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5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魏一鳴 等著 頁數:26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全球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復雜的挑戰(zhàn)之一。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之一是減少溫室氣體的人為排放,這對人類使用能源特別是化石能源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課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以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碳排放國家,中國的碳排放問題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術界和各國政府共同關注的焦點。 本報告從能源利用與二氧化碳排放的角度入手,研究了能源利用與二氧化碳排放的關系、中國能源消費與二氧化碳排放特點、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下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因素、中國碳密集部門二氧化碳排放的演變特征、中國區(qū)域二氧化碳排放演變、二氧化碳減排技術的減排能力及其影響、二氧化碳減排政策、國際碳市場機制及其對減排的影響、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前景及有效的碳減排途徑等重要問題。 《中國能源報告》根據國際國內能源經濟形勢的變化,每卷選擇不同主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突出研究的實證性和政策性,期望能為相關決策制定提供參考?!吨袊茉磮蟾?2008):碳排放研究》是《中國能源報告》系列報告的第二卷。 本書適合能源與環(huán)境領域的政府公務人員、企業(yè)管理人員、高等院校師生、科研人員及相關的工作者閱讀。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能源利用與二氧化碳排放 1.1 世界能源利用的特點 1.1.1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因素 1.1.2 世界范圍內能源強度持續(xù)下降,各國降速差別較大 1.1.3 不同發(fā)展階段下能源消費部門分布差異明顯 1.1.4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污染嚴重 1.1.5 世界能源消費極不均衡 1.2 化石能源使用與氣候變化 1.2.1 全球變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環(huán)境 1.2.2 人類工業(yè)化的生產活動是導致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原因 1.2.3 化石能源消費導致的碳排放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 1.3 全球碳排放的基本特征 1.3.1 全球碳排放總量持續(xù)增加 1.3.2 電力、工業(yè)和交通運輸部門的碳排放量約占排放總量的60%~70% 1.3.3 工業(yè)化國家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累計總量的80% 1.4 減緩二氧化碳排放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1.4.1 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社會發(fā)展 1.4.2 減緩二氧化碳排放已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新的內涵之一 1.4.3 中國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的挑戰(zhàn)與機遇第二章 中國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特點分析 2.1 中國能源消費特點 2.1.1 能源消費總量大,增速快 2.1.2 近年低碳能源增長快,比例較低 2.1.3 能源結構與發(fā)達國家差異大,尚存優(yōu)化空間 2.1.4能源效率總體偏低,區(qū)域差別大 2.2 中 國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體狀況 2.2.1 排放總量增長迅速,但歷史累計量低于主要發(fā)達國家 2.2.2 人均碳排放量較低,低于發(fā)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2.2.3 碳排放強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下降較快 2.3 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的碳排放變化特征研究 2.3.1 1980~2005年碳排放量及排放強度 2.3.2 碳排放變化的研究方法 2.3.3 碳排放強度變化的結構分解分析 2.3.4 碳排放量變化的結構分解分析 2.4 本章小結第三章不同發(fā)展水平下碳排放的影響因素研究 3.1 人口、經濟、技術與碳排放 3.1.1 碳排放的變化情況 3.1.2 人口的變化情況 3.1.3 人均實際GDP的變化情況 3.1.4 能源強度的變化情況 3.2 研究方法 3.2.1 STIRPAT模型 3.2.2 數據來源 3.3 人口、經濟、技術對碳排放的影響分析 3.4 本章小結第四章 中國碳密集部門碳排放的演變特征 4.1 電力部門的碳排放變化特征研究 4.1.1 電力部門的碳排放現(xiàn)狀 4.1.2 電力部門碳排放變化的研究方法 4.1.3 電力生產的碳排放系數變化的結構分解分析 4.1.4 電力消費的碳排放系數變化的結構分解分析 4.2 物質生產部門終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變化特征研究 4.2.1 物質生產部門終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演變的研究方法 4.2.2 碳排放強度變化的結構分解分析 4.2.3 二氧化碳排放變化的結構分解分析 4.3 工業(yè)部門終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的演變特征 4.3.1 工業(yè)部門的碳排放現(xiàn)狀 4.3.2 工業(yè)部門碳排放變化的研究方法 4.3.3 工業(yè)部門碳排放變化的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結第五章 居民消費和出口貿易對碳排放的影響 5.1 居民消費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 5.1.1 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消費現(xiàn)狀 5.1.2 研究方法:投入—產出模型 5.1.3 居民消費的碳排放 5.1.4 居民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分析 5.1.5 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碳排放分析 5.2 出口貿易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 5.2.1 中國出口貿易現(xiàn)狀 5.2.2 中國出口貿易隱含的碳排放分析 5.2.3 中國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的影響因素 5.3 本章小結第六章 中國區(qū)域碳排放的變化特征研究 6.1 碳排放的區(qū)域比較 6.1.1 碳排放總量的區(qū)域比較 6.1.2 人均碳排放量的區(qū)域比較 6.1.3 碳排放強度的區(qū)域比較 6.1.4 電力生產的碳排放系數的區(qū)域變化 6.2 區(qū)域碳排放變化的研究方法 6.3 1997~2005年區(qū)域碳排放的演變研究 6.3.1 經濟增長對區(qū)域碳排放的影響分析 6.3.2 產業(yè)結構對區(qū)域碳排放的影響分析 6.3.3 能源強度對區(qū)域碳排放的影響分析 6.3.4 碳排放系數對區(qū)域碳排放的影響分析 6.4 本章小結第七章 碳減排技術及其影響研究 7.1 二氧化碳減排的主要技術 7.1.1 可再生能源技術 7.1.2 新型發(fā)電技術 7.1.3 碳捕獲與封存技術 7.1.4 節(jié)能技術 7.2 減排能力分析 7.2.1 可再生能源可有效減少碳排放,具有長期減排潛力 7.2.2 IGCC和NGCC已進入商業(yè)示范階段,可實現(xiàn)節(jié)能減排的整體優(yōu)化 7.2.3 CCS的減排效果明顯,可實現(xiàn)近零排放 7.3 可再生能源替代發(fā)電的社會經濟影響研究 7.3.1 中國能源與環(huán)境政策分析模型(CEEPA) 7.3.2 中國可再生能源替代發(fā)電的影響分析 7.4 本章小結第八章 二氧化碳減排政策模擬研究 8.1 主要減排政策 8.2 碳稅政策研究 8.2.1 碳稅征收方案設計 8.2.2 碳稅政策效果分析 8.2.3 碳稅政策討論 8.3 基于雙邊交易模型的碳價機制研究 8.3.1 雙邊交易模型 8.3.2 交易情景設定 8.3.3 碳價機制比較與分析 8.4 本章小結第九章 國際碳市場機制及其對減排的影響研究 9.1 國際碳市場 9.1.1 基于配額的碳市場現(xiàn)狀 9.1.2 基于項目的碳市場現(xiàn)狀 9.2 歐盟碳市場與能源價格的關系研究 9.2.1 國際碳價與能源價格的關系 9.2.2 國際碳價與能源價格的協(xié)整關系研究模型 9.2.3 國際碳價與能源價格的互動關系分析 9.3 歐盟碳市場的流動性研究 9.3.1 市場流動性研究模型 9.3.2 數據選擇和說明 9.3.3 碳市場流動性實證結果 9.4 中國清潔發(fā)展機制項目的社會經濟影響評價 9.4.1 引入CERs價格的CEEPA模型 9.4.2 可再生能源發(fā)電CDM項目的宏觀影響分析 9.4.3 可再生能源發(fā)電CDM項目對能源密集型和能源部門的影響 9.4.4 CDM項目的地區(qū)性影響分析 9.5 國際碳市場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 9.5.1 國際碳市場長遠發(fā)展面臨的不確定性 9.5.2 歐盟碳市場面臨的挑戰(zhàn) 9.5.3 CDM項目市場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 9.6 本章小結第十章 中國二氧化碳減排展望 10.1 我國城市化和工業(yè)化進程中的主要碳排放驅動因素 10.1.1 經濟增長 10.1.2 人口情景 10.1.3 城市化進程 10.1.4 技術進步 10.2 中國未來的二氧化碳排放 10.2.1 碳排放總量繼續(xù)增長 10.2.2 人均碳排放持續(xù)增加但仍低于發(fā)達國家目前水平 10.2.3 中部地區(qū)碳排放量仍將占最大比重 10.2.4 區(qū)域碳排放強度存在明顯差異 10.2.5 區(qū)域間的轉移排放規(guī)模大 10.3 中國二氧化碳減排的途徑 10.3.1 結構減排潛力巨大,優(yōu)化結構是減排的長遠戰(zhàn)略 10.3.2 生活行為對碳排放影響大,引導居民消費模式作用顯著 10.3.3 出口貿易隱含大量碳排放,改善貿易結構是當務之急 10.3.4 技術進步能有效減少碳排放,自主創(chuàng)新是根本途徑 10.3.5 碳稅政策能抑制碳排放增長,但須特別關注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10.3.6 國際碳市場是減排的有效機制,未來需積極參與并不斷完善 10.4 政策建議 10.4.1 在國家能源戰(zhàn)略中體現(xiàn)減排方向 10.4.2 加快低碳能源技術的研發(fā) 10.4.3 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 10.4.4 充分利用國際機制加速能源技術引進 10.4.5 加強減排政策的社會經濟影響研究 10.4.6 加強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宣傳工作參考文獻附錄 附錄Ⅰ 圖目錄 附錄Ⅱ 表目錄 附錄Ⅲ Figures 附錄Ⅳ Tables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能源利用與二氧化碳排放 1.1 世界能源利用的特點 1.1.1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因素工業(yè)革命以來,世界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和經濟結構不斷變化,帶動了能源需求總量增長。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呈現(xiàn)出顯著的正相關性,同時二者關系也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和非線性。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有較大差異。2007年全球生產總值(GDP)接近60萬億美元(按2000年美元不變價PPPs計算),自1973年以來,年均增長3.0%;2007年全球能源消費總量122億噸標準油當量,與1973年的61.28億噸標準油當量相比,年均增長了2.1%,如圖1—1所示。經濟增速大約是能源需求增速的1.5倍,能源需求彈性大約為0.7。對于不同的國家,能源消費彈性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有些年份甚至會出現(xiàn)負值。部分國家的GDP與能源消費數據見表1—1。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也是最大的能源消費國,1950~2006年GDP年均增長了3.36%,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了1.91%。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美國經濟出現(xiàn)衰退,與1973年相比,1975年GDP下降了0.7%,能源消費下降了4.9%。近30年來,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和能源消費增長較快,1975——2006年巴西和印度的GDP分別增長了1.5和3.9倍,能源消費分別增長了1.3和1.7倍。隨著經濟發(fā)展和工業(yè)化進程的推進,發(fā)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費增量在世界能源消費增量中的比重逐漸增大。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在基準情景下,到2030年世界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177.21億噸標準油當量,2005-2030年年均增長1.8%?! ?/pre>編輯推薦
《中國能源報告:碳排放研究》(2008)適合能源與環(huán)境領域的政府公務人員、企業(yè)管理人員、高等院校師生、科研人員及相關的工作者閱讀。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