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視野中的女性詩歌

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曉紅  頁數(shù):304  
Tag標簽:無  

前言

  當代中國女性詩歌,曾經(jīng)、現(xiàn)在都以其獨特的審美意義和先鋒性而獲得學界的重視,無論是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比較文學還是海外漢學的研究中,它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因此,對當代中國女性詩歌的研究如何在已有的基礎上獲得充分的整理和新的觀照,并盡量克服以往研究過程中有意無意的誤寫和誤讀,是文學研究者們刻不容緩的工作。張曉紅博士的The In-vention of a Discourse :Womens Poetry,rom Contem porary China(荷蘭萊頓大學CNws出版社2004年版)是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中國女性詩歌的英文專著,在廣闊的學術背景下審視了一系列“周邊”話語。該書在文學理論、性別研究、中外女性文學史等領域中開辟出一方新天地,同時避免了讓研究對象個性化的聲音淹沒在理論術語和歷史潮流之中?! ∧承┪谋驹谝恍﹤€體當中偶然走紅的機制,凸顯了個性化聲音,而巧合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某一民族詩學的趨向。美國詩人西維爾亞·普拉斯及其在中國的接受即可為一例。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拒絕嘩眾取寵的詩歌文本并不多見。在官方文藝圈之外,這些稀罕的另類文本產(chǎn)生了強烈的震撼力和接受效應。放眼中外文學史,由于機緣巧合而導致個體寫作者成功和某種詩學形成的先例屢見不鮮。當學者們試圖解釋我們周圍的世界時,往往會小視偶然性之類的概念。然而,藝術品先由我們創(chuàng)造出來,而后又被我們考量。當我們致力于辨別藝術品永遠變化著的維度時,一旦發(fā)現(xiàn)偶然性,就有理由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當然,歸根結(jié)底,機緣巧合只能起到催化作用。文本的價值和意義最終只能用文學標準和學術標準加以評判。

內(nèi)容概要

  張曉紅博士新的研究成果,閱讀它增強了我對中國學界水準和國際化程度的信心。在詩歌研究不景氣和感性批評泛濫的今天,張曉紅博士等學者的努力,對當下中國詩歌的研究、西方詩歌與中國詩歌的比較研究、中國女性詩歌的研究將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作者簡介

  張曉紅,1970年生,深圳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荷蘭萊頓大學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和性別研究等。已出版英文專著The Inevention of a Disourse和中文合著《蒼山夜話》,以及《闡釋歷史:歐洲語境中的荷蘭文化》、《千萬別娶大腳女人》、《達爾文的夢幻池塘》、《阿姆斯特丹:一座城市的小傳》等多部合譯著作,在國內(nèi)外知名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30余篇。

書籍目錄

序緒論第一章 歷史語境中的中國女性詩歌第一節(jié) 術語和概念的歧義/9第二節(jié) 當代主要潮流/15第三節(jié) 區(qū)別性文本特征/26第四節(jié) 女性文學傳統(tǒng)/28第五節(jié) 歷史大觀園/31第二章 作為一種閱讀策略的互文理論第一節(jié) 互文現(xiàn)象掠影/43第二節(jié) 互文性概念/54第三節(jié) 應用型互文性/58第四節(jié) 分析框架/66第三章 走向共同的中國女性詩學第一節(jié) 有關語言和性征的女性主義理論/75第二節(jié) 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接受/84第三節(jié) 走向中國女性詩學/86第四章 女性身體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母題/107第二節(jié) 當代重寫/109第三節(jié) 闖入禁區(qū)/121第四節(jié) 女性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血和分娩/127第五章 鏡子與寫作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的鏡子意象/137第二節(jié) 跨文化的鏡像作用/146第三節(jié) 照鏡與鏡鑒/154第六章 她們自己的黑夜第一節(jié) 黑夜意識/166第二節(jié) 黑色、女性性欲和主體身份/172第三節(jié) 歷史記憶/185第七章 死亡的圣地第一節(jié) 文壇自殺事件/199第二節(jié) 隱喻性死亡/203第三節(jié) 戲劇化的生命敘事/217第四節(jié) 死亡乃創(chuàng)造力之源/225第八章 沉重的飛翔第一節(jié) 女性身份和飛翔/234第二節(jié) 飛行生物的生存境遇/245第三節(jié) 小鳥和創(chuàng)造力/252結(jié)論主要參考文獻附錄一 走進翟永明的詩歌世界附錄二 南行深圳:王小妮采訪筆錄附錄三 詩里詩外:與海男談文學創(chuàng)作和性別話語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互文性現(xiàn)象由來已久。不過,互文性這一術語卻是由法國后結(jié)構(gòu)主義者朱莉婭·克里斯蒂娃于20世紀60年代命名的。根據(jù)后結(jié)構(gòu)主義者德里達、克里斯蒂娃和羅蘭·巴特的闡述,抽象的原創(chuàng)性子虛烏有,封閉自足的文本無處可尋;一部文學作品總是和別的文學或非文學文本發(fā)生關系?;ノ男愿拍钜鹞覀冴P注以下問題:在普遍擁擠不堪的文學環(huán)境中寫作者何以組成和構(gòu)建文本?此文本和他文本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存在于各種文學傳統(tǒng)當中?然而,此文本和他文本的互為參照并非互文性概念的全部內(nèi)涵?;ノ男砸馕吨粋€文本固定的界限被打破,所有文本都被置于一個龐大的、密密麻麻的文本網(wǎng)絡之中,因而削減了文本的同質(zhì)性、特殊性、獨特性。  互文性理論適用于任何一個文本的解讀。同時,任何一個文本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闡釋。關涉文學文本的閱讀策略多種多樣,學界常用的包括歷史的、傳記式的、結(jié)構(gòu)主義的、新批評的、女性主義的、解構(gòu)主義的、后殖民主義的等批評方法。筆者傾向于互文性視角,因為它有助于探察女性詩歌話語的形成機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互文視野中的女性詩歌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