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劉華 頁數:32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心理學是探索人類自身奧秘的科學,是當代社會和行為科學中發(fā)展最迅猛的學科之一。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說:“心理學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卻有一個長久的過去?!痹谛睦韺W真正成為一門學科之前,人類出于對自身的關注,一直都在為解開一個個自我之謎而不懈地努力著,但這種努力更多地表現為先哲們對人類自身的觀察和理性思考。由于缺乏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心理學盡管“有一個長久的過去”,卻只能成為哲學的依附。1879年,德國人馮特在萊比錫成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終于使心理學從哲學的母體中獨立出來,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如今,心理學經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已經枝繁葉茂,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產生著越來越深刻的影響。
書籍目錄
緒論 我們對自己知道多少?第一章 他人比我們更了解自己嗎?——尼斯貝特關于“方便理論”的實驗第二章 我們真的有自知之明嗎?——“杜寧一克魯格效應”實驗第三章 人什么時候不再自以為是?——克魯格的“平均以下效應”實驗第四章 我們什么時候感到丟臉了?——喬納森•布朗等關于自我價值感的實驗第五章 我們?yōu)槭裁床徽\實?——阿諾森等關于“21點(黑杰克)”的實驗第六章 比上不足比下就會有余嗎?——基洛維奇等人關于奧運獎牌獲得者的反事實思維研究第七章 自我控制有多難?——米歇爾等人的“棉花糖測驗”系列實驗第八章 心靈何處是家園?——紐卡姆在貝寧頓學院的縱向研究第九章 誰期望“外星人”的拯救?——費斯汀格等關于認知失調的經典研究(一):“追隨者案 例”第十章 把你賣了還幫著數錢嗎?——費斯汀格等關于認知失調的經典研究(二):“一美元與二 十美元實驗”第十一章 心口不一究竟為哪般?——布雷姆等關于認知失調的言語化實驗第十二章 誰最怕暴露真實的思想?——布拉默等人關于防御性投射機制的實驗研究第十三章 內與外:心靈的生存空間有多大?——米勒以及勒溫等人的系列實驗研究第十四章 群眾是推動潮流的力量?——戴納等人的“萬圣節(jié)實驗”第十五章 群體值得信賴嗎?——阿希的“線段實驗”第十六章 迫害基于人性之惡嗎?——米爾格萊姆電擊實驗與斯坦福大學監(jiān)獄實驗第十七章 人多的地方更安全嗎?——拉藤和達利關于“責任分散”的系列實驗第十八章 偏見何時向合作轉變?——謝里夫的“匪穴”實驗第十九章 模范的影響有多大?——班杜拉的“充氣娃娃實驗”第二十章 癩蛤蟆為什么吃不到天鵝肉?——凱斯勒等關于“般配假設”的實驗研究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最后,我們也常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蘇東坡詩中說的那樣“只緣身在此山中”,但本實驗卻告訴我們,事實并非如此。人們即使誠懇地自我省察都難以了解自己,更別說旁觀者只能根據一些外部的行為表現來拐彎抹角地推測了,他們又如何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呢?真正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們每個人都想徹底深入地了解自己,以利于控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社會規(guī)范;但另一方面,我們又做不到真正了解自己(如同前面所揭示的),于是就期望旁人能夠提供一些他們觀察到的而自己尚未覺察的信息,作為自我探索的佐證。因為旁人提供的信息都是自己苦苦求索而不得的,所以當我們聽到旁人道出時,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殊不知旁人跟我們自己一樣,他們的觀察判斷依然擺脫不了“方便理論”的影響。反過來說,實際上,“方便理論”的形成可能恰好也就是這樣一個循環(huán)的邏輯過程:你給了我苦苦追求的答案,我對你的認同又證明了你的正確。比如一個人想知道自己為什么聰明的原因,但怎么也得不到答案,這時候別人對他說“你聰明是因為你的額頭比較突出”,于是他去照鏡子,發(fā)現果然是這樣。他很興奮,同意并感謝對方給了他答案,就說“你說得真對,我的額頭是比較高一點,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旁觀者也因為對方的贊同而更加證實了自己的判斷。于是兩個人就達成了一個共識:額頭突出的人一定比較聰明。
編輯推薦
《社會心理學》:“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心理學的科學探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