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集團發(fā)行有限公司(上海錦繡文章) 作者:周令飛|攝影:周海嬰 頁數:291
Tag標簽:無
前言
回溯到1936年秋末,父親過世后,悲痛的母親健康狀況很不好,于是一位蔡姓阿姨建議母親去杭州異地休養(yǎng),她認為至少有助于減輕失去親人的哀傷。母親自然不能丟下方才8歲的我,讓我隨去做“跟屁蟲”。蔡阿姨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機.不時地拍些風景。很快她看出我對相機的好奇,經不起我左纏右磨,允許我按了幾次快門。這一年算是我攝影的開端,第一次拍照片,留下幾幀如“漁夫撒網”之類的處女照。由于蔡阿姨是做黨的地下工作,當時既沒有留下底片,更沒有留下她和我們一起的合照。憑記憶,那只照相機是德國蔡司廠的康太時C0ntax,大概是Carl Zeiss Tesser 50mm.F/3.5鏡頭。 自此以后,我總有拿著相機拍照的渴望,這樣走了大半輩子,拍過的底片竟有數萬張。我忽然想到一件事,當年北京魯迅博物館曾有計劃,在母親身體稍好的時候請她辨認一些經年久存的時代老照片,搞清楚其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母親最終去世,成為永久的遺憾。在我邁向80歲的時候,我用了整整一年時間整理過去的所有底片,相信它們還有歷史和人文價值.整理的結果便產生了這本攝影集。再靜下心來,不顧溽暑難耐,把一些自認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整理成文,也算是一個“準專業(yè)”老攝影愛好者的完美心愿。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照相機、底片價格的昂貴是今日無法想象的。1943年有一天,母親比較富裕的朋友借給我一只小方木匣鏡箱,由此我正式開始學習攝影了。記得那只鏡箱用620底片‘拍攝,簡單的二片“新月”鏡頭,提拉式兩擋鐵片光圈,快門一擋,孔徑相當于f16和f22,約是1/30秒,只能在明亮日光下拍照。它還有一“常開”擋,使用時以秒為計,需要憑經驗手控。底片感光度常規(guī)是25度(又稱16定),50、100度價格貴.屬于中速及快片。弱光下假如能有100度快片用,是難能可貴的幸福。
內容概要
魯迅之子周海嬰先生用了整整一年時間整理過去的所有底片,還原了這些相片的歷史和人文價值,集成這本《鏡匣人間》攝影集。 著名攝影評論家劉鐵生表示,《鏡匣人間》將周海嬰的攝影人生與攝影作品從封塵的記憶中開啟,一段寫實的歷史展現在眼前。他用相機記錄了他所經歷的人生,留下了一段遠離我們年代的記憶,具有社會的、人文的、歷史的研究意義,這些珍貴的圖像所體現的敏感與活力,以一種極強的沖擊力令人驚訝。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多數攝影家的作品都為觀賞鏡花水月的金屬畫框,罩上一層唯美主義的色彩。周海嬰卻不同,他的視覺方式和作品,把攝影與社會密切起來,具有紀實攝影的品質。周海嬰的鏡頭總是直面受壓迫的底層人,貼近當時的真實生活,他對被攝者不是居高臨下的獵奇,而是情感上的走近,表達他們真實、形象的生存狀態(tài)。
作者簡介
周令飛,魯迅青少年文學獎組委會主席現任上海魯迅文化發(fā)展中心主任委員、中國魯迅論壇組委會主席、日本勝山城博物館顧問、中國臺灣大陸節(jié)目推廣總監(jiān)、紹興旅港同鄉(xiāng)會常務顧問等,策劃、主編并出版《魯迅家庭大相簿》《魯迅是誰》《鏡匣人間——周海嬰80攝影集》《魯迅的藝術世界》等書籍。
書籍目錄
鏡匣人間——自序(周海嬰)攝影1943~1949攝影1950~1965攝影1966~1978攝影1979~2008攝影(彩色)1954~2008作者簡介主編簡介給父親八十歲的生日禮物——主編獻辭(周令飛)眾說《鏡匣人間》——評論精選出版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