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2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劉鈍 頁數:456 字數:295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20世紀50年代C.P. 斯諾提出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割裂現象及其危害,對學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茖W社會,科學哲學,科學教育的研究雖成果豐富,卻形成不了合力來彌合兩種文化的鴻溝。如何直接面向公眾闡釋那些對當代社會真正有價值的新鮮知識?如何在宇宙的起源、物質的構成、生命的進化、思維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這些屬于終極關懷的深奧問題上發(fā)表與時俱進的高論?這是社會呼吁的又一種文化形式。對這三種文化意義的追問構成了本書的主旨:文化一二三。作者劉鈍先生長年在這三類開放性的文化領域和交界帶探索和思考,本書集中體現了其豐厚的中西古今學識,戰(zhàn)略性的前沿眼光,深邃的歷史洞察力,文中每一篇目都鮮活、靈動又具啟發(fā)性。對中國的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科學文化建設,科學教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劉鈍,1947年7月生于湖北武漢。1966年高中畢業(yè)后赴內蒙古插隊,1977年畢業(yè)于內蒙古師范大學數學系,1978年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1981年至今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1997—2005),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yī)學史學會主席(2002—200
書籍目錄
文化一二三代序第一編:大哉為用 自述 面向21世紀的科學史 科學史的文化功能及其建制化 科學史、科技戰(zhàn)略和創(chuàng)新文化 科學家的新承諾 關于開展科普工作的若干想法 諾貝爾獎99年 竺可楨科學史講席 共商科學史發(fā)展戰(zhàn)略 為什么要關注和支持科學史 李約瑟:科學、正義與進步 新年祝辭(2001) 新年祝辭(2002) 科學史的奧林匹克 全球化與多樣性 為盛會存留一份記憶 大科學與國際科學合作 理性批判主義的意義 追尋繆斯之夢 《科學文化評論》周年巡檢第二編:鄴架熒輝 “兩種文化”背后 伯林頓館、塞比勒拱和李約瑟 李約瑟與中國科技史三題 剪不斷的‘李約瑟情結” “李約瑟難題”與科學革命 愛因斯坦與現代物理學的奇跡年 另一種科學革命? 炭疽、克隆人與致毀知識 大哉言數 大匠倉頡 法國漢學與中國科學技術史 由傅仲孫舊講 義的出版想到 科學史學科建設的重要文獻 科學與“平民主義” 時窮節(jié)乃現 從“方程”說到“陳省身猜想” 戰(zhàn)艦、x射線與強國夢 科學史在中國 青燈孤影究天人,大象無形通古今 《探索》書系介紹 《地球故事》系列介紹 《百年科技話創(chuàng)新》介紹 儒雅的竊書賊 數學、歷史和馬克思主義 革命、科學與情愛第三編:琴瑟共鳴 關于中國古代有無科學的討論 劍橋遇劉兵 紀念郭守敬 李儼與錢寶琮對科學史的貢獻 祖四元探幽秘 中德科技史伙伴小組 德國的科學、歷史與文化 “兩種文化”二人談 科普答問 科學文化研究是一種國家需求 它引發(fā)了一場科學革命? 科學史:踏上未來之路 科學國學共學物理人理同理 愛因斯坦、物理學和人生 科學史家眼中的科學 走向世界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事業(yè) 跋
章節(jié)摘錄
古代中國的那些成就能稱為“科學”嗎?這涉及對“科學”的定義。有些人喜歡狹義地使用science這個詞,指的是弗朗西斯培根所強調的重視實驗和歸納,又訴諸理性、借助數學工具和邏輯手段的那種知識體系,它們只出現在16世紀之后世界上的特定地方。按照這種狹義的理解,有些人愿意說“中國古代無科學”,我覺得這是一種炒作。沒有任何人說中國古代的東西是哥白尼、牛頓那樣的近代科學,但它們當然屬于廣義的科學?! —M義地使用科學概念說話會很費勁,我就見過一位熟識的朋友在電視上侃科學,說到中國古代的某個成就時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符號標識,支吾了一會兒說:“姑且稱它科學吧”,其實沒有這個必要。科學它就是那么個事物,是人類對自然現象思考和探索的產物,科學的嬰兒階段和神學、巫術是混在一起的,只不過前兩者企圖借助非自然的力量來解釋自然,而科學是借助理性來認識自然。早期的科學也被稱為“自然哲學”,強調的是對自然的理性思辨,中國古代和古希臘的哲學中都有這樣的內容。當然17世紀后出現了近代科學,有一個新的科學概念。如果一定不能用科學來稱呼古代中國、阿拉伯、印度的那些對數學和自然探索的成就,你用什么來稱呼?是不是有人建議用另外的詞來替代?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