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年6月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德)迪特里希·施萬尼茨 頁數(shù):512 譯者:劉銳,劉雨生
Tag標簽:無
前言
一本書就像一個孩子,大腦孕育的孩子,就像雅典娜從宙斯的頭部里誕生出來一樣。這本書是個幸運兒,很快就備受讀者疼愛。許多讀者寫信給我,提出許多問題。我試著將這些問題綜合起來,在此一并回答。 這些信件中有一位老師的來信,他從學生的作文里收集了一些令人莞爾的“選粹”,例如:“古埃及的居民名叫木乃伊”,“大衛(wèi)與集郵者大戰(zhàn)”,“因為出售教皇的贖罪券,馬丁·路德被釘在維騰堡的城堡大門上”…… 在一次作品朗誦會上,我從中擷取了一些以娛聽眾,講到“蘇格拉底因為吸食毒品過量而死”這一句時,一位年輕的聽眾站起來說:“蘇格拉底關我什么事?我要的是新的資訊。”他的語氣讓我想起哈姆雷特,當一名劇團的演員因同情特洛伊王后而熱淚盈眶時,哈姆雷特不解地說:“赫古芭之于他或他之于赫古芭,有什么值得他為她而哭的呢?”蘇格拉底之死與我們何干?為什么我們該為他哭泣? 當時雅典這個城市剛發(fā)明了民主,整座城市就像一個辯論社,所有舊時的真理都受到質(zhì)疑。此時蘇格拉底出現(xiàn)了,他給了年輕人新的思考基礎:哲學、自由辯論、理性,簡而言之就是一種基本教養(yǎng)。藉由巧妙的辯證和邏輯的趣談,蘇格拉底的教育方式充滿了魅力。然而一個“作風審查”委員會隨即成立,將蘇格拉底送入監(jiān)獄并判處死刑,罪名是散布邪說蠱惑青年。 我在朗誦會上講了這個故事之后,以“蘇格拉底是為教養(yǎng)而殉難的第一人”作結,說明我們?yōu)槭裁幢仨氄J識蘇格拉底,同時強調(diào)“教養(yǎng)不同于資訊”。 “這兩者有什么差別呢?”那個年輕人問道。 我正想慷慨激昂地再獨白一番,突然想起德國詩人安晨斯柏格曾打過的—個比方,于是反問他:“16世紀的人文學者與宗教改革家梅蘭希頓和一位美發(fā)師相比,你覺得誰知道的比較多?” “我想梅蘭希頓應該加道的比較多吧?!? 他的回答正中我下懷?!安灰姷?,”我說:“當然梅蘭希頓讀過古希臘羅馬時期的作品,精研文法、修辭、哲學與神學,還懂得拉丁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墒?,一位美發(fā)師知道所有的廣告詞和流行歌詞、幾百部電影、無數(shù)明星與名人的軼事八卦、各種化妝品的價格和用途,還深知許多保養(yǎng)、減肥和健身方法的奧秘。 “就數(shù)量而言,梅蘭希頓與美發(fā)師所擁有的資訊可以等量齊觀。然而,美發(fā)師的知識缺少秩序與結構,而且這些知識的壽命很短。梅蘭希頓的知識則井然有序,涵蓋了文化的主要特征,涉及多種符號系統(tǒng),以這些符號系統(tǒng)為基礎,就能進入其他的知識領域。同時這種知識壽命很長,這就是資訊與教養(yǎng)的差別。” 語畢,另一位聽眾站起來說:“我是學信息處理的。我認為資訊大可交給電腦來處理,電腦能輕易將資訊儲存、復制與重新整理。將來,取得資訊不再是問題,問題在于篩選。我們需要的是能夠篩選資訊的程序。” 我只消再加上一句:教養(yǎng)就算得上這樣一種篩選程序。 然而,為什么德國文藝界的知識分子總要惺惺作態(tài),仿佛“教養(yǎng)”是個臟詞,只能用嘲諷的方式提到這個詞呢?為什么他們對我群起而攻之,只因為我使用了“教養(yǎng)”這個字眼?德國究竟怎么了,為什么文化官僚大言不慚地談論“整體教育計劃”,但是一聽到“教養(yǎng)”就本能地遮遮掩掩? 且讓我用莎翁的名著《哈姆雷特》來回答。人家都知道劇中的王子在午夜時分見到他遇害父親的鬼魂,成了鬼魂的父親說他此刻身處煉獄之中。可是哈姆雷特曾在新教的重鎮(zhèn)維騰堡求學,路德和梅蘭希頓廢除了煉獄之說,那是文化上的一大革命。 在煉獄里死者會繼續(xù)活著,雖然是在另一個世界,但卻和生者活在同一個時間里。生者可以和死者接觸,透過彌撒、祈禱或購買贖罪券,生者能減輕死者在煉獄里所受的苦。煉獄之說被廢除后,死者就沒入時間的長河,消失在黑暗的過去,與生者無涉。唯有這樣,死者才真正死去。 然而《哈姆雷特》告訴我們,死者可不愿就這樣消失無蹤,遂以鬼魂的形式重回人間。 基于這個道理,我們可以說:一種文化秩序如果突然被廢除,就會變成鬼魂出沒,一如教養(yǎng)在德國。 在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有教養(yǎng)的市民階層的道德破產(chǎn),讓教養(yǎng)顯得一無是處;在1968年的學生運動中,教養(yǎng)遂被宣判了死刑。在那之后,一有人提起教養(yǎng),德國文藝界的知識分子就像遇見鬼一樣,毛發(fā)直豎。 他們害怕什么呢?這不難理解:教養(yǎng)是一種德國特有的文化概念,在其他西歐國家并沒有完全相同的概念。在其他西歐國家的首都和宮廷里,所形成的是一種行為舉止的文化,孕育自屬于貴族與城市的“高尚社會”。這種文化重視的并非教養(yǎng)與知識,而是社交生活中的能力與美德:見過世面、有見地、懂得應對進退、詼諧機智、談笑風生。 同時期的德國卻陷入“三十年戰(zhàn)爭”之中(1618—1648),其后則地方各自為政,既沒有首都,也沒有所謂的高尚社會足為社會其他階層的模范。德國有的是教養(yǎng),那是新教徒虔敬生活的延伸,是個人對于內(nèi)心平安的一種期望,教養(yǎng)成為一種全然內(nèi)化的文化。在德國,教養(yǎng)雖然高于膚淺的社交生活之上,但卻未與實際的行為舉止融為不可分的一體。以至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教養(yǎng)沒有實際的著力點。當納粹第三帝國的考驗來臨時,教養(yǎng)毫無反抗之力。 1968年的學生運動中,教養(yǎng)受到控訴。然而教養(yǎng)的宗教內(nèi)涵卻未被看穿。宗教內(nèi)涵被借用于判決書中,繼續(xù)存在。教養(yǎng)就此成為一種否定的神學,充滿禁忌與禁令: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之后不準再寫詩;不準寫通俗故事,見到這樣的故事要表示鄙夷;所有令人愉快的事物都應加以質(zhì)疑:不準享受豐富多元的文化;不準將教養(yǎng)與娛樂相結合;不準肯定地評價流行文化;你應該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并且視之為一種美德,因為世界是一場災難,而文化只存在世界的毀滅中。 我的書反對這種態(tài)度,因為這種態(tài)度將德國與其西歐鄰國分開,讓德國繼續(xù)走這種危險的特殊道路,讓我們注定被繼續(xù)鎖在《哈姆雷特》的場景中,一如那個陰郁的王子。如同劇中所說,王子是個憂郁而神經(jīng)質(zhì)的人,一個有自毀傾向的角色,為意識形態(tài)的夢魘所苦,受出于自我懷疑的幻覺所折磨,被鬼魅所糾纏。 透過啟蒙,我的書擺脫了哈姆雷特的魔障,試著將鬼魂驅(qū)逐。這本書將德國人的文化記憶導向西歐文明,在此文明中,教養(yǎng)必須藉由真正的溝通來證明自身的價值。 身為德國人,唯有當我們成為西歐文明的共同繼承者,才不會注定地一再扮演哈姆雷特的角色。 許多讀者都針對此書提出了訂正與修改的建議,讓此書能更臻完善。由于無法一一致謝,在此謹提出一位讀者作為代表特別加以感謝:安妮·路斯(Anni Roos)不僅找出了最多的錯誤,對于作者也十分寬大為懷。 2000年5月寫于德國漢堡 相信不少人在和外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都有過一頭霧水的感覺吧!那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受不同的文化密碼支配的緣故。由于人們往往會嫌惡陌生的東西,于是乎猜忌、誤解和怨恨便應運而生。其實,當你深入到別的文化中,了解它時,你便會發(fā)現(xiàn):它和淳厚的中華文化同樣的美麗,只不過就像是長在不同地方的兩株花——有誰能說芙蓉和水仙哪個更美呢? 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概念。它源于歷史,包括哲學、文學、音樂、藝術、風俗習慣、社交規(guī)則等等。該書從各個方面對西方文化進行了綜述,可謂一部西方文化大全:既包括明文書寫的人文科學知識,又包括社交中潛在的規(guī)則與禁忌;既描述了歷史,又分析了當前。因此,.它既適合研究西方文化的學者用作參考書籍,又能勝任為那些正在、或者是將要和西方人打交道者提供實踐性的戰(zhàn)略指導。 本書不同于一般的社交規(guī)則ABC。它從整個文化入手,超過三分之二的章節(jié)都在闡述歐洲文化及其來龍去脈。因為,只有當你了解了一個東西,你才會真正地接受它、喜歡它。這樣,你和西方人打交道時才會有更多的默契,才會擁有更多的成功與喜悅! 有人說:“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不,這本書至少能改變兩個人的命運——你和你的合作伙伴!其實還有你們共同擁有的東西:一個企業(yè)、或是一個家庭、甚至是兩個國家的雙邊關系。 另外,在閱讀時有個小小的提示:本書的作者是德國人,設定的讀者也是德國讀者,所以行文上難免有一些德國色彩。譯者的態(tài)度是忠實于原文,所以提請讀者不要忘記“拍案叫絕”之后的“冷靜審視”。 感謝耶爾格·紹特、愛達·麗瑪、馬蒂亞斯·皮時樂、米歇爾·蘇珀、哈拉爾德·恩斯特、阿格娜斯·麗瑪和費德安博士的親切指導,以及慕尼黑慕恩團契兄弟姐妹們的大力支持!本書的翻譯工作其實也是中西方合作的一個成功實例。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的出發(fā)點是針對學校教育的僵硬和枯燥,而提供一個更生動、更全面的通識教育的范本,全書實際上是在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一個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人,應該擁有什么樣的人文知識和基本修養(yǎng)? 作者一方面通過頗具個性魅力的文字,把知識變得更生動,來調(diào)動讀者了解和學習自身文明的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另一方面強調(diào)了知識應該內(nèi)化為每個人的修養(yǎng),教育應該是成就每個人的教養(yǎng)的橋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中國的讀者來說,這既是一部西方歷史與文化的小型百科全書,更是一份很好的人文修養(yǎng)清單。
作者簡介
迪特里希·施萬尼茨(Dietrich Schwanitz,1940-2004),德國著名學者、英語文學教授、暢銷書作家。
55歲之前,他是嚴肅的學者、大學校園里普通的教授;56歲開始,他出版小說和戲劇作品,成為暢銷書作家,小說并被拍成了電影。在電視媒體上,施萬尼茨談笑風生、幽默詼諧,積極呼吁國民通識教育,提倡青少年要多了解歐洲的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晚年施萬尼茨并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著力于培養(yǎng)文學領域的新生代。
譯者簡介劉銳,劉雨生,出生于臺灣,姐妹二人合力翻譯此書。劉銳,汽車工程學士,經(jīng)濟學碩士,現(xiàn)于德國攻讀博士學位。劉雨生,文學學士、教育學碩士。
書籍目錄
修訂版自序編輯導讀第一篇 知識 1.歐洲歷史 兩種文化、兩個民族、兩本經(jīng)文 希臘人、奧林匹斯和文藝作品中的英雄 希臘城邦 奧林匹克運動會 特爾菲神殿 眾神的起源 宙斯的反叛 雅典娜 與宙斯通奸的女人——忒彌斯、勒達和塞墨勒 赫爾墨斯 阿芙羅狄蒂 阿耳忒彌斯 狄奧尼索斯 普羅米修斯與潘多拉之盒 歐羅巴 俄狄浦斯 安菲特律翁 海格立斯 迷宮 忒修斯 《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帕里斯和美麗的海倫 希臘人到特洛伊的遠征 阿喀琉斯的憤怒 特洛伊木馬和拉奧孔 悲劇小插曲——俄瑞斯忒斯和 伊萊克特拉 《奧德賽》——奧德修斯的歷險 奧德修斯的返鄉(xiāng)之旅 圣經(jīng) 上帝 創(chuàng)世紀和原罪 上帝的律法 亞伯拉罕 雅各·又名以色列 約瑟在埃及 摩西 出埃及 摩西十誡 上帝與他的選民 約伯 猶太人和基督徒 古典時期——文化和歷史 希臘 雅典 希臘思想 藝術 悲劇 詩歌 哲學 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 其他的哲學學派 羅馬歷史 史前 憲法 布匿戰(zhàn)爭 巨大的政治危機以及到帝制的過渡 龐培和愷撒 安東尼和克麗奧佩特拉 奧古斯都 帝國時代:尼祿及其他 衰落 羅馬變成基督教的天下 羅馬教皇 基督教 耶穌 神跡 門徒和彌賽亞 法利賽人 圣餐的創(chuàng)立 出賣 審判 殉難十字架 復活 保羅為非猶太人打開基督教之門 中世紀 四百年的混亂 地中海流域的分裂 法蘭克人和阿拉伯人 民族大遷移 日耳曼人 哥特人和汪達爾人 《尼伯龍根之歌》 法蘭克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 法蘭克王國 封建主義的產(chǎn)生 封建主義的原則 歐洲的建立 查理曼大帝 查理曼大帝留給德意志人的遺產(chǎn): 皇冠 查理曼大帝留給歐洲的遺產(chǎn): 封建主義 對德國和德意志民族主義的剖析 德意志種族 德語的發(fā)展 羅曼語系的發(fā)展 中世紀的社會及生活方式 教會成為集體經(jīng)濟的銀行 十字軍東征 修道院 騎士階層 城市 大教堂與大學 宇宙學 惡魔與鬼 對女巫和猶太人的迫害 …… 2.歐洲文學 3.藝術史 4.音樂史 5.大哲學家、思想家、理論與科學的世界觀 6.性別討論史第二篇 能力 1.語言之家 2.書海泛舟 3.各國風俗 4.智力、天賦和創(chuàng)造性 5.不應該知道的事情 6.反思的學問大事年表改變世界的書籍推薦繼續(xù)閱讀書目文化史大事年表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插圖:
媒體關注與評論
本書是一個德國學者認為知識人應具備的知識,其范疇甚寬廣,包括神話、傳說、哲學、歷史、文學與科學。他所關心的智識范圍,是西方文明的全部。……本書作者列舉的書單,代表了西方文明的精華。今天一個美國的大學教授,即使是在人文專業(yè),也未必能掌握本書涵蓋的廣大領域。言念及此,我們更痛感今日大學教育重視專業(yè)的實用,卻忽略了有教養(yǎng)者的博雅。 ——許倬云
編輯推薦
《歐洲:一堂豐富的人文課》(亞馬遜網(wǎng)絡獨家銷售) 是了解西方歷史和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之作,海峽兩岸著名學者許倬云、秦暉等鼎力推薦!現(xiàn)代人應該知道的西方歷史、文學、藝術、音樂、哲學與風俗文化!歐洲版原名:《教育——人所應該知道的一切》了解歐洲,了解世界的另一半德國前總統(tǒng)羅曼?赫爾佐克,德國《明鏡周刊》《世界日報》等,許倬云(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秦暉(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王學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雷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孫郁(魯迅博物館館長),劉蘇里(北方萬圣書園總經(jīng)理)。這是一部歐洲人寫給歐洲人看的人文知識通典,全書實際上是在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一個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人,一個有教養(yǎng)的文明人,應該擁有什么樣的知識和修養(yǎng)?比如在社交生活中,為什么必須知道莎士比亞和梵高,卻不必知道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人文知識是一種特殊的能力,它也許并不能立竿見影地改善你的生活,但一定可以讓你的視野更開闊、讓內(nèi)心更豐富、讓你的人際交往更愉快。
名人推薦
本書是一個德國學者認為知識人應具備的知識,其范疇甚寬廣,包括神話、傳說、哲學、歷史、文學與科學。他所關心的智識范圍,是西方文明的全部?!緯髡吡信e的書單,代表了西方文明的精華。今天一個美國的大學教授,即使是在人文專業(yè),也未必能掌握本書涵蓋的廣大領域。言念及此,我們更痛感今日大學教育重視專業(yè)的實用,卻忽略了有教養(yǎng)者的博雅。——許倬云在我們這個天然資源欠缺的國家,“教育”就是最大的資產(chǎn)。——德國前總統(tǒng)羅曼?赫爾佐克一趟穿越歷史與文學、藝術與世界觀的“閃電之旅”,一部饒富興味的鴻篇巨帙。施萬尼茨的文字獨具特色,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明鏡周刊》一部熱情洋溢、文字詼諧、妙趣橫生的文化精粹。施萬尼茨滿足了現(xiàn)代人追溯歷史與傳統(tǒng)的強烈欲望。閱讀這本書,不僅是一種超級享受,更能在作者的大膽“挑釁”下恍然大悟,獲益匪淺。——《時代周報》施萬尼茨獻給世人的是一部極具震撼力、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教育寶典。——《焦點周刊》施萬尼茨以幽默的文字、精到的解說,讓我們知道了所有關于文明必須知道的事。——《世界日報》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