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5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作者:章夫 編 頁數(shù):19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我們將這本《鄧小平故居留言簿》奉獻給您。 這是一部視角獨特的紀念性圖書。它以走下神壇的質樸無華和萬眾擁戴的民間情懷,將人民和領袖的息息相通、民心和國情的休戚與共,用直率坦誠、秉筆抒懷的中外參觀者的各式留言展現(xiàn)出來——打動您,感染您,震撼您! 本書以四川廣安鄧小平故居對公眾開放二十余年間,悉心珍藏的99冊留言簿上數(shù)萬條參觀者的親筆留言為素材,并隨機采擷共青團中央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聯(lián)合主辦的“鄧小平紀念館”網(wǎng)上留言,按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精心編排,將一個欣欣向榮、與時俱進、民主文明的新時代呈現(xiàn)出來。 參觀留言之外,再以一位資深記者三赴廣安、遍訪小平故里的長篇訪問記貫通全書,又將一百余幀珍貴的歷史照片隨文字串排,圖文并茂,引人入勝。最讓人感慨的是,本書精選了小平同志改革開放以來的重要論述,字字親切,句句睿智,撫今追昔,倍感親切。這又何嘗不是小平同志對他深愛著的偉大祖國的殷殷囑咐和給億萬人民的真摯留言呢……
書籍目錄
1 鄧家老院子2 從廣安出發(fā)3 一個未解之謎4 鄧氏家族遺風5 情真意切是故鄉(xiāng)6 孩子們回到故里來7 “一定要把廣安建設好”8 鄉(xiāng)音不改,鄉(xiāng)情猶濃9 那個時代的“順口溜”10 熊文清的“龍門陣”11 牌坊村的新聞人物12 深圳:殺出一條“血路”來!13 一位記者永恒的記憶14 鄧小平的“浦東遺憾”15 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16 廣安,再次令世界矚目17 捧一把故鄉(xiāng)的泥土進北京18 《豐碑》的號召力19 淡文全的“名人效應”20 留言簿是又一座紀念碑21 三副長聯(lián)頌偉人22 鄧小平創(chuàng)造的奇跡23 德國小伙子:木床上的靈感24 永遠的心聲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鄧紹昌,出身于廣安世族鄧家。鄧氏家族在廣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但當時全國并沒有完全統(tǒng)一,特別是四川,自元末明玉珍建立大夏政權定都重慶,勢力遍及川、陜和云、貴數(shù)省,封官設爵,發(fā)布政令,儼然是獨立的西南王國?!芭P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庇谑?,1371年朱元璋派兵從水兩路入川,大夏政權滅亡,四川初步統(tǒng)一人明朝版圖。當時,有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人鄧鶴軒,在朝廷任兵部員外郎,于1380年(洪武十三年)受命帶兵人川,繼續(xù)進行統(tǒng)一全川的戰(zhàn)爭。四川亂平息之后,人口銳減、土地荒蕪、民不聊生。為穩(wěn)定和開發(fā)四川,朱元璋下令向四川移民,并鼓勵朝廷官員舉家遷川,于是鄧鶴軒便安家于川東廣安州姚坪里(今廣安縣協(xié)興鄉(xiāng)牌坊村)。從此,開始了鄧氏家族在廣安幾百年的歷史。鄧鶴軒成為廣安鄧氏家族的一世祖。 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中,廣安鄧氏家族相傳九代,一直興旺發(fā)達,人才輩出。鄧鶴軒的兒子,二世祖鄧梅莊,品行方正,舉止謹嚴,敬親尊長,年紀不大就文名遠播,道德文章享譽蜀地。蜀獻王朱椿聞其德賢文筆,屢下詔宣,終不出仕,隱逸一生。三世祖鄧司訓、五世祖鄧榮皆為進士。六世祖鄧瑛,謬庠進士,其弟鄧杞、鄧藻皆系進士出身,曾分別擔任監(jiān)察御史和兵馬指揮使司。七世祖鄧自得,進士不仕,其弟鄧自高潛心于理學研究,著有《四書五經講義》,深得同時代學者的贊譽,尊稱“楊柳先生”。 八世祖鄧士廉,字人麟,崇禎壬午癸未進士,初任海陽令,后升吏部尚書晉大學士。明末清兵入關,南明小朝廷遠走西南,鄧士廉也隨同永明王到云南,最后同任國璽、李定國等四十二人同時殉難于緬甸,對此《明史》有詳細記載。其弟鄧士昌(鄧自任之子),萬歷丁未進士,廉潔持身,品行方正,通于任事,頗得“清官”之譽。初任南京戶部主事,任上每日經手的錢糧財物,筆筆清楚,未私毫厘。后升任戶部郎中,補浙江處州太守,深得民心。由于鄧士昌廉潔方正,深得上司和同僚的賞識和尊重,不久升任為湖南按察副使,主持永州道、衡州道的司法事宜。到任當天,就命令屬吏將以前積壓下來的案卷呈上。鄧士昌坐堂七日,將歷任積壓的各類刑事、民事案件全部處理完畢,使屬下為之咋舌稱嘆。由于鄧士昌耿直正派,不徇私情,頗招皇親貴戚的怨憤,事多掣肘,晚年在任上頗不暢意,五十二歲時病逝。 鄧家九世祖鄧日方,廩生出身。明末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人民流離失所,鄧氏族人也四處逃難。鄧防掛念遠在廣東做官的父親鄧士廉,于是攜帶家眷和兩個年幼的兒子鄧嗣祖、鄧紹祖輾轉赴粵。途中屢遭磨難,到了廣東高要縣境三叉河時,遭遇海盜搶掠洗劫。海盜將財物搶劫一空,并企圖將全家人溺死。幸好這群海盜中有一仗義者不忍斷人之后,遂將鄧嗣祖、鄧紹祖兄弟拋到岸上而幸免于難。當時鄧嗣祖才七歲,鄧紹祖僅四歲。這樣,明初鄧鶴軒在廣安州姚坪里創(chuàng)下的鄧氏家族就在明末的戰(zhàn)亂中結束了。 辛存的鄧嗣祖、鄧紹祖兄弟一無所有,只得在當?shù)仄蛴懚热?,處境十分悲慘。一天,他們來到伍家村討飯,一戶伍姓人家,見這兄弟二人年幼失怙,流離失所,十分可憐。便上前詢問其身世,得知乃世家后裔,家人均已遭難而流落他鄉(xiāng),又見這兩個孩子懂事可愛,于是便將兄弟兩人收留下來。 伍家待鄧氏兄弟如親人一般,送他們上學讀書,并將女兒許配給鄧嗣祖為妻。之后,隨著清王朝在四川統(tǒng)治的確立,土地荒蕪、人口大量減少成為四川生產發(fā)展的重要難題??滴跄觊g,清王朝為了增加賦稅收入,鞏固在四川的統(tǒng)治,采取各種措施鼓勵各省向四川移民。于是湖南、湖北、廣東、陜西等省人丁大量流人四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湖廣填四川”。鄧嗣祖也偕弟弟鄧紹祖,帶著妻子和剛剛兩歲的兒子鄧琳,于康熙十年回到了原籍四川廣安姚坪里。 鄧嗣祖、鄧紹祖兄弟回到廣安后不久,弟弟紹祖就因病夭折。所以鄧氏家族清代開基始祖為鄧嗣祖。 鄧嗣祖有兩個兒子(即兩大房),長子鄧琳,次子鄧琰。鄧琳有六個兒子(稱為“長六房”),鄧琰有四個兒子(稱為“--la J~”)。這樣,清朝重新創(chuàng)業(yè)的鄧氏家族很快就發(fā)展到十房人之多。并且從第三代開始創(chuàng)立字輩,作為廣安鄧氏各支的子孫世系,字輩的排序是:“以仁存心,克紹先型,培成國有,應爾昌榮?!编嚱B昌的先祖是“二四房”鄧琰長子鄧德溥(字時可)的后代,從鄧嗣祖到鄧紹昌這一輩,清朝鄧氏家族已經相傳九代了。 鄧紹昌的父親鄧克達是一位勤勞忠厚的老實農民,也是當?shù)刂目棽紮C匠。他靠織布漸漸積攢了錢財,并在岳父家的幫助下,慢慢置辦了一些家業(yè)。買了田地。到鄧紹昌出生時,鄧克達已經成為當?shù)匾幻麚碛卸俣嗵?五挑為一畝)田地的中小地主了。 平心而論,鄧紹昌比他的祖父鄧心早、父親鄧克達要能干得多。他除經營著二百多挑田地的祖業(yè)外,還間斷從事一些釀酒、粉坊和繅絲生意;他上過新式學堂,有時還到協(xié)興鄉(xiāng)自己創(chuàng)辦的北山小學堂去看看。同時,他還是全國范圍的秘密反清組織“哥老會”的成員,是廣安“袍哥”的小頭目,在協(xié)興鄉(xiāng)一帶頗受鄉(xiāng)民的尊敬,有著相當?shù)臋嗤? 然而,正由于此,在他那半新半舊的思想中,在他那剛毅自信的性格中,先祖的赫赫功業(yè)激勵著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抱負鼓舞著他!他不滿足于眼前得到的一切,甚至不滿足協(xié)興乃至廣安這塊土地,他希望自己更加努力,建立更大的功名和權威。社會、時代的變遷,使他感到腳下的這片土地也開始動蕩起來,鄉(xiāng)間的權威開始受到外國傳教士勢力的挑戰(zhàn)和破壞,他的生意和生活也受到了外國勢力的沖擊。他本能地感到了一種古老傳統(tǒng)的沒落和新興力量的崛起與挑戰(zhàn),然而他卻無從掌握這種新的力量。 當兒子誕生,鄧紹昌似乎看到了一線光芒,捕捉到了力量和希望所在,他希望他的兒子能像先祖那樣建功立業(yè),希望兒子能超過先祖成為“賢才”、“人圣”。“鄧先圣”——這個給剛剛落地的嬰兒起的名字,飽含著鄧紹昌怎樣一番苦心和希冀! 鄧紹昌在公眾場合很寬容、很和善,但在家里卻十分嚴厲,似乎不這樣就不足以顯示其家長的權威。他對子女們尤其嚴格,嚴格到近乎苛求。鄧小平在北山小學堂讀書時,有一次學業(yè)考試,因為連續(xù)幾天生病沒有能去上課,考試成績列在第二名。鄧紹昌聽說,異常生氣,回家后將兒子狠狠打了一頓,直到鄧小平的祖母出來解圍才罷手。 鄧氏家族的家史遺風,父輩們的前瞻預測和把握大局的能力,給了鄧小平很大的影響。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