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電視·廣播中的聲音

出版時間:1991  出版社:中國電影出版社  作者:周傳基  頁數:313  字數:24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在我國,對電影聲音的處理研究與實踐尚處在一種亟待提高的低級狀態(tài)中。原電影學院錄音系周傳基教授的這本書則是我國第一部有關聲音的專著,它填補了一個空白。本書系統(tǒng)論述了電影聲音(及理論)發(fā)展史以及如何在電影、電視、廣播中應用聲音,使其發(fā)揮視聽綜合優(yōu)勢。全書旨在提高我們的視聽文化意識及水平。    本書對研究者有參考價值,對創(chuàng)作者有指導意義。讀者可從中獲得系統(tǒng)的、關于電影(電視、廣播)中聲音的基礎知識,并能從中找出關于電影的新的定義,學習掌握如何處理畫面與聲音的基本方法。是電影、電視、廣播愛好者的良師益友。

書籍目錄

序言第一篇  電影、電視、廣播是二十世紀的科學技術的產物  局限性與可能性  電影是什么  電影(電視、廣播)的紀錄性  幻覺  電影語方的基礎——模擬人的視聽感知經驗  第二層次的幻覺——模擬人的主觀思維運動  電影幻覺與夢的關系  視聽語言符號的最佳選擇  電影沒有最小信息單位  電影語言是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  電影(電視、廣播)視聽思維  電影思維第二篇  相對時空結構  視聽紀錄機器帶來的相對時空結構——運動的結構  電視(電視、廣播)的時間  電影(電視、廣播)的空間第三篇  電影(電視、廣播)中的聲音  電影中聲音的變革  聲音的表現(xiàn)力(盲人論)  聲音的空間征征  時空中的聲音  聲音的特性  聲音的傳播形式  聲源的形式    一、人聲    二、自然音響    三、音樂    四、音樂與運動的視聽藝術的異同    五、電影、電視、廣播劇的音樂的特點  聲音構成  純聲音的藝術——廣播劇  聲音給電影帶來的變革第四篇  相對時空結構的視聽媒介——視聽的結合  物理和生理上的視聽差  視聽媒介的語言  視聽感知經驗  銀幕上聲音的幻覺  視聽結合的生理——心理效應  視聽結合的主觀表現(xiàn)  聲畫對位  相對時空結構中的視聽關系  視聽飽和度  電影的視聽節(jié)奏第五篇  世界電影理論中的聲音  電影從來都是有聲的  經典聲音理論  經典電影聲音論小結  現(xiàn)代電影聲音理論  聲音思維  兩個錯誤  反對以視覺為準的聲音術語  對空間的新認識  畫外空間的討論  直接聲  聲音與畫面結合的幻覺  聲音的闡釋學  符號學的聲音  麥茨論畫外音  精神分析理論中的聲音  電影中的音樂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電影·電視·廣播中的聲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我知道,《電影·電視·廣播中的聲音》系統(tǒng)論述了電影聲音(及理論)發(fā)展史以及如何在電影、電視、廣播中應用聲音,使其發(fā)揮視聽綜合優(yōu)勢。
      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化時空》《書香兩岸》節(jié)目主持人張翕,其實踐了你說的經典,但其低調,只留有張翕新浪博客,供人了解,堪稱低調的經典。
      
      
  •      首先聲明我對本書和周傳基老先生的態(tài)度,絕非不尊重與質疑。
       《電影?電視?廣播中的聲音》不是一本讓我不屑一顧的書,而是需要漫長的閱讀周期去領略的好書。在未讀之前,曾經以為是一本講授在電影電視廣播創(chuàng)作中對聲音使用方法的指南性讀物,但是帶有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讀完之后卻不禁有些失望。周老先生的這本書 并沒有過多涉及在實踐操作中對聲音的使用與把握,到更似是大專辯論會上慷慨陳詞排除異己的一篇冗長的演講稿,其間不乏他觀影多年所積累的種種事實例證與研究電影數年間對電影理論的研究和電影大師理論專著的引經據典。而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本書的價值也僅在這里。
      作為一個初涉影視領域,無甚功力的年輕學生,在這本書里找不到能學以致用的尺軌法度,實在是有點失望。周老先生在書中也提到,電影電視創(chuàng)作中涉及聲音領域的研究比關于畫面的研究要晚了十年,而在中國更是沒有關于影視聲音研究的著作。于是我下意識地認為他作本書是要為影視聲音研究立下一個標桿,然而本書到更像是一本隨筆心得,內容廣播卻不成系統(tǒng),行文揮灑卻不顯大度,對異己口誅筆伐卻沒有系統(tǒng)的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理論。正所謂不立不破,一大堆觀念性的形而上學的套話并不足以擊倒他的假想敵,更何況這本大概在1987年創(chuàng)作的書時至今日早已失去了權威性。電影誕生不過百年有余,而80年代的電影觀念在20年后也大有突破。
       國內相對年輕的后起之秀已經發(fā)展了影視聲音的內涵與外延。王云階先生著有《論電影音樂》,姚國強和孫欣也主編了《審美空間延伸與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還有臺灣電影人葉月瑜所著的《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可以說,在周老先生這巨人的肩膀上,后學晚輩們已經逐步開始研究完善影視聲音理論。藥雖能治病,過期的藥卻遺毒不淺,但愿并非研究此交叉領域的周老先生,在看到這些書時會有些許欣慰。
       我在閱讀這本書時用了大概一個月時間,其間不時俗務纏身無暇多顧,看書的心境自也參差不齊。然而閱讀周期之長的另外一個原因卻是本書的語言語體。周老先生在本書正文前的內容說明中提及“本書對研究著有參考價值,對創(chuàng)作者有指導意義。讀者可從中獲得系統(tǒng)的,關于電影(電視,廣播)中聲音的基礎知識,并能從找出關于電影的新的定義,學習掌握如何處理畫面與聲音的基本方法。是電影,電視,廣播愛好者的良師益友?!睂Υ它c我不敢完全贊同。
       本書的語言更傾向于面對影視行業(yè)從業(yè)者,書中在闡述一些觀念時大多數都帶有駁斥前人觀點的激烈語言,并多有改過勸善之意。在文藝界百花齊放與改革開放伊始大量外國電影與電影理論流入中國的80年代,面對各種層出不窮的誤讀與曲解,周老先生似乎并沒有用平實的心態(tài)去對待,而隱隱有矯枉過正之意。因此,在看本書的前半段時,我的感覺是批判大于傳道,不立不破,沒有完整理論支撐的底氣,縱然覺得他說得在理卻也覺得說得有些過了。中國的影視行業(yè)從業(yè)人員并不像外國那樣經過長時間的浸淫形成了一套工作模式,而是在一片空白中探索著自己的道路。周老先生把這樣批判的言語拋向本書的讀者,大概是為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讓這些從業(yè)人員受錯誤理論的影響,然而在20年后我再看時卻覺得有些無中生有,也許是在本書的引領下,電影電視行業(yè)沒有出現(xiàn)他所指出的種種謬誤,而他的一些觀點卻已經潛移默化深植進現(xiàn)在的學科體系中,已經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了。
       這也是為什么我會把這本書評價為“一本擺錯書架的好書”。既然是主旨是面向影視行業(yè)從業(yè)者,對于我們這些還沒進門的學生而言,本書實已大大地落后于時代,一些語言讓我們覺得本該如此,寫出來不免多此一舉,看著時便覺套話連篇,實不怪周老先生初創(chuàng)本書的初衷。而從高中一路走來,與工農兵大學生相比對基礎知識更熟悉的我們,在本書一些涉及聲音性質的物理概念前,到頗有幾分看物理教科書的感覺,比之雞肋矣未為不可。而接觸影視時日尚短,我們尚未通讀過愛森斯坦,巴贊等電影理論家的著作,僅僅聽他書中引用的一些細枝末節(jié)卻有以管窺豹以偏概全的感覺,更沒有辦法在他所駁斥的觀點中尋找對立的解釋,只得偏聽偏信,這種態(tài)度對學習是有害無益的。因此,我覺得這本書實不適宜根基尚淺的“電影,電視,廣播愛好者”閱讀,這本書不適合急功近利的閱讀,更不應該規(guī)定時日并貫之以作業(yè)之名,應該在對書中涉及的專業(yè)知識都有了充分了解并實際操作實踐之后再回過頭來琢磨其中微妙。
       然而說它是好書,卻也的確有精華的部分。首先周老先生對電影理論的研究方向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其一,以與時俱進的觀點去看問題,并不局限于一時一地的成敗得失,而是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從默片,有聲電影初誕一直到二戰(zhàn)之后有聲電影飛速發(fā)展的時期,每個時代對聲音在電影(電視更多的是直接沿用電影研究的成果,故暫且不提)中的運用方法,在本書中都有過完整的記錄,并配以他精辟的看法,可見周老先生早已認識到電影這個新生事物在誕生的一百年間還沒有走出嬰兒期,沒有絕對可行的理論,所謂理論總是在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的更新完善或者干脆推翻重寫。
       電影是個極特殊的行業(yè),科學技術在其中起著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最早的攝象機便是科學技術急速發(fā)展的產物,這種把畫面留存下來并能重現(xiàn)運動的機器是人自己發(fā)明出來的,而不像美術雕塑可以在大自然中尋找到耗材。而科技逐步前行給電影帶來的更是數個革命性的變化,從最初沒法錄制聲音只能記錄畫面的攝影機,到《爵士歌王》中第一次外加聲音設備出現(xiàn)有聲電影,再到膠片研究的突破進展使得黑白電影逐步被彩色電影替代,而科技發(fā)展到今天更是有了電腦特技與DOLBY數碼音效??梢哉f電影理論的每次革新都是為了跟上這些新技術進入電影行業(yè)給其帶來的波瀾。
       在80年代,能在影視聲音領域提出今天已經深入人心的種種觀念,周老先生對電影發(fā)展歷史的分析和對未來的走向預判可以說是無出其二的。
       其二,以經典影片段落為佐證,從事實出發(fā)。在每個章節(jié),都有大段大段對音樂在電影中實際的使用案例分析。這種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和以事實說話,并不假設虛擬的研究方向都是十分科學的,值得我們學習。
       其三,本書現(xiàn)在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書中對電影史上經典電影的分析和對電影大師觀點的解構與分析。這些史料或者逸事,現(xiàn)在有個專門的詞,叫幕后花絮,都是觀眾在銀幕前所看不到的,而又是每個影視行業(yè)從業(yè)者夢寐以求的。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知道前人大師的一個鏡頭的產生過程與創(chuàng)作動機,無疑是一種寶貴的認識過程,能幫助我們理性地分析如何進行創(chuàng)作以及如何去主觀把握電影時空結構,使得我們自己的實踐作品更有表現(xiàn)力,也符合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規(guī)律。基于此點,這本書對我裨益良多,算得上一本好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生搬硬套地把影視聲音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分章逐節(jié)地灌輸給我們到不如這種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提升影視創(chuàng)作的能力。如果急功近利地想找到使用聲音的規(guī)章制度到不如去蹭音樂系的相關課程。在本書中,只能感受到一種整體維度上的對影視以及影視聲音的理解,仿佛拳法中的太極拳,只重起意不重其形,隱隱間透出大家風范。
      
  •   你不喜歡給我啊 我想買還買不到呢
  •   影視聲音領域,如果說是電影電視配樂的話。。到有2本國外的書值得推薦一下
  •   同意 ,看完覺得和書的題目沒有很緊密的聯(lián)系。實質性的東西很少。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