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作者:程玉海,張祥云 主編 頁數:254
內容概要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在完成世界觀和政治立場轉變,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過程中,他們不斷運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概念論述問題,并從一開始就堅定不移地選擇了“共產主義”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和理論學說,以共產主義和共產黨命名自己創(chuàng)立的組織和理論綱領。以《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為標志,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共產主義”的概念已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運動——無產階級解放的革命運動;二是指自己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的理論體系;三是指代替資本主義的未來的社會制度。這一時期馬克思、恩格斯論述問題時,往往論述和強調其內涵的某一方面,但從總體上說,上述三個方面的內容,作為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已經形成。這一時期,馬克思、恩格斯也明確論述了共產主義革命是世界性革命的思想。他們指出,共產主義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將有世界性的活動場所”?!肮伯a主義革命將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fā)生的革命?!倍伯a主義者同盟作為“國際工人組織”,則是“第一次國際工人運動”。由此可見,在1848年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這一概念雖未產生,但“共產主義運動”及其“世界性”已經被馬克思、恩格斯所確立。
作者簡介
程玉海(1954-),男,山東聊城人,聊城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導,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副會長,山東省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基地首席專家,研究方向為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運史。
書籍目錄
論1922年三個國際柏林會議
戰(zhàn)后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兩大國際組織對立格局的形成與演變
列寧民族區(qū)域自治思想探析
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緣起探析
列寧的政治智慧與1917年革命
列寧經濟法制建設思想探析
蘇聯的“增量腐敗”及其當代警示
論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對第三世界擴張的后果
金諾克時期英國工黨的工會政策評析
英國工黨性質的三維解讀
論毛澤東反腐防變思想及其啟示意義
論鄧小平對中國社會主義的形態(tài)定位
論鄧小平對科學社會主義內涵的升華
深化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四種基本視角
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及其中國實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的軌跡、啟示及未來展望
萌動與選擇:1930年代中國現代化發(fā)展的社會主義走向
論“中國奇跡”的充分必要條件
從毛澤東到胡錦濤:學習型政黨建設的理論探索與實踐
與時俱進視閾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
科學發(fā)展觀的價值邏輯探析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1922年4月20日和5月1日,許多國家的工人政黨和團體,響應柏林會議的號召,舉行了形式多樣的游行示威活動。但“九人委員”的工作卻沒有任何進展,更沒有推進國際工人代表大會的召開。“九人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不僅拖到5月23日方才召開,而短暫的開幕式后不久,會議隨之破裂。因為,共產國際要求迅速召開國際廠人代表大會,第二國際以提出的條件未取得滿意的結果為由,斷然予以拒絕,共產國際通牒無效,即退出了“九人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也就成為最后一次會議。由三個國際柏林會議開始的,通過上層合作建立國際工人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宣告終結。5月24日,共產國際在《告各國工人書》中,舉起了“建立自下而上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旗幟。6月18-29日,第二國際在倫敦召開的各政黨會議也宣布:不再參加同第三國際取得協議的任何嘗試。9月3日,維也納國際決定:繼續(xù)等待“共產黨人回心轉意”已沒有意義,①于是轉向同第二國際談判,并于1923年5月23日在漢堡與第二國際合并,建立r社會主義工人國際。
媒體關注與評論
160多年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走過了跌宕起伏的歷程,積淀了豐富而又寶貴的經驗教訓。今天,站在21世紀初所能達到的認識高度,理性地、科學地審視、研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進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認真分析和總結160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在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的基礎上,探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fā)生、發(fā)展的機理、規(guī)律,從而加深對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加強對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學理支撐,使我們在新的創(chuàng)造歷史的活動中獲得走向未來的新的、更高的起點,取得更大的自由和主動,應當是理論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重要任務?! 逃窈!秳?chuàng)刊詞》
編輯推薦
《國際共運史與社會主義研究輯刊(2011年卷)(總第1卷)》是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國際共運史與社會主義研究輯刊2011年卷(總第1卷)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