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3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作者:龐中英
Tag標簽:無
前言
代序:重視對公共外交實踐的研究——借鑒外國在華開展公共外交的做法龐中英學習、研究和實踐外交的人都知道,外交一般分為兩大部分,外交理論與外交實踐。對外交研究來說,最重要的還不是外交理論,而是外交實踐,因為外交實踐是產生外交理論和更新外交理論的主要源泉。為了更深入和正確地理解公共外交,即發(fā)展公共外交理論,我們需要從研究公共外交實踐開始?!肮餐饨弧敝皇窃?1世紀第一個10年快要結束的時候才在實踐的意義上引入中國外交。這當然不等于中國的外交剛開始接觸和進行公共外交。事實上,一些中國的外交研究學者在此之前就引進了這個概念。在2011年組建中國外交部“公共外交辦公室”之前,中國外交部早已形成了一些現(xiàn)當代公共外交的基本體制或者其雛形,如新聞發(fā)言人、建立與維持外交部網頁、接待公眾制度,以及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的外交檔案等舉措。如果將中國已經存在了大半個世紀多的“人民外交”、“民間外交”等考慮進去,中國公共外交的歷史也一樣很長。引入公共外交的好處是:可以把類似的與關心、關注外交事務的公眾進行溝通的行為(包括解釋、說明外交政策、負責地向公眾交代、報告外交成績和問題)充分地制度化、規(guī)范化,便于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因為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尤其是在外交制度上比較健全、發(fā)達的國家,普遍具有公共外交方面的體制安排。一、關于什么是公眾外交外交是政治。傳統(tǒng)上,外交是政府、政權(不管是否為主權)之間的政治事務。外交演變到現(xiàn)代和當代,更加復雜,就不僅僅是政府、政權之間的事情。政府、政權溝通、談判和交涉的對象日益包括許多非政府或者非政權的個人與其組織(所謂“非政府組織”)等社會的公共的力量。這是外交歷史發(fā)生的最大轉變?,F(xiàn)代和當代政治是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的過程和結果之一是民眾以及其組成的“公民社會”以這種或者那種形式進入外交進程。這種情況在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早已發(fā)生。而信息時代更為“公眾”介入外交進程提供了物質的基礎便利。這里的“公眾”至少應區(qū)分為兩大類:一是國內公眾,一是外國公眾,任何外交政策,其制定(決策)和實施,都處在兩類“公眾”之間,即公眾是外交政策中的一大因素。中國出現(xiàn)了“公眾外交”熱潮。但是,不少情況下,在這一“公共外交熱”中,我們對公共外交的理解卻存在著不少問題。有時候詞不達意,對“公眾外交”認識缺少深度和歷史感,甚至有令人吃驚的誤解。例如,從美國引進的“public diplomacy”理解為“公共外交”就未必確切。在中文語境中的“public”一詞,不應該不加以區(qū)別,就一律套為“公共”(“公共”一詞的使用目前泛濫成災)。“公共”太抽象而難以正確把握。“public diplomacy”應該與一目了然的“人民”、“公眾”、“公開”、“民眾”等聯(lián)系在一起。另外,這里的“公眾”,既是集體的又是個體的,而“公共外交”一詞顯然忽視了這一外交的最重要方面,個體的、非政府的“公眾”與外交的關系。早在1963年,美國信息局(USIA)發(fā)言人Edward Murrow就把“公眾外交”看作是政府與“非政府的個人和組織”之間的互動。所以,筆者并不贊同把“public diplomacy”翻譯為“公共外交”。然而,目前,“公共外交”的說法似乎約定俗成,我們也只好從俗。直到今天,打開任何一本典型的英美“外交政策研究”導論,都會發(fā)現(xiàn),“宣傳”仍然是最重要的貫徹落實外交政策的手段之一。與許多人的想法正好相反,對別國的“宣傳”嗤之以鼻的美國媒體,卻避談美國龐大的外交宣傳。但是,不幸的是,在世界外交體系中,由于民智開化,“宣傳”手段的效用愈來愈下降,所以,才有“公共外交”取而代之。美國也許是最先意識到“公共外交”遠比“宣傳”的效果要好。然而,即使在西方,許多批評者還是尖銳地指出,“公共外交”仍然不過是名聲不好的“宣傳”的最新包裝。確實,“公共外交”與“宣傳”在內容和形式上,難解難分。如果不能把握“公共外交”的實質,“公共外交”確實易被認為是換湯不換藥的“宣傳”。把“公眾”變成外交的對象和手段,并非當代外交現(xiàn)象,但把“公眾”的重要性和戰(zhàn)略性提到外交策略的優(yōu)先,卻是最近幾十年世界外交的重要發(fā)展。正是由于“公共外交”越來越普遍,外交才越來越被區(qū)分為“傳統(tǒng)外交”和“非傳統(tǒng)外交”?!肮娡饨弧弊匀粚儆凇胺莻鹘y(tǒng)外交”。
內容概要
《贏取中國心》提出了研究公共外交實踐的議題,并從外國對華公共外交的獨特角度,調查和分析了世界外交體系中的一些重要國家行為體,包括美國、歐洲、俄羅斯、日本等在中國開展公共外交的典型案例。中國公共外交的發(fā)展和提升需要充分借鑒“他山之石”,而這些外國經驗,就在我們身邊。我們需要借鑒外國,改進中國的公共外交,甚至,在許多方面,能有所創(chuàng)新,以便對世界公共外交體系做出貢獻。
作者簡介
龐中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分別畢業(yè)于南開大學、英國華威大學和北京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文學碩士(政治與國際問題研究)和法學博士(國際政治學)。曾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館外交官,以及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中心、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等世界知名學術機構的高級訪問學者或者客座研究員。曾在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國內高校任教。主要著作包括《全球治理與世界秩序》(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等,譯著有《外交理論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書籍目錄
代序 重視對公共外交實踐的研究——借鑒外國在華開展公共外交的做法 龐中英 1上篇 國別案例第一章 美國:贏取中國心 王瑞平 2第二章 英國:重塑不列顛 戚曉旭 17第三章 法國:文化的魅力 王潔 36第四章 俄羅斯:能源外交 梁宇琦 62第五章 巴西:以足球為國家品牌 塔娜 73第六章 加拿大:“中等國家“的典范 李曉萌 顧鵬程 84第七章 荷蘭:源于創(chuàng)新 朱澄 103第八章 挪威:多莊家路徑 宋天陽 122第九章 瑞典:小國全方位 傅瑜 132下篇 組織案例第十章 聯(lián)合國在華公共外交 趙雅婷 156第十一章 美國的“互聯(lián)網自由” 王微 171第十二章 德國歌德學院 陳櫻 181第十三章 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 陳燕清 194第十四章 跨國公司的對華公共外交:一種批判的借鑒 莫盛凱 210
編輯推薦
《贏取中國心》編輯推薦:公共外交是贏取人心的政治藝術之一?!囤A取中國心》提出了研究公共外交實踐的議題,并從外國對華公共外交的獨特角度,調查和分析了美國、歐洲、俄羅斯、日本等行為體在中國開展公共外交的典型案例,對于改進和創(chuàng)新中國的公共外交有重要意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