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探析與文學研究-王建中文集

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王建中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09出版)  作者:王建中  頁數(shù):479  

內容概要

  《建中文集:理論探析與文學研究》是一部學術論文選,兼顧理論批評和作家作品研究。書稿主要以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丁玲、馮雪峰、錢鐘書、巴人、葉紫、朱自清、沈從文等現(xiàn)代文壇上的大家為切入點,研究作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及其作品,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價值與意義。此外,書中所收文章中有相當比例是幾位具有代表性的東北作家如蕭紅、蕭軍、周立波、梁山丁、羅麥、田賁的研究成果。這不但填補了該項研究領域的某些空白,也體現(xiàn)出書稿的地方特色。

作者簡介

王建中,滿族,1931年12月生,遼寧沈陽人。中共黨員。1952年畢業(yè)于沈陽俄文??茖W校,留校先后擔任校團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主持工作的團委副書記。1958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中文系,隨后在遼寧大學中文系任教。其間,于1960年、1961年擔任遼寧大學??庉嬍铱偩庉嫛⑦|寧大學基層黨校負責人。1962年重返中文系從事教學,擔任現(xiàn)代文學教研室主任、黨支部書記。1984年調入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從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擔任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任院文化水平考核委員會主任、學術委員會委員,以及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領導小組文學學科規(guī)劃小組組長等職務。同時擔任遼寧師范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導師,受聘東北大學兼職教授、遼寧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此外還兼任中國丁玲研究會和中國解放區(qū)文學研究會歷屆理事、遼寧省文學學會副理事長,遼寧省魯迅學會、報告文學學會、散文學會、電影家協(xié)會、滿族文學學會、兒童文學學會的理事、常務理事,以及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理論工作委員會委員、沈陽電視臺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出版(含主編、合著)《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魯迅作品選講》《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讀》等7部高校教材,《時代女性論稿》《東北解放區(qū)文學史》《魯迅: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坐標上》《中外文學名著選讀》《丁玲的莎菲系列小說詮釋與解讀》等10余部學術著作。發(fā)表學術論文和文學評論500余篇,獲國家級、東北地區(qū)和省市級獎項40余次。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遼寧省文聯(lián)、遼寧省電影家協(xié)會評為“遼寧省優(yōu)秀電影評論家”。

書籍目錄

理論探析 堅持毛主席制定的六條政治標準——兼駁“四人幫”對《創(chuàng)業(yè)》中華程形象的誣蔑 駁所謂“三突出”是塑造無產(chǎn)階級英雄人物“唯一正確”的原則 《講話》的基本原則與解放區(qū)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兼駁《歷史無可避諱》中某些謬說 “二為”方向與新時期小說審美視角的拓展 略論東北抗聯(lián)時期的革命文學創(chuàng)作 蘇區(qū)文化一枝花 花開朵朵遍天涯——略論繼承蘇區(qū)文化傳統(tǒng)、堅持先進文化方向的巨大現(xiàn)實意義 魯迅研究 “倘能生存,我當然仍要學習”——試論魯迅自覺學習馬列著作的革命精神 略論《傷逝》的思想意義 魯迅傳記文學的新成果——評彭定安的新著《走向魯迅世界》 郭沫若研究 淺談郭沫若歷史劇《屈原》的戰(zhàn)斗主題 淺談泛神論對郭沫若思想發(fā)展的影響 一曲愛祖國、愛人民的高亢頌歌——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親!》賞析 茅盾研究 現(xiàn)實人生的剖露 巨變時代的折光——略論茅盾早期短篇小說的現(xiàn)實性和時代性 茅盾對文學批評建設的歷史貢獻 攬時代風云 促社會變革——從文化視角論茅盾散文的思想特色 杰出的歷史貢獻——茅盾對魯迅的評價及革命情誼 茅盾的新性道德觀及其當代意義 巴金、老舍、曹禺研究 時代的激流之歌——巴金的《家》賞析 人力車夫苦難生活的真實寫照——老舍的《駱駝祥子》賞析 震撼人心的現(xiàn)實主義悲劇——曹禺的《雷雨》賞析 丁玲研究 丁玲的文品與人品 從幾個女性形象看丁玲創(chuàng)作時代性的特點 丁玲藝術個性的形成、淡化與擴張 一片艷紅 幾縷馨香——丁玲散文創(chuàng)作的突出特色 論丁玲與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 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論丁玲在上海時期的思想與創(chuàng)作 周立波研究 時代·人物·風格——漫評《周立波短篇小說集》 《暴風驟雨》人物談 淺談《暴風驟雨》的藝術特色 蕭紅與蕭軍研究 論《呼蘭河傳》的思想藝術成就——兼談蕭紅的后期思想發(fā)展 蕭紅散文獨特的藝術風格及探源 《生死場》、《呼蘭河傳》與蕭紅的創(chuàng)作觀 蕭紅與魯迅:從師承到個性張揚的文化略論 全民抗戰(zhàn)的先聲——重讀《八月的鄉(xiāng)村》  研究蕭軍學習蕭軍——紀念東北作家蕭軍誕辰100周年 其他現(xiàn)代作家作品研究 階級抗爭圖 鄉(xiāng)土風俗畫——評梁山丁的長篇小說《綠色的谷》 有膽有識獨辟蹊徑——馮雪峰二三十年代的理論批評 試評錢鐘書的短篇小說《貓》  女性文學的驕傲——評《長夜螢火》的思想藝術成就  五彩繽紛的女性世界與少兒世界——評女作家羅麥的《羅麥詩文集》 略論巴人的文品與人品 “文學是戰(zhàn)斗的!”——略論戰(zhàn)斗的文學家葉紫和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 不朽的生命閃光的詩文——紀念田賁同志逝世47周年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賞析——紀念朱自清誕辰100周年 一首愛與美的交響詩——沈從文的《邊城》賞析 附錄 “學院派”文學批評的一種聲音——王建中文學批評綜論 我所熟悉的王建中同志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無數(shù)史實說明,魯迅在辛亥革命之前就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著作,受到了它的積極影響,但也僅僅是“影響”而已。當時他所參加的畢竟是舊民主主義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他從西方資產(chǎn)階級那里接受的思想武器,大多是屬于唯心主義的范疇的。但是,他在接觸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中,唯物史觀的思想因素畢竟在不斷地增長,這為他以后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進而接受馬克思主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笔赂锩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當時的《新青年》《每周評論》《晨報副刊》等報刊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著作和文章日益增多。1918年,魯迅親自參加了《新青年》的編輯工作,并與李大釗結成“站在同一戰(zhàn)線上的伙伴”。他當時的許多著作都是在這個刊物上發(fā)表的,可見他與《新青年》關系之密切。自然,《新青年》對他的思想影響也就十分巨大。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是李大釗主編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譯著。在這個“專號”上,同時發(fā)表了魯迅的小說《藥》和四篇《隨感錄》,而其中的兩篇《隨感錄》是與十月革命有關的,《“來了”》一文曾兩次提到列寧的名字。此后,這個刊物又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宣傳”和“俄羅斯研究”專欄,譯載馬列原著。從1920年到1921年問,《新青年》上先后發(fā)表了列寧的《民族自決》《過渡時代的經(jīng)濟》《無產(chǎn)階級政治》《偉大的創(chuàng)舉》等著作摘譯。此外,《每周評論》、改組后的《晨報副刊》(后改名為《晨報副鐫》)也都致力于馬列主義的宣傳。魯迅與這兩個刊物同樣有著良好關系。上述一切,都促進了魯迅對馬列主義的學習。 1920年5月(一說4月),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了陳望道翻譯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共產(chǎn)黨宣言》。同年6月,陳望道寫信并贈送這本經(jīng)典著作給魯迅。魯迅如獲至寶,稱贊說:“這個工作做得很好?,F(xiàn)在大家都在議論什么‘過激主義’來了,但就沒有人切切實實地把這個‘主義’真正介紹到國內來,其實,這倒是當前最要緊的工作。望道這次埋頭苦干,把這本書翻譯出來,對中國做了一件好事?!濒斞府敿唇o陳望道回了信,并回贈了他自己翻譯的《域外小說集》一書作為答謝。其實,魯迅早在1918、1919年所寫的《我之節(jié)烈觀》《隨感錄五十六“來了”》《隨感錄五十九“圣武”》等文中就曾表現(xiàn)出了社會主義的思想萌芽。他清醒地認識到:“時候已是二十世紀了;人類眼前,早已閃出曙光。”號召人們“抬起頭”來,迎接這“新世紀的曙光”。他熱情贊揚蘇聯(lián)人民為了“所信的主義”——自然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亦即反動派所說的“過激主義”——怎樣“犧牲了別的一切,用骨肉碰鈍了鋒刃,血液澆滅了煙焰。”這種熱情歡迎新社會的誕生和大力贊揚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的思想,是同他稱頌陳望道同志翻譯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是“對中國做了一件好事”的思想相一致的。

編輯推薦

《理論探析與文學研究:王建中文集》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理論探析與文學研究-王建中文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