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4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作者:釋永信 編
前言
序釋永信少林寺自建寺1500余年以來,歷代高僧薪火相傳,嚴格保持著佛教的宗法傳承,為中國佛教的律宗、禪宗奠定了基石。中外文化交流是少林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作為宗教實體,少林寺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少林文化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突出代表。為更好地弘揚少林文化,增進學(xué)者與佛教徒之間的互動交流、信徒與非信徒之間的互動交流,我提出創(chuàng)辦一本內(nèi)部刊物——《禪露》,并于1996年5月份發(fā)行創(chuàng)刊號?!抖U露》上刊登的大部分作品,通俗易懂、可讀性強,與國際化結(jié)合,與時尚結(jié)合,與日常生活密切,與佛教修行生活密切,是一本讀者喜歡讀、值得讀的文化交流刊物。轉(zhuǎn)眼間,《禪露》雜志已走過15個春秋,先后出版發(fā)行60期,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與好評。今年年初,光明日報出版社社長朱慶博士及資深出版策劃人舒霖先生,向我提出摘錄《禪露》十五年優(yōu)秀作品結(jié)集成冊的建議,得到編輯部工作人員的一致支持。經(jīng)編委會商議,決定將遴選出來的作品進行編校、整合,結(jié)集出版三本書:《先知先覺》《我思故我悟》《幸福禪》。這三本書將針對不同的讀者群,在內(nèi)容上各具特色、各有側(cè)重點,以饗讀者。關(guān)于“幸福禪”,我想談兩點體會。一是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心境,心是快樂和幸福之源,幸福其實很簡單,只不過我們把它想得太復(fù)雜了。二是何謂“幸福禪”?禪是什么?不胡思亂想就是禪。你整天不好好吃飯、不好好睡覺、不好好做事,就很難達到禪的境界,就很難感受到法喜的充盈。“幸福禪”就是安住當(dāng)下,活在當(dāng)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找到自己的心,自己的那顆如如不動的心?,F(xiàn)在,大家追求幸福感的需求空前高漲,各個城市也以居民的“幸福指數(shù)”作為衡量政績的重要標準。這是為什么?是因為人們的內(nèi)心缺乏信仰,讓貪欲之心過分滋生。試想,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也沒有盡善盡美的人和事。我們?nèi)羰菍⒉粷M足化為牢騷與抱怨,則絲毫感覺不到幸福和快樂。反之,若我們因不滿足而積極奮斗、努力,就能感覺到幸福原來就在身邊。禪在一笑一花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復(fù)雜;幸福也在一念之間,只要心中有快樂的種子,則幸福如影相隨。我也相信這三本書,會給大家?guī)硪唤z清涼,一份禪悅,一份法喜。是為序。中國嵩山少林寺方丈 釋永信二○一一年七月吉日于方丈室
內(nèi)容概要
《菩提心經(jīng)》是少林寺主刊《禪露》的精品集萃。編者將《禪露》15年優(yōu)秀作品結(jié)集成冊,以佛門法師、學(xué)者對經(jīng)典的解讀及與佛教有關(guān)的感悟、體會等為主,精選了148篇佛理探究及佛學(xué)修習(xí)的文章,以小見大,小故事中講述大道理,指引人們探尋佛學(xué)的真諦。
作者簡介
釋永信,少林寺第30代方丈,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河南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青年聯(lián)合會委員。1988年2月,成立少林寺紅十字會,創(chuàng)立少林書畫研究院。曾經(jīng)接受楊瀾訪談。2003年10月,訪問西班牙,拜會奧林匹克委員會前主席薩馬蘭奇先生,促進中華武術(shù)列入奧運會運動項目進程。
書籍目錄
第一篇 先知先覺 01.息諍論(一) 菩提達摩 02.息諍論(二) 菩提達摩 03.息諍論(三) 菩提達摩 04.悟性論(一) 菩提達摩 05.悟性論(二) 菩提達摩 06.悟性論(三) 菩提達摩 07.血脈論(一) 菩提達摩 08.血脈論(二) 菩提達摩 09.血脈論(三) 菩提達摩 10.執(zhí)相求理,終無是處 菩提達摩 11.大乘入道四行 菩提達摩 12.學(xué)佛的本起因諦 本如法師 13.妙在“道”無形 紹云長老 14.學(xué)佛也要定宗旨 達照法師 15.時時與佛不二方是正修 達照法師 16.一覺就是彼岸 達照法師 17.諸法實相無男女 妙一法師 18.圣言教中無二相 妙一法師 19.“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妙一法師 20.心即是佛 希運禪師 21.不做宗師 義懷禪師 22.論出世間 釋永信 23.論行修的厭世 釋永信 24.舍離與布施 釋永信 25.佛之妄想 釋永信 26.慧能禪師語錄:清凈法身 釋延王編譯 27.云居智禪師語錄:見性成佛 釋延王編譯 28.神會禪師語錄:煩惱即菩提 釋延王編譯 29.弘辯禪師語錄:禪無南北 釋延王編譯 30.義玄禪師語錄:萬法空相 釋延王編譯 31.釋永信方丈語錄:壓力與煩惱 彭明榜 李陽泉整理 32.釋永信方丈語錄:信念 彭明榜 李陽泉整理 33.釋永信方丈語錄:成功 彭明榜 李陽泉整理 第二篇 禪學(xué)禪武 34.禪宗基本 釋永信 35.坐禪與禪定 六祖慧能 36.禪宗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周來祥 37.關(guān)于“和” 周來祥 38.《百丈清規(guī)》的濫觴 徐文明 39.禪和人的關(guān)系 釋延王 40.坐禪開示 虛云老和尚 41.如果人們擁有了禪 釋惟賢 42.達摩祖師的“四行”與戒律 釋永信 43.繼承“四行”的傳統(tǒng) 釋永信 44.少林寺禪學(xué)源流之一:跋陀、僧稠禪系 釋永信 45.少林寺禪學(xué)源流之二:菩提達摩、慧可禪系 釋永信 46.少林寺禪學(xué)源流之三:法如、慧安禪系 釋永信 47.少林寺禪學(xué)源流之四:福裕曹洞宗法系 釋永信 48.禪武同源之一:少林 釋延王 49.禪武同源之二:生活 釋延王 50.禪武同源之三:自然 釋延王 52.禪武同源之四:自心 釋延王 53.武術(shù)的禪與禪的武術(shù) 釋延王 54.少林打七 釋本如 55.少林打七的規(guī)矩 釋本如 56.少林武功的三大境界 釋延王 第三篇 佛禪入門 57.佛教的“空” 潘宗光 58.佛教徒的“思” 釋正進 59.了生脫死 釋永信 60.“六和敬”原則的現(xiàn)實意義 鄒相 61.佛寺與道觀 釋延王 62.無相戒的佛學(xué)意義 徐文明 63.《金剛經(jīng)》的體、相、用、宗 恒毓 64.修行的四個先決條件 虛云老和尚 65.八大人覺經(jīng) 安世高 66.因緣果報 釋永信 67.關(guān)于隨緣 釋永信 68.六道輪回 釋永信 69.出家人的職責(zé) 釋永信 70.佛陀的四戒具足之一:戒殺生 遠塵法師 71.佛陀的四戒具足之二:戒偷盜 遠塵法師 73.佛陀的四戒具足之三:戒妄語 遠塵法師 74.佛陀的四戒具足之四:戒邪染 遠塵法師 75.佛門飲食養(yǎng)生三要件之一:食無求飽 釋延琳 76.佛門飲食養(yǎng)生三要件之二:戒肉食素 釋延琳 77.佛門飲食養(yǎng)生要件之三:禁酒飲茶 釋延琳 78.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 饒子群 79.學(xué)佛五忌 達照法師 80.菩提 張和增 81.菩提樹 張和增 82.菩提心 張和增 83.菩提心是慈悲的最高境界 鄒相 84.從三個角度理解菩提心 鄒相 85.佛教中的端午 佚名 第四篇 機鋒辨禪 86.無法本是道 善會禪師 87.作為佛子應(yīng)該咋辦? 釋慧賢 88.以教教禪 釋普雄 89.希望禪法常住每個人心中 釋通照 90.拉起手方可宗風(fēng)大振 釋妙昊 91.當(dāng)下即是正法時代 釋宗岳 92.正法、末法在個人的心中 釋心智 93.釋迦拈花,迦葉微笑 肖永明 94.修行者的入世困厄 釋永信 95.佛教徒與佛學(xué)者的立場 釋永信 96.信徒佛教與學(xué)者佛學(xué)的“互觀” 釋永信 97.佛乃正信而非迷信 釋永信 98.在知識化時代,佛教不能知識化 釋永信 第五篇 體驗佛禪 99.日常修行不可或缺的道心 釋永信 100.修行出偏或成就鞏固 釋永信 101.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釋永信 102.諸善諸惡均關(guān)其心 釋永信 103.漫談“修持” 釋印松 104.緣起之苦 佛使比丘 105.苦在生活 佛使比丘 106.了生脫死正是大活人 釋永信 107.堅守自己的信念 遠塵法師 108.照一隅燈 遠塵法師 109.菩提樹的影子 延斌 110.妙音與妙靈 錢二小樓 111.法遠成佛之路 遠塵 112.破灶墮和尚 徐金龍 第六篇 純禪純詩 113.純禪純詩 釋延王 114.仙詩非禪詩 釋延王 115.詩意中的禪境與仙境 釋延王 116.詩中的非仙非禪 釋延王 117.禪風(fēng)與仙氣 釋延王 118.無相頌 慧能 119.在家居士修行無相頌 六祖慧能 120.鐘聲 釋延王 121.法音 釋延王 122.醒世歌 [明]憨山大師 123.五律禪詩三首 昌蓮 124.煜隱禪詩四首 煜隱 125.晚霞 吳小妮 126.尼庵聽蟬 吳小妮 127.石窟寺 吳小妮 128.我真的很幸運 吳小妮 129.山間禪者 清凈 第七篇 小公案,大道理 130.從禪宗公案想到的 釋永信 131.小公案,大道理:途中珍重 鄒相 132.小公案,大道理:本分事 鄒相 133.小公案,大道理:無明的產(chǎn)生 鄒相 134.小公案,大道理:唯我獨尊 鄒相 135.小公案,大道理:求人不如求己 鄒相 136.小公案,大道理:解鈴還須系鈴人 鄒相 137.小公案,大道理:習(xí)勞 弘一法師 138.小公案,大道理:地獄天堂一念間 清涼月 139.小公案,大道理:蘇東坡的“屁” 清涼月 140.小公案,大道理:實相與布施 釋永信 141.小公案,大道理:賣掉貧窮 繼禪 142.小公案,大道理:無所執(zhí)著 蔡惠明 143.小公案,大道理:花禪 陳元武 144.非關(guān)文字 遠塵法師 145.小公案,大道理:一劍斬盡 非文 146.小公案,大道理:桃花悟道 非文 147.小公案,大道理:地上與地下 能仁 148.小公案,大道理:對牛彈琴 能仁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出世間就在凡夫凡心凡行外面。出世間離我們遠不遠?說遠也不遠,就在我們的胡思亂想外邊,說近也不近,我們的胡思亂想總是無邊無際。出世間就在我們心中,世間亦在我們心中。超凡入圣,出世入世,都在我們心中。凡人圣人之別,不區(qū)別在外形相貌上,千萬不要以為學(xué)佛成圣就怎么啦,住大雄寶殿,坐蓮花臺,香煙繚繞,萬人叩拜,或者容貌就變得稀奇古怪,是嚇唬人,這些都是想邪了。凡圣之別,只是一心之別,一念之別。別什么?凡人心亂,圣人心定。凡人做什么都心亂,想這想那,睡覺時心還亂,七夢八夢,打起坐來心更亂。而圣人內(nèi)心干凈得很,不管他手頭上活多忙,從日出忙到日落,但他的內(nèi)心始終不亂。佛經(jīng)上所謂“涅槃寂靜”,并不是指木頭人一樣死氣沉沉,而是指圣人內(nèi)心已沒有俗人那種亂哄哄、雜七雜八的東西。所以古代禪師也說,開悟成佛,“不改舊時人,只改舊時的行履”。就是說,開悟成佛以后,人還是那個人,但是他的心變了,他的行為變了。他對世間一切事物都悟穿了,做人非常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一清二楚,他從世俗的日常煩惱病苦糾纏中解脫出來了。僅此而已,非常平常,這就是學(xué)佛成佛對于人生的益處。 23論行修的厭世 釋永信 佛教的“厭世”不是消極的,不是逃避式的心理厭惡,而是對世俗生活覺醒后,即體證世間萬事萬物空性過程中對世俗生活的超越。佛教的“厭世”,對世俗生活的舍離,恰恰最能體現(xiàn)出佛教徒對于人生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不斷超越自己的珍貴品質(zhì)。正是這個意義上,相傳唐太宗曾感嘆:“出家修行乃大丈夫之行,非王公將相所易為?!比绻覀儾皇呛唵蔚匕逊鸾痰摹皡捠馈迸c世俗生活中的想不開、尋死之類混同起來,那么,修行者的“厭世”程度,即內(nèi)心舍離世俗生活程度,應(yīng)是衡量修行者修行功夫非常重要的標志。因為修行者舍離世俗生活的程度與修行者對世俗生活的認識覺悟程度直接相關(guān),所以,修行者的“厭世”程度,也是修行者智慧水平的標志。一個人真對人生宇宙有所覺悟,對世間萬事萬物空性有所體證,那么可以肯定,他對世俗生活一定有所舍離。
編輯推薦
《菩提心經(jīng)》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
名人推薦
我們學(xué)佛,就是要學(xué)會在日常生活中止惡揚善,行于正道,不著事相而無所住,因循事理,任運無礙,最后證得無上佛果?!層佬?/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