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陳益民 編 頁數:281
內容概要
魯迅、周作人、林語堂、徐志摩、郁達夫、朱自清、沈從文……無數散文大家,就像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座高峰,為時人贊嘆,為后世仰止。雖說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思想、立場和觀點,但他們在現代散文創(chuàng)作上的貢獻,終究是不會輕易淡出世人的視野?! 睹駠译S筆叢書》遴選了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些名家發(fā)表在報刊上的散文佳作,按照文章內容的不同分為十二冊,即《古風猶存》《陋俗與惡習》《小曲好唱》《讀城記》《阿Q永遠健在》《國病》《浮生百味》《玩物不喪志》《情愛告白》《文人與裝鱉》《文章正宗》《大家評大家》。概言之,這些文章主要與人生問題、社會問題和風土藝文諸方面相關?!缎∏贸芳仁瞧渲械姆謨浴缎∏贸??! 缎∏贸分械奈恼驴偟母裾{是沉重的,悲涼的主題占據主流,即使間或夾雜幽默閑情一類的文字,也仍不脫對人世嘲諷的風格。陽光燦爛的日子蕩起雙槳感受迎面吹來和煦的風,類似這樣明快而充滿幸福感的文字,我們從當時的散文中是難以看到的。
書籍目錄
略談思想的食糧現代新戲曲底姿態(tài)影評人與專家我們的態(tài)度說自我論真率盾牌上的怪臉譜“搭題”的回響琵琶小記說牌子曲川戲昆曲戲法小雨點落空靠山調——天津特有的一種歌曲我鄉(xiāng)的目蓮戲野臺戲驢皮影梆子和落子灘簧寧波灘簧燈棚紀勝說相聲說書北平的說書秧歌湖南歌謠和廣西歌謠的流通——由土語文學到大眾語文學的實證之一客家婦女及其情歌談花鼓戲《三郎二姐》談“阿金”像——魯迅作品研究外篇記溫濤木刻——香港之劫連環(huán)圖畫玻璃建筑魯迅與木刻文言畫論山水畫談指頭畫刻印小記草書學說舊詩新話“舉一個例”“提起化名的問題”“作家”與“人”“灰色人”——夜讀偶記藝術家之生活牡鹿、驢子和斑馬曾為反對派而后為宣傳家的鴨雜談兩則菊花雪——《野草》之八談《野叟曝言》弄蟋蟀談麻將試獵記
章節(jié)摘錄
如此說來,琵琶是一個人彈給另外一個他所要給他聽的人去接受的,可是我們在《補天石傳奇》中的一篇劇作《訴廟》里面所見到的卻不然了:昭君赴塞外,于金母宮拈香時,在圣母面前不由萬感交集,一面思戀故土。一面卻又為了自己的渺茫的前程而焦慮,于是在金母宮拈香,圣像前的片刻,發(fā)出一種凄絕自傷的情緒來:“呀!你看圣像莊嚴,女侍森立,圣母呵!我昭君一出此關身陷番邦,欲歸無日,不但及不來董雙成、許飛瓊諸位女仙游行自在,隨侍蓬山,就是駕前青鳥使,載飛載止,海闊天空,也難希冀。我昭君命同一羽,路隔三山,不免將衷心悲怨,就此圣母駕前琵琶哭訴一番,有何不可?侍兒取琵琶過來。(作旁坐彈琵琶介)想我昭君在家之時,父母俱亡,好不傷心也!(唱)”我們且看昭君這一腔悲怨的發(fā)泄,以及動作的表現,琵琶又似乎為行者自己所彈的了,究竟哪個說法對呢?我的意思以為宋人王勉夫似乎近于情理,不過對昭君的彈琵琶以自悼,我也有點解釋。因為從《四郎探母》鐵鏡公主的一段問話里,很可說明琵琶是送行人而不是行人彈的;因為主要點在彈琵琶的人,因了環(huán)境的關系,打算將當時的情緒,一股腦兒塞給聽的人,叫他帶了走,至于昭君圣像前琵琶哭訴,也無非是環(huán)境關系,因為金母宮拈香時節(jié),她們就已身在塞邊了,當時護送昭君下嫁的人很多,但是于她全是風馬牛不相干,反而帶有些殘酷無情的意思在里邊,可是誰又是她的知己呢?也許就是輕輕擺在她酥胸翠袖間的一只琵琶哩!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