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上海學林出版社 作者:謝大光 編 頁數(shù):247
Tag標簽:無
前言
拉丁美洲是一個文化地理的概念,也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拉丁美洲文學就是由對本土歷史的書寫與辨正開始的。1492年,正是這個被稱為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年份,成為美洲歷史的分水嶺。在此之前,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土著民族創(chuàng)造了以瑪雅、印加、阿茲特克為代表的燦爛文化,雖然沒有留下多少文字的歷史,卻以建筑、雕刻、冶煉、醫(yī)學、天文歷法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豐富的傳說、特異的習俗獨立于世。隨著西班牙征服者毀滅性的殺戮和掠奪,土著文化被迫中斷了自然發(fā)展,甚至失去了命名的權利。印第安是征服者加給土著人的稱呼,哥倫布至死都還認為他所到達的是印度。 關于這片土地的歷史,出現(xiàn)了不同的記述:征服者撰寫的歷史伴隨著謊言和欺瞞,似乎這里的一切,由于他們的到來才有了開始;有良知的親歷者也在拿起筆,將耳聞目睹印第安部族的生活狀況和殖民者帶來的不幸書寫下來,以正視聽。貝爾納爾·迪亞斯·德爾·卡斯蒂約(1496—1584)是西班牙遠征軍的普通一兵,當他帶著一身創(chuàng)傷回到西班牙,讀到的滿是對殖民者歌功頌德的謊言,和他的經歷相去甚遠。他花費15年心血,寫出《征服新西班牙的真實歷史》,“描述他親眼目睹和親身經歷的事情,他的敘述不咬文嚼字,因而風格特別清新。描寫細致、生動而具體;一切事物無不栩栩如生?!保ㄍ欣姿埂だ锛s塞科:《拉丁美洲文學簡史》)拉斯·卡薩斯(1474—1566),是一位富有正義感的教士,1502年來到新西班牙,目睹殖民者的暴行,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他寫下的《西印度破壞簡述》,以親身經歷的事實揭露了“由 于西班牙人的殘暴和人所不齒的作為,比西班牙的疆土還大的十幾個王國如今荒如大漠”。卡薩斯的文字感情濃烈、愛憎分明,“他寫作跟講話一樣,辭令有力,靈活多變,飛濺著墨水的火花,像騎手催迫飛馳的馬,蹄下塵土飛揚,石路進發(fā)著火花。”(何塞·馬蒂:《可敬的卡薩斯神甫》)以良知對歷史發(fā)聲,以斗爭為歷史作證,從開始就成為拉丁美洲散文的主旨,其影響一直延續(xù)至今。 第一部美洲人寫下的關于美洲的散文著作,應該是加西拉索·德·拉·維加的《印卡王室述評》。他生于原為印加帝國都城的庫斯科,父親是西班牙貴族、殖民軍的統(tǒng)領,母親是印加太陽族公主。他在印加貴族和西班牙征服者中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懂克丘亞語(秘魯印第安人通用語),也熟悉西班牙語和拉丁文,青年時代還曾去西班牙接受高等教育。在美洲印加文化和歐洲文藝復興思潮的雙重熏陶下,他的寫作鮮明地呈現(xiàn)出兩種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印記?!队】ㄍ跏沂鲈u》是他晚年避居西班牙小城科爾多瓦時寫的回憶錄。全書在自然質樸的記述中,流淌著作者對故土的痛苦的懷戀,開創(chuàng)了全新的文學范式。文化的融合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殖民者對美洲的財富掠奪和精神控制日臻“完善”的過程中,造就一代又一代土生白人、混血種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反抗者;兩種不同的文化在長達三百年的磨合碰撞中相互影響,形成代表新興美洲利益和宗主國相抗衡的新文化。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丁美洲各國相繼爆發(fā)獨立運動,文學,特別是散文成為揭露殖民統(tǒng)治罪惡、宣傳獨立自由的武器。這一時期著名的散文家大都是政治活動家,如,胡安·蒙塔爾沃、岡薩雷斯·普拉達、何塞·馬蒂等。他們首先是立足于現(xiàn)實的戰(zhàn)士、實踐者,然后才是作家、學者。這個傳統(tǒng)延續(xù)下來,20世紀,面對紛繁多變的歐洲大陸文藝思潮的浸潤,拉丁美洲作家汲習與反叛兼而取之,始終堅持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化彼為我,形成獨有的文學景觀。魯文·達里奧的《藍》(1888)和何塞·恩里克·羅多的《愛麗兒》(1900),是世紀交替時期拉美散文的第一批收獲。恩里克·羅多認為,“如果沒有廣泛的思想基礎和人性目標,從而深刻地影響人心,任何文學流派都是無足輕重和曇花一現(xiàn)的東西?!薄 ∷鎸γ乐耷嗄?,旁征博引,深入淺出,站在新世紀高度,對理想、信仰、教育、休閑等諸多話題給出前瞻性的預言。他提出的“無論個人生活還是社會生活都不應該只有獨一無二的目的”,“恰恰在文明取得了全面和高雅文化成就的時代里,種種精神的局限性危險有著更加實在的分量和導致更加可怕的危險”,至今都有其現(xiàn)實意義。《愛麗兒》被視為“拉丁美洲新紀元的倫理福音”。達里奧的詩和散文在融會歐洲各種文學流派的基礎上,突出靈動不羈的個人特色和思想的自由表達,語言上追求當時西班牙散文尚未講究過的音樂感,注意內在的韻律?!端{》的問世“超越了潮流”,標志著“固定的格式一去不復返了”,為拉美文學在20世紀世界文壇上獲得獨特地位打下了基礎?! ?0世紀上半葉的拉美文學,在學習和創(chuàng)造中積蓄著力量。阿爾豐索·雷耶斯的《阿納瓦克風光》(1917)是這一時期的散文杰作。阿納瓦克原為阿茲特克文明的中心,1521年西班牙征服者洗劫摧毀了這里。雷耶斯以多變、懷舊的筆觸再現(xiàn)了當兩個民族、兩種文明彼此對峙時那種夢境般的時空奇觀,記錄了殖民者對印第安土著人橫施的暴力,使殖民前墨西哥的一切從浩瀚豐富的歷史傳說中一躍而起。智利女詩人米斯特拉爾譽之為拉美無韻文的絕唱。米斯特拉爾和聶魯達均以詩歌創(chuàng)作的成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們的散文作為各自文學生涯的見證和注解,或細膩或奔放,或柔美或豪邁,都是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也是他們文學遺產的組成部分。另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危地馬拉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以敘事散文《危地馬拉的傳說》走上文學道路,一開始就將作品植根于自己的民族和印第安人傳統(tǒng)之中。這傳統(tǒng)成為他日后作品中的意象與象征的源泉。阿斯圖里亞斯并非個別的文學現(xiàn)象。由于印第安土著歷史的佚失,拉丁美洲作家普遍地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探尋歷史真相的責任感。探尋的進程擴展了作家的視野,增長著創(chuàng)新意識,使得拉美作家最少偏見,最富于藝術探索精神。20世紀60年代的拉美文學“爆炸”就是這種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文學“爆炸”的代表作家胡里奧-科塔薩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卡洛斯·富恩特斯、巴爾加斯·略薩和何塞·多諾索等,面對尖銳、復雜而嚴酷的社會現(xiàn)實,冷靜思考,積極介入,勇于探索,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風格獨特、影響廣泛的新小說,魔幻現(xiàn)實主義、結構現(xiàn)實主義、心理現(xiàn)實主義等藝術流派應運而生。與此同時,他們?yōu)殛U明見解,總結經驗,相互聲援,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散文隨筆。而在跨越文學“爆炸”前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在散文領域獨樹一幟、享有世界聲譽的領軍人物,當屬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和奧克塔維奧·帕斯。他們寫作時間的跨度之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散文的特性?! 〔柡账沟奈膶W觀念里并不看重文體的區(qū)分,地域的特色,他看重的是語言,語言背后的奧秘。從少年時代起,父親的啟蒙“讓我明白了語言不僅是交際工具,而且是神奇的象征和音樂”。他酷愛讀書,博采東西方文化的精華,著迷于不合情理的詞義變化,隱喻暗示的魅力,散發(fā)著迷宮氣息的象征。中年以后,因眼疾漸至失明,想象的世界使他思維更加寬廣。他突破了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試圖表現(xiàn)和探索語言背后世界的多元、時空的交錯、人生的迷茫、未來的無限可能性。他的散文和小說一樣駁雜豐饒,表現(xiàn)新穎,猶如一條條智慧的河流,常起于平實,流向曲折迷離不可預測,至浪濤拍岸時,震撼讀者的是思想的力量。帕斯曾準確地指出:“博爾赫斯同時為兩個互相對立的神祗效勞,一個是樸素,一個是奇崛。他常把兩者合而為一,收到令人難忘的效果:自然而不失于平淡,奇崛而不失于怪異?!彼奈膶W成就得到了超越所有獎項的榮譽,被稱為作家的作家。 帕斯出身于書香世家,以詩歌名世。他學識淵博,著作豐富,對東方文明了解頗深,曾從英文轉譯李白、杜甫、王維、蘇東坡的詩作,其評論文字見解透辟,氣勢磅礴,極其雄辯,富于批判精神。略薩稱他為“西班牙語世界最后的知識泰斗”。他的散文代表作《孤獨的迷宮》(1950)從分析“帕切克”(花衣墨西哥青年)現(xiàn)象入手,揭示了墨西哥人(抑或是全球性的)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成為精神孤兒的根由和出路,表現(xiàn)了對于人類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1990年,由于他“視野開闊、充滿激情的作品”“將拉美大陸史前文化、西班牙征服者的文化和西方現(xiàn)代文化融為一體”,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抒寫作家間肝膽相照的友情,是拉美散文最感人的部分。寫作環(huán)境的艱苦,固然需要相互砥礪,相互扶持,在更廣大的背景上,從第一代知識分子開始,就為之奮斗的拉丁美洲一體化的共同訴求,是他們相惜相重、心息相通的紐帶。加西亞·馬爾克斯給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一席話說得好:“我們大家在寫同一本拉丁美洲小說:我寫哥倫比亞的一章,你寫墨西哥的一章,胡里奧·科塔薩爾寫阿根廷的一章,何塞·多諾索寫智利的一章,阿萊霍· 卡彭鐵爾寫古巴的一章……”本書在編選中,亦將拉丁美洲文學作為一個整體,不按國別,統(tǒng)一編目,以示尊重。 謝大光 2011年5月1日于津門
內容概要
這本《拉美散文經典》由謝大光主編。抒寫作家間肝膽相照的友情,是拉美散文最感人的部分。寫作環(huán)境的艱苦,固然需要相互砥礪,相互扶持,在更廣大的背景上,從第一代知識分子開始,就為之奮斗的拉丁美洲一體化的共同訴求,是他們相惜相重、心息相通的紐帶。加西亞·馬爾克斯給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一席話說得好:“我們大家在寫同一本拉丁美洲小說:我寫哥倫比亞的一章,你寫墨西哥的一章,胡里奧·科塔薩爾寫阿根廷的一章,何塞·多諾索寫智利的一章,阿萊霍·卡彭鐵爾寫古巴的一章……”這本《拉美散文經典》在編選中,亦將拉丁美洲文學作為一個整體,不按國別,統(tǒng)一編目,以示尊重。
書籍目錄
序
印卡王室述評
知識分子與工人——1905年5月1日在面包工人聯(lián)合會上的演說
三位英雄
魯文·達里奧——致恩里克·戈麥斯·卡里略(巴黎)
萊翁神甫的傘
黃金之歌
堅硬的荒原
樹木是神圣的
鏡子
墨西哥素描
憶母親
微笑
阿拉丁的神燈
藝術雜談
杰出的音樂家
現(xiàn)實與想象
清涼的水罐
危地馬拉
長城和書
布滿藍色鏡子的國度
歸來的溫馨
布達佩斯
我的自傳
迪巴科克日記
當外婆的藝術
美洲的發(fā)現(xiàn)
大海中的男子漢
真正的驕傲
窗外
悠遠的記憶
一位作家的自述
加西亞·馬爾克斯——夢中守夜
影子
我沒有寫的那許多篇小說
千年的安魂曲
異國散記
致一位青年小說家
博爾赫斯在巴黎
讓美洲發(fā)現(xiàn)自己
別了,博爾赫斯
我的回憶
別了,曼哈頓
安第斯山進行曲
章節(jié)摘錄
1945年我第一次旅居布宜諾斯艾利斯期間,從巴塔哥尼亞回來時我第一次看到了博爾赫斯。在暮色里,他挽著一位夫人的胳臂像影子一樣穿過圣馬丁廣場。我尾隨著他走進市中心的街道——不知為什么,我記得當時那些街道空寂無人,平平靜靜——因為我有一種癖好:我要是對什么人感興趣,就不近不遠地跟著他,看他在不知道有人觀察他的時候表現(xiàn)如何。他不時和他的同伴停在一家門前或窗前,用手杖指著高處的大陽臺或某一盞燈,對他的女伴做一番解釋,然后繼續(xù)往前走。他們走進地鐵口,我也跟了進去。他們坐在一條長凳上談起來,仿佛是在圖書館或客廳里。而與此同時,火車一列接一列停下來,下車的旅客擠滿了站臺。但是轉眼間,站臺又變得冷清了,只剩下他們兩個在半明不暗的光線里交談。我真想聽一聽他們的對話,但是他們的聲音隨即消失在空曠幽深的地鐵通道里了。又一輛客車停下來,旅客又把站臺淹沒在腳下。這時,博爾赫斯抱著女友的胳臂站起來,用他那雙明亮的眼睛不知注視著什么幻影,走進了那群旅客,仿佛想感 在那個時候,博爾赫斯的文學形象對我來說還是很模糊的。為了逃避當時智利小說考古式的克里奧約主義,我讀起愛德華多·馬列亞的作品。他是阿根廷人。跟我一樣,也是美洲人。他不認為社會斗爭、印第安人和農民是唯一的現(xiàn)實,他認為城市也是,甚至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藝術,都是小說應該反映的現(xiàn)實:《寂靜的海灣》,特別是其中描寫年輕知識分子的幾章,都把我迷住了?!毒旁碌墓?jié)日》也是如此。但是博爾赫斯的作品不然。在智利,一位姨媽和一個表兄喜歡文學,他們對我說博爾赫斯在馬列亞之上。但是我瀏覽了一下,讀了一點博氏的書,覺得不怎么樣,也許因為我太偏愛馬列亞了,也許因為我聽不進來自身邊的親戚的意見。而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恩里克·埃斯庫拉和阿利內·博斯卡很起勁地對我談到博爾赫斯。那些不屬于《南方》雜志的作家群但跟他們有聯(lián)系的作家,也同樣熱烈地談論博爾赫斯。這一次我讀了博爾赫斯的幾十篇作品,人們在街上也對我介紹他。很少聽到人們談論馬列亞,人們談得更多的是博爾赫斯?! ∥也缓芰私馑5窃谶@最后十二個月中,有那么多大名鼎鼎的阿根廷作家去世。因此迫切需要形成新的一代負責人。然而看起來,面臨的情況是青黃不接的。我們失去了穆希卡-拉因內斯、瑪爾塔·林奇、佩佩·比安科,特別是博爾赫斯。在當代人類的印象史上,他的形象是高大的。但如今留給我們的卻是一個彎腰拄手杖、順著中心街道移動的影子?! ≡S多年前,在拉瓦列街一家咖啡館的餐桌上,有人對我介紹過博爾赫斯。我記得那家咖啡館在文學系對面。當時我已讀過他的書,對他很欽佩,他的智慧激發(fā)了我,使我感到極不平靜。此事大概發(fā)生在1959年:布蘭切·克諾弗剛剛把他的短篇小說集的英譯稿拒之門外,因為譯稿僅僅是短篇小說,而他認為這是一種小東西;并且對存在主義的隱痛時刻來說,短篇小說未免太過于文學性了。左派作家認為它太高雅,且缺乏人性。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