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吳小如 頁數(shù):345 字數(shù):258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們把吳小如先生六十多年來結(jié)集的文章(包括三分之一近十多年的新作或尚未收過集子的文章),按類別遴選,編為《莎齋閑覽——吳小如八十后隨筆》、《舊時月色——吳小如早年書評集》、《看戲一得——吳小如戲曲隨筆》、《含英咀華——吳小如古典文學叢札》、《紅樓夢影——吳小如師友回憶錄》五本。其中,《莎齋閑覽》已先期出版,下面談談另外四本書的選編情況。 吳先生自幼養(yǎng)成了愛雜覽的習慣?!杜f時月色——吳小如早年書評集》,都是吳先生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少作,從中可以看到先生博極群書的影子。一九四七年寫的《讀朱光潛
內(nèi)容概要
吳小如,號莎齋,祖籍安徽涇縣茂林。當代著名學者、詩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系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先后出版《讀書叢札》、《戲曲文錄》、《莎齋隨筆》等十余部著作?!都t樓夢影——吳小如師友回憶錄》收錄的就是吳小如先生的回憶文章。這些文章,典雅端莊,爐火純青,為文漸有潦水盡而寒潭清之意,讀者當能體會。
《紅樓夢影——吳小如師友回憶錄》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作者簡介
吳小如,一九二二年九月八日生于哈爾濱,原名吳同寶,號莎齋,曾用筆名少若,祖籍安徽涇縣茂林。北京大學教授,當代著名學者、詩人、古典文學研究家、教育家、戲曲評論家,書法造詣堪稱大家。是教育家、著名書法家、詩人吳玉如先生長子。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先后考入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最后畢業(yè)于北大中文系。任教于天津津沽大學、燕京大學,一九五二年開始執(zhí)教北京大學,一九九一年退休。主要著作有《讀書叢札》、《莎齋筆記》、《中國文史工具資料書舉要》、《吳小如戲曲文錄》、《今昔文存》、《讀書拊掌錄》、《心影萍蹤》等。譯有《巴爾扎克傳》。
書籍目錄
出版說明
一、《心影萍蹤》選
玉泉掇憶
畢基初及其作品
啟功先生的幽默
外交官·詩人·鑒賞家——記老友周南史
關(guān)于周南的報道
堅貞執(zhí)著的林庚先生
張醉丐先生二三事
魏建功先生的三部遺墨
我與常風先生的過從——《文人舊話》讀后之一
憶金岳霖先生——《文人舊話》讀后之二
金克木先生的談鋒和筆鋒——《文人舊話》讀后之三
憶鄧以蟄先生——《文人舊話》讀后之四
陳寅洛先生后繼有人——《文人舊話》讀后之五
越墻采訪俞平老——《文人舊話》讀后之六
張東蓀的“消失”——《文人舊話》讀后之七
周叔弢先生和他的子婿——《文人舊話》讀后之八
俞平伯先生“歷險”記——《文人舊話》讀后之九
俞平老對我的批評——《文人舊話》讀后之十
“紅學家”周汝昌先生
柳存仁先生印象記
邵燕祥與我的交誼
讀邵燕祥《讀吳小如》感懷
笑待來年綠滿枝——記厲以寧教授和我的文字因緣
文字因緣四十年
哭曉鈴先生
哭程之兄
忍見書簽冷舊蕓——重讀《許政揚文存》
從《癭庵詩集》說開去
先父吳玉如的教學法
二、《書廊信步》選
《巴爾扎克傳》譯后記——紀念幾位逝者
朱佩弦先生二三事
懷念游國恩先生
師友懷想錄(三篇)——我同老舍先生的四次接觸
師友懷想錄(又四篇)
學林漫憶
悼念張伯駒先生
回憶顧隨先生
絳帳依依四十年——慶賀俞平伯老師從事學術(shù)活動六十五周年
聽趙樹理同志講課
梁漱溟先生的高風亮節(jié)
俞平伯先生和夫人
師恩沒齒寸心知——悼念沈從文師逝世二周年
哭平伯師
緬懷老友華粹深先生
追憶俞平伯先生的治學作文之道——為悼念平伯師而作
懷念朱經(jīng)畬老師
聽父親講唐詩
聽父親講《孟子》
懷念朱德熙先生
“一代孤高百世師”——憶林宰平先生
我和廢名師的最后一面
吳組緗先生二三事
教授與煙斗
無可彌補的損失
三、《常談一束》選
嚴幾道先生二三事
五十一年前的一張名片
吳玉如先生二三事
哭蕭乾先生
師門瑣憶——紀念俞平伯先生百年誕辰
詩人周汝昌
回憶安壽頤先生
居京生活剪影
四、《霞綺隨筆》選
教學生涯五十年
回憶中學作文教學
王昭琛先生二三事
悼念楊向奎先生
金克木先生千古
憶蕭離
讀王水照兄近作有感——兼懷趙齊平兄
芝蘭玉樹謝家風
五、其他
六十年前的“紅樓”夢影
北大校慶五十周年掇憶
我所知道的中關(guān)園
賣書大有學問
《項羽拿破輪論》及其它
洛陽的古跡
我是半個世紀前的中學生
天津小說家劉云若
高寶壽先生的遺物
關(guān)于袁寒云
圖書館今昔
我的父親吳玉如
學詩憶舊
解詩憶舊
吳玉如先生課徒法的補充
手校先君吳玉如先生詩詞鈔題后
金陵雜憶
母親的家世(上)
母親的家世(下)
跋葉國威藏俞平老手書詩箋
題重刊本《古槐書屋詞》
跋顧羨季先生手臨智永千字文復制本
緬懷顧羨季(隨)先生
我所認識的沈從文
沈從文先生的章草
伉儷情篤的見證——為紀念從文師百年冥誕和悼念兆和師母而作
祝林庚先生健康長壽
憶吳組緗先生口述二事
回憶浦江清先生
讀其書而知其人——周紹良先生印象
寧靜地永生
懷念張岱年先生
短文三則
哭林左田兄
懷念呂德申先生
遠逝的風鈴
懷念王永興先生
邵燕祥及其舊詩
物換星移幾度秋——《文獻》十年感言
我與中華書局的深情厚誼
章節(jié)摘錄
畢基初及其作品 畢基初是威海衛(wèi)人,有著頎長的身材,寬闊的肩膀,看上去與其說是作家,毋寧說是體魄雄健的斗士。 我和基初并不熟,而相聞知卻甚早。說也奇怪,中學同學三年,我們只談過一次話。一九四一年畢業(yè)之后,我們也只見過一次面。我曾數(shù)度拜訪過他的家,恰巧都不是他住在當?shù)氐臅r候。今年在北平,我曾去拜訪他,在他居室中逗留將近一小時,但僅能見到他玻璃板下壓著的照片,和幾行不相干的鼓斜的筆跡。 基初讀高中一年級時在乙組,我在丙組。到高三,我卻歸并到甲組,而他仍在乙組。三年中因之已少有打頭碰臉耳鬢廝磨的機會。而下課以后尤其隔閡。他年紀較長(恐怕主要還是由于個子高),交的都是大朋友;我則應該歸入“弱小民族”的行列。他喜歡運動,我則是工愁善病文弱的典型。最使我們感到疏遠的(不,毋寧說是感到水火的),乃是他弄“新文藝”,我治“舊辭章”,他寫他的新詩,我作我的“桐城派”。不獨情不能親,連意見也相當對立。何況“文人(我那時是自命為文人的)相輕”,自古而然。記得鬧大水的第二年(按:指一九四。年),我漸漸學起時髦來,寫了一篇小說,題日《觀禮記》,下面署名“莎生”。其實這篇所謂小說本是我十五歲時“未完成的杰作”,那一年我忽然心血來潮,增首益尾一番,鈔出來想送到報上去發(fā)表。而基初的文章,彼時已頗受人們歡迎,儼然是一時宗匠了。記得我曾把那篇“杰作”呈獻給一位老師,而他竟把這篇小說轉(zhuǎn)交給基初處理。于是它竟成為我們之間那一次——是第一次,也可以說最后一次——談話的橋梁。 下午放學,太陽還很高,我虔誠地到宿舍中拜訪基初,那篇小說稿子文雅地放在桌子上?;跹游易?,談話就開始。第一句話,他好像是說,“你這篇東西寫得太差了。”跟著,他問我看過當代什么人的作品。我回答:“我看老舍的小說最多?!薄半y怪!所以你筆底下才有這么多的油腔滑調(diào)!” 像訓育主任申斥小學生一樣,基初對我足足布了半點多鐘的“道”。怎樣用功,怎樣學習,怎樣這,怎樣那,一番熱誠,卻以傲岸口吻說了出來,使我一想起來至今還不禁昏眩無狀。記得比較清楚的一句,是他說的:“我投稿從來沒有給編輯老爺寫過信,登就登,不登拉倒。”然后我默然把那篇“杰作”收起,臉上懶懶地露出一絲強笑,心里不免悻悻然地辭了出來。從此,我不但寫小說的勇氣已被完全打消,甚至連基初的臉都不敢正視,怕觸及他那炯炯有神的眼光。我怕,我恨,我羨慕,我也嫉女石,無可奈何中我又以阿Q精神瞧他不起。 又是一年春草綠,畢業(yè)就在眼前。等考完之后,各自東西,闃無消息。成績發(fā)表,我和基初并列第二十七名,也算一件巧事。然后各人只顧考大學,又復“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了。 就在這一年(一九四一)揮汗如雨的盛暑中,有一天我頂著當午烈日,乘一輛人力車去看一個同學(這位同學和基初原是同鄉(xiāng),且有親戚關(guān)系,住處也與基初相毗鄰,畢業(yè)后就立即成為一家什么企業(yè)公司的經(jīng)理),沿了腥臭狼藉的小河邊向南行,迎面也來了一輛人力車,乘客恰好是基初。我們好像都受了“世故老人”的洗禮,為人世的洪爐所錘煉,彼此競謙遜而禮貌地笑著點頭招呼,一句話也沒有說就匆匆而過。從那時到今天,我一直沒有見過基初。 那時我心里很舒服。多少積累于心底的不愉快,都已隨著這和藹而飽滿的一笑而消失。一種茫然的離緒紛雜在心間,覺得自己未免太意氣用事,竟交臂失去這么一位好朋友。對基初的那點歉疚之懷,至今也沒有消溶盡凈。后來我夤緣認識基初的兩位介弟(午初、平初),都很談得來。遇到同基初相熟的人,我就打聽“老畢”的消息(基初一向是為人呼作“老畢”的)。一想到當年宿舍里那幕喜劇,不由得便生出一層朦朧的內(nèi)疚,至少那種悻悻然的心理,實在是太不應該了。盡管都是年輕人,而往事的縈繞胸臆,已使我體察到人生的惶恐和短暫,像已失去十年來所自負的那一點“英姿颯爽”、“睥睨不群”的習性?;醪痪每既肓吮逼捷o仁大學,不知為什么,竟惹得日本憲兵隊的狗子狂吠起來,他競被捕入獄;出獄后又幾乎失了學。抗戰(zhàn)勝利后,并不像那些發(fā)了財?shù)耐瑢W們春風得意,基初只在一個中學里教書。他家境雖不貧寒,但他卻斷絕了與家庭的關(guān)系,只靠自己努力掙扎。這些年他飽受折磨,迄今仍在過著羈旅生涯,嘗著苜蓿滋味。我想,他大約也不似當年有著“邁往不屑”的氣韻了吧? 基初的作品,第一次嶄露頭角而膾炙人口的,要算一九三九年發(fā)表的那篇《青龍劍》。曾有二位同學(大約姓趙,曾到內(nèi)地去,現(xiàn)在已不知生死存亡了)還為它寫過一篇評介文章,揄揚為一篇“不可多得”的作品。而我卻由于那一點點悻悻然的緣故,競向人指摘過那篇小說:“他說我的小說作得太差,他這篇也不怎么樣。簡直是學張?zhí)煲矶粚W會了撒村!”又說基初的散文是中了何其芳《畫夢錄》的毒,其實我自己也是《畫夢錄》的崇拜者。平心而論,《青龍劍》誠然不是他的杰構(gòu),而我到今天也還是寫不出來,根本就不配譴責基初。那種不負責的鹵莽真使我赧然久之。 幾年來基初一直在努力從事創(chuàng)作,他的名字已漸漸警覺了多少老牌作家和新生讀者。同時,他的興趣也是多方面的,寫散文,寫新詩,寫文藝批評(我讀過他一篇評論劉榮恩先生新詩的文章),甚且寫詩劇。然而著力處似仍在于他寫的小說。作品一篇篇加多,力量也隨著加深,加厚,加強。每當我虔誠地讀到他一篇文章,由于文字表現(xiàn)力量的震撼,使我悚懼地想到往年的唐突,從心底掀起一陣陣倥傯恍惚的狼狽。同時我更相信學與年俱進的話真是一點不錯,實在慚愧(當然更后悔)當初竟沒有在中學時抓到他做個朋友。 記憶中印象最深的,要算在天津《益世報》上發(fā)表過的幾篇散文——那是寫北京城的——和最近《文學雜志》上發(fā)表的散文與小說。他已能客觀地對“生命”有所認識,對“人生”有所覺悟和理解,對“世相”有所析賞和批評。在小說里,用他一支重如椽然而輕如羽的筆,寫出了民族的仇怨與悲哀,給后人留一個借鑒和多一番惕勵。從創(chuàng)作上講,他已能運用更成熟的藝術(shù)技巧,還有著足夠充沛的才思和暢茂的文藻供他揮灑。他勇敢而含蓄,放肆而謹嚴,矜重而清新,堅實而疏宕,已脫去了浮泛膚淺的軀殼而呈現(xiàn)給人以深刻老練的姿態(tài)。 我謹向我的老同學舉手致歉,并希望他不念前嫌,予我以真摯的援助和無私的鼓勵。 P4-7
編輯推薦
《紅樓夢影——吳小如師友回憶錄》所選百余篇回憶文章,從中可以看到吳先生父親玉如公書法藝術(shù)的幾個階段和特點,也可以了解到小如先生青少年時期受到的家庭教育?;貞浻崞讲壬奈恼拢梢钥吹絽切∪缦壬闹螌W特色。小如先生之所以受到師輩的器重,和他能深入前輩學者的學術(shù)精髓是密不可分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