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章清 頁數(shù):309 字數(shù):295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學術與社會》解析對“學術社會”的建構,表明讀書人力圖通過重建知識的莊嚴,重新確立了讀書人在現(xiàn)代社會的位置。全書共分三編。第一編為“傳統(tǒng)的發(fā)明”,主要檢討傳統(tǒng)文化在近代的遭遇;第二編為“思想界的解析”,主要匯集了一組討論“思想界”的文章;第三編則集中關注“學術社會的建構”。
作者簡介
章清
1964年10月生于四川。1989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歷史系,獲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史專業(yè)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998年于復旦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F(xiàn)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外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研究員。著有《“胡適派學人群”與現(xiàn)代中國自由主義》(上海古籍出版社)、《胡適評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等書,涉及中國思想史、學術史的論文有30余篇,主要有《近代中國留學生發(fā)言位置轉換的學術意義兼論近代中國學術樣式的轉型》(《歷史研究》1996年第4期)、《傳統(tǒng):由“知識資源”到“學術資源”——簡析20世紀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失落及其成因》(《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學術社會”的建構與知識分子的“權勢網絡”——群體及其角色與身份》(《歷史研究》2002年第4期)、《省界、業(yè)界與階級:近代中國集團力量的興起及其難局》(《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等。
書籍目錄
總序
自序
引論
省界、業(yè)界與階級:近代中國亞文化圈世界的形成——略論近代中國政治共同體形成的困局
一、國家·社會·個人
二、“省界”意識成為聚集的基礎
三、“業(yè)界”所表征的“亞文化圈”
四、“中等社會”及其階級意識的萌芽
五、“五四”的參照意義
六、結語
第一編 傳統(tǒng)的發(fā)明
傳統(tǒng):由“知識資源”到“學術資源”——簡析20世紀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失落及其成因
一、“經典”的意義及其在晚清的境遇
二、《新青年》對“經典”的征引
三、“知識資源”與“學術資源”
四、“經典”的失落與反傳統(tǒng)
近代中國留學生發(fā)言位置轉換的學術意義——兼析近代中國知識樣式的轉型
一、留學生在本土的文化養(yǎng)成
二、邊緣人知識分子的認同危機
三、進入本土文化的不同渠道
四、知識樣式轉型的歷史脈絡
“策問”中的“歷史”——晚清中國“歷史記憶”延續(xù)的一個側面
一、科舉改革與“策問”:對新知之接引
二、“策問”、“經世文編”及其他
三、“策問”中之“中史”
四、“策問”中之“西史”
五、余論:晚清中國之另一種“歷史記憶”
第二編 思想界的解析
晚清“思想界”的形成與知識分子的“公共空問”
一、“思想界”的表述
二、“思想界”的要素
三、讀書人表達方式的轉變
余論:隱然已在的“思想界”及其他
民初“思想界”解析——報刊媒介與讀書人的生活形態(tài)
一、報刊所呈現(xiàn)的“思想版圖”
二、讀書人晉升的階梯
三、大學·刊物·社會
四、政治·思想·學術
余論:“思想界”的另一面
“五四”思想界:中心與邊緣——《新青年》及新文化運動的閱讀個案
一、《新青年》作為“中心”的確立
二、“閱讀”報刊:成長的階梯
三、閱讀《新青年》:金毓黻的故事
四、來自學生的“聲音”
余論
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與中國社會的重組——對《新青年》同人“后五四時期”思想分化的追蹤
一、審視思想界分裂的“后見之明”
二、《新青年》的“分裂”,抑或陳獨秀的“出走”
三、政治歧見:一個目標,兩條道路
四、“我們”與“他們”:思想界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
五、階級意識的提升與中國社會的重組
第三編 “學術社會”的建構
“學術社會”的建構與知識分子的“權勢網絡”——《獨立評論》群體及其角色與身份
一、一群讀書人與他們的多重身份
二、“我們應該努力做學閥”
三、推動學術事業(yè)的展開
四、對公眾事務的介入
五、“出山要比在山清”
六、“身份認同”與“權勢網絡”
七、“權勢網絡”與知識分子角色的依附性
1930年代:“國難”與現(xiàn)代中國學術的成長
一、“國家政權建設”與教育學術
二、“國難”與《獨立評論》的創(chuàng)刊
三、如何使學術教育成為建國的力量
四、學科規(guī)劃之例證:心理學及其他
五、知識階層的動向
六、小結
章節(jié)摘錄
前已述及,創(chuàng)辦《時務報》使梁啟超名重一時,部分即在于其“語言筆札之妙”。對此梁本人后來也有所論述:“啟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為文,學晚漢魏晉,頗尚矜煉,至是自解放,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學者竟效之,號新文體。老輩則痛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于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蔽捏w問題在當時確是見仁見智,章太炎對此就提出尖銳批評:“文辭之壞,以林紓、梁啟超為罪魁。(嚴復、康有為尚無罪。)厭聞小學,則拼音簡字諸家為禍始(王照、勞乃宣皆是。)”在章看來,“人學作文,上則高文典冊,下則書札文牘而已。”高文典冊固非人人所有事,書札文牘則未有不用者。“然林紓之文,梁啟超報章之格,但可用于小說報章,不能用之書札文牘,此人人所稔知也。今學子習作文辭,豈專為作小說、撰報章,而舍書札文牘之恒用邪!”這里也道出了報章雜志流行后所引發(fā)的問題,但不管怎樣,辦報者如確立面向公眾的理念,便不能不考慮表達方式當如何配合。 這方面,嚴復與梁啟超的爭辯,值得作為典型的事例進行分析。日本學者小野川秀美曾以達爾文與赫胥黎來比喻嚴復與梁啟超,認為推動“啟蒙”更有力的是梁啟超。所謂更有力,很大程度便是由兩人寫作方式的區(qū)別所造成的。1897年梁啟超在《與嚴幼陵先生書》中談到了這個問題。那時,梁剛走上辦報之路,其為文遭到嚴復的批評,于是梁作了如下的解釋:“啟超于學,本未嘗有所顓心肆力,但憑耳食,稍有積累,性喜論議,信口輒談,每或操觚,已多窒閡。當《時務報》初出之第一二次也,心猶矜持而筆不欲妄下。數(shù)月以后,譽者漸多,而漸忘其本來。又日困于賓客,每為一文,則必匆迫草率,稿尚未脫,已付鈔胥,非直無悉心審定之時,并且無再三經目之事。非不自知其不可,而潦草塞責,亦幾不免。又常自恕,以為此不過報章信口之談,并非著述,雖復有失,靡關本原。”這段文字之所以值得征引,便在于梁啟超對于在報刊“匆迫草率”發(fā)表的文字,也不無遺憾,然而,考慮到此“不過報章信口之談,并非著述,雖復有失,靡關本原”,于是又不免“自恕”。而在回應嚴復對其《古議院考》的批評時,梁又明確指出報刊之文不過是“為中等人說法”:“《古議院考》乃數(shù)年前讀史時偶有札記,游戲之作,彼時歸粵,倚裝匆匆,不能作文,故以此塞責。實則啟超生平最惡人引中國古事以證西政,謂彼之所長,皆我所有。此實吾國虛驕之結習,初不欲蹈之,然在報中為中等人說法,又往往自不免。” ……
編輯推薦
章清編著的《學術與社會:近代中國“社會重心”的轉移與讀者書人新的角色》圍繞著“學術與社會”展開,關注的重點則是“近代中國‘社會重心’的轉移與讀書人新的角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涉及現(xiàn)代中國自由主義思想的“史實重建”的論文,主要基于“自由”與“自由主義”進行“概念史”分析,二是立足“西學東漸”揭示中國現(xiàn)代學科的形成,關注近代知識的轉型。 第一編為“傳統(tǒng)的發(fā)明”,主要檢討傳統(tǒng)文化在近代的遭遇,既試圖對傳統(tǒng)加以恰當?shù)膮^(qū)分,也從不同側面說明傳統(tǒng)作為“記憶延續(xù)”的基本資源,如何被“發(fā)明”。 第二編命名為“思想界的解析”,主要匯集了一組討論“思想界”的文章。 第三編則集中關注“學術社會的建構”。所謂“學術社會”來自近代中國讀書人的自詡,顯示的是走出科舉時代的讀書人對新的角色與身份的尋求。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