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毛振明 主編 頁數(shù):177
內容概要
本書由北京師范大學學校體育學和體育教學論的導師和研究生們共同編寫。在編寫這本以《簡明體育課程教學論》命名的教材之前,我們的心中思考著,進而涌動著寫作的沖動。 第一,2006年我們的團隊編寫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國家統(tǒng)一編寫的體育教育專業(yè)本科主干課程引領教材——《體育教學論》,雖受到各方的較好評價,但總覺得當時的教材設計過于臃腫,內容貪多,使得《體育教學論》的內容含量太多、太雜,不像過去的《學校體育學》那樣簡明,易教。為此,我們希望正好通過這本教材的編寫來“簡明”一下。 第二,我們認真地看過幾本《體育教學論》教材,感覺良莠不齊。一些教材中存在許多思想認識問題和理論問題。記得一次給博士研究生出復試的題目,我隨意拿起一本《體育課程教學》,翻到一頁,發(fā)現(xiàn)可讓準博士生分析批判的內容很多,于是就把這頁教材直接復印下來作為了考卷,讓學生從中找出3~4個問題并加以分析、評判。結果,他們個個準確地發(fā)現(xiàn)了問題并作了很好的評判。這件事讓我感觸良多,如果我們把包含了這么大密度錯誤的教材交給本科生和一線的體育教師去學習,那將是一個怎樣的后果?可以說,中國體育教學論的構建剛剛開始,還遠遠沒有達到正確,更談不上完善。我們愿為構建和逐步完善體育教學論作出我們的貢獻。 第三,《體育教學論》的話語體系問題。曾看過幾本其他學科的教學論書籍,如《語文教學論》、《音樂教學論》、《生物教學論》等,發(fā)現(xiàn)各個學科的教學論書籍的話語體系并不一樣,它們的話語習慣中充分展示了各個學科的特色和風格。體育是各個學科中最具特色的一個,那么《體育教學論》的話語體系和話語習慣又該是怎樣的呢?應該主要是原理和理論的闡述,還是國內外比較成熟理論的介紹?還是對現(xiàn)象的解釋?還是方法的教與學?還是案例的解釋與演繹?這些話語體系都各不相同,我們應該以什么為主?做哪些取舍?我們愿意為這個頗費腦筋但很有意義的事做點探索。 第四,體育教育專業(yè)課程和教學的改革雖方興未艾,但卻不能說方向十分正確。不適當?shù)亟栌谩昂窕A、寬口徑”的目標,以及課程設置上輕視技術教學能力的傾向等都在吞噬著未來體育教師的“真本事”;而體育教育專業(yè)各個理論課程不斷地臃腫化,各課程內容的嚴重重復交叉則在浪費著學生的學習時間,消磨著學生對理論課程的學習興趣。體育教學論課程內容的精簡和精練從它一誕生起就成為重要的課題,什么是最該教的?什么是不該教的?什么是教不了的?都需要仔細地斟酌。 第五,體育教學論雖是個新的課程,但也面臨與其他相近課程的糾葛。體育教材教法、學校體育學、體育課程論等都和體育教學論有著歷史淵源和內容的牽連,要摘開和理清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整體的設計、高屋建瓴的思考和構建,我們愿為這個構建做點事情。
書籍目錄
第1章 體育課程教學概論 1.1 近現(xiàn)代體育課程教學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1.2 體育課程教學的概念與結構第2章 體育課程原理 2.1 體育課程的設計與編制 2.2 體育課程的實施與管理 2.3 體育課程的評價與完善第3章 體育教學過程 3.1 體育教學過程中的現(xiàn)象與規(guī)律 3.2 體育教學過程的設計與計劃 3.3 體育教學原則第4章 體育教學內容 4.1 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來源 4.2 主要體育教學內容及其價值 4.3 體育教學內容的加工 4.4 體育教科書第5章 體育教學目標 5.1 體育教學目標的層次: 5.2 體育教學目標的結構要素第6章 體育教學方法 6.1 體育教學方法的結構 6.2 體育教學模式及類型 6.3 體育教學方法及其類型第7章 體育教學評價 7.1 體育課程與教學評價概論 7.2 教師主體體育教學評價的方式與手段 7.3 學生主體體育教學評價的方式與手段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1章體育課程教學概論1.1 近現(xiàn)代體育課程教學的發(fā)生與發(fā)展1.1.1 近現(xiàn)代體育課程教學理論的發(fā)生與發(fā)展1848年歐洲革命之后,隨著歐洲工業(yè)革命的完成,建立在自由競爭基礎上的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進入了壟斷階段,這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體育方面,體育內容結構的確立,學校體育的確立和科學化,國際體育組織的大量出現(xiàn)和競技運動的發(fā)展,體育在國際上的廣泛傳播,使近代學校體育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 1.發(fā)祥:“泛愛學校"和近代德國的體育課程教學理論巴澤多(Johonn Basedow,1724-1790),德國18世紀泛愛主義教育家。巴澤多受盧梭的影響極力推崇自然主義教育,于1744年在德紹創(chuàng)辦了一所私人學校(泛愛學校)。這所學校重視勞動教育和體育,鼓勵學生開展戶外活動和游戲,認為健康的身體是兒童心智發(fā)展的必要基礎。德紹泛愛學校的體育運動,其“素材”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古希臘體操;二是歐洲固有的騎士運動;三是德國民族傳統(tǒng)的游戲。當時該校課程安排大致是:每天5小時讀書,3小時體育,兩小時手工;每年暑假兩個月野營,在野營時開展打獵、釣魚、游泳、爬山、賽跑、跳躍等體育活動??梢婓w育在該校課程中所占比例是很大的。德國泛愛學校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為新興資產階級培養(yǎng)人才探索了一條新路,在當時影響很大,德國各地紛紛模仿它的辦學模式,先后建立了很多這類學校。
編輯推薦
《簡明體育課程教學論》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