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馮步云 頁數(shù):229 字數(shù):18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百年校慶余音猶在,轉(zhuǎn)眼之間,南京大學又迎來了110周年校慶。10年來,伴隨著中國社會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南大與共和國共同成長,一如既往地承擔著科技文化進步、民族文化復興的重大使命,秉承“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的校訓,全校師生團結(jié)一心,奮力開拓,努力建設世界高水平大學,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就。南大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傳統(tǒng)、堅實的基礎(chǔ)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能夠不斷進發(fā)出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端賴于百年南大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持久的發(fā)展?jié)撃?。因此,要保持這種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就必須總結(jié)、研究南大發(fā)展的歷史,傳承南大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激發(fā)南大創(chuàng)新的活力?! ∽?0年前紀念百年校慶時起,我校就啟動各種校史和學術(shù)史的研究與出版工作,陸續(xù)出版了《金陵大學史》、《南京大學百年史》、《南雍驪珠——中央大學名師傳略》和《學術(shù)大家名著系列叢書》等一批圖書。我們深知,歷史的載體不僅僅是文獻、檔案,還有一批又一批生活在南京大學的師生,他們是南京大學這棵百年喬木上開出的花朵和結(jié)出的碩果。歲歲年年,花開花落,但往事不可能如煙,這些鮮活的生命和他們廣袤的心靈,見證了南大的重大變革與日常生活,經(jīng)歷了南大的美好時光與傷痛感慨,承載著南大的歷史和未來,是南大心靈史和精神史的寶藏,他們是南大“活的歷史”。在這些生命中,各個學科中德高望重的名師和大家們的記憶猶為重要,所謂“老成耆德,重于典型”,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教學與研究工作對我們研究校史,溫故知新,發(fā)揚傳統(tǒng)極具借鑒價值?! ∵@樣的傳記形式可以歸人所謂“口述歷史”的范疇。人類在文字發(fā)明以前就以口述的方式傳承歷史,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和中國古代大史學家司馬遷皆注重訪問故老,收集生動的歷史細節(jié),現(xiàn)代史學更是將“口述歷史”作為重要的發(fā)展方向。它源自人們的記憶,通過專業(yè)人員訪問歷史事件或歷史階段的見證者與親歷者,采用筆錄或錄音、錄像等現(xiàn)代技術(shù)來保存鮮活的原始記錄,再從中加以概括整理,與歷史文獻相互參證,形成回憶錄、自述、自傳等歷史文獻?!翱谑鰵v史”一方面以個人生活為中心,突破了文獻史料多記載大事件的范圍,拓展了歷史的廣度;一方面從事件進人到人的情感與心靈,開掘了歷史的深度。 南大人的身心歷程,也是中國社會發(fā)展和高校發(fā)展的歷程。我們相信,這套《南京大學名家傳記叢書》是口述歷史的有益嘗試,如果進一步擴大口述人的選擇范圍,持之以恒地收集、整理、研究,將為南大和中國學術(shù)史保留一批忠實的記錄,可以補充史料的闕失,呈現(xiàn)事件的真相,引導我們感同身受地了解南大人自強不息的奮斗歷史?! ∈菫樾?。
內(nèi)容概要
“口述歷史”一方面以個人生活為中心,突破了文獻史料多記載大事件的范圍,拓展了歷史的廣度;一方面從事件進人到人的情感與心靈,開掘了歷史的深度。這套《南京大學名家傳記叢書》是口述歷史的有益嘗試,引導我們感同身受地了解南京大學人自強不息的奮斗歷史。
《點滴凝聚鑄人生(馮端傳)》為其中之一,多視角呈示了馮端如何做大學問、成大事業(yè)、作大貢獻的歷程。《點滴凝聚鑄人生(馮端傳)》由馮步云所著。
作者簡介
馮步云,1954年出生,江蘇南京人。研究員職稱。1970年參加工作,在工廠做機修工,拾掇機器。1978年考入南京大學,攻讀物理。畢業(yè)后,任教于學校,經(jīng)商于公司,供職于機關(guān)。長期從事科技管理工作,致力于科技計劃、科技政策法規(guī)、科技體制改革等方面的管理和研究。勤業(yè)之余,習物理,向文學,兼治文史,著有物理、文史、文學專著10多部,字數(shù)達400余萬;科學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獎(2項)以及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3項)。
書籍目錄
引子
第一章 故鄉(xiāng)情深,童年悠悠
一、鄉(xiāng)韻情緣,意蘊悠長
二、向昊城住,馮家三遷
三、快樂童年,悠然自得
四、家庭社會,寧靜致遠
第二章 求學路漫,艱辛磨煉
一、蘇州中學,文化搖籃
二、洞庭東山,避難知恥
三、福州高中,初入社會
四、萬里跋涉,打磨意志
五、重慶中大,修煉內(nèi)功
第三章 教學相長,治學開拓
一、嚴謹治學,志存高遠
二、為學篤行,教書育人
三、求真探索,見解獨到
第四章 創(chuàng)新科研,頂天立地
一、獨上高樓,路在何方
二、科學鑒賞,把握方向
三、金花綻放,先聲奪人
四、乾坤沉浮,處之泰然
五、調(diào)整改建,完美蛻變
六、缺陷物理,結(jié)構(gòu)相變
七、實驗驗證,重大突破
八、微結(jié)構(gòu)化,巧奪天工
九、納米科技,閎遠精微
第五章 筑就平臺,構(gòu)建梯隊
一、精辟見解,實踐指南
二、凝心聚力,月華效應
第六章 潛心著述,獨樹一幟
一、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二、教材建設,凝聚智慧
三、筆耕寫意,文以栽道
四、金屬物理,“圣經(jīng)”之譽
五、與時俱進,再鑄輝煌
六、材料科學,融貫論述
第七章 范式為綱,立體闡述
一、物質(zhì)結(jié)構(gòu),概念一統(tǒng)
二、新論導論,建構(gòu)體系
三、物質(zhì)世界,科普寫意
第八章 魅力物理,尋幽探微
一、責任擔當,深入淺出
二、科普新葩,心會神游
三、追本溯源,更上層樓
第九章 科學人文,交融互補
一、史論縱橫,實踐指南
二、文理兼通,仁知雙修
三、詩歌鑄情,抒發(fā)性靈
四、詩書同道,舒卷自如
五、涉獵廣博,寄趣于樂
第十章 長者風范,大師本色
一、學治思清,韻外有致
二、尊師重道,獎掖后學
三、人際情誼,德厚流光
四、盡瘁科學,奉獻自我
五、因詩結(jié)緣,伉儷情深
六、相濡以沫,家和事興
七、以孝事親,正本清源
尾聲
附錄
耄耋絮語——憶舊話新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故鄉(xiāng)情深,童年悠悠 蘇州,乃馮端之出生地。他求學于斯,成長于斯,后避戰(zhàn)亂于福建修高中學業(yè),就讀于重慶中央大學,并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學和后來的南京大學,開創(chuàng)事業(yè);而其祖籍則為浙江紹興?! ∫弧⑧l(xiāng)韻情緣,意蘊悠長 紹興,意取“紹祚中興”,并由此得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遠古時,草萊未辟,已有先民于此篳路藍縷,勞動生息,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古有三圣,越兼其二”:舜培嘉谷,福被九州;禹治洪水,澤及萬世。春秋吳越之爭,越王勾踐沼吳,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復國興邦,蔚然成中華傳統(tǒng)立國創(chuàng)業(yè)之精神。數(shù)千年間,代有賢能,指點江山,炳煥日月,歆動千古?!拔幕睢?,名聞遐邇?! 坝朴畦b湖水,濃濃古越情”,小橋、流水、人家,演繹著水鄉(xiāng)的詩情畫意;靈山秀水,哺育了眾多的志士仁人,人才輩出,其蹤跡聯(lián)翩,令人如行山陰道上,不暇應接;“江南風情看紹興,江南古城看紹興,江南文化看紹興”,這片熱土的靈氣與不凡于此表露無遺,綿延不絕。魯迅筆下“仰視桑椹熟,俯聞蟋蟀唱”的百草園,“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的沈園,徐文長“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的青藤書屋……早已成為紹興的一道道風景線?!叭稌荨敝魅酥茸孢z訓有云:“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此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辟概括與象征,也是所有紹興名人一脈相承的精神根基?! ‰m然浙江紹興為馮家之祖籍地,但從馮端祖父那代起他們就離開原籍到了江西。馮端的父親馮祖培(號蟄齋,1886-1940)便出生于江西。 馮端的祖父在前清時曾任江西分宜的知縣,于任上去世。馮祖培年幼喪父,遂由紹興同鄉(xiāng)集資撫養(yǎng),寄住在同鄉(xiāng)鄭家,與鄭家子女同生活,形同手足。長大后,鄭家送其子與馮祖培回原籍(浙江紹興)應縣試。馮不過陪考而已,結(jié)果,“無心栽柳柳成蔭”,馮祖培中案首(即第一名),而鄭子落第。紹興,乃人才薈萃之地,“鑒湖越臺名士鄉(xiāng)”(毛澤東詩句),在素有名士之鄉(xiāng)美譽的紹興,“紹興士比鯽魚多”(明·袁宏道語),于數(shù)百個讀書人中,考上案首當屬不易,也是其實力所致。 翌年,清廷廢科舉,斷了依循考試求功名之路,馮祖培便成了“末代秀才”。因仕途路絕,他秉承紹興文人傳統(tǒng),作為幕客(俗稱師爺)混跡官場以謀生,先后任職于廣州、安慶、六合、南京、無錫、安慶、濟南、福州等地?! ●T祖培自鄉(xiāng)試考中秀才后,為生計四處奔波,常年在外,很少回紹興,結(jié)婚生子均在外,且因治所屢遷,其子女分別出生于不同城市,均與紹興無涉。其長子,1915年生于南昌,小名阿歡,學名馮煥;長女,1917年生于六合,小名阿嫻,學名馮慧;次子,1920年生于南京,小名阿康(因其瘦弱,望其健康),學名馮康;幼子,1923年出生于蘇州,小名阿端(一周后命名時適逢端午佳節(jié),故名),學名馮端。就馮端而言,由于沒在祖籍生活過,多年來一直把其出生地蘇州視做故鄉(xiāng)并填為籍貫,而二哥馮康則循慣例把祖籍紹興填為籍貫,以至手1980年兄弟兩人同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后改稱院士)時,競引起眾人疑惑:馮康、馮端是親兄弟嗎?為什么一個是紹興人,一個是蘇州人呢?一時傳為笑談。 盡管如此,對馮家而言,紹興,這份與生俱來的鄉(xiāng)情卻自始至終縈繞他們心頭,不但沒有因歲月流逝而褪去,反而與日俱增。年近耄耋之年的馮端如是說:“父親在世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紹興對我們馮家恩重如山?!薄 ≡缒?,馮祖培在廣東水師提督府任幕僚,斯時,李準任水師提督。李準,字直繩,四川人,父名征庸,曾任南??h令。準幼隨父宦游來粵,歷任候補道員、總兵、廣東水師提督,后兼任巡防營統(tǒng)領(lǐng),位重權(quán)大,是清廷的一員悍將,“以拿捕黨人為能事”。辛亥年,馮祖培回江西完婚(馮端的母親嚴素卿,祖籍也是紹興,出生于安徽望江)。適逢黃花崗起義,李準出兵鎮(zhèn)壓,同盟會骨干會員犧牲了百余人,七十二位革命烈士被葬在廣州黃花崗,這是同盟會所領(lǐng)導的一次次武裝起義中犧牲最大的一次?! ●T祖培回贛成親,避開了血腥的鎮(zhèn)壓,之后,便未回廣東,而是到了安徽和江蘇,先后任職于安慶、六合、南京、無錫等地。他之所以到江蘇,也是緣于是李準的幕客關(guān)系——李準曾做過江蘇督軍,后由齊燮元接任。因由齊燮元保舉,先后任六合、無錫縣長等職?! 《⑾騾浅亲?,馮家三遷 于無錫縣長卸任后,馮祖培將家安在了蘇州?,F(xiàn)在看來,把家安置在蘇州,是馮祖培一生中所做的一件十分英明的事。當時,馮祖培出任無錫縣長,無錫工業(yè)初具規(guī)模,經(jīng)濟繁榮,有“小上?!敝Q。按理說,定居無錫,順理成章。但馮祖培慧眼獨具,選定蘇州作為安居之地?!翱上松?,不向吳城住”,不知道馮祖培是否有著與宋朝詞人吳文英一樣的心情? 馮祖培認為蘇州文化底蘊深厚,文風鼎盛,有著不凡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自古人才輩出。以當時蘇州的中等教育而言,蘇州中學亦屬名校,從幼稚園(即幼兒園)、實驗小學、初中直至高中,一以貫之;校方延聘名師,教學質(zhì)量在全國首屈一指,當年的許多教師后來均為大學教授。私立中學如樂益女中、景華女中等校亦居上乘,大學則有東吳大學。蘇州文化、教育環(huán)境優(yōu)良,有利于子女的培養(yǎng),當是馮祖培考慮之要旨?! ?/pre>編輯推薦
《點滴凝聚鑄人生(馮端傳)》從助教到講師、副教授、教授,乃至院士,教學依舊;從教研室主任、研究所所長,到校研究生院院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科研永遠。歷經(jīng)半個多世紀,他以獨特的科研和教學實踐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耄耋之年仍筆耕不輟——為科學盡瘁、為教育獻身。其科學人生與這個學校融為一體,其科學道路和學術(shù)思想自成體系,其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教育、科學事業(yè)。 他,就是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馮端。 馮步云所著的《點滴凝聚鑄人生(馮端傳)》為科學大師馮端小傳。多視角呈示了他如何做大學問、成大事業(yè)、作大貢獻的歷程。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