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張劍,呂肖奐,周揚波 頁數(shù):41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本書的最終成果。作者運用家族史與文學史、個案與總論、文藝學與文化學相結(jié)合的多重視角,對宋代家族與文學的核心問題——文學家族與家族文學做了較為全面的探討。不僅能豐富我們對文學的社會功能的認識,而且從家族層面入手,為宋代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多樣化的闡釋視角,有利于深化對宋代文學的理解和認識,對于宋代文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知識創(chuàng)新意義。
作者簡介
張劍,1971年生,河南遂平人。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文學遺產(chǎn)》副編審,著有《莫友芝年譜長編》等。
書籍目錄
導言上編 第一章 宋代的文學家族與家族文學 一 宋代文學家族及其特征 二 宋代文學家族的教育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三 宋代家族文學的傳承與變異 第二章 兩宋文學家族與家族文學的不同風貌 一 文學主題的差異 二 文學影響的差異 三 文學觀念的差異 四 文學體裁的差異 第三章 兩宋地域文化中的文學家族與家族文學 一 兩宋文學家族分布的南北差異及其成因 二 文學家族的區(qū)域分布及贛、閩的異軍突起 三 地域文化對文學家族成員及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 四 文學家族對地域文化的建構(gòu)與影響 第四章 兩宋科舉與家族及其文學 一 科舉制度與宋代科宦家族的形成 二 科舉考試對宋代家族教育的直接導向 三 科舉內(nèi)容及相應教育促使科宦家族向文學家族轉(zhuǎn)化 四 文學家族的文化傳統(tǒng)對科舉制度的超越和回應 第五章 兩宋黨爭與家族及其文學 一 兩宋黨爭中家族因素的凸顯 二 家族及其成員在黨爭中的作用與表現(xiàn) 三 黨爭對家族及其發(fā)展策略的影響 四 黨爭對家族文學的影響下編 第六章 地域文化篇:江山嵩高柴氏與浙閩贛交境 一 江山嵩高柴氏家族概述 二 嵩高柴氏的發(fā)育環(huán)境 三 嵩高柴氏的地緣意義 四 小結(jié) 第七章 文化傳播篇:眉山蘇氏與浙學 一 婺州族支的家學傳承 二 先人垂范與蜀鄉(xiāng)情結(jié) 三 蘇學與浙學之淵源 四 小結(jié) 第八章 文學流派篇:西秦張氏與格律詞派 一 西秦張氏的世系 二 家風由武趨文的演進 三 與格律詞派的淵源 四 小結(jié) 第九章 家族文學史篇:南豐曾氏與家族詩詞創(chuàng)作 一 兩宋曾氏家族譜系及其詩詞創(chuàng)作概況 二 曾氏家族文學的發(fā)展階段及重要詩人的創(chuàng)作 三 曾氏家族文學與地理環(huán)境、時代背景的關(guān)系 四 曾氏家族成員的關(guān)系及家族意識 五 小結(jié)附錄一 家族與地域風習之關(guān)系——以宋代宗澤及其家族為中心 一 家族遷徙與地域風習的形成 二 望族及其名人對地域風習的影響 三 地域風習與望族關(guān)系的延伸性探討附錄二上虞劉氏及其家譜文獻 一 光緒二十年《上虞劉氏宗譜》 二 宋代上虞劉氏世系及其家族文化 三 《宗譜》的文獻價值 四 《宗譜》中所收宋代文獻舉隅主要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家族文學內(nèi)部的有些變異是自然而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家族中人雖然感情親近、相互影響,但畢竟各自的經(jīng)歷、個性有所不同,文學創(chuàng)作當然也會千差萬別。譬如,《宋史·蘇轍傳》云:“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碧K軾與蘇轍所受的教育相同,所生長的大環(huán)境和小環(huán)境相似,一生經(jīng)歷也近似,而且兩人關(guān)系親密,唱和不止,但是即便如此,兩人的文風、詩風以及文學成就都有很明顯的差異??梢娫谖膶W創(chuàng)作上的確有父子兄弟不可相傳、不可相強的一面,即便盡力地模仿或因襲,也無法保持“家法”的一成不變。家族同輩的風格、成就不相同,隔代更是如此,譬如,晁氏家族中補之五古奇奧,而公迦五古清淺,風格有著較大的反差,這一點除了兩人個性不同之外,還有時代審美思潮變化的影響:從補之生活的北宋中后期到公迦生活的南宋前期,人們的詩歌品味逐漸由雄深雅健走向圓活流暢,而他們所代表的家族文學也與時俱進。因此一個綿延長久型家族的文學史,可以成為整個宋代文學史的縮影。家族文學的變異更多是由家族成員主動向外開拓來完成的。一個家族并非一個封閉獨立的社會單位,尤其是宋代,很少有世代聚居同炊的大族,大多數(shù)文學家族都是宦學四方、以核心家庭的形式活動,因此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隨著年齡增長和閱歷增加,受到家族外部環(huán)境和師友的影響日益顯著。比如,晁補之的七絕是其藝術(shù)成就最高的詩體之一,風格中不僅有其父晁端友詩的溫厚靜深之長,亦兼得其師蘇東坡詩清雄恣肆。①至于五古、七古,更接近于蘇、黃之體。黃庭堅的詩歌雖得其父之長,但詩中豐富的人文意象、生新廉悍的藝術(shù)風貌以及淵博的用典和奇險的押韻,更多源于成年宦游經(jīng)歷中的博覽群書和廣交師友??梢哉f,這種現(xiàn)象在宋代文學家族中是一種普遍的存在。家族成員通過社會活動拓展自身的文學能力,促進了家族文學的開放性和變異性,也使家族文學始終與當時的文壇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
后記
世上有絕對之真可言嗎?有人說,絕對之真實存在于自然科學里。牛頓的經(jīng)典力學推翻了神學千年的根基,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又顛覆了經(jīng)典力學一統(tǒng)天下的大廈,然而彭加勒在《科學的價值》中卻告訴人們,“與牛頓原理針鋒相對的理論結(jié)果終將在某一天被拋棄”,“所有這些違背原理的現(xiàn)象只有在無限小的事物中才能遇到……除了已經(jīng)看到的無限小的事物以外,是否還存在著與之相平衡的其他未看到的無限小的事物呢?”①科學似乎只能提供相對真實,只能無限逼近宇宙之真而永遠無法窮盡它。然而人生有涯,求真又是人類確認自己生命不妄的本能要求,于是彭加勒并沒簡單否定經(jīng)典理論的價值,而是提出了約定(假定)主義。他認為能夠接受實驗事實的約定都是可行的,經(jīng)典物理學和數(shù)學中的許多公理都是如此。這種約定或假定其實就是一種相對真實,相對真實適用的范圍愈廣、時間愈久,距離絕對真實也就愈近。約定或假定在自然科學上被認為是有效的,在社會科學上它也同樣如此。傳統(tǒng)實證史學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讓史料自己說話,史學家的任務只是去偽存真地嚴格考證和客觀全面地展示史料。這也是人們熱衷于微觀研究的原因之一,因為選題越小就越可能把握全部的材料,得出真實客觀的結(jié)論。
編輯推薦
《宋代家族與文學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