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蘭

出版時間:2006-10  出版社:當(dāng)代中國出版社  作者:[美] 比爾·波特  頁數(shù):286  譯者:明潔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空谷幽蘭:尋訪當(dāng)代中國隱士》作者比爾·波特1972年去往臺灣。在一個佛教寺廟里生活了三年。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天亮前起來誦經(jīng),夜晚聽鐘聲,一日三餐素食,一個房間,一張床,一頂蚊帳,沒有鈔票。如果我的腿太痛,我就讀書?! ∪旰?,他離開寺廟,隱居在一個山村里,開始著手翻譯一些中國古代隱士的著作:寒山,拾得,豐干,石屋和菩提達摩。但最終,他決定自己親自去尋訪中國隱士,即使歲月流遷,他根本無法預(yù)知自己是否能夠找到他們。或這種與宗教聯(lián)結(jié)的生活方式是否存在。1989年,他找來自己的朋友,攝影師史蒂芬,兩個人一起踏上去往終南山的路途。

作者簡介

  比爾·波特,美國當(dāng)代作家、翻譯家和著名漢學(xué)家。他將中國古代大量的佛教典籍翻譯成英文,在歐美引起了極大反響。他曾經(jīng)以“赤松”的筆名翻譯出版了《寒山詩集》,《石屋山居詩集》和《菩提達摩禪法》等英文著作。從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臺灣和香港,經(jīng)常在中國大陸旅行,并撰寫了大量介紹中國風(fēng)土文物的書籍和游記,此書是最著名的譯本,曾在歐美各國掀起了一股學(xué)習(x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

書籍目錄

作者序譯者序 第一章 隱士的天堂第二章 月亮山第三章 舉世皆濁第四章 訪道第五章 鶴之聲第六章 登天之道第七章 云中君第八章 朱雀山第九章 走過銷魂橋 第十章 暮星之家第十一章 訪王維不遇第十二章 大道入廛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隱士的天堂  自古以來,隱士就那么存在著:在城墻外,在大山里,雪后飄著幾縷孤獨的炊煙……在我動身前往中國大陸尋訪隱士前兩個星期,在中國臺灣有人告訴我,共產(chǎn)黨早就把大陸上的隱士連同真正的出家人消滅光了。然而一個月后,與五個年輕的和尚坐在那個小小的土坯寺廟里,看著門外綿延不盡的蒼藍的終南山,記錄著隱士們的地址,我只有微笑的份兒了。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過他們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墾荒,說話不多,留下來的文字更少——也許只有幾首詩、一兩個仙方什么的。他們與時代脫節(jié),卻并不與季節(jié)脫節(jié);他們棄平原之塵埃而取高山之煙霞;他們歷史悠久,而又默默無聞——他們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社會中最受尊敬的人。   中國人一直很崇敬隱士,沒有人曾經(jīng)對此做出過解釋,也沒有人要求解釋。隱士就那么存在了:在城墻外,在大山里,雪后飄著幾縷孤獨的炊煙。從有文字記載的時候起,中國就已經(jīng)有了隱士。   中國人說,他們的歷史要上溯到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黃帝是目前人們所知的最早的黃河流域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后來這些部落的人民把自己稱為中國人。但是黃帝是從兩個隱士那里,學(xué)會了怎樣戰(zhàn)勝敵人和延年益壽的,從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600年,他統(tǒng)治了一百年。大約與此同時,埃及建造了第一批金字塔。   黃帝乘龍回歸了仙班。此后,中國新生文明的領(lǐng)導(dǎo)權(quán)又經(jīng)歷了幾代人。大約在公元前2300年的時候,傳到了堯的手中。兩千年以后,孔夫子稱贊堯是最有智慧的人,因為他略過了自己家族的成員而選擇了一位隱士作為繼承人。公元3世紀(jì),皇甫謐在他的著作《高士傳》中,記述了這件事情:   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痹S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保ú皇芏尤?。)   許由沒有接受堯的建議,為了清除這席談話可能殘留的影響,他到河邊洗了耳朵。但是堯決意要找到一個品德優(yōu)秀的人,于是他又去接近另一位名叫舜的隱士。舜接受了堯的禪讓,后來他也去找了一位隱士來做自己的繼承人。《高士傳》又一次記載了這一事件:  ?。皥蚴芙K之后,)舜又以天下讓卷(善卷)。卷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從之,不賞而民勸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靜,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調(diào)五音之聲以亂民耳,丕作皇韶之樂以愚民心,天下之亂從此始矣。吾雖為之,其何益乎?予立于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纟希葛。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處。   皇甫謐所記載的這兩個故事,是從《莊子》以及其他公元前4世紀(jì)或更早的著作中擇取的??雌饋?,中國人似乎從開始記錄中國文明早期領(lǐng)導(dǎo)者的軼事時起,就已經(jīng)同時記載了隱士的故事。在過去的兩千年里,他們一直重復(fù)著這些隱士統(tǒng)治者的故事——如果不竭力去仿效的話,那么他們就將其視為理想人物,珍藏于心中。當(dāng)然了,密集的群山是不會像人這樣做的。但是這些故事的目的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一個隱士社會——姑且假定這是可能的——它們是針對那些行使權(quán)力的人的。它們所傳達的信息是,權(quán)力的傳遞應(yīng)該建立在美德和智慧的基礎(chǔ)之上,而不是裙帶關(guān)系。   這些故事構(gòu)成了中國最早的政治批評。但是它們不僅僅是故事:真的有人更愿意選擇荒野,而不是文明。這正是世界各地隱士傳統(tǒng)的基礎(chǔ)。而中國隱士傳統(tǒng)與眾不同之處在于,隱士在他們所遺棄的那個社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我自己開始了解中國的隱士傳統(tǒng)是在1972年。那一年,我離開了美國,搬到了中國的島省臺灣。臺灣在上海的南面,香港的北面,與福建海岸遙遙相望。到了之后沒幾天,我就開始了在一座佛教寺廟里的生活:天亮前就起來誦經(jīng),夜晚聽鐘聲,一日三餐素食,一個房間,一張床,一頂蚊帳,沒有鈔票。如果我的腿太痛了,或者對禪墊感到“深惡痛絕”的時候,我就讀書。   除了佛經(jīng)之外,我也讀儒家和道家的書。那些書里有很多生活在山里的中國古代隱士的故事。我非常喜愛這些故事。我能夠理解有的人什么都不想要,而只想過一種簡單的生活:在云中,在松下,在塵廛外,靠著月光、芋頭和大麻過活。除了山之外,他們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幾把茅草,一塊瓜田,數(shù)株茶樹,一籬菊花,風(fēng)雨晦暝之時的片刻小憩。從黃帝時代算起到現(xiàn)在,中國一定有上百萬隱士了。但是,讀他們的故事的時候,我很懷疑他們能不能存在于20世紀(jì)。每當(dāng)我問起臺灣的和尚,他們都向我保證說,中國隱士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了。經(jīng)過一個世紀(jì)的革命、戰(zhàn)爭和壓迫之后,他們怎么還能夠存在呢?但是,我仍然心懷疑問。   三年后,我結(jié)束了寺院生活,自己隱居在一個名叫竹子湖的山村里。從那里可以俯瞰臺北盆地。與此同時,我開始著手翻譯一些中國古代隱士的著作:寒山、拾得、豐干、石屋和菩提達摩。12年后,即1987年冬,到中國大陸旅游的禁令解除了,島上的人民紛紛開始探望他們長達40年沒有見過面的親友。 插圖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書評(安妮寶貝)  比爾·波特1972年去往臺灣。在一個佛教寺廟里生活了三年。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天亮前起來誦經(jīng),夜晚聽鐘聲,一日三餐素食,一個房間,一張床,一頂蚊帳,沒有鈔票。如果我的腿太痛,我就讀書?! ∪旰?,他離開寺廟,隱居在一個山村里,開始著手翻譯一些中國古代隱士的著作:寒山,拾得,豐干,石屋和菩提達摩。但最終,他決定自己親自去尋訪中國隱士,即使歲月流遷,他根本無法預(yù)知自己是否能夠找到他們。或這種與宗教聯(lián)結(jié)的生活方式是否存在。1989年,他找來自己的朋友,攝影師史蒂芬,兩個人一起踏上去往終南山的路途。   后來他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翻譯出版是2001年,印了四千冊。曾在一本先鋒雜志上見到封面。是路途中拍下的照片。作者拄著登山的拐杖,穿藍布襯衣,攝影師戴斗笠,身上斜背著包袋。兩個對東方文化充滿激情的成年美國男人。旁邊站著年輕的和尚,路途裝束,光頭,濃黑的眉,左手手腕上綁著白毛巾。他們似正經(jīng)過峻峭山頂?shù)墓嗄緟?,背后是尖聳的山峰和濃霧。   這一幅黑白照片,充滿一種活力與寂靜互相探測的意味。走在尋訪的路中,但某種存在卻神秘堅定,無所表露。   在書中有一幅照片,照片標(biāo)明:通向賀老洞的鐵鏈和鐵梯。沿著華山正面陡峭的山崖,走過木板鋪就的棧道,能抵達13世紀(jì)的道士賀元希雕鑿的幾個隱居處之一。長空棧道是這座山上最危險的地方。他在書里寫。   我記得去華山的時候走過條路。我們有一小隊人走過窄小及搖晃的木條,手里抓著鐵鏈,背后就是風(fēng)聲呼嘯的萬丈深淵。若往下看,便覺得自己完全失去重量。掉下去,也就尸骨無尋。   這種體驗在我20歲的時候發(fā)生。危險及清醒的降臨,使人最終從緊張進入一種詭異的平靜。天地就在身邊。死亡近在咫尺。這段懸崖,它異常逼近生命的真相。仿佛是生與死之間一條貫通的小徑。   當(dāng)然,這是針對普通人而言。對那些修煉中的隱士來說,它僅僅就是一條通道。小道士走在上面亦是可以箭步如飛?! 锊稍L了一些道教與佛教的代表性人物。年齡最大的已經(jīng)90多歲。他們大多常年在山上居住。過最簡單的生活。自己種土豆,蔬菜,吃松樹的松針和花粉。遵循嚴(yán)格的戒律。戒律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戒律使修行成為可能。如果你對自己不作要求,修行就會一無所獲。   我想隨著這個美國男人足跡的深入和切身的交往,他會發(fā)現(xiàn)他所尋找到那些隱士,并不是他理想意念中的那些人:在云中,在松下,在塵世外,靠著月光,芋頭和大麻生活。所需的只是一些泥土,幾把茅草,一塊瓜田,數(shù)株茶樹,一籬菊花,風(fēng)雨晦暝之時的片刻小憩。   相反,他們或者承擔(dān)深重的孤獨與貧寒,棲息在僻靜無人抵達之處,或者在寺廟里忍受著游客喧囂,瑣碎雜務(wù),無所事事,或者疾病纏身,平靜等待死亡降臨。他們的生活里并不是沒有任何缺陷。而唯一相同的是,他們擁有靈魂深處純粹而堅定的而一簇火焰。那就是堅持和相信自己的修行。   道教徒和佛教徒尋求的是不變的東西。這是他們不追名逐利的原因。尋求的只是道,就是我們生于茲,回歸于茲的那個無。我們的目標(biāo)就是要與這個自然的過程融為一體。一位道長在采訪中說。   對于城市中的人來說,置身滾滾紅塵浪滔天,每天面對無數(shù)欲望顛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堅韌,遵循品德和良知,潔凈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簡單的蘭花,即使不置身與幽深僻靜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凈天地。   這也應(yīng)是此書最為普及的意義。作者序(比爾波特)  我總是被孤獨吸引。當(dāng)我還是個小男孩時,我就很喜歡獨處。那并不是因為我不喜歡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獨處有如此多的快樂。有時候,我愿意躺在樹下凝視著樹枝,樹枝之上的云彩,以及云彩之上的天空;注視著在天空、云彩和樹枝間穿越飛翔的小鳥;看著樹葉從樹上飄落,落到我身邊的草地上。我知道我們都是這個斑斕舞蹈的一部分。而有趣的是,只有當(dāng)我們獨處時,我們才會更清楚地意識到,我們與萬物同在。   我們都需要有時間獨處,有些人需要更多獨處的時間。有人卻能從獨處中變得更有智慧、更為仁慈,這是我遇到中國隱士后讓我吃驚的事。他們是我見過的最幸福、最和善的人。在美國,隱士只是那些喜歡自個兒待著的人,往往都有點神經(jīng)質(zhì)。但是,在中國,我發(fā)現(xiàn)隱士往往是社會的精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當(dāng)美國人要我類比中國的隱士傳統(tǒng)與美國社會的一些現(xiàn)象時,我告訴他們隱士很像研究生,他們在攻讀他們精神覺醒的博士。在中國,很多人在佛教寺庵、道觀、儒家書院、大學(xué)乃至家里獲得他們精神覺醒的“學(xué)士”,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欲望、有能力、有精力攻讀“博士”。然而,中國社會從那些獲得覺醒的“博士”的人受益甚巨。過去如此,現(xiàn)在亦然。   我并未打算為此著書,我僅僅是一名譯者。但我居住在臺灣時翻譯的作品恰恰是中國最偉大的隱士們的詩——《寒山詩》、《石屋山居詩》。我僅僅想知道這種生活方式在中國是否還存在。當(dāng)臺灣有人告訴我中國大陸不但沒有人修行,隱士傳統(tǒng)也不復(fù)存在時,我決定親自去弄個明白。不久之后,我發(fā)現(xiàn)隱士傳統(tǒng)不僅存在得很好,而且是中國社會很有活力的部分,我覺得必須把這個情況介紹給西方人。這就是我寫作本書的緣由。我想讓西方各種宗教的修行者知道,盡管中國大陸曾經(jīng)歷戰(zhàn)爭、革命,但修行人仍然堅持修持,我希望由此給西方的修行人以鼓勵。他們怎會無動于衷?   本書出版后,我很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美國很多大學(xué)都能看到。無論我在哪里演講,聽眾既有學(xué)院的學(xué)者,也有來自社區(qū)的普通居民。我在美國從沒遇到對此不感興趣的人。我想這是因為我們羨慕這些隱士,他們所做的是我們的夢想、希望,是我們某一天也會去做的事情。   我感到榮幸的是,盡管還有不足和缺點,《空谷幽蘭》被譯成了中文,而且這次以這么漂亮的版本出版。我希望它能像鼓勵西方讀者那樣,鼓勵中國讀者追尋并找到生活中“獨處”的樂趣——不是離群索居,而是因為更深的覺悟和仁慈,與大家更為和諧地共處。   比爾波特(赤松譯者)2006年8月10日于華盛頓唐森港簡評  讀此書時仿佛有松針的味道,回歸自然的美躍然紙上,讓每個封閉勞頓的心靈豁然開朗,書中自有一番寧靜世界?!标惱べ潎@,“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多的認(rèn)識,我對傳統(tǒng)文化充滿向往和懷戀。雖然是‘尋隱之旅’,但這本書的風(fēng)格并不凝重。比爾就是在描寫被摧殘的老樹時,也會讓我看到老樹殘干上的嫩芽?!  惱る[者的幽香(張順平)  在中國歷史文化版圖上,隱士是不愿留下痕跡的人,他們遁跡山林,餐煙霞,飲巖泉,吟風(fēng)嘯月,不與紅塵為侶;然而奇怪的是,隱者雖如神龍,首尾難于盡見,但卻在塵世中留下難忘的印跡,或為只言片語,警世啟人;或為懿德清范,垂示后昆;或隱修數(shù)年,一出而天下安;或終老山林,世人莫識其跡。古所謂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者,皆不乏隱逸之士。其蹤跡雖隱而清音不滅,或見于著述,或傳之詩文,絕響鳴于空谷,令譽振乎不墜。當(dāng)然,隱者中也不乏欺世盜名、鉆營干祿如所謂“終南捷徑”者?! ≈袊碾[逸文化源遠(yuǎn)流長,內(nèi)容豐富,從上古時期拒納天下的巢父、許由,至今日厭離俗塵的無名隱者;從文人士大夫如陶淵明、王維,到志慕仙佛之修道者;從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到胸懷天下之鬼谷子、諸葛亮。他們有筑廬讀書著述者,有結(jié)爐煉汞服丹者;有終身不仕者,有輔佐君王鼎定天下而功成身退者;有心棲于道,參贊天地者,亦有穿墻移物,孜孜于術(shù)者……真可謂洋洋大觀,不一而足。這是從現(xiàn)象看,從精神及文化的角度分析,隱逸是中國文化中一種進退的態(tài)勢,《論語》有所謂:“君子舍之則藏,用之則行?!薄疤煜掠械绖t興,無道則隱。”更有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主張,可視為隱者心聲的表露。在主張積極入世的儒家,既有隱逸的訴求,主張出世的佛老更為隱者打開更廣闊深邃的天地,長期的文化積淀形成所謂“儒道互補”、“儒釋互補”的精神,歷史上出入于儒佛老的典范所在多見。這極有特色,也很有意思。如果參照中國哲學(xué)中動靜、陰陽、出入等樸素而濃厚的辯證思想去理解,也許隱者精神或隱逸文化就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訴求。也由此可以說,隱者的精神普遍根植于中國文化精神之中,也沉淀于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之中。  從出世入世的角度看,隱者往往代表對出世價值的尋求。就中國文化本身而言,并沒有太強的宗教精神,而宗教往往代表出世的價值尋求。宗教精神的缺乏或不足并不意味中國文化缺少對超卓的追求,事實上,在中國文化中,出世與入世、現(xiàn)實與超卓之間并沒有嚴(yán)格的界限,有所謂“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極高明而道中庸”、“道在平常日用中”等種種主張,這實際上比嚴(yán)格超卓與世俗的界限,截然劃分出世與入世的境界更高,也極具中國文化特色。從此角度,可以更清楚地讓我們理解,隱者精神是中國文化中一種獨特的元素,這種元素的表現(xiàn)是多樣的。真正的隱者未必顯露隱者的形跡,這也就是所謂“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山林”。而一生追求隱逸的王維也曾有“曾是巢許淺,始知堯舜深”的詩句?! ≈链?,我們可以總結(jié),隱者的精神不是從形跡論,而是從內(nèi)心論。隱者精神在根本上是對超卓的追求,對永恒價值的向往,對生命深層的關(guān)懷;為此而表現(xiàn)出的,對現(xiàn)實的某種距離乃至拒絕,一種遺世獨立的姿態(tài),毋寧說不過是一種形跡而已。這種形跡對大眾而言,審美價值要高于社會價值,隱者精神的社會價值雖不必依賴于隱者的形跡,但隱者精神的社會價值或許要遠(yuǎn)遠(yuǎn)大于審美價值?! ≡诮裉?,我們本已遠(yuǎn)離隱者,更遑論重視隱者精神,隱者也似乎早已走出大眾的視野乃至有絕跡之虞,直到一個叫比爾·波特(赤松居士)的美國人,花了很久的時間去尋訪當(dāng)代中國隱士并寫了一本風(fēng)靡歐美的《空谷幽蘭》,才提醒很多中國讀者,原來隱士并沒有絕跡;更可貴的是,比爾用非常簡潔而優(yōu)美的白描式文字為我們記錄了當(dāng)代隱者們的精神圖畫,讓在紅塵當(dāng)中打滾的我們飽餐煙霞,提醒我們對精神與生活中另一面的關(guān)注,對長久從我們視野中消失乃至日漸被現(xiàn)代工商文明吞噬的山林的觀照,這毫無疑問是件很可貴的事情,因為它太稀有了。   該書是用英文寫成,被美國高校的人類學(xué)與漢學(xué)專業(yè)選為課外參考書,也很受一般關(guān)注中國文化讀者的喜愛。比爾先生鐘情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一位仰慕者和研究者,更是一位實踐者和弘揚者。作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的人類學(xué)博士,比爾自有東西文化文化比較的視覺以及人類學(xué)的思考與研究方法,使這本看似通俗的普及讀物有更深的學(xué)術(shù)與文化價值,而曾長期擔(dān)任記者又使得文字簡潔、生動。這是比爾先生的貢獻。為本書增色的是,譯者明潔先生不僅有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有如同隱者一樣純凈、安寧的心靈,更有清風(fēng)仙露一般清新、優(yōu)美的文字。該書所展現(xiàn)的隱者精神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精神價值都非??少F,而這幾種價值會對讀者共同產(chǎn)生一種社會價值,這就是我們通過該書了解我們長久忽略的一面。如同生活于白天的人看到了月色,浮躁而忙碌的人很容易從書中體會到純凈與寧靜。該書第一版2001年由民族出版社出來以來,深受讀者們的歡迎喜愛,頗獲好評;此次當(dāng)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在裝幀設(shè)計及編校方面都花了很大的功夫,精美素雅,可以說是一個近乎完美的版本,這對喜愛該書的讀者而言,無疑是很大的喜訊?! ∫⒁獾氖?,書中雖然用了“隱士”的名詞,但所寫并非古代或研究意義上“隱士”的概念,就是說主要不單指是隱逸的儒家知識分子,而包括更多佛道的修行者;不是遺世獨立的避世者,而是關(guān)懷現(xiàn)實的精神追求者?! ψx者而言,不僅展卷可覽明月清風(fēng),也可促進對文化及精神層面的更多思考。如同書名一樣,這是生于空谷的幽蘭,自有不同凡響的幽香。

編輯推薦

  本書是美國漢學(xué)家比爾·波特寫的一部關(guān)于中國的“尋隱之旅”。他通過二十世紀(jì)、八九十年代親身探訪隱居在終南山等地的中國現(xiàn)代隱士,引出了中國隱逸文化及其傳統(tǒng)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歷史,并將其與他正在采訪的現(xiàn)狀相對照,表達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贊嘆和向往、懷戀,并寫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國未來發(fā)展的希望。雖然是“尋隱之旅”,但本書的風(fēng)格并不凝重。比爾就是在描寫被摧殘的老樹時,也要同時讓讀者看到老樹殘干上的嫩芽。本書的語言像白描一樣優(yōu)美,富有生機和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間透露著美國式的幽默,常常會令讀者會心一笑。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空谷幽蘭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0條)

 
 

  •   因為朋友推薦,買來后雖為其清雅的封面頗有好感,卻誤認(rèn)為是學(xué)術(shù)性文學(xué)著作,閑置案頭許久,慚愧!因為想看看書中如何描寫鳩摩羅什大師的,遂打開翻閱,誰知道。。。樸實清新、幽默生動的文字,就此讓人欲罷不能,引句作者的話:多么危險,差點與《空谷幽蘭》失之交臂!只是,這部書的作者,怎么竟是個老外呢?
  •   我們身處浮華喧鬧中多有對隱逸的向往,其間還摻加詩賦般田園浪漫的期許。而真正的隱士,非凡的忍耐,萬緣放下的淡定,卻是出于堅定的信仰,簡單,清靜, 獨而不孤。在一切都成為快消品的時代,難得有這樣用心寫的書,用心譯的文,讓讀者在感佩隱士的執(zhí)著時,享受這優(yōu)美的字。
  •   寫的太好了,喜歡作者的措辭及語言,喜歡它們所喚起的心境,有時讀到喜歡的語句總習(xí)慣閉上眼睛慢慢品位作者的語言,感悟那種超凡脫俗的境界。
  •   不是那種一口氣看完的,而是每天看一些,想一想,然后再看幾頁,值得回味的地方很多,唯一最大的遺憾,就象許多人留言那樣,為什么這樣一本好書是外國人寫的。
  •   國慶去了終南山尋訪隱士,在西安還遇到了我的靈魂伴侶 呵呵高興哦爬了數(shù)個小時的山路,路上很多柿子樹,山泉,在凈土茅棚的一位居士說在她小時候見過那2個外國人,居士們都不喜歡被打擾,呵呵 這次出行真是學(xué)到很多。
  •   在火車上看完,幾乎沒有感覺到車廂內(nèi)的喧囂……
  •   不知是書名吸引了我還是封面吸引了我,抑或兩者皆有吧,總之,一看到這本書就丟不開手了。“空谷幽蘭”多清雅的書名,猶如暮鼓晨鐘里的一陣馨香;取下書腰帶后,多素雅的封面,不著塵世、地遠(yuǎn)心偏之感撲面而來。好“干凈”的一本書!總覺得隱、隱士,早已淡出了歷史空間,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風(fēng)煙里。但這本書帶著我們回到那遙遠(yuǎn)卻并不陌生的天高云淡里,領(lǐng)略到了雪后飄著的幾縷孤獨炊煙。在這喧囂的世俗里,我們還能在夜里品讀時,感受到一絲絲寧靜與淡定,以輕撫著那浮躁的心。
  •   看了多遍仍意猶未盡。
  •   翻譯的80年代外國學(xué)者尋訪中國隱士的一本書。挺有意思的。
  •   很棒的書??!最好人手一本。
  •   喜歡這類書,了解平常很少涉及的事物和知識。
  •   一本很有特色的書,語言質(zhì)樸而真誠,仿佛一朵山間稚蘭,看似平凡卻透著沁人的幽香,讀罷教人豁然開朗,重新審視人生。。。。。。
  •   凈化心靈,寧靜致遠(yuǎn)
  •   這個作者挺不容易的。如果不是他,這部分人的形象恐怕也難留在文字中。何況這還是個外國人!受訪隱居者的地點以終南山脈為主,僧、道都有,對每個人的采訪都很有限,所以尚不能作為道跡看。只是知道,哦,原來還真有這么一撥人啊。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吧。有一本寫泰國云游僧的書叫做《森林回憶錄》,比這本書更系統(tǒng),更打動人。
  •   若是有英文版就更好了
  •   只好去買了 南海出版社的 覺得也不錯吧 不過比較喜歡這個封面但書的內(nèi)容好就足夠了 很不錯?。。。。?!
  •   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面久了,突然看到這本書,讓人心生向往,敬佩這些隱士們,本以為現(xiàn)在的社會隱士應(yīng)該絕種了,但有天坐飛機看到了一篇訪問才知道,原來現(xiàn)在也還有隱士,心里有一絲安慰。
  •   07年年底看完了這本書現(xiàn)在才來做評論工作沒事了,就來寫幾句吧很好的一本書當(dāng)你對一切變得無欲無求的時候,什么都阻擋不了你追尋的腳步大隱隱于市,小隱隠于山感謝那位外國記者,謝謝你你也讓我們慚愧了為什么中國的這些幽蘭,是被一個外國友人找到的?
  •   很不錯的一本書,很奇怪為什么不少中國的事物都是老外在開發(fā)介紹給兩個朋友看,他們都很喜歡,可惜現(xiàn)在沒貨
  •   一位美國人,他和他的朋友尋訪了中國終南山一代的隱士,用白描的手法,展現(xiàn)了他對中國當(dāng)代隱士這一群體生存狀況的觀察。書名是《空谷幽蘭——尋訪當(dāng)代中國隱士》。中國向來有隱逸傳統(tǒng)。印象中的隱士,穿著干凈樸素的長衫,昂然灑脫,飄逸不群,幽居空谷,鳥獸為伍,不食人間煙火,過著純精神生活??鬃诱f,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閱讀更多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