安樂哲:《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中譯本,第235頁) 第一點批評建立在安樂哲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看法上,即:中國文化中缺失“超越”之維度?!爸袊R文化最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在其精神、道德和政治的感悟方式的表達中,缺少對于超越性的真正充分的意識”。然而,安樂哲認為,在這方面,由于西方文化在現(xiàn)代世界的強勢特征,無論中外都存在著嚴重的誤解和誤釋。 第二點說的是上述誤解可能帶來的后果。牟宗三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了一種康德哲學式的解釋,為此動用了大量康德哲學的概念和術語。而如前所述,牟宗三在討論中西哲學之會通和比較時,首先強調(diào)了哲學的普遍性,這也就是說,他自始就假定了中西哲學——甚至一般哲學——的共同性,在這個共同性的前提下再來討論個性。這就引起了安樂哲所講的不良后果:看似公允之論,或者本意在提高中國思想文化的地位以及它對于世界文化的貢獻,但實際上卻通過把中國思想文化傳統(tǒng)納入到西方哲學的概念框架里面,從而導致了對中國思想文化的“低估”。 對于中國當代學者引入和使用“超越性”范疇,安樂哲甚至看到一個大危險,那就是:可能使我們喪失掉“中國傳統(tǒng)中的那種哲學的謙遜(modesty)和謹慎”。安樂哲的這一批評是富有意義的。問題仍舊關涉到思維特質(zhì)及以規(guī)定著思維特質(zhì)的語言。安樂哲花了大功夫來揭示漢哲學的“關聯(lián)性思維”以及相應的“關聯(lián)性語言”(“過程語言”)。有關這方面的具體內(nèi)容,限于篇幅,我們這里不能展開討論了。 就語言(表達)來說,安樂哲指出了由翻譯引發(fā)的重大問題。他指責西方漢學界在翻譯中國古代思想術語時采取的西方化姿態(tài),即采用超越性語言來翻譯中國古代思想基本詞語的做法,如對儒家的“天”和道家的“道”對神學的釋譯?!拔覀兛偸窃噲D在我們自己的超越語言中尋找方式來描述我們自以為是超越的概念,而‘天’被譯作‘Heaven’、‘道’被譯作‘God’或‘the Way’便是這種釋譯方式的結果。我們認為這種方式的翻譯及其帶來的混亂是最不幸的”。在安樂哲看來,這實際上就是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言中根本不存在的超越概念當做中國思想的屬性了。 為什么西方的超越性語言不適合于表達中國傳統(tǒng)思想?安樂哲舉了“幾”的例子給予解說。“幾”首先意味著“微小”、“即刻”、“幾乎”;又意味著“可能性”、“時刻”;進一步還擴展為“關鍵時刻”、“轉折點”、“樞紐”、“危險”等;然后意味著“推動力”、“原動力”、“扳機”;最后是“機會”等。所有這些構成一系列不確定的、不斷轉化的意蘊,我們無法給予單義的、明確的把握。所以安樂哲說:“正是中國古典傳統(tǒng)所理解的秩序中的這種無所不在的非確定方面,使得西方超越性語言在這里不適用,因而也迫使我們回到中華世界本身中去尋找更方便、更合適的語言”。

編輯推薦

《中歐學術連線叢書:全球視野下的中歐關系》給供相關人員參考閱讀。

名人推薦

我期望并相信中歐學術連線必將為我國的國際環(huán)境建設作出杰出的貢獻。 ——全國政協(xié)外事委員會主任 趙啟正 2011年9月,中歐學術連線在同濟大學成立,這是中歐關系研究的一件大事。50余名前駐歐大使、官員、學者、記者參會,可謂層次高、陣容強,與會發(fā)言權威性、前瞻性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歐債危機專場,會后半年一直有媒體引述會上觀點,確實很難得。 ——全國人大常委、教育部前副部長、中歐學術連線名譽顧問 吳啟迪 中歐學術連線的建立,瞄準前沿視野,著眼于政策影響力,體現(xiàn)了致力于學術研究、政策咨詢(對話)、企業(yè)顧問“三位一體”的發(fā)展定位。 ——中聯(lián)部副部長、同濟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院理事會名譽理事長 于洪君 中歐學術連線顧問團人才濟濟、精英薈萃。希望顧問團高舉中歐友好旗幟,秉承互利共贏精神,積極推進中歐學術界、教育界、文化界、理論界之間的往來與交流,為增進中歐相互理解與信任,打造中歐人文交流支柱,推動中歐關系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任期2008—2011) 宋哲大使 中歐學術連線及其高級顧問團不僅為我們帶來對歐洲進行前沿性研究的期許,并且也將同歐盟資助的歐中研究與咨詢網(wǎng)絡(ECRAN)攜手工作。因此,在中歐學術連線的身上,體現(xiàn)了進一步發(fā)展中歐人文交流的精神。 ——歐盟駐中華人民共和國暨蒙古國使團團長(任期2011—) 艾德和大使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全球視野下的中歐關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