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寶臣 頁數(shù):298
Tag標簽:無
前言
北京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自成立以來,就一直從事北京歷史文化的研究工作,30年來,在全所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了一些北京歷史文化研究成果,其中,又以曹子西先生主編的《北京通史》為代表,在學術界和社會上都產生了較好的影響。而《北京通史》的問世,又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北京歷史文化奠定了一個較為堅實的基礎。2006年,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的領導對北京歷史文化的研究工作加大扶持力度,提出把《北京專史集成》列入院科研重大課題,使得我院的北京歷史文化研究從整體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此之前,歷史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已經開始對北京專史進行研究,如王玲女士撰寫有《北京與周圍城市關系史》,尹鈞科先生撰寫有《北京郊區(qū)村落發(fā)展史》,于德源先生撰寫有《北京農業(yè)經濟史》,吳建雍等人合寫有《北京城市生活史》、《北京城市發(fā)展史》,等等,這些專史的問世把北京歷史文化的研究逐步引向深入。但是,要想形成一套體系完備的專史研究系列,顯然僅僅依靠個人的研究力量是不夠的,必須組成一支力量相對強大的科研隊伍,才能夠完成系列專史研究的繁重工作。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領導組織歷史研究所的全體科研人員對《北京專史集成》課題進行了認真的論證。特別是課題總顧問劉牧雨院長和課題總策劃戚本超副院長對課題中研究項目的編寫原則和立項次序都給予了精心指導。
內容概要
《北京風俗史》是所有關心和愛好北京歷史文化的人都十分重視的一個題目。早在中國幾千年前的先秦時期,統(tǒng)治者們就把了解廣大百姓的風俗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于是有了歲時“采風”的制度。最早的“采風”是統(tǒng)治者親自巡幸,周游名山大川,體察各地風俗。通過對百姓風俗的了解,可以知道政績得失。大概“采風”比較辛苦,于是那些貪圖安逸的統(tǒng)治者們不再親自巡幸,而是派遣官員們四出巡訪,其巡訪重點也從體察民情轉到了考校吏治。雖然后來把“采風”活動廢止了,但那些出任地方長官的有識之士卻仍然把調查百姓風俗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通過了解百姓風俗,作為執(zhí)行政務的參考數(shù)據(jù)。從這個角度講,風俗史乃是政治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近現(xiàn)代以來,中外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許多西方的學術思想傳入中國,給傳統(tǒng)學術界帶來了新活力,國外學者對風俗史的研究成果,就是很好的范例。于是,國人知道除了傳統(tǒng)的政治學之外,又有人類學、社會學的名目,可以用來研究歷史。許多原來在歷史文獻中沒有記載的重要內容,可以通過對民眾現(xiàn)存習俗的研究得到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更加深刻的認識。于是,風俗史又成為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大量歷史文獻的保存給我們留下了一座巨大的文化寶藏,從而為我們在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風俗時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使得我們可以參照歷史文獻來解讀以往人們的風俗和生活。
作者簡介
王崗,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198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旋入本院歷史研究所從事明清史研究工作。研究內容側重明清政治制度史、禮制制度史、北京史以及京師文化。主要著作有:《北京城市生活史》(明代部分)、《文化沖撞中的制度慣性》、《禮不遠人——走近明清京師禮制文化》。主要論文有:《大順用兵北
試論》、《西學東漸與明代社會特征》、(《禮法社會的政治秩序》、《制度比皇帝更重要》等30余篇。譯著有《顏惠慶自傳》(第7—11章)。
書籍目錄
序前言概述北京的歲時節(jié)令風俗北京歲時節(jié)令風俗的形成特征 第一章 春季主要的歲時節(jié)令 一、春節(jié) 二、中和節(jié) 三、二月二 四、清明節(jié) 第二章 夏季主要的歲時節(jié)令 一、端午節(jié) 二、六月六 第三章 秋季主要的歲時節(jié)令 一、七夕節(jié) 二、送羊節(jié) 二、中秋節(jié) 四、重陽節(jié) 第四章 冬季主要的歲時節(jié)令 一、冬至 二、臘月初八北京的宗教風俗 北京宗教風俗的特征 第一章 佛教風俗 一、佛教節(jié)日風俗 二、佛教生活風俗 第二章 道教風俗 一、白云觀“燕九節(jié)” 二、東岳廟“撣塵會” 三、碧霞元君信仰 四、其他北京道教風俗 第三章 民間宗教風俗 一、祖先崇拜習俗 二、動植物崇拜習俗 三、保護神信仰習俗 四、農業(yè)神信仰習俗 五、民間俗神信仰 六、天體神信仰習俗 七、仙人信仰習俗 八、驅邪禁忌習俗 九、仙門靈異信仰習俗北京的生活風俗 第一章 居處風俗 一、四合院的歷史 二、四合院民居的建筑特點以及深刻的文化內涵 三、四合院建筑格局中的風俗 四、四合院裝飾藝術中的風俗 第二章 飲食風俗 一、飲食狀況與美食追求 二、節(jié)令飲食習俗 三、四方薈萃的物種 四、酒席宴會的歡慶方式 …… 第三章 服飾風俗 第四章 出行交往風俗 第五章 婚喪風俗 北京的行業(yè)風俗 第一章 官場風俗 第二章 手工業(yè)風俗 第三章 商業(yè)風俗 第四章 農業(yè)風俗 北京風俗的變遷及其影響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北京的歲時節(jié)令風俗北京歲時節(jié)令風俗的形成特征三、城市文化特征歷史上的北京是一個相當繁榮發(fā)達的城市,直接服務于封建官僚們的需要客觀上刺激了北京各行各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尤其是元、明、清三朝,北京成了中國最大的費城市。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文化的昌盛以及人民生活的相對穩(wěn)定,使得北京歲時節(jié)令風俗逐漸從濃郁的禁忌、迷信、祭祀、禳除的神秘氣氛中解脫出來,而更多轉變?yōu)閵蕵沸秃投Y儀型,甚至向奢侈、享樂方向發(fā)展。如元宵節(jié)放花燈煙火在明代就歷時十日之久,所謂“王孫貴客士女兒童,傾城出游……車馬塞途,幾無寸隙”。描述的就是元宵節(jié)市民觀燈的景象。此外,龍舟競渡之風有增無減,車船秧歌、雜技百戲、廟會集市,大都以享樂、游玩、娛樂、休息為主。有些風俗雖然來源于農事,如填倉、打春牛、祭財喜神、走百病、扭秧歌等農事習俗,經過多年的發(fā)展演變,在進入京城之后,都明顯地染上了城市文化的色彩。一方面,因為北京脫離開單純的農業(yè)社會而進入以商業(yè)貿易為主的城市社會是比較早的,以后又發(fā)展成為以政治文化為中心的都市社會,農事節(jié)日在進入北京城之后也不得不打上城市文化的烙印,方能繼續(xù)傳承下去。另一方面,北京作為一個超大型的都會,卻又與周圍的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故而長期延續(xù)下來的農村節(jié)令又很難消失,不得不溶入城市文化之中。
后記
本書的撰寫工作,系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合作完成的。其中,王崗負責撰寫“概述”及第五篇“北京風俗的變遷及其影響”;李寶臣負責撰寫“生活風俗”中的飲食、出行交往和婚喪風俗,以及“行業(yè)風俗”中的官場風俗;鄭永華負責撰寫“宗教風俗”中的道教風俗;趙雅麗負責撰寫“宗教風俗”中的民間宗教風俗和“行業(yè)風俗”中的商業(yè)風俗;袁熹負責撰寫“生活風俗”中的服飾風俗;章永俊負責撰寫“歲時節(jié)令風俗”中的春季和夏季節(jié)令,以及“行業(yè)風俗”中的手工業(yè)和農業(yè)風俗;董焱負責撰寫“生活風俗”中的居處風俗。何巖巍負責撰寫“歲時節(jié)令風俗”中的秋季和冬季節(jié)令,以及“宗教風俗”中的佛教風俗;王崗修改了部分書稿內容。全書最后由李寶臣審閱,提出修改意見,加以改定。本書的編輯出版工作得到了人民出版社關宏女士的幫助,在此特致謝意!
編輯推薦
《北京風俗史》為“北京專史集成”叢書之一,分為北京的歲時節(jié)令風俗、北京的宗教風俗、北京的生活風俗、北京的行業(yè)風俗、北京風俗的變遷及其影響五部分。簡要介紹了北京市的風俗習慣,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價值作用。對研究北京風俗史有重要指導意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