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傅學敏
Tag標簽:無
前言
一般認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的開端是胡適的《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其中包括五四文學革命的講述被公認為極大地影響了后來的文學史立場。在中國現代文學編纂的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還包括王哲甫《中國新文學運動史》(1933)、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1939)、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1951、1953)、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1979-1980)、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1987)、郭志剛等《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1981)、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1999)、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2002),等等。這些文學史的寫法各有不同,但伴隨著中國現當代學術的演進,也大體可以見出一些基本的走向和趨勢,其中最隱約浮動的線索似乎是思潮運動史一政治革命史加作家座次一社會文化與體制史。這正好應和了中國現當代學術研究的方法論的嬗變過程:從將文學置于思潮斗爭到附綴于政治革命的歷程,從對作家座次的排定到更大范圍的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制度史的研究。不同的“寫法”說明我們對文學史具有不同的“敘述框架”,而“寫法”的更替則說明我們對既有的“闡釋框架”的某種不滿。在“撥亂反正”的20世紀80年代,最具有闡釋能力的是“20世紀中國文學”,因為,借助一個大的時間概念,我們不僅連接了“現代”與“當代”的共同命運,為當代問題進入歷史的深層,為現代的困惑延續(xù)到今天奠定基礎,同時更是有力地解脫了舊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話語的束縛,為文學獲得自己生長、發(fā)育、壯大的線索創(chuàng)造條件,但是隨著“20世紀”的結束,“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也將成為過去,文學史命名的困惑顯然直接動搖了這一革命性的闡釋“框架”:難道我們一直可以自命為“20世紀中國文學”的繼續(xù)?難道真有一種“有機”的“20世紀”的傳統(tǒng)在我們身上流傳?1900年的到來與1899或者1980年是否具有根本的差異?2000、2001年的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到底與1999是相通還是相異?這都很難自圓其說。特別是王德威“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盛行之后,同樣是對現代文學歷史的前推,但效果卻剛好相反:王德威前移的文學起點形成了對“五四”意義的極大消解,與“20世紀中國文學”框架的“五四中心”形成尖銳的沖突,看來,同樣的一個時間架構下,也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這樣的時間命名還值得信賴嗎?
內容概要
《1937-1945國家意識形態(tài)與國統(tǒng)區(qū)戲劇運動》重點考察抗戰(zhàn)時期戲劇運動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互動關系,即國家意識形態(tài)以何種方式規(guī)范、制約或推動著戲劇運動的發(fā)展,戲劇運動如何闡釋、支撐或偏離了意識形態(tài)的要求,同時思考藝術規(guī)律、政府調控、市場運作對戰(zhàn)時戲劇運動的共同作用。全書立意新穎、史料翔實、論證嚴密,以戲劇運動與意識形態(tài)的互動關系為中心,多角度、多層次考察戲劇運動的具體推行和相關環(huán)節(jié),拓展了大后方戲劇研究的學術視野和研究空間,是一本對抗戰(zhàn)時期戲劇研究有著重要參考價值的學術著作。
作者簡介
傅學敏,女,1970年7月生于四川宜賓,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戲劇研究,現為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生導師,已在《文藝爭鳴》、《戲劇》等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20余篇。
書籍目錄
序緒論第一章 戲劇大眾化:大眾政治行為的催化劑第一節(jié) 街頭劇場與大眾政治行為一 街頭劇場與街頭觀眾二 民族意識與街頭劇之關鍵詞三 政府支持和政策宣傳四與日常生活的雜糅第二節(jié) 大型演出與社會影響一 全民抗戰(zhàn)與群眾場面二 榮譽券與社會名流三 主辦機構與贊助行業(yè)四明星效應第三節(jié) 戰(zhàn)地演劇:文藝和政治的聯姻一 戰(zhàn)區(qū)需要什么樣的戲劇二 戰(zhàn)地演劇隊的輔助工作三 軍旅戲劇團體第二章 限制和獎勵:政府規(guī)范與國家意志的體現第一節(jié) 劇團組織建設與劇團管理一 從風化到宣傳:劇團管理標準的悄然變更二 由民間到官方:劇團組織建設中國家意志的加三 由統(tǒng)制到黨治:劇團管理的意識形態(tài)動向第二節(jié) 劇本審查一 劇本審查程序及審查標準二 審查機構及審查人員三 從《蛻變》的刪改看國家主義的滲透第三節(jié) 戲劇評獎一 劇本荒與戲劇八股二 劇本征文和戲劇評獎三 評獎程序及結果分析第三章 戲劇之價值定位:教育乎?娛樂乎?第一節(jié) 戲劇工作者的自我定位一 戲劇演員社會地位的提升二 社會工作和演技水平三 社會偏見和工作弊風第二節(jié) 市場化因素的悄然滲透一 市場熱點的轉換二 促銷策略三 民營職業(yè)劇團和游擊演出四 噱頭與生意眼第三節(jié) 政府雙重定位標準導致戲劇困境一 教育宣傳工具二 “寓禁于征”的戲劇捐稅三 艱苦的生存處境第四章 戲劇批評與公共輿論空間第一節(jié) 反映現實與指導現實:抗戰(zhàn)戲劇批評的主導原則一 “ 內容第一;主題第二 現實主義的獨尊地位三 文本批評多于劇場批評四《野玫瑰》的論爭第二節(jié) 戲劇特刊:戲劇批評的特殊窗口一 戲劇特刊的意義二 《中央日報》、《新華日報》戲劇特刊比較三 戲劇特刊對戲劇批評的影響第三節(jié) 戲劇批評之熱點問題一 關于歷史劇的討論二 關于戲劇民族形式的討論三 關于建立現實主義演劇體系的討論第五章 現代性訴求下的舊劇改革第一節(jié) 邊緣化:傳統(tǒng)戲曲的現代處境一 新舊戲劇團體之比較二 新舊之間:舊劇改革的理論建設三 抗日救亡:舊劇改革的大好契機第二節(jié) 政教性:舊劇改革的功能指向一 弘揚民族意識的主題二 歌頌民族英雄三 樂觀主義色彩第三節(jié) 話劇化:舊劇改革的藝術取向一 戲劇性加強二 說白增加三 舞臺表演及布景燈光的話劇化結論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神鷹劇團并不活動于前線,而是在成都劇運中屢試鋒芒。它主要是宣傳空軍,歌頌空軍英雄,加強一般市民對于空軍的認識,激發(fā)他們對空軍的好感,所以演出劇本一般是空軍題材的劇本,也鼓勵空軍題材的創(chuàng)作。比如董每戡就以空軍題材的創(chuàng)作著稱,《天羅地網》就是其服務于神鷹劇團期間所寫的“空軍戲劇”,該劇講述抗戰(zhàn)開始以后,富紳錢庸卿一家從漢口一路逃難到成都,長子錢少明迷戀已是黃家三姨太的歌女,在管家?guī)椭戮砜钐幼?,卻被敵機炸死于途中。次子錢幼明報名參加防空工作,女兒露華積極為國家獻機運動捐金,在現實的教訓下,錢庸卿終于肯拿出錢參加獻機運動了。敵機又來瘋狂地轟炸后方領土,即將參加空軍部隊的幼明豪情滿懷地說:“咱們國家正在積極地建設大空軍,建設防空設備,最近的將來,空中滿布著英勇的神鷹,地上擺滿了精銳的防空部隊,這樣的天羅地網,你想,鬼子還能逃得脫嗎?不來便罷,來一架打一架,逃一架追一架,管教它落花流水,片機不回?!痹诮Y尾的時候,更是用舞臺裝置呼應了該劇的主題:“立刻,天空出現了天羅地網的剪影,左上角出現一黨徽,有三架驅逐機在其下向右飛著,右下角現高射炮,照明燈及防空部隊。高射炮口向左上方欲射狀,照明燈也向上方射出光芒?!痹搫乃枷胍庾R上符合主流意識,三幕一景,也很容易上演,以內遷的大家庭為背景,姨太太、公子哥、唱戲、新派青年、流落人家等等,融合了許多流行因素,又有時代背景,倒也具有相當的可看性。除了演劇之外,神鷹劇社另一貢獻是出版空軍劇本,當時重點推出空軍題材劇本的有中國空軍出版社的“空軍戲劇叢書”,此外就是董每戡主編的“神鷹戲劇叢書”,神鷹劇業(yè)出版的劇本有《未死的人》(獨幕劇集,董每戡著)、《云中孤島》(獨幕劇集,李束絲著)、《敵》(三幕劇,董每戡著)、《飛行傳家》(獨幕劇集)等,其間既有神鷹劇團隊員的創(chuàng)作,也有神鷹劇團以外的劇本。為了推進這個不具有學理的嚴密性、概念本身還值得推敲的“空軍戲劇”,它還許以重金,向全國征求空軍題材的劇本。
后記
從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研究戲劇在抗戰(zhàn)時期的發(fā)展形態(tài),分析文藝政策與文學制度對戲劇運動的具體影響,這個選題是受到李怡老師的直接啟發(fā)而選定的,由于時間匆促和本人能力有限,本書還有許多未及深入的細節(jié),留下的遺憾只有留待今后彌補了。閱讀與寫作都是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自我認知與超越,它讓我不斷站在新的起點審視自己。在無數個翻閱舊報刊的日子里,我一直堅信,我的收獲將遠遠多于艱辛的付出。但是,完成這篇論著之后,我感受更多的不是輕松和歡愉,而是自己在知識結構上欠缺太多,吾生有年,惜乎時光總如白駒過隙,飄忽難再。在李怡老師門下求學三載,獲益匪淺,不僅因為老師寬厚的人品、幽默的談吐、睿智的思想、廣闊的學術視野,還因為同門師友親如一家的友情和毫無保留的學術交流,這種財富將伴我一生。在選題和寫作過程中,還得到馮憲光、毛迅、易丹、陳思廣等老師的指點和幫助,得到同級師友的關心和鼓勵,在此一并謝過。在寫作過程中,常常想起我的啟蒙導師胡潤森先生,恩師雖已離開人世,但他的音容笑貌、學識人品一直如明鏡高懸……溫暖的親情使求學之路充滿溫馨,感謝我的家人,沒有他們的支持,就沒有這部論著的順利完稿。
編輯推薦
《1937-1945國家意識形態(tài)與國統(tǒng)區(qū)戲劇運動》:文學敘事與文化研究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1937-1945國家意識形態(tài)與國統(tǒng)區(qū)戲劇運動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