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作者:莎拉·梅特蘭 頁數(shù):262 譯者:朱賓忠,王云生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寫一本和靜默有關(guān)的書,如同藝術(shù)家畫一幅看不見的作品?! 〕錾谏狭魃鐣淖髡咦孕〗邮苌狭魃鐣改傅慕逃苎陨妻q、不信權(quán)威,而后成為知名的小說家和女權(quán)主義者,享受著喧鬧和好斗帶來的種種樂趣和成就。但同時,她也時時體味著躁動與不安。成為母親后,在給孩子喂奶時初享靜默之美,從此踏上尋找寂靜之路。在沙漠、森林、海島、山陵和荒原的旅行中,作者引領(lǐng)著讀者遠離喧囂走上尋找寂靜的旅途。詩意的語言、坦誠的反思、嚴謹?shù)馁|(zhì)疑、智慧的探尋,帶你進入心靈的隱修所。
作者簡介
莎拉•梅特蘭 英國當代最有造詣的女作家之一,“毛姆小說獎”獲得者,著名女權(quán)活動家。牛津大學畢業(yè),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的大學摯友。小說《遙遠的北方》被改編成電影,楊紫瓊主演,轟動一時。現(xiàn)為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文學碩士導(dǎo)師,主講基礎(chǔ)寫作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長于?囂第二章 四十個日日夜夜第三章 靜默的另一面第四章 眾神與靜默第五章 靜默之處第六章 沙漠隱士第七章 孤寂的幸福第八章 回家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長于喧囂 清晨。流光溢彩的早晨,與平時大不一樣,危高處,并無一絲風。這里寂靜得近乎完美:先是一對烏鴉沙啞地粗糲地叫了幾聲,拍打著翅膀飛過,接著不知名的小鳥也嘀哩幾聲。今天是十月的第一天,白腰杓鷸和蠣鷸都飛到海邊去了。過一會兒,峽谷的另一側(cè)將傳來一陣喧鬧聲——從格拉斯哥開往斯特蘭拉爾的兩節(jié)車廂列車將隆隆地駛過,跟著另一個聲音也許就要響起——尼爾照料完放養(yǎng)在我房子山后的羊群后,會開著四輪摩托車轟隆而過。他要是路過,準會朝我招招手,我也向他揮揮手。情形差不多就是這樣?! ∥叶酥槐Х仍谧约倚∥蓍T前的臺階上坐下來,俯瞰峽谷,欣賞著只有我才讀得懂的空靈。實在是太美了。我們都知道弗吉尼亞?伍爾芙那句家喻戶曉的話:每一位女作家都需要屬于自己的房間。在我看來,這話只對了一半。我需要整個荒原。一位朋友擔心得不得了,專門來看看我是不是瘋了,此舉顯然有些小題大做。最后她無可奈何地說:“看看你,薩拉——方圓二十英里什么都沒有!” 這里并非“什么都沒有”。事實上,有千變?nèi)f化的云彩,有蘆葦、雜草、石楠花和鳳尾草在風中別樣搖曳的身姿,還有瞬息變幻的光影:從早到晚,一年到頭也都是如此。太陽和云彩交相輝映,轉(zhuǎn)瞬即逝。從某種意義來說,朋友是對的。正是這種無邊的空寂讓我身不由己地投向它的懷抱。我看著它,可觀之物甚少倒反而看得真切。我傾聽著,這無音之韻、無聲之律方才和諧。山上電線桿和電信桿踏著步,翻山越嶺而去;四周山脊線蜿蜒起伏,圍成碗狀,盛滿了寂靜。向下望去,隱約可見數(shù)條銀練,似斷非斷,似續(xù)非續(xù)。哦,這不是那山谷中蜿蜒而下潺潺的小溪么? 我昨天拿到了房屋竣工證書,一大早不免有些自鳴得意。蓋新房子,要拿到設(shè)計和施工許可,完工后檢驗員來驗收,檢查房子是不是按章建造,有沒有違反建筑規(guī)定和標準。我的房子樣樣符合,現(xiàn)在造好了,驗收合格。一切都完工,清掃干凈了。昨晚和工人結(jié)算了工程款,一起小酌了幾杯,一年來為了房子,我們之間既有痛苦,也有歡愉,現(xiàn)在一切都結(jié)束了。而今我就坐在這里,重溫屬于我的從一開始就為之而來的靜謐。 三分鐘之前,一只白尾鷂捕獵飛落到離房門不到二十米的小溪邊。它仿若上天賜給我的禮物,可遇不可求。在英國很少有人在花園里能見到白尾鷂,它們數(shù)量非常少,在蘇格蘭高地最多也不過一百對出頭罷了。它們個子比禿鷹略小,體重卻輕了許多,常常棲息在荒涼幽僻的地方。雄性白尾鷂盤旋在空中,從下面看來,如同幽靈一般——渾身純白,頭部灰色,翼尖卻又醒目地點綴著黑色。它們低空飛滑翔獵捕食物,翅膀展開成V字:勇猛,瀟灑,自由自在。這種鳥我很少碰到,不過我第一次來到被廢棄的牧羊人小屋時——也就是我現(xiàn)在新家的位置——在石塊壘成的矮墻邊就看到過一對。它們向我述說著群山的寂靜,歡迎我來到這片空寂之地。 這安靜的鳥兒悄無聲息地離開忙自己的事兒去了,它掠過西山頭,和來的時候一樣,轉(zhuǎn)眼就不見了。我感覺今天早上它飛過來就是迎接我的,想到這我不禁一陣狂喜,慢慢地這欣喜讓我感到踏實,更加滿足。盡管還有很多事情要馬上做,我卻點燃了一根香煙,坐在門前的臺階上。十月份還這么暖和實在少見。上周下了第一場霜,在汽車擋風玻璃上留下了晶瑩剔透、巧奪天工的美麗圖案?;叵肫饋?,覺得當時的霜花多么漂亮,自己又是多么開心。接下來想想?yún)s覺得有些奇怪。怪就怪在我會開開心心呆在這樣一個靜謐的地方,沉浸在金色的晨曦中。在接下來的兩周里,日記里只是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愿記下來。除了偶爾爬一爬山,或是下山在海邊散散步,或是禮拜天去做彌撒,我哪里也不去,更別提有人來拜訪我了。我一直想弄明白自己為什么要來這里,又是怎么到的,這確實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驗?,我的生活一直是鬧哄哄的?! ∈聦嵣?,大家都過著喧鬧的生活。和其他威脅我們健康和安全的污染一樣,“噪音污染”也已經(jīng)被正式列入生態(tài)社會議事日程中。許多人抱怨英國皇家空軍低空飛行訓練帶來噪音;公眾場合播放的背景音樂沒完沒了;鄰居們大聲嚷嚷,酗酒的人說話粗聲粗氣,讓人無法忍受。抱怨歸抱怨,可是很多人知道自己確實離不開移動電話,移動電話是想打就打,不分場合,就是在自己家里也一樣,制造出來的噪音塞滿了自己的耳朵。所以,當他們不得不面對真正的寂靜時,會覺得不習慣,甚至感到恐慌。因此人們認為,“交流”(這個詞一直被認為就是“交談”)是建立良好關(guān)系的必要條件。“獨處”和“孤獨”幾乎成為同義詞,也許更為糟糕的是,“沉默”和“沉悶”兩個詞的意思看起來越來越接近了。孩子們足不出戶,在自己的房間里看電視、玩電腦,充斥著嘈雜之音;火車上的吸煙車廂更名為“安靜區(qū)”了,可是這里面的乘客也帶著耳塞聽音樂?! ∥覀兌級粝肽軗碛衅胶团c寧靜,愿意尊重隱私,也以為和在熙熙攘攘的社會中相比,人在獨居一隅、沉默寡言的時候更真實。但是我們卻很少主動享受這份安靜。一方面我們對安靜抱有浪漫的幻想,另一方面卻覺得它很可怕,對心理健康不利,妨礙了我們的自由,要想方設(shè)法不惜一切代價避開它?! ∥业纳畛錆M著噪音,這可是千真萬確的?! ∥腋改高x擇了彼此,可是他們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個人經(jīng)歷也不一樣,因而我的童年不是一般的熱鬧。我們兄弟姊妹一共六個,頭五個在六年半里相繼出生,我1950年出生,排行老二,前面還有個哥哥。要是你問我母親為什么生這么多,她會說是自己喜歡孩子;但是如果你去問我父親,他的回答就完全不一樣了,“在家里,網(wǎng)球兩組,橋牌兩桌,再加上奔放的蘇格蘭旋轉(zhuǎn)舞蹈”。我們在倫敦長大,然后去了蘇格蘭西南部,住在一幢建于維多利亞早期的大房子里(那是我父親童年住過的地方)。父母深愛著對方,我想他們也一樣愛我們,盡管這種愛對每個孩子都一樣。他們社交活動頻繁,除了我們一家之外,還常常邀請各自的朋友來住。外祖父在我們這住了一段時間,還住過一位保姆和一位女交換生。在那個時代有點不同尋常的是,他們作為父母很喜歡直來直去。我們家里沒有“只見其人不聞其聲”這種生活方式。父母鼓勵我們要準確流利地表達自己,要能言善辯,不盲目相信權(quán)威,當然他們自己除外。當我回想起當時父母不僅允許我們斗嘴,而且自己也身體力行,到現(xiàn)在還是覺得驚愕。動粗可行不通,大行其道的是拐彎抹角變著法子貶損他人,把別人整哭,或者是“砰砰”用力地關(guān)門,尖叫著廝打成一團,聲嘶力竭地叫喊,這些夠野蠻的了,游戲規(guī)則就是這樣。(不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長大的很難理解——我兒子的朋友曾告訴我,她第一次最為恐怖的是碰到我們這一家子——她簡直不敢相信居然還有人這樣大聲嚷嚷地說話,這么喜歡抬杠,對于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這么斤斤計較,不顧自己的形象。)我們特別活躍,熱衷于社交;而沉默自省、獨處一隅、少言寡語,或者任何形式的不合群都是不允許的。不過,在父母為我們創(chuàng)造的這個神奇空間里,我們被賦予了最大程度上的自由——盡情游樂,恣意閑逛,打鬧斗氣,還有冒險刺激。 這種教育模式在我們很小的時候,還是相當有效的。1968年英國的每一份報紙都在聲討青少年的放蕩形骸,其中就包括我父母的五個孩子。現(xiàn)在想起來我的父母當時還是有些不夠理智。不清楚他們想要的是什么。假如你鼓勵自己的孩子輕視權(quán)威,孩子們終究會認識到你也正是所謂的“權(quán)威”,同樣會蔑視你。對于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此法還算行之有效——我們在青少年時代沒有什么心理創(chuàng)傷,喜歡喧鬧不休。 ……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一本嚴肅、重要、深刻的書,讓我們在喧鬧的不安中尋找到慰藉?! ?mdash;— 羅恩·威廉斯大主教 勇敢、誠實、動人心弦的書?! ?mdash;—《泰晤士報》 在這本影響深遠、給人無限遐想的書里,梅特蘭引領(lǐng)我們一睹靜默之魅力,她證明,在這個陷入喧鬧而越來越無法自拔的世界里,靜默有多么重要?! ?mdash;—《金融時報》 梅特蘭閱歷豐富,發(fā)掘了靜默給人慰藉的一面,讓我們重新認識靜默。 ——《衛(wèi)報》 她的書獨具匠心,將自傳、游記、沉思錄和散文融為一體,記載了她離開喧囂的都市前往獨居之地的旅途,與眾不同。 ——《獨立報》 用激情和智慧探討了生活、滿足和幸福?! ?mdash;—《英國天主教周報》 勇敢無畏、誠實坦率、激動人心?! ?mdash;— 《蘇格蘭人報》 面對21世紀普遍存在的放縱而不加節(jié)制的生活,做出了理性而勇敢的回應(yīng)。 ——《星期日商業(yè)郵報》 帶著對造作和虛榮的深惡痛絕,作者率直坦白、朝圣般的虔誠之旅,讓我們一見難得的真誠?! ?mdash;— 《觀察家報》 梅特蘭將自己過去二十年來對靜默的親身體驗和理性思索娓娓道來,揭開靜默蘊含的無限內(nèi)涵?! ?mdash;—《金融時報》 對有意探究靜默之美的讀者,此書不可錯過。 ——《心理月刊》 她在靜默廣袤的空間里悠閑漫步、自在探尋,讓人不禁心馳神往?! ?mdash;—《文學評論》 在梅特蘭筆下,靜默原來是另一個心理地理學意義上的世界,與我們所知、所聞和討論起來沒完沒了的世界相隨相伴?! ?mdash;—《旁觀者》 令人耳目一新,回味無窮,心中有異樣的觸動,讓你不由自主地想離開舒服的沙發(fā),踏上旅程,思考生命的意義?! ?mdash;—《驢行天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