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一個不得其門而入者的記錄

出版時間:2004-1  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志揚  頁數(shù):36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分為上下篇:上篇是對西方現(xiàn)代哲學的習得;下篇是對西方文學藝術的閱讀。兩者幾乎是語言與語境、對象與活動的關系。一種“不得其門而入”的感覺正是作者回歸“現(xiàn)代漢語言”之路的不懈努力的寫照,也是20世紀80年代的某一類人的某一種求學記實:“個人的真實性及其限度”,一個幾近悖論式的生存兩難。

作者簡介

張志揚,1940年生?,F(xiàn)為海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教授,同濟大學德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著有:《瀆神的節(jié)日》(1992)、《重審形而上學的語言之維》(1994)、《缺席的權利》(1996)、《禁止與引誘》(1999)、《創(chuàng)傷記憶》(1999)、《語言空間》(2000)、《現(xiàn)代性理論的檢測與防御》(2000)、《偶在論者的覓蹤》(2003)等。

書籍目錄

總序前言:缺席者的漂泊上篇  禁止與引誘——追問“原罪”之源  語義生成: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  語言空間  評伽達默爾的薩爾茨堡講演——關于藝術現(xiàn)象的人類學基礎  論無蔽的瞬息——兼論詩人哲學家的命運  解釋學的邊界性——《伽達默爾譯文集》序  是路,還是風?《藝術作品的本源》在海德格爾思想轉向中的意義  莊子懷疑論與西方懷疑論的差別  在黑格爾《美學》面前——作者、譯者和讀者的對話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美學思想——關于美的本體論和認識論下篇  維羅納晚禱的鐘聲——讀康·巴烏斯托夫斯基《夜行的驛車》  無常的毀滅與不朽的生命——讀毛姆《月亮和六便士》有感于個性和天才  生存的兩難處境——讀易卜生《羅斯莫莊》  卡夫卡距離——讀卡夫卡《城堡》、《法門》、《圣旨》  心靈為何焦灼?——讀茨威格的《心靈的焦灼》  托爾斯泰走了——讀茨威格《逃向蒼天》  視覺與思索——看《去年在馬里昂巴德》與《放大》  在返回感覺之根的途中——解柯爾維爾不可言說的焦慮  拒斥與神秘——評谷文達及其解讀者  評“文化限制”論后記再版“跋”

章節(jié)摘錄

  不僅如此,為了消除“命名”的實指性定義同“使用”的不相干距離,維特根斯坦作了兩步論證。第一步指出命名是為了詞的使用,或叫做“對詞的使用作準備”。第二步指出為了能夠問一個事物的名稱,我們必須已經知道或能夠知道某些事情。只有在已經知道了如何用一個東西來做一些事之后,問它的名字才是有意義的。總之,命名或叫出名稱,不僅是使用名稱的準備,而且歸根到底,命名所以能夠命名是已經有物出來照面、相遇、上手,即使用了。  維特根斯坦的這個思路,同海德格爾的語言觀、真理觀極為親近,海氏反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真理定義:認識與本質相符。本質有如帽子蓋住的手表,認識只須揭去帽子就能發(fā)現(xiàn)手表在那兒自在著,于是認識與本質相符,認識獲得了真理性。這種真理觀是把真理當作一個先于認識而固有的定在或在者,認識僅僅從本不相干的外面走近它,再伸手握取它。至于各自獨立互不同質的東西如何相符、同一,這個為邏輯所不容的致命跳躍如何可能,要么無意識,要么胡編造。海德格爾把這一切叫做人為的迷誤?! ∑鋵?,不同在者本然地就共在于在中,都引源于在的生成可能性,只因其在的空間性而各不相同,因其在的時間性而相互滲透,呈現(xiàn)出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的復雜局面。盡管如此,首先都是從其在中所在出者,根本不存在先于生成或先于存在的本質。也就是說,在世的共在中,作為人的此在與其他在者相符,那必定以此在與他的在者在世中共同生成、相遇、上手為前提。只有在者在與此在的共在中生成出來、顯現(xiàn)出來,然后才有可能相符,才談得上相符。所謂相符論的真理觀應是以生成論的真理觀為其本源的。命名亦作如是觀?!斑@是什么”的“是”,已經出示名詞的意義純系由動詞引伸歸結,即由“是”展現(xiàn)、成形、集結的?! ∵@就是命名的語言游戲同其他使用的語言游戲的原初關系。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命名也是一種使用或使用的準備,因為它們都置根于存在的生成性中。  再反過來,詞義可以來自命名的實指性定義,也可以來自各種各樣的使用中,能不能因上述的分析進一步得出結論:任何詞的詞義只存在于該詞的使用中呢?當然是正確的使用,因為不正確的使用碰到了釘子,不是別人,正是被使用的語詞獨立于使用的詞義閣下。該詞義不容許不屬于自己的使用規(guī)則。如“邪惡應受懲罰”?!靶皭骸笔浅橄蟮墓蚕啵蚱ü傻陌遄哟虻玫剿?受懲罰的是“邪惡者”,不是“邪惡”。句子的主詞其實是一個表語表達,式:“……是有惡行的……”或“有惡行的……”所以,“邪惡應受懲罰”,其使用規(guī)則相對“邪惡”而言,犯了雙重的錯誤,既是似是而非的科學本體論錯誤(把共相當作實在),又是似是而非的柏拉圖主義錯誤(把共相當作本質)。如果“邪惡”的詞義不堅持自身而由人使用,只在使用中取得自己的意義,那么,這一個陳述句就已在哲學史上造成了兩千多年的混亂,其共相既實體化了又本質化了??梢?,使用決定詞義只要成為迷信,混亂立即發(fā)生,須知,詞項在含義上的確定是相對的,不確定是絕對的,沒有一個絕對理想的、惟一正確的劃界的方法。詞項含義本身就有兩類評定證據(jù):一類是可歸納可驗證的“事實證據(jù)”,一類是非歸納非驗證的“標準證據(jù)”。只有后者是語法上的約定問題,不是事實上的真假問題,雖然二者各有其獨立性,并不相容使用,但是,標準規(guī)則最初總受經驗的啟發(fā),而且事實上,后者常常由前者轉化而來。這也證明,詞項含義的根源主要不在單純的語法上的使用規(guī)則或語言游戲,而在作為它們背景的此在之在的生成性中?;蛘哒f,語言本是生成性的,語言才是在的直接性。海德格爾為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提供了“存在生成論”。  “人是什么?”這個攬?zhí)斓匾宰詥柕那Ч挪凰サ睦蠁栴},為什么在它的任何一個肯定回答里總是包含著或伴隨著“人不是什么”的否定回答,且語調冷漠而怪誕,仿佛舍此不足以表達人的絕望與虛無的根底?! ∵@樣的游戲還在進行,像生與死的輪回。盡管理性的邏輯一再強調,否定式不能構成定義,但人們還是在“人不是什么”的否定中發(fā)現(xiàn)了某種理性所不愿和不能的存在意義。例如,從理性的道德目的引伸出壓抑和屈從,原來理性所伸張的“道德的自我完成”不過是人類的救贖行為由偽裝轉移而達成的自我欺瞞,特別是在一個“我給,為了你給”的教化社會中。從理性的科學手段引伸出非升華的滿足,直到目前為止,科學把人和自然的關系主要變成生產和原料的關系,因此人在自然的必然中獲得的自由就只能是一種非升華的滿足——自由無非是自愿讓必然領著走。這種以必然為絕對內容的自由乃是理性對人的雙重遮蔽。所謂人道主義,其實是人對自然的利已主義即人類中心主義,因而人道主義無法根除專制,這才是自然的自然報復,還不用說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所造成的更深刻的壓抑。所以,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是一個互為中介的過程。換句話說,人的存在必須看護著宇宙萬物的自在?! 〉?,理性需要的是“理一分殊”的統(tǒng)攝,即知其必然的自由。盡管道德目的與科學手段在歷史上常常相悖,挑動著人們“各引一端,崇其所善”,然“理性的狡計”也正在這里:世界不管展現(xiàn)出怎樣多元的目的得失與手段沖突,只要是現(xiàn)實的,一切手段所導致的非升華滿足同時就是這滿足的特殊目的的喪失。得即失成為理性的悖論,從而造成了壓抑和屈從的潛在傾向。于是,理性的終極目的便永遠是高懸著的至善,就象太陽君臨于普遍的沉淪之上,然而,沉淪的人哪,太陽與海市蜃樓不都是你心目中理性的饑渴嗎?  人類已經習慣于理性的生活了,自亞里士多德把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以來,誰能說自己沒有理性,喪失理性成了不可救藥的罪瀆?! 〔还苁堑赖骂I域,還是科學領域,它們灌注著理性精神無一不是超然終有一死之人的永恒的普遍性,因此才有完善與不朽像生命的十字架立在人的面前。主g阿,除了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贖救、貢奉,哪里有一滴“我的血”!  可惜,人終究是一個被死亡追逐著的懷疑的生物。笛卡爾把懷疑當作理性的邏輯起點,黑格爾把懷疑當作理性自我實現(xiàn)的中介環(huán)節(jié)。不管他們怎樣安頓懷疑,歸根結蒂,懷疑是超越理性的理性,即是理性自身終有一死的否定。正是這一致命的否定才使理性不忘返歸誕生它的肉體——大地,而成為真正人的理性??墒?,理性自欺欺人,它要成為完善小朽的上帝,從而造成對人的存在的遮蔽與遺忘。我所論及的僅是閣下,  如前所述,人的“原初直觀”告訴他,除了死是不可逃脫的惟一絕對的在,一切此在都必須從走向的死亡中索取在的意義。然而在的意義在哪兒?理性的完善與不朽在在看來僅僅是對虛妄不實的來世的許諾,像宗教一樣。而永恒的普遍性不過是詩所喚出、開啟的尺度的尺度化,是對人類生存根基的虛無的一個到底有限而暫時的確定。也就是說,確定者是不確定的。把確定的尺度普遍化已是一個遮蔽,而把普遍化當作朗照四海的澄明之光視若神靈,就更是遮蔽著遮蔽即雙重遮蔽了。盡管它是交接著的真理界面,那恰恰是預示著要以拒斥、敞開普遍性的雙重遮蔽為前提的?! ∷?,尼采喊出“上帝死了”,無非是他開始懷疑,理性是人的存在嗎?理性能夠解釋存在的意義、提供存在的根據(jù)嗎?  羅斯莫,退職牧師,其家族姓氏屬本地顯貴,舉足輕重?! ∑薇虗厶兀瑐鹘y(tǒng)教化并維護傳統(tǒng)的淑女,但有不孕之癥?! ∑扌挚肆_爾,本地校長,反對改革、維護傳統(tǒng)的代表人物?! 呜惪耍煽肆_爾引薦的女管家,思想激進,意志堅強。她看出,要想在改革中有所作為,必須爭取德高望重的羅斯莫,但要爭取羅斯奠,首先又必須打破傳統(tǒng),把羅斯莫從死氣沉沉的家庭中解放出來。為此,呂貝克利用碧愛特的不孕,給她有關書籍看,使她意識到自己的不孕乃是對這個傳統(tǒng)家族的最大不忠?!⊥瑫r又讓羅斯莫接觸自由思想,與之親密交談,借此暗示碧愛特,她跟羅斯莫志同道合。一段時間過后,呂貝克突然向碧愛特提出辭職,理由也是暗示性的,即為了不讓一件有損羅斯莫及其家族的事態(tài)發(fā)生,誘使碧愛特作出錯誤判斷,以為呂貝克同羅斯莫有了私情并懷孕在身。碧愛特為了家族的榮譽和傳統(tǒng)的繼承,跳進車水溝自殺。  劇本就是從碧愛特自殺后開始的。  讀完劇本,感覺朦朧。過了許久,偶然看到弗洛伊德的評論,為之震驚,便寫了專題筆記如下?! ∥乙呀洸荒苋淌芨ヂ逡恋碌膹氐仔粤恕Kプ×怂鞲?死账沟摹抖淼灼炙埂罚プ×松勘葋喌摹豆防滋亍?,又抓住了易卜生的《羅斯莫莊》。他抓住歷史,抓住男女,抓住光明,更抓住黑暗。如果他毫無道理,人們盡可以不去理睬,像中國人這樣。但是又不,他總有道理,即使“一爪落網”,也會“全身被縛”。理性已經夠可怕了,經院哲學的邏輯是可以逃避的嗎?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我看見的正是我能夠看見的或需要看見的。你在想什么?你看你的眼神,你看你的手、你的腳?這都是可以用邏輯推導出來的?!叭耸且赖模瑥埲侨?,所以張三是要死的”——一個三段論足以構造出整個世界,乃至“一粒微塵破壞了,整個宇宙都會崩潰”?! ∮谑牵藗冃枰诤诎抵猩睿枰诤诎抵行越唬诤诎抵凶鰤簦枰稽c理性之外的某些東西??墒歉ヂ逡恋聟s把他的理性之光投射到黑暗中來,性力決定一切——還是一決定一切,這是多么惱人的事,多么惱人的恐懼!  例如,《羅斯莫莊》,使呂貝克最傷心的一點:恰好在人生的幸??煲绞值臅r候,究竟是她亂佗的歷史擋住了她的路,還是現(xiàn)實的手段毀壞了她的目的?  且先耐心看看弗洛伊德的分析。  呂貝克有兩次拒絕羅斯莫的求婚。第一次在第二幕。碧愛特的哥哥克羅爾,被羅斯莫公開宣布叛逆宗教傳統(tǒng)、主張自由解放的啟蒙思想所激怒,決心同呂貝克較量一番,奪回羅斯莫以服從他對抗改革的政治需要。他首先看準羅斯莫的軟弱,或不如說深信扎在他身上的傳統(tǒng)之根,挑起羅斯莫掩蓋在自我欺瞞下的疑團,即碧愛特自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她自己的精神錯亂,還是別人“把她的精神病激起瘋狂癥”?  ……

媒體關注與評論

  前言:缺席者的漂泊  如果在這個充滿語言的世界,人們彼此發(fā)現(xiàn)了三種面具:“主述者”、“受聽者”、“指涉物”,那么,我好像即使在主述的時候也脫不下“受聽者”的面具。不,它對我簡直就是一種心理殘缺,一種令我不堪其擾的奴性?! ±纾拔艺f”,別提我說前的戰(zhàn)栗——那真是一種發(fā)抖:“我要說了”,“我能說嗎”,“我說什么”,“憑什么說”……直到我沖出口,仍是一面抗爭地說,一面還恐懼地聽:聽我說,聽我說的言說,聽受聽者尢言的心聲,聽世界窒息的沉默或漫不經心的喧嘩,聽上帝的笑……  更不能忍受的,是聽另一個我在一旁本沒有什么可說的冷視,  可我還是說了,要說,像是報復,又像是逃匿?! ∥覍嵲跊]有這樣的奢望……至少在說時沒有這樣明確的動機……不,我在撒謊,我早就聽出我說的那官語,即使不敢自立門戶,也緊張得像被追逼的兔子,慌不迭投一家之門,眼巴巴登堂入室,以爭一席之地……只是,每每落了空?! e誤會,別以為葡萄對我是酸的,我總也夠不著,才不得其門而入,別抬舉我了。  都怪我的奴性,如果它弱一點,讓我只管說去,要在這大千世界的眾多門庭中,傳一衣缽,儼然大方之家,實在不是難事?! 】墒俏艺f了,我怎么也擺脫不了聽的奴性,而且是那樣一種最謙卑的奴性——能聽出我的殘缺;聽出那企圖在持存中支撐本體的主體的殘缺;甚至聽出那試圖作為殘缺尺度的完滿的殘缺。有哪一家子門戶不在我的聽中發(fā)現(xiàn)我的缺席?  我無門可入,漂泊無根。  據(jù)說,說難免敘事,即使科學的實證,到頭來,也終有一敘,否則何以陳述我的發(fā)現(xiàn)?我不能枯坐內室重復幾個行家聽慣了的術語公式,我要面對大庭廣眾,面對世界歷史,于是,總得對我的發(fā)現(xiàn)作出事后的陳述,即使以成果的眼光看,略去發(fā)現(xiàn)過程中純屬個人的偶然投機,包括個人不得不使用的有限手段,突出強調其史詩般的探尋和必然性的揭示,只有因此而建立了同一性的實體根據(jù),才保證得了個人與國家的權威性,從而溝通世界性的認同基礎。  所以,說的敘事性,至少把三個主要特征鍥入了意識形態(tài),再說得俏皮一點,鍥入了普遍意識的前理解結構。  (1)取時間之后而得邏輯之先; ?。?)去偶然的差異性而存必然的同一性,以建立邏輯自明的本體根據(jù); ?。?)由此同一性本體轉升為權威性價值以昭示天下,認同共識?! 『孟衿駷橹?,絕大部分門戶雖亭臺樓閣有異,但登堂入室的幽徑,幾乎沒有不這么勾連的?! 〉?,惟命是聽——敘事后設的同一性本體是誰許諾的?  時間之后怎么就邏輯之先了?  事實上自休謨以來,時間之后根本就歸回不到邏輯之先,這“致命的一躍”是致命的!懸崖下堆滿了本體論的殘?。骸按嬖凇?、“原子”、“理念”、“上帝”、“自我”、“精神”、“意志”、“原欲”、“意識”、“此在”、“語言”……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門:一個不得其門而入者的記錄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真正的好書是不多的,而值得重讀的好書更是不多見。張志揚的書當之無愧地屬于此列。
  •   真善美,其實哲學的意義很簡單。
  •   這個真的很不錯哦 正版 精裝
  •   書寫的很有內涵,很不錯的書
  •   張志揚是一個正真的哲學家,不像有些搞哲學的人,就為了一份工資講哲學,這樣的人如今是太多了。
  •   很深入的哲學思考,對于現(xiàn)在這個紛擾的世界,靜下心來,耐心地讀,回味思考,也是一個挑戰(zhàn)。
  •     這本書是作者度現(xiàn)代哲學的感悟,但對于沒有任何哲學基礎的我來說,讀起來仍很艱難。但是,現(xiàn)代哲學的確很有意思,我所記得的幾個詞—掩蔽、有限等等—都是極有意思又讓人思考的詞。
      后半部分的書評,對于我來說,也提供了一種不同的理解文藝作品的方法,雖然這種解讀方法然我覺得不知所措。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