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作者:市橋秀夫 頁數(shù):195 譯者:徐琳
Tag標簽:無
前言
人人都有病割腕的沖動、自殺的暗示、難以抑制的憤怒、極度的失落、閉居不出、過量飲食、性依存癥、人格交替、購物依賴癥、大量服藥……讓病人煩惱痛苦的癥狀涉及許多方面。即使是病患本人,大多數(shù)時候也不知道患病的原因以及病名。最近,我漸漸明白了精神上的煩惱其實就是被稱為“人格障礙”的一種病,而它以前是包含在神經(jīng)病或是精神病范圍內的。誰都不可能擁有十全十美的人格,但是否達到必須要接受治療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是否屬于人格障礙,還要根據(jù)自己所擁有的人格是“讓自己煩惱痛苦”還是“讓別人煩惱痛苦”來判斷。讓他人煩惱痛苦的行為通常表現(xiàn)為“暴力”、“偏執(zhí)”、“跟蹤狂”、“自殺傾向”、“說謊”、“拒絕上學”等問題行為。面對這些問題行為,旁人又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因此常常會被卷入其中,苦不堪言?;颊弑救艘灿X得痛苦難受,周圍的人也會辛苦不堪,讓人不知該如何是好,最后往往都會陷入最惡劣的狀態(tài)之中。通過近年來的研究,我們逐步發(fā)現(xiàn)“人格障礙”主要是起因于孩童時代的不當教育方法。如果在孩子幼兒時期,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有問題的話,往往會妨礙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遺憾的是,也許有很多患者的父母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還有的父母會自信滿滿地說“我們好好地教育他了”,“我們嚴格教育他了”。以1985年為分界線,日本的社會結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結果比過程更重要的價值觀,用分數(shù)來評價一切的評價主義。研究表明,這些都是引起人格障礙的重要原因。盡管關于“人格障礙”的問題,相關情況非常復雜,而且社會原因早已根深蒂固,但我希望大家能記住一點,那就是“人格障礙是一種可以治好的病”,有時候甚至會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自然而然得以恢復到健康狀態(tài)。或者是,聽從專業(yè)醫(yī)生的醫(yī)囑,最后完全康復。這樣的病例在報告書中為數(shù)不少。最重要的是患者要帶著希望,勇敢面對自己。本書將焦點集中在“人格障礙”中數(shù)量最多的“邊緣型人格障礙”和“自戀型人格障礙”上,詳細解說了這兩種人格障礙的產(chǎn)生背景和治療方法。為了不僅讓為病癥煩惱不已的患者本人,也讓他們的家人能輕松理解,我特意寫得比較通俗易懂。我衷心地希望大家能參考本書,從此過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內容概要
遇到的一個挫折,或者是精神上的一次受挫,都可能成為患人格障礙的原因?;忌先烁裾系K之后,行為個體的表情舉止會變得奇怪,性格和行為上的問題也會逐漸變得極端。這樣的情況一般被稱為“人格障礙”。
近年來,在眾多人之中最常見的癥狀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和自戀型人格障礙。作者不僅特意抽出了大幅頁面來介紹有關這兩種人格障礙的知識。而且還很用心地將之解說得通俗易懂。這樣一來,不僅可讓為病狀而煩惱不已的患者本人,也可讓他們的家人明白了解。
作者簡介
市橋私立醫(yī)院院長
市橋秀夫
畢業(yè)于東京醫(yī)科牙科大學醫(yī)學部神經(jīng)精神醫(yī)學專業(yè),曾擔任都立松澤醫(yī)院精神科醫(yī)生、東京都精神醫(yī)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都立墨東醫(yī)院神經(jīng)科主任醫(yī)師、福島大學障礙兒童病理學教授,后來建立了市橋私人醫(yī)院。
主要的著作有《讓你清楚了解人格障礙的書》(監(jiān)修?講談社)、《人格障礙?進食障礙(精神科臨床新探討)》(共同著作?MEDICAL
VIEW社)、《心靈地圖——理解心的障礙》(星和書店)、《從癥狀來看精神醫(yī)學(精神科臨床新探討1)》等等。
書籍目錄
第1章 什么是人格障礙
你的反應生病了
你變得無法自控
看見你的“人格障礙”
患病與否只有一線之差
龐雜的病因
最佳治療機會稍縱即逝
“安心感”和“安全感”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愛或者溺愛
戰(zhàn)勝患病的自己
三類十種“人格障礙”
無法與他人融洽相處的A
A的軟肋:“為何” 、“為什么”
愛表現(xiàn)、愛出風頭,這就是B
無視社會規(guī)則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逃避、依賴、強迫的C
由家長過度干涉引起的“逃避型人格障礙”
專欄 這個人也患有人格障礙嗎?
偉大的名偵探福爾摩斯也曾出現(xiàn)自戀的病癥
第2章 邊緣型人格障礙
女性易患的“邊緣型”
七種負面情緒大爆發(fā)
尋找“被拋棄的不安”
“好的自己”和“壞的自己”——這就是你的雙重人格
雙重人格,讓“優(yōu)秀的你”瞬間轉變?yōu)椤霸愀馔疙數(shù)娜恕?br /> “非黑即白”就是錯誤
他們的眼里“非好即壞”
無意識沖動控制了壞的自己
四大特征確定你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積極的治療情緒
治愈“邊緣型人格障礙”
一般的治療流程,從明確具體目標開始
本能的愛
“人格障礙”有可能“遺傳”
事先說明“不行”、“忍耐”、“沒關系”
切忌“去醫(yī)院看看”、“你能做到嗎?”
如果太過在意患病原因,反而會陷入惡性循環(huán)
三個關鍵詞——“溫暖”、“道歉”、“打招呼”
距離,平等,獨立
朋友和周圍的人也應該注意與病人保持一定距離
自殺傾向,你該怎么辦
其他問題的應對方法
2-3年的精神療法
專欄 這個人也患有人格障礙嗎?
不斷向父母索愛的薩爾瓦多?達利
第3章 自戀型人格障礙
強烈的自尊心導致人際關系亂七八糟
你就是這樣的人,被自戀愚弄
雙重構造——看上去自信,受挫就自卑
自我陶醉也有成功的事例
一旦人際關系開始“摩擦”,就是危險信號
受診契機——“極度的憤怒”、“暴力”
受診契機——與抑郁癥的不同之處在于責怪他人
“邊緣型”和“自戀型”
孩提時代與父母缺乏共鳴
國王般的萬能感
“萬能的自己”
競爭激烈的社會所引起的煩惱也是原因
家庭環(huán)境和遺傳因素
喪失感、孤獨感,有時也會導致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實例
中考失敗成為導火線,開始輕視學習和努力
探討1 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夸大版自我最終破裂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實例除了自己以外,所有人都是笨蛋。虛無感、空虛感不斷涌現(xiàn)
探討2 隨處可見的自戀型癥狀, 然后與邊緣型結合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實例公司人事上的緣故導致干勁喪失,說上司的壞話,最后在公司的價值降低
探討3 在自尊心受傷的時候,開始推卸責任、怨天尤人
消除病人的病態(tài)應對心理
學會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地向前邁進
重建家庭環(huán)境才是關鍵所在
為了讓對方改變,自己也要發(fā)生變化
專欄 這個人也患有人格障礙嗎?
在年幼時期,父母就離異了
第4章 其他的人格障礙
可以根據(jù)精神體驗以及行為舉動來分類
胡亂猜疑他人的“妄想型人格障礙”
拒絕上學和五月憂郁癥
“逃避型人格障礙”實例
威嚴父親的存在導致子女喪失自信心
“逃避型人格障礙”實例
背負著父母期待的孩童時代 避開眼前的困難向前進
演繹悲情主人公的“表演型人格障礙”
希望備受關注的“表演型人格障礙”
違法也毫不在意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父母過度干涉引起的思考
信念遭到否定,會引起“閉門不出”
只想依賴某人
被動消極地表示抵抗
“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的實例 不平不滿轉變?yōu)橄麡O怠工
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充分發(fā)揮自己獨特性格的優(yōu)勢
第5章 引起人格障礙的社會背景
找出隱藏在暗處的問題
“成功”和“失敗”這兩部分
家庭共同體的崩潰
“少子化”導致孩子們的孤獨
改變自己的“性格”,縮短距離與人相處
充滿希望地重新振作
第6章 人格障礙的醫(yī)療?咨詢機構
與醫(yī)生交談的要點
前往公共機構咨詢求助
要相信醫(yī)生,認真地投入治療
自由診療的過程既耗時又費錢
嚴重病人,也會因為環(huán)境的改變而好轉
幫助大家培養(yǎng)平衡感的“家人治療法”
相信自己,專心接受治療吧!
章節(jié)摘錄
第1章 什么是人格障礙你的反應生病了近年來,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人格障礙”這個詞。它以前是被稱為“人格異常”,原本在英語中的說法為“Personality Disorder”。為了給讀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我決定在本書中采用英語說法的對應譯文。但是,我們聽到“人格障礙”這個詞,往往很難立刻聯(lián)想到其癥狀內容。即使我們覺得好像在哪兒聽過,也難以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地方有問題。我們自己在與外界交流的時候,基本上都有既定的模式。有的人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或是激動不已,或是失落郁悶,或是躲在家里不出門,而其他人也許會很平靜或者很冷靜地面對處理。每個人的應對方式基本上都是有一定模式的。當這樣的應對反應呈現(xiàn)出病態(tài)特征的時候,我們就稱之為“人格障礙”。與外界的交流出現(xiàn)問題你變得無法自控每個人都很重視自己的“人格=性格”。但是,對那些與外界之間的交流模式呈現(xiàn)病態(tài)的人來說,如此理所當然的事情卻變得很難?!皯偃苏f我啰嗦,我感覺自己像是被澆了一頭冷水。我本來還覺得自己開朗的性格是我的優(yōu)點所在,如今覺得這一點遭到了戀人的否定。若在平時,對這樣一件小事,我肯定很快就能釋懷?,F(xiàn)在卻一直耿耿于懷,甚至覺得失落郁悶,還會一味地認定是自己不好,最后心情陷入絕望的低谷,覺得戀人不會再繼續(xù)和自己交往了,甚至還想一死了之?!被颊咔榫w非常低落,然而,從戀人的角度來看,也許只是當時工作太過繁忙,不太想說話而已。就這樣,身處社會之中,原本自然而然就掌握了的穩(wěn)定的應答模式就此崩潰。個性中原本屬于自己的優(yōu)點,最后卻被否定了,為此常常與家人和朋友發(fā)生摩擦,就連對原本十分喜歡的戀人,也變得無法信任。這就是“人格障礙”。開朗的自己和沒用的自己一向十分開朗溫柔的自己,因為某一件事的發(fā)生,變得失落消沉,從此躲進自己的世界不愿出來,給周圍的人帶來種種麻煩。這就是“人格障礙”的典型癥狀??匆娔愕摹叭烁裾系K”“人格障礙”是自己處于一種無法與周圍的人融洽相處的狀態(tài)。它有幾個明顯的特征:首先,自己與外界的應答模式,會出現(xiàn)不順利的情況。病人自身也會因此覺得痛苦難受,別人也會因此而覺得苦惱。這種癥狀也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會動不動就發(fā)火,也有的人會表現(xiàn)得十分冷靜。問題的關鍵在于總會有人因為這樣的情況感到痛苦煩惱。接下來,隨著這樣的癥狀的漸趨明顯化,病人就會開始出現(xiàn)抑郁癥的癥狀。而家庭是與我們最密不可分的小社會,因此病人對家人產(chǎn)生影響的情況非常之多。最終導致病人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感到痛苦。這就是人格障礙的問題點。此外,還有一個特征,那就是人格障礙沒有特定的形成原因,容易發(fā)生于從青春期到青年期的年輕時期。有時候,隨著病人年齡的不斷增加,癥狀也會逐漸消失。人格障礙的三大特征患病與否只有一線之差“人格障礙”的麻煩之處在于,難以界定從哪里開始就屬于人格障礙的范疇。仔細想想的話,在與戀人或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受傷,感到失落消沉,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事情。如果只是感到失落,不想去上班的話,那就算不上是人格障礙;如果癥狀升級到容易與社會發(fā)生摩擦的程度,那就可以說是人格障礙了。診斷的標準在于是否出現(xiàn)“難以生存”的癥狀,如:“本人是否感到痛苦”、“與周圍的人之間的摩擦是不是很大”等等。即使別人認為你是特別“難以相處的人”,即使他人評價你是“與眾不同的人”,只要你可以毫無問題地在社會中生存下去,那就不能說你患上了“人格障礙”。在“健康”與“人格障礙”之間,沒有可以通過數(shù)字來評判的標準。然而糟糕的是,有時候,那些根本不需要接受治療的人,卻被蓋上了“人格障礙”的烙印。不能通過數(shù)字評判的嚴重癥狀龐雜的病因“人格障礙”的形成原因非常復雜。我們一般都認為是“環(huán)境o培育方式”出了問題,其實原因絕不僅在于此。以下的這些原因錯綜復雜地交錯在一起,最終導致人格障礙的產(chǎn)生:1.天生的原因2.大腦的發(fā)育障礙3.環(huán)境?教育方式4.社會狀況?時代背景5.激烈的變化在這些因素之中,近年來逐漸受到人們關注的是“社會狀況?時代背景”。社會競爭愈演愈烈,核心家庭化不斷發(fā)展,每個人心中在乎的人也越來越少。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我們想要培養(yǎng)一個人格健全的小孩也變得越來越難了。但是,從治療的角度來說,追究原因并不重要。有時候,家人會覺得自己責任重大,從而煩惱不堪,其實這也是沒有必要的。與其如此,不如積極地集中注意力接受治療。引起人格障礙的病因包含各個方面最佳治療機會稍縱即逝沒有人會主動對醫(yī)生說“我得了人格障礙”,然后開始接受治療。一般都是直到病人無法抑制住莫名其妙的憤怒和不安,最終出現(xiàn)具體的行為舉動,苦惱的家人再也忍受不了了之時,家人才會將病人帶到醫(yī)院來就診。這樣的情況可以說是一般模式。那么,所謂的“具體行為”指的是什么呢?從精神學角度來說,指的是“無法通過語言途徑來解釋的行為”。病人們感到痛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還沒有學會說話之前的幼兒時期。因此,即使你問他們“為什么要做這樣的事情呢?”,他們也無法回答。關于“具體行為”,可以列出來的有服藥過量、割腕、飲食過量和催吐、自殺的暗示、自殘行為、性依賴等等。有些時候,被卷進痛苦漩渦的人并不僅僅只有家人,患者們所依賴的朋友有時也會因為患者的某些行為感到苦惱痛苦。將周圍的人都卷進痛苦漩渦的行為成為就診的契機“安心感”和“安全感”剛出生的小孩是不會說話的,他們總是以各種方式想要將自己的欲求傳達給大人們,比方說“肚子餓了”、“困了”、“想尿尿了”等等。當他們的要求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就會產(chǎn)生“安心感”。對處于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大多數(shù)情況下?lián)碛信c母親共享的“安心感”是非常重要的。再過一段時間,等到他們學會站起來走路的時候,孩子們的世界一下子就寬廣了起來。按年齡來說的話,大概在1到2歲。這一時期在專業(yè)用語中被稱為“分離期”,對孩子人格形成來說也是重要時期。當孩子們在不斷接觸社會的過程中感到害怕,感到不安寂寞的時候,孩子們會自然地把一直保護自己的父母當做避風港。這就是“安全感”。這可以讓他們覺得“就算失敗了,還有地方可以回去”。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會安下心來,重新去挑戰(zhàn)外面的世界。就這樣,孩子們慢慢地長大了。幼兒時期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在三歲之前,孩子們一般都是過著小皇帝一般的生活,不管有什么事情,周圍的人都會為他們安排得好好的。到三歲之后,他們就要開始學習“教養(yǎng)”、“忍耐”、“撒嬌”。在這個階段中,他們要開始變得堅強,以求日后能在社會上生存下去,比方說要學會配合他人、該讓步的時候就要讓步等等。這樣一來,孩子們也漸漸地能忍耐一些小小的傷痛。等他們再長大一點,開始上學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始認識到父親以及身邊的人們都是“擁有力量的存在”,也會開始了解規(guī)則、理想等概念。在這一時期,父親既是他們身邊最親近的大人,也是他們通往社會的入口。再過不久,等孩子們進入青春期,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大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曾經(jīng)英雄般的父親看上去也開始逐漸褪色。他們也會漸漸弄清楚什么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這樣,孩子們的心靈得以健康地成長,也會在社會中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