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張海沙 頁數(shù):339
Tag標簽:無
前言
暨南大學的前身是1907年初在南京創(chuàng)辦的暨南學堂。其誕生是出于華僑教育的迫切需要?! ∥覈糯环υ谖幕徒?jīng)貿(mào)上的對外交流,漢、唐、宋三朝尤甚。相比之下,明代雖有鄭和下西洋,清康熙帝也對外來文化懷有很大的興趣,但總的來說,這兩朝多處于海禁時期。直到鴉片戰(zhàn)爭,西方的堅船利炮打破了大清朝封閉的國門,自此,海禁大開。隨著西方殖民主義在東南亞和美洲的開拓,我國東南沿海的窮苦人民也因迫于生計而出國謀生,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后,不少政治流亡者流落到了東南亞,使得南洋群島的華人大增。在世界風潮和國內(nèi)維新運動的影響下,海外僑胞的近代教育也為之興起。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改變了過去私塾義學的辦學模式,相繼辦起了一批新式學堂。但由于地處南洋的此類學堂多缺乏師資和教材,教學質(zhì)量得不到保證,因此,在華僑中普遍出現(xiàn)了回國升學的愿望?! ?905年,兩廣總督岑春煊派員前往爪哇和新加坡等地視察華僑教育,1906年,清政府學部再度派人到南洋調(diào)查學務(wù),年底,電咨兩江總督端方關(guān)于在南京辦理爪哇僑生歸國讀書事,得到了端方的肯定。端方向朝廷上奏折,提出了南洋各島和檀香山、舊金山等地僑民如有愿送子弟來寧就學,“并當一律收取,以宏教澤而系僑情”。清政府批準了這一奏折,招收僑生的暨南學堂遂于南京開始籌辦。1907年3月,國內(nèi)第一所華僑學校在南京鼓樓薛家巷誕生,因?qū)W生多來自南洋,故取《尚書·禹貢》中語:“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名之為“暨南學堂”。
內(nèi)容概要
禪門兩位領(lǐng)袖人物菩提達摩與慧能都與嶺南關(guān)系密切,本書對二者進行了探討,特別是對誕生于嶺南的禪宗六祖慧能,筆者力圖找到嶺南的精神與慧能宗教革命精神的內(nèi)在關(guān)系。南宗禪思想的形成受到幾部重要的佛教經(jīng)典的影響,根據(jù)《壇經(jīng)》的記載,主要有《金剛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及《法華經(jīng)》等,本書著重討論了上述三部佛教經(jīng)典的傳播及對南宗禪的影響。佛教經(jīng)典中唯一一部由中國人寫成而被稱為經(jīng)典的《壇經(jīng)》,在其形成過程中和形成之后,不僅對宗教界也對詩學和詩歌創(chuàng)作、對文人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書用兩章的篇幅對此進行討論。以嶺南及嶺南的禪學影響為背景,編者對嶺南的貶謫詩人及生長于嶺南的唐代名臣張九齡的詩歌特征及詩學思想進行了探討。在試圖揭示南宗禪的幾個主要派別的思維特征及其詩學影響之后,是對宋代極具影響力的而且是以禪喻詩的代表性詩話著作《滄浪詩話》的討論。
作者簡介
張海沙,女,湖南益陽人。1977年考入湖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岳麓山下,寒窗四年。1986年考入湘潭大學,師從羊春秋教授,獲得中國古典文學碩士學位。1991年考入陜西師范大學文研所,師從霍松林教授攻讀唐宋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主要從事佛教禪學與中國古典詩學的研究。在《文學遺產(chǎn)》等刊物發(fā)表過數(shù)十篇學術(shù)論文,并出版過《初盛唐佛教禪學與詩歌創(chuàng)作》及《宋代文人心態(tài)史》等專著。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嶺南地理沿革及禪文化歷史淵源 第一節(jié) 嶺南地理沿革及南越族特征 第二節(jié) 海上通商及海路佛教東傳第二章 達摩西來的禪文化意義 第一節(jié) 對達摩西來意旨追問的禪文化意義 第二節(jié) 達摩西來之意問答之間表現(xiàn)的禪風特色及詩意表達第三章 禪的傳播及慧能作為禪宗六祖地位的樹立 第一節(jié) 禪的早期傳播 第二節(jié) 慧能作為禪宗六祖地位的樹立 第三節(jié) 慧能以后南宗禪的傳播第四章 影響南宗禪思想的佛教經(jīng)典 第一節(jié) 《壇經(jīng)》中的《金剛經(jīng)》與《維摩詰經(jīng)》 第二節(jié) 《金剛經(jīng)》在唐宋時期的傳播及被接受 第三節(jié) 唐宋文人的“維摩情結(jié)” 第四節(jié) 《妙法蓮華經(jīng)》與南宗禪“轉(zhuǎn)法華”的方法第五章 宗教革命與詩學觀念的革新——《壇經(jīng)》的詩美學意義 第一節(jié) 標舉自性、推崇頓悟與重心性、重獨創(chuàng)的詩美學傾向 第二節(jié) 直指人心、廢除文字與詩學中“但見性情,不睹文字” 第三節(jié) 不拘坐禪形式、隨順通流,與詩學中自然任誕的追求第六章 嶺南貶謫詩人對禪學的接受及詩歌表現(xiàn) 第一節(jié) 宋之問對禪學思想的接受及其詩風的轉(zhuǎn)變 第二節(jié) 張說的禪學思想及其詩歌 第三節(jié) 蘇軾在嶺南及與南宗禪的關(guān)系第七章 唐宋文人對慧能和《壇經(jīng)》的接受 第一節(jié) 唐代文人對慧能和《壇經(jīng)》的接受 第二節(jié) 宋代文人對慧能和《壇經(jīng)》的接受第八章 嶺南名相張九齡的嶺南精神與佛學思想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嶺南名相張九齡的嶺南精神 第二節(jié) 張九齡的佛學思想 第三節(jié) 張九齡的詩歌創(chuàng)作第九章 南宗禪主要宗派禪法思想及詩學影響 第一節(jié) 臨濟宗創(chuàng)造性思維特征 第二節(jié) 云門宗宗風與晚唐五代詩論及詩風第十章 南宗禪對宋詩話著作《滄浪詩話》的影響 第一節(jié) “妙悟”——藝術(shù)主體掌握的獨特認識方式 第二節(jié) 不落言筌——創(chuàng)作主體的表達方式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嶺南地理沿革及禪文化歷史淵源 第一節(jié) 嶺南地理沿革及南越族特征 嶺南,亦稱嶺表、嶺外,指五嶺(即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的總稱)以南地區(qū)。唐代貞觀年間全國設(shè)十道、開元年間設(shè)十五道,其中就有嶺南道。嶺南道治所在廣州。嶺南的范圍大約包括現(xiàn)在的廣東、海南、廣西和越南北部。唐以前,嶺南屬揚州管轄。當然,亦有觀點認為應屬荊州管轄?! ∏宕煳木杆队碡晻{》卷五云:“杜佑日,自晉以下歷代皆云:五嶺之南至于海,并禹貢揚州之地。按:荊州南境至衡山之陽若五嶺之南在九州封域,則以鄰接壤宜屬荊州,豈有舍荊而屬揚?又熊氏曰:禹嘗至會稽,并越地屬揚州,亦甚矣。若會稽東南郡縣及粵東八閩,唐虞時聲教未通,貢賦不及此,皆秦漢后開辟,皆在海中。桂林八樹在番禺東,則南粵交廣,禹時已通聲教者可知?!秶摺穮瞧馂槌磕瞎P,《史記·南越尉佗傳》:秦時已并天下,略定揚越。張晏日:揚越,揚州之南越也?!薄 澳显健币辉~,始見于秦漢史籍?!妒酚洝分蟹Q“南越”,《漢書》稱“南粵”,越、粵通?!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還稱過“揚越”,謂秦并天下,“略定揚越,置桂林、南海、象郡”,說明秦時把南越包括在“揚越”之內(nèi)?! ?/pre>編輯推薦
暨南國學叢書。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