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錢捷 頁數(shù):392 字數(shù):425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超絕發(fā)生學原理》的第1卷。在這本書中,作者錢捷以康德的超絕演繹為案例表明一般超絕哲學應是一種奠基性、內在性和構成性三者統(tǒng)一的體系,并揭示了這種體系的語義學特征,給出了它的總體性質關系式,提出了它的完備形式必為一種超絕發(fā)生學的構想。接著,作者具體地分析了迄今存在過的三種主要的超絕哲學形態(tài),即康德的超絕演繹、后康德主義者(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的辯證的超絕觀念論和胡塞爾的超絕現(xiàn)象學,分別指出了它們各自的基本理路與系統(tǒng)特征,以及它們所存在的困難與不足。因此,這本《超絕發(fā)生學原理(第1卷)》可以看做作為超絕哲學完備形式的超絕發(fā)生學的一個導論。
作者簡介
錢捷,法國艾克斯—馬賽第—大學(普羅旺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于華南師范大學、南開大學,現(xiàn)為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興趣為形而上學、認識論和歐洲哲學史。
書籍目錄
序言
導言:理性的自我證成
第一部分 從康德批判哲學看作為內在論系統(tǒng)的超絕哲學的語義結構
第一章 “超絕的”
第二章 超絕哲學的內在性
第三章 超絕哲學與構成性
第一節(jié) 超絕演繹的論證形式:modus pone還是modus tolle?
第二節(jié) 作為構成論系統(tǒng)的超絕演繹
第四章 超絕哲學的元素
第一節(jié) 作為“客觀演繹”和“主觀演繹”之統(tǒng)一的超絕演繹
第二節(jié) 超絕演繹與潛在的內稟性
第三節(jié) 判斷邏輯與康德的形而上學演繹
第五章 超絕哲學的語義學特征
第一節(jié) 語義學與語言的語義層次
第二節(jié) 超絕哲學的語義學特征
第二部分 兩種無限性與超絕哲學的完備性
第六章 “批判哲學”的緣起與無限性
第一節(jié) 從《就職論文》到1772年2月21日給赫茲的信
第二節(jié) 無限性與“批判哲學”的緣起
第七章 無限性與超絕哲學的本質
第三部分 超絕哲學的構筑術:還原與構成
第八章 籠罩在超絕哲學上空的心理主義迷霧
第一節(jié) 從康德的超絕演繹所引出的心理主義疑難
第二節(jié) 弗雷格與胡塞爾的反心理主義
第三節(jié) 內省與第一原理的無前提性
第四節(jié) 明見性:克服心理主義困難的唯一可能
第九章 康德不徹底的反心理主義
第十章 非構成的辯證發(fā)生學——后康德主義
第一節(jié) 后康德主義的康德批判
第二節(jié) 后康德主義的辯證發(fā)生學
一 費希特的知識學
二 經(jīng)由謝林到黑格爾的辯證發(fā)生學
三 作為超絕發(fā)生學的辯證邏輯
第十一章 胡塞爾現(xiàn)象學中的還原概念及其困難
第一節(jié) 本質直觀:從“一看”到“本質變換”
第二節(jié) 超絕轉向和懸置
第三節(jié) 范疇直觀和發(fā)生現(xiàn)象學
第四節(jié) 并非明見的生活世界
第五節(jié) 胡塞爾系統(tǒng)中徹底還原的不可能性
第十二章 康德超絕演繹的構成性與不完備性
第一節(jié) 經(jīng)驗的構成:綜合與綜合的統(tǒng)一性
第二節(jié) 時間圖型與想象力
第三節(jié) 想象力的“邊緣化”——兩種綜合與知性運作
第四節(jié) 統(tǒng)覺與“我思”的構成性困難
第五節(jié) 從“對象”概念看超絕演繹的不完備性
一 康德“對象”概念的多重含義
二 自在之物與作為統(tǒng)覺的綜合統(tǒng)一性的一般對象
三 從“對象:X”到“我思”:超絕演繹的不完備性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那種將康德關于其“批判哲學”的緣起的兩種說法,也就是說休謨問題與二律背反視為毫無關系的做法是缺乏充分的理由的。相反,在康德本人的表述中,就已經(jīng)暗示了休謨問題與二律背反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在本章一開始我們引用的關于“批判哲學”的緣起的第一段話中,康德說道:“[因果性]這個概念是否能驗前地被理性所思維,是否因此具有一種獨立于一切經(jīng)驗的內在的真,從而是否具有一種更為廣泛的、不為經(jīng)驗的對象所局限的使用價值:這才是休謨所期待要討論的問題?!逼渲泻髢蓚€“是否”問題分別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表述為:如果因果性概念本身是驗前的,則它為何能夠必然地對經(jīng)驗有效?以及這種知性的因果性概念是否能夠超出可能經(jīng)驗而對自在之物,或者說,超出現(xiàn)象界而對本體有效?不難看出,這后一個問題所針對的正是二律背反。具體地說,正是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給出的四個二律背反中的后兩個,即所謂“動力學性二律背反”。因此,在康德的意識中,休謨問題作為“批判哲學”的起因與二律背反作為“批判哲學”的起因這兩者之間并不存在任何矛盾。因為至少是在因果性這個概念上,休謨問題是蘊涵了二律背反的問題的。我們將表明,康德的這種認識不僅有著深刻的邏輯根據(jù),而且也反映了他的“批判哲學”形成的歷史事實。 為了看清這里的問題,讓我們簡要地陳述休謨問題提出的理由。 經(jīng)驗論哲學的固有內涵,到休謨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展開,構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觀念原子論”。這種觀念原子論以“觀念”為認識的基本單元,通過聯(lián)想律,觀念問形成種種組合,由此構成了各種思想認識。而歸根到底,觀念來自于感性的直接性——簡單的感覺印象。觀念原子論的感覺論立場將這種觀念的原則當然地視為事物本身的原則。于是當休謨斷定觀念的原子是“我所能形成的最小的廣延部分的觀念”的時候,它也必然同時成為事物的基元。正是按著這樣的邏輯,觀念原子論使休謨拒絕接受“無限分割”的實在性,從而將事物的連續(xù)性視為假象。他說:“總而言之,我可以斷言:[無數(shù)的部分]的觀念和無限的廣延觀念原是同一個觀念;任何有限的廣延都不能包含無數(shù)的部分,因此任何有限的廣延都不是無限可分的?!边@樣,在否定了笛卡爾式的廣延一空間概念之后,很自然地,休謨也否定了因果聯(lián)系自身的必然性。因為從本身不過是某些觀念或感覺印象的“原因”與“結果”的出現(xiàn),即使這種出現(xiàn)曾經(jīng)表現(xiàn)得有一種時間上相似的相繼性,這除了會激起我們心靈的某種活動——習慣——從而將它們聯(lián)想為處于某種“因果關系”之中外,這種聯(lián)系其實并不存在;特別是,從觀念原子論,也就是從觀念一事物的存在不可能是連續(xù)的原則來看,也不可能存在任何實在的必然因果聯(lián)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