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尚長風,殷國璽 著 頁數:220
前言
在孩子第一次擇校成功的時候,我們曾打算寫一本書,當時將那一本未曾面世的書定名為《十個月考取南京外國語學?!?。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孩子從2002年8月底開始決定報考南京外國語學校,期間因為要準備“第十四屆全國金鑰匙科技知識競賽(江蘇賽區(qū))”的競賽,不得不中斷學習約一個月的時間,到2003年7月初期參加南京外國語學校的升學考試并被順利錄取,一共用了十個月左右的時間。那是發(fā)生在六年多前的事情,書開了個頭,因為缺乏準備和足夠思考,同時又瑣事太多,結果初次嘗試開始與結束同時發(fā)生。不過這次嘗試卻是本書的最早萌芽,筆者對于教育問題的思考基本上也是從那時開始的。在兒子幼兒園和小學階段,我們一直堅持“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童年”的看法,而我們對于快樂的理解就是玩,因此在孩子教育方面幾乎沒有花費任何心思。由于小升初時決定擇校,在兒子上初中和高中的六年時間里,我們對于孩子教育方面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要比小學畢業(yè)以前多了,同時也發(fā)現和關注到了與基礎教育有關的諸多社會問題。很多問題和現象就發(fā)生在我們孩子以及周圍眾多我們熟悉的孩子身上,在處理這些與教育有關的問題時,有的很順手,也很如意,有的卻很棘手,甚至很無奈。這樣在過去的六年多時間里,我們對眾多教育方面的熱點和問題幾乎都進行過長時間的思考和爭論、討論。好多關于孩子教育方面的一些想法和理念都是在經過長時間的爭論后慢慢地“悟”出來的。從孩子的成長經歷看,我們將悟出的想法和結論付諸實施,還是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結果。我們覺得這些經過時間和實踐洗禮的想法對其他的家長和孩子基礎教育階段也許有點參考價值,如果不能與需要教育孩子的家長分享,可能會比較遺憾,畢竟其中有些還是蠻有借鑒意義的。正因為此,在兒子順利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以后,我們就開始了自己的嘗試。這就是本書寫作的由來。本書主要就當前中小學教育中的熱點問題,以我們自己孩子教育成長經歷以及我們周圍孩子的教育為案例,提出我們自己的思考和觀點。它不是一本純粹介紹孩子教育成功經驗的書籍,更多的是針對當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誤解和弊端進行分析;本書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利用作者的職業(yè)優(yōu)勢,將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結合起來,通過作者自身的經歷和對專業(yè)教育的思考,填平不同教育階段的溝壑,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作為一個統(tǒng)一體進行分析,可以讓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家長和孩子對自己的培養(yǎng)目標以及未來的人生有一個更好的規(guī)劃。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只寫自己經歷的、了解的、遭遇過的、親自參與的、思考過的、討論過的現象和問題,書中所有的文字都來自自身的經歷。也許書中有的觀點和想法可能會引起歧義,但那也僅僅代表我們的經歷,只是一家之言,僅僅是希望將我們的一些思考和看法呈現出來。其中的經驗或教訓以及一些想法或許對一些與我們孩子狀況相同的家長有點啟發(fā),希望通過我們的勞動對一些在某些教育問題方面有點困惑的家長提供一些思路。關于孩子教育方面的書籍如繁星浩瀚,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的專業(yè)人士所著,這類書籍較多的是從施教者角度進行描述、分析與思考;一類是來自家長,這類書籍通常由孩子教育成功者所著,傾向于對自己教育孩子成功經驗的記敘。本書表面上看似乎是介于兩者之間:作者是老師,同時又是家長,但實際上本書與上述兩種情況有比較大的差異。差異之一是作者的職業(yè):盡管我們也是教育工作者,但從事的是專業(yè)教育。筆者并非教育專業(yè)科班出生,因此對于孩子教育的專業(yè)知識以及教育心理等理論沒有得到過系統(tǒng)的訓練。差異之二是本書的內容:既不是關于教育的專業(yè)性思考,也非教育孩子成功的描述。我們認為,孩子的教育首先是孩子的人格、人品塑造,即做人的教育,然后才是專業(yè)知識等方面的教育。關于做人的教育需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孩子正式上學之前接觸的主要對象就是自己的家長,因此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教育遠遠早于學校教育,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與身體力行比學校教育更重要。我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家庭教育對于孩子做人需要的各種觀念塑造的重要性,并將其付諸實施?,F在回過頭去看,其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不足而引起的思考。我們將這些經歷與思考集中于本書,可以為很多已經(或即將)為人父母的人士提供參照。這就是本書的價值所在。我們認為:一個孩子能否成人,與他的家庭出身并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出生于農民、工人家庭的孩子成功率可能更高,他們父母也許沒有受到過太多的專業(yè)知識教育,就像我們這一代(很多接受過專業(yè)教育)的家長一樣。但是父母的身教優(yōu)于言傳,家長的行為對孩子的激勵比任何蒼白的說教都有效。
內容概要
本書對孩子成長教育中的熱點問題,以作者的切身經歷、體會,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觀點。目前,市場上關于孩子教育方面的書籍有很多,本書的不同之處在于本書既不是關于教育的專業(yè)性思考,也非成功教育孩子的描述,更多的是針對當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誤解和弊端進行分析。作者認為孩子的性情與能力培養(yǎng)比取得高分更重要;教育首先是人格、人品的塑造,即做人的教育,然后才是專業(yè)知識等方面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要從小就開始;家庭教育遠早于學校教育,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與身體力行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作者簡介
尚長風,經濟學博士,南京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殷國璽,工學博士,河海大學水電學院高級工程師。兒子的學習經歷:2009.08至今,香港中文大學(理科獎學金基礎班);2006.09-2009.06,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省招班?高中),獲全國中學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江蘇賽區(qū))一等獎;2003.09-2006.07,南京外國語學校(初中),獲江蘇省數學競賽一等獎;1997.09-2003.07,南京市力學小學(小學),獲第十四屆全國金鑰匙科技知識競賽(江蘇賽區(qū))特等獎。
書籍目錄
前言教育的最終目標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家庭和睦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孩子的夢想關于擇校需要上“奧數班”嗎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關于揚長避短男孩窮樣 女孩富養(yǎng)經歷與磨煉學會放棄關愛適度成長需要放手尊重他人與感恩之心信任選擇朋友與孩子溝通學習與放松鍛煉與健康旅游中的收獲指導和管理的“真空”——考上大學之后給(準)父母們的建議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教育的最終目標現代父母一致的感嘆是:撫養(yǎng)一個孩子難,教育孩子更難,讓孩子真正成人難上加難。表面上看是這樣,作為負責任的父母,為了孩子將來能夠成龍成鳳,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對其方方面面倍加呵護,教育方面更是用盡心血。眾多家長省吃儉用不惜將家庭收入的相當部分花費在孩子教育上面,以免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其實家長的很多做法不一定是必要的。教育孩子是每一位家長的基本責任,但對于教育孩子的動機并不一定十分清楚。我們需要問自己一下:培養(yǎng)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對孩子教育耗盡心血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成名成家,能夠出人頭地。不可否定的是,在有關家長培養(yǎng)教育孩子的目標上還存在幾個不容忽略的誤區(qū)。我們有必要先簡單討論一下這幾個培養(yǎng)目的。為了孩子能夠考上好的大學。曾幾何時,大學被社會認為是象牙塔,莘莘學子被認為是天之驕子,進入大學似乎進入了保險箱,孩子將來的一切都有了保障?,F在的家長如果對于大學的觀點依然停留在上述階段并將考入大學作為培養(yǎng)孩子的目標,將是錯誤和危險的。因為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大學教育逐步開始普及,接受專業(yè)教育幾乎可以像中等教育一樣成為每一個人的權利,而不再是少部分人經過努力以后享有的特權。大學畢業(yè)生越來越多,大家基本上處于同一個起跑線,只有在大學學到專用技能或培養(yǎng)出某些特有品質的人,才有可能在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否則將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有一個親戚的孩子天資聰慧,但家長十分溺愛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家長對孩子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夠考取重點大學,果然孩子實現了這一目標。進入大學后,家長就不再要求孩子繼續(xù)刻苦努力。物質方面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功課只要及格就行,甚至將大學生活與玩等阿??上攵⒆哟髮W四年幾乎是混過來的,孩子過去已有的責任感在家長的過度關懷下幾乎全部喪失。大學畢業(yè)典禮之前還有兩門功課需要補考,而孩子自己卻根本不當回事,最終還是在家長的一再追問下才知道,家長又不得不出面為孩子聯(lián)系補考事宜。畢業(yè)前夕同學都在尋找工作,而這個孩子根本沒有工作的打算,家長對此也沒有任何異議,甚至不希望孩子自己找工作,而是通過家長的各種社會關系為孩子謀得一個輕松、自在、高收入、穩(wěn)定的崗位。結果可想而知。孩子大學畢業(yè)兩年,還來在家里。本來這個孩子可以像所有的大學畢業(yè)生一樣,工作、深造,由于家長在孩子教育的指導思想上出現誤差,導致孩子不能正常發(fā)揮自己的生存技能。實際上,大學只是一個擁有眾多高級知識和技術資源的平臺,是一個供孩子繼續(xù)積累知識、學習專業(yè)技能的場所。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掌握知識以及運用這些有益資源的主動權還是掌握在孩子自己的手中。如果孩子缺乏自我學習、綜合運用知識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在這個寬松的環(huán)境中有失去自我的可能。作為家長需要對進入大學有一個客觀的評價,與中小學一樣,大學只是學習和積累知識的一個階段,不能將大學當作基礎教育的目標?,F在培養(yǎng)孩子是為了將來得到孩子的回報,即傳統(tǒng)的養(yǎng)兒防老?,F在用心培養(yǎng),為孩子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條件,將來孩子有出息了,必須對家長當下的付出有所回報。殊不知,回報的動機在現代社會是值得商榷的。其一,從社會角度看,未來的老齡化日益加劇,這一代孩子未來的養(yǎng)老壓力遠遠超過我們這一代人,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將來完全為上一代甚至上上代養(yǎng)老是不現實的。其二,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以及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社會的養(yǎng)老保險制度越來越完善,傳統(tǒng)的贍養(yǎng)模式將從制度方面得到根本扭轉:社會養(yǎng)老以及老人過去的個人儲蓄將代替養(yǎng)兒防老。其三,從經濟學角度看,回報的動機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商人行為,是一種現期與未來、在兩代人之間發(fā)生的交換行為。過重的商業(yè)氣息將淡漠幾代人之間的親情關系。顯然將教育作為一種投資以期望在未來得到回報是不切實際的。培養(yǎng)一個出色的孩子是為了家長自己的臉面??赡苊恳粋€人身上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虛榮心的緣故,人們總是不自覺的將自己的孩子與周圍認識的孩子進行比較。當家長們在一起談論孩子的時候,如果有誰說起自己的孩子如何出色,其他家長也會投來羨慕的眼光。此時此刻,出色的孩子似乎為家長掙足了面子。如果自己的孩子實際表現并不怎樣,家長似有羞愧感。其實每個孩子的天賦不同,孩子能力的表現形式和時間也不相同,家長沒有必要對孩子們的表現進行比較。如果因為比較而產生滿足感,這種行為則顯得幼稚和膚淺。討論教育孩子的最終目標,我們有必要回歸教育的本質。從動物的本質看,上一代培育下一代的原始動機就是讓孩子具備健康的體魄和未來的生存能力。人類培育教育孩子的目的除了動物的本質外,更重要的是為孩子將來的快樂和幸福生活提供條件,一定是為了孩子,而不是為了家長自己!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么?長大成人!作為成人需要具有如下基本品質:能夠承擔責任;善于學習和調整;既遵守傳統(tǒng)優(yōu)秀的道德標準,又能堅守法律規(guī)范;具有自己的價值觀和獨立的判斷力;做自己擅長和喜歡的事情;具有鍥而不舍、堅持不懈的精神,能夠吃苦耐勞、勇往直前;通過教育賦予孩子修養(yǎng)同樣重要。真正的成人首先能夠承擔責任。作為一個將來在社會上立足的人,需要有責任意識,能夠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我們理解的責任分成幾個層次:
后記
家庭教育是幾乎所有的家長都關心的大課題,教育涉及的領域很多,教育孩子什么、如何教育、家庭教育怎樣與學校教育相配合等很多問題一直困擾著注重孩子教育的家長。本書就作者認為非常重要的一些教育內容,以自己的孩子以及我們比較熟悉的孩子成長經歷作為案例,通過我們自己的長時間思考和爭論,提出一些自己的教育理念。如果我們"悟"出來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夠對閱讀者有點啟迪,那么本書的出版就有其價值和意義。在本書完稿之際,我們看到了教育部關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第二次向社會征求意見,不久將頒布實施。我們相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為中國的基礎教育和專業(yè)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經過一段時期的改革實踐,中國教育制度將有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和頂尖人才。關于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問題,我們也想在這里噦嗦幾句。創(chuàng)新型人才至少包含兩方面的基本素養(yǎng):一是做人所必需的各種素質與品質;二是專業(yè)能力超群。根據我們的觀察,在做人素質的培養(yǎng)方面目前無論是基礎教育階段還是專業(yè)教育階段都需要進一步改進和提升;能力方面,基礎教育階段家長、學校和老師還真的比較重視孩子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點我們可以很多中小學不同的年級中具有超長能力的學生輩出之現象得到驗證。倒是不少中學階段能力異常出色的孩子進入大學以后,潛力并沒有得到進行一步發(fā)揮,能力也沒有明顯提升,越來越成為一個平庸之人。這些現象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從家庭到大學,任何一個層次的教育都應該注重做人教育,各類教育主體的眼光一定要長遠,絕不可急功近利;能力和技能培養(yǎng)方面,更需要改進的可能是在大學階段的教育,包括新生入學時的理想與愿景教育,科學、務實而合理的課程設置,任課老師對于課程教育的投入等。我們在書中列舉了很多例子,只是希望通過這些事例對隱含其中的教育觀念進行分析與評價,并非針對事例本身所發(fā)表的褒獎或批評,更不會針對任何家長或孩子。如果有讀者感覺似曾相識,千萬不可對號入座。本書的很多想法既有來自于我們自己的觀察與思考,也有受朋友的啟發(fā):當我們與朋友聚會的時候,經常探討的一個話題就是孩子教育。通過與他們的爭論與討論,產生很多新的思想。朋友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他們的名字,在本書完稿之際,特別向我們的這些益友表示感謝。本書的出版得到南京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系的支持,沒有單位的大力支持也不會有本書的面世。特向南京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系深表謝意。在本書寫作與出版過程中,南京大學出版社的府劍萍老師和耿飛燕老師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并付出大量的勞動,一并向兩位老師表示感謝。
編輯推薦
《"點石成金"的家庭教育:以兒子的成長經歷為例》:以真實經歷與您分享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以職業(yè)優(yōu)勢分析當前基礎教育的熱點與困惑、助您制定更完整、更適宜的教育規(guī)劃。教育孩子的最終目標是將其培養(yǎng)成一個具有做人必備的基本品質,同時掌握專業(yè)技術知識的成人,讓孩子自己有能力創(chuàng)造和把握未來的幸福。孩子的教育首先是人格、人品的塑造,即做人的教育,然后才是專業(yè)知識等方面的教育。決定孩子未來幸福、成功的最根本動因,是其自身的品質和素質。一個孩子能否成人,與其家庭出身并沒有直接聯(lián)系。父母的身教優(yōu)于言傳,家長的行為對孩子的激勵比任何蒼白的說教都有效。機會無處不在,能不能抓住每一次機會并不重要,也不必要。放棄是一種智慧,善于放棄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玩是孩子健康成長所必需的,就像吃飯、睡覺、學習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不可剝奪的權利。學校只是一個平臺,孩子教育最終是否成功如愿還是取決于孩子和家長。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