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傳

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紅旗出版社  作者:馬亮寬,李泉 著  頁數:329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傅斯年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健將,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學者和卓有成就的歷史學家、教育家。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在相當長的歲月中人們對他了解甚少。改革開放以后,關于他的記述和研究逐步展開,人們對其認識也逐步加深。本書為人們深入了解和認識傅斯年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

作者簡介

馬亮寬,1959年12月生,山東菏澤人。1983年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獲學士學位。1988年、2005年分別獲南開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F為聊城大學歷史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社會史、士人知識分子等專題研究。曾出版《齊魯士人與秦漢社會》、《傅斯年教育思想

書籍目錄

一 求學歲月:貫通中西學問
家世與家學
國學奠基
五四運動的旗手
留學歐洲
二 嘔心瀝血:創(chuàng)辦歷史語言研究所
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建立
抗戰(zhàn)前史語所的發(fā)展
抗戰(zhàn)時期史語所的遷徒
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成就與貢獻
三 學術成就:史料學派的主帥
“歷史學只是史料學”
“要科學的東方學之正統在中國”
考論古籍,縱論百家
四 抗日救亡:狂熱的愛國者
書生報國
勇赴國難
主持北大復員
五 參政議政:名動朝野“傅大炮”
中山大學初涉政
政治清流
抨擊時弊
六 政治抉擇:不植高原復何悔
聯共抗日
政治協商與改革
出入政治漩渦
社會政治思想評析
七 回歸教育:在臺灣最后的歲月
臨去徘徊
整頓臺灣大學
爭取教育的相對獨立
參與臺灣政治
身殉臺灣大學
主要教育觀點及歷史地位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 求學歲月:貫通中西學問家世與家學傅斯年字孟真,1896年3月26日(舊歷光緒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出生在山東聊城北門里祖宅。他的家世可以說是典型的書香門第、破落的官宦世家。傅斯年在家鄉(xiāng)生活了13年,幼年和少年時期的生活環(huán)境和接受的教育,在他一生的思想和行為方面打下了深刻的印痕。(一)開代文章第一家傅斯年的故鄉(xiāng)聊城,自古是華北平原上的重鎮(zhèn)。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其地屬齊國,西接韓趙,北通幽燕,南襟魯衛(wèi),既是兵家爭戰(zhàn)之地,“筑城屯兵為齊之要地,各國諸侯皆爭衡于此”,又是齊魯文化、三晉文化及戎燕文化交流融匯之處。各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匯使得該地區(qū)文化積淀豐厚,內涵豐富多姿,雖說不上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但也孕育了不少風流人物。才智卓越之士、謀國經邦之臣歷代不絕,鴻儒賢相連翩鵲起,騷客智士蜂涌輩出,如伊尹、馬周經邦之才,程昱、王旦謀國之忠,魯仲連、華歆處世之智,孫臏、王顏章治軍之能,都是彪炳史冊的。聊城自漢代置縣,延續(xù)至今,一直為地方州府縣治所,是華北平原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元代定都北京(時稱大都),聊城成為近畿地區(qū)。元王朝為交通便利,開會通河。大運河穿聊城而過,聊城更得南北交通之便,北通京師,南連三吳,被史家譽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交通便利,加上物產豐富,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到明清時期,聊城及周邊地區(qū),成為全國著名的糧棉產區(qū)和紡織品的貿易中心。天下豪商大賈云集,“往來船舶,絡繹不絕”,“兵民雜集,商賈萃止,駢檣列肆,云蒸霧滃”,以致城內“賈寓旅舍,幾不能容。”各地商人競相在聊城內興建會館公所,開辦商號、店鋪、作坊,與本地工商業(yè)者所建交錯布列,鱗次櫛比,使聊城成為一座繁榮的工商業(yè)城市,在明清兩代一直為山東西部三大商埠之一。交通的發(fā)達,經濟的繁榮,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的昌盛。明代中期以后,聊城及其周圍各州縣私塾遍布,書院林立。文人騷客,儒士縉紳來此會客訪友,傳播學術,交流信息,促進了儒學教育的普及和發(fā)達,陶冶了無數才華卓越之士,成就了眾多官宦書香世家。據記載:明清兩代錄取的山東籍進士共4047人,狀元11人,其中隸屬于東昌府州縣籍者,進士290人,狀元3人,僅聊城縣就有進士55人,狀元2人。由此可見,明清時期的聊城確實是“科目鼎盛,賢士輩出”之地,被視為魯西“八股文化”的中心不無道理。顯然,在明清時期,某些地區(qū)因得天時地利,經濟發(fā)達,文化昌盛,尤其是儒家文化得以廣泛傳播。社會教化與文化昌盛是同步的。在儒家文化廣泛傳播的地區(qū),自然是教化普施,民風淳厚,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社會理念深受儒家思想觀念的影響。考察聊城的歷史,明清時期形成的聊城世風明顯具有這種特點。這個時期興起的幾個家族和大批官宦士紳,差不多也都具有這種特征?!读某强h志》記載:“其人樸愿而茂,雖循習故事,憚于興革,然無有桀黠漁食,持長吏長短者。租賦不待督,輒先期報竣,最稱易治。”世風淳厚是文化發(fā)達、社會教化的結果。而淳厚的世風又陶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循吏良士。因此,這個地區(qū)“士多才俊,文風為諸邑冠,武風亦極一時之盛?!蔽幕ⅲ渖鐣蓡T的整體素質就高,社會發(fā)展也相對健康,具體表現是孕育和培養(yǎng)了幾個大的具有書香傳統的世家大族。這幾個書香世家的傳承和發(fā)展,不僅代表了聊城當時的世風,而且也是當時整個傳統社會的縮影。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則凝聚著社會文化的基因,表現了深厚的區(qū)域文化的積淀。傅斯年一生的性情和品格就具有這種區(qū)域文化的特征。傳統史書將明清時期聊城的世家大族歸納為“八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任、鄧、朱、傅、耿、楊諸家,這幾家大都興起于明中期以后,其中任、朱、傅都發(fā)跡于清初,楊家則在清中期興起。幾家的共同特點是:第一,初始階段,致力于研習儒家經典,經科舉取得功名,進入仕途,逐步升遷,進入統治集團核心。第二,恪守儒家信條,以忠孝節(jié)義相標榜,忠君、孝親、敬老、愛幼、和睦家族、友愛鄉(xiāng)里。第三,重視教育,尤其是重視儒家文化的教育,培養(yǎng)子女,進行封建道統的說教,使子孫代代成三綱八目的典型,維持家族的名譽、地位、傳承。第四,由于幾個家族都遵奉儒家文化,世代從科舉正途出身,又多是親民的官吏,所以各家族往往以忠正廉潔、率直敢為相標榜,各個時代都出現了一些忠臣廉吏,孝子賢士。這些人又多在家鄉(xiāng)設立條教、制定鄉(xiāng)規(guī)民約、表率鄉(xiāng)里,由此形成了忠義賢良、勇敢向上的世風,造就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賢良義士。傅斯年家族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家族。傅斯年所出身的聊城八大家族之一的傅氏,初發(fā)于明中期,興盛于清代初年,逐步發(fā)展成為聊城的名門望族。傅斯年遠祖名叫傅回祖,原籍江西吉安府永豐縣(今江西省永豐縣),明朝憲宗成化年間出任山東冠縣縣令,當時聊城為東昌府府治,冠縣為其屬縣。傅回祖生有七子,任滿返回故鄉(xiāng),其夫人李氏不愿隨行,于是傅回祖便攜四子南歸,留其三子侍奉夫人,這三子一居冠縣,一居博平,一子名叫傅祥,居聊城,是傅斯年的直系祖先。當時聊城正是經濟文化發(fā)展上升時期,大運河穿城東而過,北通京師,南達三吳。是當時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經濟、文化都在迅速發(fā)展,形成了魯西“八股文化”的中心。傅祥及其子孫,借重聊城的經濟優(yōu)勢,靠經商起家。他出身官宦家庭,本人也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且處于濃重的八股文化環(huán)境之中,因此,十分重視詩書傳家,督責子孫攻讀舉子之業(yè),學習八股文,每每親自“口授章旬”,并“引古人及郡先達”激勵他們奮發(fā)向上,建立功業(yè),故而傅氏家族逐漸形成了詩書傳家的傳統,代代相繼。傅祥五傳到傅以漸,終于振興了傅氏家族,奠定了傅氏名門望族的基礎。傅以漸字于磬,號星巖,生于明萬歷三十七(公元1609)年,7歲入塾館系統學習儒學經典一從師于當時名儒孫興等人。由于明朝末年宦官專權,社會黑暗,政治腐敗,科場舞弊成風,傅以漸直到35歲仍未取得任何功名。1644年,江山易姓,清廷入主中原,為了搜羅人才,籠絡士人,入關的第二年,便恢復科舉制度。傅以漸投身科場,鄉(xiāng)試中舉,翌年(1646年)入京會試,得中貢士。殿試對策時被擢為一甲第一名,成為清王朝的第一位狀元,授內宏文院修撰,后累次遷升,1654年升為內秘書院大學士,次年,加太子太保,改為國史院大學士。1658年,清仿明制改內三院(內宏文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為內閣,逐步確立三殿三閣制,授傅以漸為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職銜,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為示恩寵,順治帝又封贈傅以漸的曾祖父傅諭、祖父傅天榮、父親傅恩敬俱為光祿大夫、少保加太子太保、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加一級之勛號。自此以后,聊城傅氏便榮冠當世,澤及后代,成為魯西的名門望族。據史書記載:傅以漸“方面豐頤,頦下多髯,偉腰大腹”,居官尚稱清廉,“每聞百姓疾苦,若切于身,閭里有義舉,必贊成之。自處無異寒素,汲獎后進,惟恐不及,未嘗有疾言遽色”。但是傅斯年成人后,從不向人提及他這位宰相祖公,更不引以為榮,兵原因是傅以漸在明清易鼎之際,出仕清朝,有違漢族士人的民族氣節(jié)。由此可看出傅斯年的民族意識: 傅以漸以后,傅氏成為典型的官宦世家,獲取功名,中舉人、進士、為庠生、太學生者不下百余人,在朝為官和出任封疆大吏者幾代不絕。傅以漸三傳至傅繼勛,字玉溪,號湘屏,是傅斯年的曾祖父,道光五年(1825年)拔貢,官至安徽布政使,清末名臣李鴻章、丁寶楨都是其門生。傅繼勛有子七人,其第三子傅淦,便是傅斯年的祖父。傅斯年在填寫個人履歷時往往上至曾祖父,但是他出生時,曾祖父已去世多年,曾祖父以上對傅斯年的影響都是間接的。直接影響傅斯年個性和品格的是傅斯年的祖父和父母,其中在家庭方面影響傅斯年一生品行和思想作風的,主要是傅斯年的祖父傅淦和母親李夫人。(二)書香世家傅淦字笠泉,生于道光二十五(1845)年,少負才名,博通經史,工詩書畫,尤以書法知名,且文武雙全,又精通醫(yī)道。同治十二(1873)年拔貢,但他自甘淡泊,不樂仕進,取得貢生資格后,便絕意仕途,終生不參加科試。平生性情友善,重孝悌,且好交游,樂善好施,赴義唯恐后人。傅淦兄弟七人,他排行老三,析籍分家時,他將祖上的樓房全部讓給了兄弟,自己只要了一座馬廄。由此可看出他的作風和氣度。傅淦娶山東淮縣陳阡之女陳梅為妻。陳阡官至江西巡撫,陪送女兒的嫁妝頗豐,但傅淦書生本色,輕財重義,不善理家,又無固定收入,分家以后,坐吃山空?;楹蟛痪?,長子旭安出世,接著次子、三子相繼出世,人增物耗,家財日減,日趨沒落。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違心地出外謀職以養(yǎng)家。正好,此時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和北洋通商事務大臣來信讓傅淦去天津,打算為這位世弟安排一個職務。傅淦接信后考慮再三,決意去天津一次。他到天津去督署見李鴻章時,適值李鴻章有緊急公務,只安排他住安徽會館,準備處理完公務,第二天同他面晤。傅淦甚不高興,以為慢待自己,次日一早便不辭而別。李鴻章第二天去安徽會館尋他不見,才知已回山東,氣得頓足嘆氣。

后記

傅斯年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健將,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學者和卓有成就的歷史學家、教育家。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在相當長的歲月中人們對他了解甚少。改革開放以后,關于他的記述和研究逐步展開,人們對其認識也逐步加深。自80年代末。我們開始對傅斯年進行專題研究,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主編了《傅斯年》(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傅斯年選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撰著和出版了《傅斯年:大氣磅礴的一代學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傅斯年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出版),《傅斯年社會政治活動與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等書。在這些著作撰寫期間,我們先后到全國各地收集資料,拜訪傅斯年的親朋學生,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口碑資料。曾幾次去臺灣中研院、臺灣大學、“國史館”等處查閱傅斯年的檔案及有關資料。在此我們對各位前輩及時賢的幫助和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F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左玉河先生約我們撰寫傅斯年傳.為人們深入了解和認識傅斯年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值得說明的一點是。前幾年有人也撰寫了一部《傅斯年傳》,其中有些章節(jié)過多地引用了我們以前出版論著的內容,書出版后曾托人代為致意,希望我們諒解,因書名相同,特此說明。本書第一、四、五、六、七章由馬亮寬撰寫,第二、三章由李泉撰寫,在撰寫過程中我們吸收了前輩學者和時賢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深深的謝意。由于我們水平所限,見聞不廣,評述和論斷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祈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輯推薦

《傅斯年傳》是五四風云人物書系之一。傅老虎、傅大炮轟遍高官顯要;真學問、真膽識,道盡古今中外。是子路,是顏回,是天下強者;為自由、為正義,為性情鐵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傅斯年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這本書也是可有可無的書,目前經濟緊張之際本來可以不買。但傅斯年的名字很響亮,人很正派,沒有他的書好像少點什么,咬咬牙也就買了。
  •   傅斯年轉內容很好我很喜歡
  •   有質感,印刷好
  •   半本書都是在抄傅氏的原文,旁人回憶錄的原文,大段大段的摘錄,不管累不累贅,有無必要。一二三四五六,分條列出,純粹機械式排列,評傳主的時候又出于一黨之見,意識形態(tài)色彩太濃,未能澄清孟真面目。唯對傅氏生平的講述還算翔實。
  •   我對傅斯年很感興趣,于是買了這本書??偟母惺苁?,寫得太簡單了。象抗日戰(zhàn)爭時期,傅斯年的事情寫得太少,不知道為什么?
  •   作者的描寫有過分貼金嫌疑,與其他關于傅的書相比較,很一般。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