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脈千里大運河

出版時間:2009-2  出版社:黃山書社  作者:桑希臣  頁數(shù):22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碧波千里福澤沃土萬頃,托中華巨龍翔九天,南糧北運何俱山高路遠,看華夏神州休戚與共。優(yōu)美文字書寫歷史,從春秋到清代,兩千年運河史刻畫祖先智慧,精美圖片展現(xiàn)風光,從北京到杭州,座座濱水名城彰顯別祥風姿。

作者簡介

桑希臣,男,畢業(yè)于東北師大中文系。曾從事教學、教育管理及大型國企的宣傳工作,二十余年筆耕不輟。代表作用《正說明朝十八臣》(陜西人民出版社)、《歷史在女人面前拐彎》(金城出版社)、《盛裝下的蒼涼》(陜西人民出版社)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龍首溝通京津冀 鑄逭歷史名城  第一節(jié) 雕欄玉砌今猶在 往事如煙  第二節(jié) 畿南花月無雙地 薊北繁華第一城  第三節(jié) 美景共美食齊名 曲藝乘東風迎輝第二章 避河開辟新天地 鐵獅泵鎮(zhèn)滄刪城  第一節(jié) 天地由此開 繁華乘波來  第三節(jié) 六帝宰輔運 功過身后評  第三節(jié) 鐵獅鎮(zhèn)長水 金棗譽全球  第四節(jié) 雜技冠世界 武術(shù)揚國威第三章 九這天衙京門 山東明珠笑蒼窯  第一節(jié) 德城興旺緣河在 碧濤漣漪譽明珠  第二節(jié) 大禹仲舒恩德頌 蘇祿王靈藉此存  第三節(jié) 沃土沛水生才俊 才子二人刺邊城  第四節(jié) “安史”戰(zhàn)火顯金鳳 “靖難”烈焰躍真龍第四章 臨清聊聊避河 古樹綻新率  第一節(jié) 滄海桑田話臨清 京師基石  第二節(jié) 璀璨文化道臨清 出詩入畫  第三節(jié) 聊魯西明珠聊城歲月悠悠  第四節(jié) 數(shù)聊城風物 人杰地靈第五章 文宗師道吟白發(fā) 運河詩發(fā)青春  第一節(jié) 歷史悠 久運河促興  第二節(jié) 尋古探幽 太白遺風  第三節(jié) 文宗師道 名貫古今  第四節(jié) 繼孔揚儒 亞圣留芳第六章 楚河漢界紛爭地 今朝更好看  第一節(jié) 九州風煙連三月 悠悠六千載  第二節(jié) 高祖斬蛇歌大風 漢族稱謂肇始  第三節(jié) 燕子樓上吊盼盼 快哉亭中稱快第七章 襟吳帶楚控中流 壯而東南第一州   第一節(jié) 千古邗溝自此始  笑著滄海桑田  第二節(jié) 漕運繁盛明清時 徽商興衰兩重天  第三節(jié) 文通塔觀文城 鎮(zhèn)淮樓鎮(zhèn)淮水第八章 千里運河第一城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第一節(jié) 三起三落三千載 往事哪堪回首  第二節(jié) 道盡廣陵千般景 古樹又逢春  第三節(jié) 千古一帝話功罪 船使八面風  第四節(jié) 西辭黃鶴下?lián)P州 騷人墨客情第九章 千古重鎮(zhèn)連四水 萬里江冊第一奇   第一節(jié) 江南運河自此始 三千年豪情依舊  第二節(jié) 烽火狼煙燃京口 盡舒烈士情  第三節(jié) 詩畫科文皆至此 白蛇一怒漫金山  第四節(jié)江 南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第十章 姑蘇城外運河水 何嘆愁宇到客船  第一節(jié) 綠浪東西南北水 道不盡運河情  第二節(jié) 吳門四家千古秀 一曲評彈舒柔情  第三節(jié) 胥門曾懸伍侯眼 寒山寺聽楓橋夜  第四節(jié) 蘇州園林甲天下 一步一景喚真情第十一章 千里運河于此止 不是汴州有勝汴州  第一節(jié) 運河西湖同舟濟 武林興衰值此生  第二節(jié) 因有運河龍脈在 西湖歌舞無時休  第三節(jié) 且把西湖比西子 燕語鶯聲總關(guān)情  第四節(jié) 靈隱寺前話寺塔 飛來峰下數(shù)青峰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龍首溝通京津冀 鑄逭歷史名城悠悠華夏數(shù)千年,經(jīng)歷了幾次大的分裂與統(tǒng)一。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楊堅方重新統(tǒng)一了中原,定都長安(今陜西西安)。仁壽四年(604年),文帝崩逝。其次子楊廣繼位為帝,是為隋煬帝,次年改年號為大業(yè)。煬帝此人,后世對其毀譽參半。詆毀者,無外乎其暴政及驕奢淫逸;享譽者,則是其在位期間所開鑿的京杭大運河,為后世中國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尤其是由北京至臨清的永濟渠,更鑄就了一代帝都的無限榮光。然而歷史上永濟渠的開鑿背景卻飽徑著戰(zhàn)火的硝煙。早在西晉時期,朝鮮半島上的高麗國(古時朝鮮半島分為高麗、百濟、新羅三國)趁中國內(nèi)亂之機侵占了我國遼東地區(qū)。以一統(tǒng)中華為愿的隋朝自然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土地為番邦所據(jù)。文帝楊堅在位之時,為使中國在多年戰(zhàn)亂中恢復過來,并沒有對高麗采取軍事行動。雄心勃勃的楊廣繼位后,無法對此坐視,再加上經(jīng)過了近20年的“開皇之治”,中國的經(jīng)濟已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煬帝便開始了收復遼東、吞并高麗的軍事準備。當時國家的政治中心位于洛陽,經(jīng)濟中心地處江南,而攻打高麗卻需要從北方的涿郡(今北京)出兵。這對于輸糧運兵來說,交通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為此,隋煬帝于大業(yè)四年下詔,“發(fā)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傳》)。這段運河的開鑿其實是在東漢末期曹操所開的白溝等河道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出于“遏淇水人白溝,以通糧道”的目的,白溝于東漢建安九年(204年)建成。建安十一年(206年),官渡之戰(zhàn)后的曹操為了追殲袁紹勢力,在白溝的基礎(chǔ)上,再開平虜、泉州二渠,這樣,三條河道貫通,北至天津附近,南逼鄴城(今河北大名東北)之畿。白溝、平虜渠與泉州渠三河相接,首次形成了華北地區(qū)縱貫南北的航路。為謀霸業(yè),曹操圍繞其地鄴城,又先后開鑿了新河運渠、利漕渠、自馬渠及魯口渠,由洛陽為始,北至天津附近,東臨白溝、平虜渠與泉州渠,使之成為舊三渠的輔佐河道。至此,鄴城成為“平原千里,運漕四通”的戰(zhàn)略要地和經(jīng)濟都會。此后,歷經(jīng)晉、十六國迄南北朝的300多年,鄴城為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所占據(jù),但仍對曹魏運河加以利用。北魏、北齊等還都設(shè)有水官進行管理。后趙石虎還曾建造“萬斛船”。東魏高歡改建鄴城為鄴南城,城內(nèi)“分流四瀆為海,匯為大池,又日大海,每池中通船行處二十五里,中有龍舟六艘,又有鯨魚、青龍、鶿首、飛隼、赤鳥等舟”。新渠道與曹操舊渠相比,有兩個重大改進。一是沁水源遠流長,淇水無法與之相比,因此,新渠的水源遠比舊渠豐沛。這是新渠航道遠比舊渠通暢的基本因素。二是舊渠在白溝、黃河之間筑有枋堰,由溝人河或由河入溝,舟船都必須盤壩或換船,這就大大降低了通航能力;永濟渠共長900余公里,新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表明渠口建有分水工程,舟楫可以直接出入河渠,無須換船或盤壩,這就大大提高了通航能力。有了此段運河,隋煬帝前后共計三伐高麗。雖然出于各種原因而相繼失敗,但也因此而挫傷了高麗國的軍力,為日后唐朝成功地收復遼東,使高麗臣服打下了基礎(chǔ)。雖然隋代之后的永濟渠為唐王朝的鼎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到了宋、金之際,因黃河決口、下游“奪淮人?!保约芭c之相接的通濟渠的湮涸斷流,永濟渠也因之變得殘破不堪。靖康年間,金人南下,汴京被圍,運河“堤岸失防,汴流久絕”,“塞久不合,干涸月余”。其后,金與南宋中分南北,隋唐運河已被腰斬。乾道年間,南宋使臣北上時所見運河,“河益堙塞,幾與岸平,車馬皆在其中,亦有作屋其上”,所以,后來定都北京的元朝輸運漕糧走的是一條繞遠道的水陸聯(lián)運路線。這就是漕船進入清江,即“奪淮人?!钡慕唤Y(jié)點后,就逆改道后的黃河(原淮河阿道)西行,至江蘇宿遷、徐州,而后繼續(xù)西進,達“中灤旱站”。再陸運180里到(今河南汲縣東北淇河與衛(wèi)河交結(jié)處),進入御河(今衛(wèi)河,最后接運至大都。由于迂回曲折,水陸轉(zhuǎn)運不便,于是,統(tǒng)治者就尋求南北徑直的運河線路。至元十二年(1275年),考察江淮至大都河道狀況的科學家郭守敬認為,“宋、金以來汶、泗相通河道,可以通漕”。因此,在試行多渠道運輸?shù)耐瑫r,便著手開挖山東西部新漕渠、取直南北大運河的工程。這樣一來,隋代所開通的永濟渠,實際上改道人了會通河。永濟渠也好,會通河也罷。它們帶給中國的,是縱越南北的一條水上交通大動脈。運河沿岸的天津、北京之盛已自不待言,其所流經(jīng)的聊城、臨清,亦成了魯西大地上兩顆璀璨的明珠!第一節(jié) 雕欄玉砌今猶在往。往事如煙北京是諸多王朝的都城,也就是中華巨龍的龍首。由于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并不算優(yōu)越,所需要的大批給養(yǎng)都要從南方運送而來。在中國古代,運輸成本低、速度快的交通方式,莫過于水運了。所以有人說,北京是“漂來”的城市。天津是京畿之地,擔負著保衛(wèi)京城安全、向北京輸送物資的重任。古時兩城間最便捷的聯(lián)系方式也是水路??梢哉f,古時北京的存在,就依賴于這條曾奔涌了千余年的大運河。自古以來,北京便是苦水之地,然而人們卻說北京是“漂來”的城市。北京自從被定為都城的那一天起,除泥土外,幾乎所有建筑物:木材、磚瓦、石料等等莫不是靠大運河而來;供養(yǎng)維系京城生命的糧食、日用品也概莫能外。北京號稱六朝古都,實際上,若從春秋戰(zhàn)國時燕國定都于此算起,又豈止六朝?因此北京稱得上是一座絕對意義上的歷史名城。在這座歷史名城中,文物、古跡自然是數(shù)不勝數(shù),然而,與大運河相關(guān)并且可以憑吊的古跡卻寥寥無幾。通往甕山泊的歇腳處萬壽寺便是其中之一。甕山泊是郭守敬引白浮泉水開通運河的第一個蓄水池。元代時,忽必烈將其辟為皇家游樂園;明代時,改甕山泊為西湖,是有“西湖十景”之譽;清乾隆時,改稱甕山為萬壽山,西湖改稱昆明湖,并大興土木,成為京師著名的“三山五園之一”,這就是后來的頤和園。自元代起,各朝皇帝、后妃均把這里當做避暑、游玩的勝地。然而,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從紫禁城到這里,路途實在不近,因此,明代時,在通往頤和園的途中,便修筑了供帝妃們歇腳的地方一萬壽寺。萬壽寺,位于今京市區(qū)西北部海淀區(qū)西三環(huán)北路東側(cè),南長河北岸。于萬歷五年(1577年)創(chuàng)建,后乾隆十六年(1751年)及二十六年(1761年)兩次大修,光緒年間也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修葺。其中有皇帝、太后駐蹕的行殿。行殿之后兩側(cè)有爬山游廊,通過小亭到后樓。相傳,清末慈禧太后曾于此梳妝,故稱“梳妝樓”。與大運河有關(guān)的另一處古跡是后門橋。后門橋原稱萬寧橋,位于北京的中軸線上,在地安門以北、鼓樓以南的位置。由于與前門南北相對,京城百姓俗稱地安門為后門,因而此橋也叫后門橋。后門橋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初建時為木橋,后改為單孔石橋。元朝政府在北京建都城大都后,為解決漕運,在郭守敬的指揮下,引昌平白浮泉水人城,并開鑿了通惠河,由南方沿大運河北上的漕運船只,經(jīng)通惠河可直接駛?cè)氪蠖汲莾?nèi)的積水潭。而后門橋是積水潭的入口,并且設(shè)有閘口,漕船要進入積水潭,必須從橋下經(jīng)過。今日北京的積水潭、什剎海的后海、前海一帶,為遼金以來燕都城北的巨大水泊,舊名海子。自元代增辟水源之后,水域面積擴大,蓄水量逐漸增加。后門橋能受容積水潭的水,并使之從一段迂回曲折的河道中流過,而橋下的水閘則按時提放,以過舟止水,保證南來的糧船通行無阻。因此后門橋在當時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交通便利,又毗鄰皇城,加之景色不遜江南,故當時后門橋附近商肆林立,畫舫云集,絲竹悅耳,酒香醉人,好一派繁華景象。后門橋在元大都的建筑設(shè)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北京漕運歷史的見證。隨著時間的流逝,京城的水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后門橋一帶失去了盛時的喧囂,漸漸地被人遺忘了。至上個世紀末,后門橋橋身下半部已埋于地下,僅露出橋兩側(cè)的石欄板,但也毀壞嚴重。在2000年,北京市政府對后門橋進行了整治修繕,毀壞的橋欄桿按舊樣做了修整,橋洞下和河岸邊的水獸也被原地保留,并且疏通了河道,美化了周邊環(huán)境。清理修繕后的后門橋恢復了清新明麗的面貌,裝點了風景秀美的什剎海湖畔。楊柳輕拂,古橋依舊,成為中外游人和周邊百姓參觀、游覽、休閑、納涼的極好去處。除后門橋外,還有一座橋值得一提,這便是銀錠橋。

編輯推薦

看運河上下水殿龍舟千帆爭競,品大江南北才子佳侶風土人情,讀歷史,游運河,一書在手,閱覽兩千年,暢游數(shù)十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龍脈千里大運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其實呢,書里的很多東西都是我們知道的,但是書把這些東西串聯(lián)起來了書里的脈絡(luò)是根據(jù)運河的走勢,介紹途中的城市變遷,看了絕對有益當然這個時代,看書都是有目的,那就另說了不是不想給高分,主要是覺得沒人會傻乎乎的看這書因為這個時代的人有點在精神上被閹割的感覺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