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110年

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金城  作者:王友富|主編:滕新才  頁數:237  
Tag標簽:無  

前言

歷史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但歷史在人類面前,永遠保存著一個個解不透的謎。半坡陶器上的刻劃符號是不是史前文字?造型怪異、姿態(tài)奇特的三星堆青銅人像蘊含著什么真諦?重男輕女的商代為什么會由一名女子領軍出征?獅子山漢墓究竟是哪一代楚王的陵寢?……近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多年來,揭開了歷史上許多不解之謎,增強了人們認識歷史、了解歷史的能力;但隨著考古發(fā)現的與日俱增,新的謎團又層出不窮。戰(zhàn)亂中下落不明的北京人頭骨化石,史書中不見經傳的秦陵兵馬俑;現代科學無法作出確切懈釋的馬王堆漢墓千年女尸不腐之謎;典籍中雖有蛛絲馬跡卻眾說紛紜的唐代金銀器窖藏的真正主人及其瘞埋動機;由于人為的破壞永遠都無法得知答案的沙漠古國樓蘭突然消失的原因;等等……考古學是一門永遠遺憾的科學:進行考古發(fā)掘,必然要將地下的遺跡和遺物揭露出來;在揭露過程中,遺跡和遺物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發(fā)掘工作都是對遺跡和遺物的破壞。故宮博物院張忠培院長說:“一項考古發(fā)現,重要也好,普通也好,在考古學家眼里都是一種破壞,都是一種遺憾。這門學科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毀壞所研究的對象才能提取到研究信息??脊虐l(fā)掘不是在翻閱地下的天書,而是翻一頁就撕掉一頁,甚至像碎紙機一樣粉碎一頁。如果我們沒有讀懂的話,就再也沒有任何機會去復讀和查證?!笨脊刨Y源是有限的,同其他各種資源一樣,不可再生,終有一天會消耗殆盡。用最穩(wěn)妥的手段、最先進的技術對考古資源進行保護,將損壞降到最低限度,不僅是考古工作者的神圣職責,也是全人類不可推卸的義務。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古代的遺跡和遺物,將各種實物資料與歷史文獻和其他資料進行綜合研究,有一整套嚴密的工作程序和特殊方法,力求從最細微之處,最真實地還原古人的生活、重現當時的場景。夯土中的一個杵痕、坑壁邊的一道鍬跡、房屋里的一只柱礎、道路上的一絲車轍,都是考古學家的重要資料,其價值絕不亞于出土的珍貴文物??脊艑W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但又帶有些許浪漫??脊殴ぷ鞑粌H需要淵海的知識,更需要豐富的想象,猶如一名優(yōu)秀導演,能夠從殘垣斷壁中看到唐朝的恢弘殿堂、從破布亂麻中瞅見漢代的精美圖畫、從危石碎磚中仰望戰(zhàn)國的雄偉古城、從殘篇斷簡中嗅出魏晉的瀟灑風度……“我想象不出比田野考古更大的在精神上的享受了?!敝兰A裔人類學家張光直先生一句話,揭示了考古工作者詩人般的浪漫氣質。然而考古學絕非如此這般的瀟灑,它帶給人類的永遠是冷峻、理性的思索,求真、實證的學風。嘗憶1934年陳寅恪先生在為王國維《王靜安先生遺書》所作序言中總結當時的一代新風,“一日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日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日取外來之觀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這種研究方法“足以轉移一時之風氣”。有鑒于此,我們編輯了這本《…考古……》,雖不敢奢望“轉移一時之風氣”,但藉此倡導踏實精進、不事玄虛的學風,則實在是我們赤裸的心愿。本書介紹了自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發(fā)現樓蘭遺址以降的110多年問,我國考古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填補學術空白甚至改寫中國歷史的42處考古大發(fā)現,這些遺址大多已成為著名的文化旅游景點,為廣大讀者所熟知,因此作者在用簡潔筆墨對遺跡概況及發(fā)現過程進行介紹后,擷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某個方面或獨具特色的某件器物作深入細膩的探究,力求折射中國文化的內在蘊涵、體現中華民族的獨特性格、展示中國古人的生活態(tài)度、凸顯中國精神的核心價值。薪盡火傳,克紹箕裘,風流雅韻,更在篇外。

內容概要

本書介紹了自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發(fā)現樓蘭遺址以降的110多年間,我國考古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填補學術空白甚至改寫中國歷史的考古大發(fā)現,這些遺址大多已成為著名的文化旅游景點,為廣大讀者所熟知,因此作者在用簡潔筆墨對遺跡概況及發(fā)現過程進行介紹后,擷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某個方面或獨具特色的某件器物作深入細膩的探究,力求折射中國文化的內在蘊涵、體現中華民族的獨特性格、展示中國古人的生活態(tài)度、凸顯中國精神的核心價值。薪盡火傳,克紹箕裘,風流雅韻,更在篇外。

作者簡介

王友富,1972年生,四川南部人,歷史學碩士。畢業(yè)于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專門史專業(yè),師從著名歷史學家羋一之教授?,F為重慶三峽學院民族學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主講民俗學與民族考古學。在《青海民族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代表作有《青海西羌部落衰敗原因探析》《〈尚書〉民本思想解析》《〈國語〉民本思想簡析》《中韓端午習俗比較研究》等。

書籍目錄

原始人類遺址
北京人遺址
龍骨山上的發(fā)現
在戰(zhàn)爭中離奇失蹤
考古學家心中永遠的痛
河姆渡遺址
最早的干欄式建筑
發(fā)達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
河姆渡文化消失之謎
巫山大溪文化遺址
大溪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異的喪葬習俗
獨特的彩陶藝術
大汶口文化遺址
大汶口文化的基本特征
進入父系氏族社會
私有制的產生
半坡遺址
半坡人的居住方式
半坡人的生活
半坡人的喪葬意識
余杭良渚文化遺址
中華第一城
犁耕石器
良渚黑陶
雕刻精美的各類玉器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石器時代的女神廟
祭壇和積石冢
獨特的玉文化
章丘龍山文化遺址
商文化的前身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邑
薄如蛋殼的黑陶
古代城池遺址
二里頭遺址
華夏第一都
中國古代宮城的祖源
中國禮制的源頭
鄭州商城遺址
年前的繁華都市
城中的農田
商都之疑
殷墟遺址
殷都出世
抗戰(zhàn)前的考古成果
建國后的新發(fā)現
周原與豐鎬遺址
周原上的驚喜與失落
周原古都再現
尋找豐鎬二京
琉璃河遺址
最早的北京城
青銅器上記載的歷史
螺鈿之祖
洛陽東周王城遺址
世界上第一座統(tǒng)籌規(guī)劃的城市
“天子駕六”
山西侯馬晉國遺址
周公翦唐與桐葉封弟
恢弘的都城體系
侯馬盟書
秦咸陽城及秦宮殿遺址
無郭之都
六國宮殿
法地象天的秦都
樓蘭遺址
樓蘭古國的發(fā)現
樓蘭古國的歷史
樓蘭古國的消失
尼雅遺址
斯坦因發(fā)現的古城
精美的各色織物
仁壽宮與九成宮遺址
酷暑難耐修離宮
“地利”“人和”兼有之
黑水城遺址
黑色之都
黑水城中的建筑
瘋狂的盜寶活動
古格王國故城
海拔最高的王國故城
高原王國的興盛
古格消失之謎
窯址、窖藏
殷墟甲骨坑
中藥鋪中的發(fā)現
甲骨絕不出售
甲骨的占卜方式
何家村唐代窖藏
價值巨萬的遺珍
唐代金銀器的異域元素
寶藏的真正主人
法門寺地宮
迎奉佛骨的盛大儀式
千年地宮重現人間
耀州窯遺址
耀州窯遺址的發(fā)現
耀州窯的歷史
耀州瓷的藝術特色
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
施工時的偶然發(fā)現
“曹衣出水”
佛像被毀之謎
陵寢墓葬
三星堆遺址
改寫歷史的發(fā)現
獨特的青銅文明
象征權力的金杖
婦好墓
年前的女將軍
中國最早的“第一夫人”
婦好早逝之謎
大洋洲遺址
改寫長江以南歷史的發(fā)現
墓葬還是祭祀坑?
尋找虎方之國
三門峽虢國遺址
昭穆之序
列鼎制度
上陽國都
曾侯乙墓
漢陽諸姬
豪華墓葬
稀世珍寶
秦兵馬俑
世界第八奇跡
綠面俑的猜想
兵馬俑為何而建
西漢帝陵
長陵
陽陵
茂陵
馬王堆漢墓
噴火墓之謎
揭開墓主之謎
千年女尸不腐之謎
馬王堆漢墓超高規(guī)格之謎
獅子山楚王墓
以山為陵
楚王之疑
以玉殮葬
陪葬陶俑
南越王墓
百越之國
彩畫石室大墓
文帝行璽
南越青銅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婁睿的身前身后事
千年壁畫重現人間
陶瓷精品
唐代帝陵
昭陵
乾陵
章懷太子墓
阿斯塔納古墓群
火焰山下的墓地
地下博物館
東方木乃伊
西夏王陵
西夏泰陵
妙音鳥塑像
華嚴經卷
遼代陳國公主墓
華貴的契丹葬衣
來自不同文明的陪葬品
明定陵
明代皇家陵園
規(guī)模宏大的地下宮殿
金冠鳳冠奢華至極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北京人遺址“北京人”遺址坐落于北京市西南約48公里的房山區(qū)周口店村龍骨山北部,是現今世界上發(fā)掘出遺跡遺物最多、論證最為系統(tǒng)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遺址,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龍骨山上的發(fā)現早在北宋時期的文獻上,就有北京周口店附近出產“龍骨”的記載。古人所謂的“龍骨”其實只是原始生物的骨骼化石而已。據說將“龍骨”研磨成粉敷于傷口,便可以止痛并使其快速愈合。因此這座盛產龍骨的山就被稱為“龍骨山”。龍骨山處于山地和平原的過渡地帶,西北為綿延起伏的西山,東南則是開闊的華北大平原,山腳下還有潺潺溪水流過,環(huán)境優(yōu)美、氣候宜人。由于周口店附近多為石灰?guī)r地帶,在水力作用下,山體上形成了很多洞穴,是原始人居住的理想場所,“北京人”遺址就被發(fā)現于其中的一個洞穴里。這個俗稱為“猿人洞”的天然洞穴東西長約140米、南北寬2.5米到42米不等,第一枚“北京人”牙齒化石就發(fā)現于此,因此考古學家將這里稱為“周口店第一地點”。周口店猿人遺址的發(fā)掘工作始于1918年,最早的遺址是由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發(fā)現的,在他的帶領下進行了遺址的試掘工作。周口店遺址的正式發(fā)掘工作是在1927年南加拿大學者步達生領導進行的。在這次考古發(fā)掘中,步達生于遺址外發(fā)現了三枚人類牙齒化石,并正式將這種新發(fā)現的古人類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簡稱“北京人”。第一具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出土于1929年12月2日,此次發(fā)掘活動由中國古生物學家、史前考古學家裴文中(1904-1982)主持,除頭蓋骨化石外,還出土了部分有人工痕跡的石器工具,并發(fā)現有用火遺跡。12月6日,裴文中用自己的被褥把頭蓋骨仔仔細細地包裹好,然后親自將這批珍貴化石護送進北京。1936年11月,在第一具“北京人”頭蓋骨被發(fā)現的地方附近又有重大發(fā)現。當時只有28歲的中國地質調查所普通練習員賈蘭坡(1908-2001)在11天內陸續(xù)發(fā)現了三具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震驚了國際學術界。后來考古工作者又在周口店洞穴遺址中發(fā)現了一具完整頭蓋骨和一具比較完整的頭蓋骨,以及大量動物化石殘片、打制石器和灰燼等。在戰(zhàn)爭中離奇失蹤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fā)生,華北局勢驟然緊張,周口店的挖掘工作被迫中斷,已發(fā)掘出的化石被迅速轉移到了美國創(chuàng)辦的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內。不久,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1941年,日美關系也開始日趨緊張,協(xié)和醫(yī)院隨時有被日軍接管的危險,于是有關人員開始計劃將化石轉移到更加安全的地點。重慶中央國民政府提出了三種處理方案:一是把“北京人”運往當時抗戰(zhàn)大后方重慶妥善保存,但當時華北地區(qū)已被日寇占領,化石能夠安全運抵重慶的可能性很?。坏诙€辦法是在北平城內秘密掩埋,但這種方式無法保證化石絕對安全;第三個方案是將其運往美國暫時保存。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考慮,第三種方案最為可行。于是,當時身在重慶的中央地質調查所副所長尹贊勛立即給遠在北平的裴文中寫信,述說局勢的險惡以及中央政府對“北京人”頭蓋骨命運的擔憂,并在信中建議,將化石悉數交與美國友人,運至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代為保存。緊接著,國民政府委派時任中央行政秘書長的翁文灝,開始積極與協(xié)和醫(yī)院院長胡頓協(xié)調運送“北京人”化石事宜。翁文灝還專門致信當時的美國駐華大使詹森,表示了中方希望將頭蓋骨交由美國代為保存的意愿。但由于周口店遺址的發(fā)掘工作是在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下開展的,根據當時中美雙方達成的協(xié)議,所有發(fā)掘出土的遺物都保存在中國本土,因此美國方面拒絕了中方的請求。在中方有關人員的努力下,1941年11月,美方終于同意將這批化石暫存美國。運輸方案由美國駐華領事館確定,由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負責護送。美國領事館的計劃是先將化石用專列由北平運至秦皇島,然后再由美國的“哈德遜總統(tǒng)”號郵輪運至美國??墒钦l也沒有想到,僅僅晚了一兩天,之前為保護化石所做的全部努力都化為了泡影。“哈德遜總統(tǒng)”號原定于12月8日啟程回國,但就在啟程前一天,也就是1941年12月7日臨晨,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了。為了配合日本海軍的行動,駐扎在我國秦皇島山海關一帶的日軍扣押了美國在秦皇島霍爾姆斯兵營內的全部人員及物資,而“北京人”化石此時正在這里等待裝船。據當時負責運送化石的美國醫(yī)生威廉·弗利回憶:“12月8日,我被日本部隊逮捕……但我打開屬于我自己的衣箱時,驚異地發(fā)現幾個用于解剖的頭骨和一尊佛像已經不翼而飛。”這是“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的最后一點記錄,從此這批化石便神秘消失,至今仍下落不明。新中國成立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fā)掘工作重新開始,考古工作者又陸續(xù)發(fā)現了“北京人”下頜骨、牙齒化石和大量石器、骨器以及用火遺跡,但一直沒有找到頭蓋骨的新化石。對這些化石和工具、遺跡的研究結果表明,“北京人”生活在距今大約70到20萬年之間,其頭部特征較為原始,平均腦容量達1088毫升(現代人均為1400毫升),屬蒙古人種,男性平均身高約為156厘米,女性平均身高約為150厘米?!氨本┤恕本幼≡谔烊欢囱ㄖ?,通過狩獵和采集獲取食物,已經懂得使用和保護火種。

媒體關注與評論

用我們的眼睛,用我們的腿,到長城以北去尋找中國古代史的資料,那里有我們更老的老家。  ——李濟(人類學家、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新的考古學不是玩古董,新的考古發(fā)掘不是刨墓掘寶?!  呢?考古學家、中科院院士)我想象不出比田野考古更大的在精神上的享受了。  ——張光直(著名美籍華裔學者、人類學家、考古學家)考古是人民的事業(yè),不是少數專業(yè)工作者的事業(yè),人少成不了大氣候。  ——蘇秉琦(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專業(yè)教授)歷史在創(chuàng)造它的人類面前,永遠存在著一個解不透的謎。  ——張忠培(考古學家、北京故宮博物院前院長)考古學的價值應視為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統(tǒng)一。正因為具有這兩方面的價值,考古學才既有專業(yè)性,又有廣泛的群眾性,忽視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這個學科的發(fā)展?!  醾コ?考古學家、中國國家博物館前館長)

編輯推薦

《考古中國110年:改寫中國歷史的42處重大考古發(fā)現:(全彩版)》是一本既能輕松閱讀,又能接受文化熏陶的考古學普及讀物。書中以通俗、生動的語言介紹了中國近百年來考古史上的重大事件,展現中國文化的深層意義,凸顯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向考古,通向歷史,通向中國文化的幽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考古中國110年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7條)

 
 

  •   涵蓋中國近現代所有考古眾大發(fā)現,對比胡爾克2001版《中國百年考古大發(fā)現》,這本比較全面!
  •   書收到了,大概看了下,很不錯,里面的插畫也很清楚。不過還未正式閱讀,找時間好好讀讀,了解多些考古的知識。
  •   跟兒子一起看,知道了很多考古方面的知識,真是獲益匪淺。
  •   考古,盜墓==
  •   對考古感興趣的,可以讀讀
  •   喜歡考古的值得一看
  •   所有些內容已經知道了,但還是仔細看了一遍,書中彩色插圖很多,很不錯
  •   好書,圖片不錯,又一次豐富了眼界,希望這種書圖片再多一些
  •   到新的單位,這是一本全新的,感覺有意思的書
  •   通俗易懂,帶彩圖,很適合普及性的閱讀。
  •   還沒有細看,只是翻了翻,感覺應該不錯,還配有圖片,是我想要的
  •   還沒看。。一下買太多書了
  •   不錯,超值,滿意當當的折扣和質量
  •   商家還可以
  •   紙質和印刷一般,但性價比沒得說,不錯。
  •   比較初級的知識型書籍,看看不錯。讀起來也蠻順暢的,圖片也還不錯。涵蓋了建國來基本重要的考古發(fā)現。
  •   改寫中國歷史
  •   紙張不錯。圖案明白。最近很喜歡歷史文獻類。還沒開始看呢。
  •   雖然作者沒有名氣,但的確是專業(yè)人士,所以選題和內容都還是不錯的
  •   給別人買的,看著書得質量還不錯,比較滿意
  •   大概了看了一下講的不是特別詳細還不錯 有興趣可以看看
  •   書本質量不錯,圖片還挺精美的,內容歸類也不錯,總的還說,還挺喜歡的
  •   我覺得很適合我看 很喜歡
  •   湊合,沒想像的有意思。
  •   書的封面都折了,不知道是不是新書啊
  •   書的內容豐富詳實,對了解中國文化有非常大了幫助,但我的書裝訂有的點問題稍有點失望
  •   說本書是“百密一疏”的理由是,漏了一處“跨湖橋文化”,那是一處延續(xù)了千年以上有著8000年年輪的文化,先人以其智慧創(chuàng)造的十六七個“最早”的文明和文化,其中有三分之一是世界級的,至于有待明確的世界級發(fā)明還有好幾件,此處就不多說了。那是一處其年代比河姆渡文化還要早一千年的耀眼無比的文明和文化,竟然不為作者心動,竟然沒有被那光鮮的史實為之眼睛一亮,十六七個“最早”發(fā)... 閱讀更多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