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張笑箏、 金開誠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1-05出版) 作者:張笑箏 著 頁數(shù):135
前言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融合的產(chǎn)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是社會的歷史沉積。當今世界,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本民族的文化。我們只有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才能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意識。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一個民族的存在依賴文化,文化的解體就是一個民族的消亡。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廣大民眾對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繼承并傳播給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一代,是我們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套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nèi)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yǎng)的大型知識讀本。該書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fā)展,注入了時代精神。書中優(yōu)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書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也堅信我們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早日實現(xiàn)偉大復興!
內(nèi)容概要
“中國古代科技史話”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fā)展,注入了時代精神。書中優(yōu)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書籍目錄
一、寶帶橋的歷史二、精湛杰出的技術成就三、有關寶帶橋的詩詞與傳奇四、寶帶橋之謎五、從寶帶橋到蘇州古橋
章節(jié)摘錄
寶帶橋,始建于唐代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相傳是唐代蘇州刺史王仲舒捐獻寶帶資助修建,人們?yōu)榧o念王仲舒捐帶建橋的義舉,故取名為寶帶橋。遠遠望去,長橋像一條玲瓏秀美的玉帶,浮于碧波之上。此橋歷代屢經(jīng)興廢,唐元和年間建成后維持了四百多年,宋、元、明、清又曾五次重建或重修?,F(xiàn)在我們看到的寶帶橋是明代正統(tǒng)十一年重建的。這座沾惹了千年風雨的石橋,往往令游人唏噓不已。 (一)從京杭大運河說起 寶帶橋位于蘇州城東南約六里,距蘇州薊門僅三里,橫臥在運河與澹臺湖間的玳玳河上,這里是貫通江浙兩省的陸路古道,又是渲泄太湖之水出海的重要津梁滋口。陸路銜接蘇嘉古道,水上則是連接運河與吳淞江的隘口,橋址為古代貫穿江浙的交通要道。寶帶橋的修建,同古時漕運的發(fā)展有直接的聯(lián)系。 江浙一帶,自古為魚米之鄉(xiāng),歷代帝王無不以此作為征斂財賦的重地。隋大業(yè)六年(610年),隋煬帝開鑿江南大運河,開辟水路,將大量江浙的糧食和珍寶運往京都。到唐代,漕運已空前繁忙,每年從東南運往京師的漕運糧食不下四十萬斛,大批糧食經(jīng)由大運河千里迢迢運往北方。 從蘇州到嘉興的一段運河,系南北方向,載滿“皇糧”的漕船,秋冬季節(jié)要頂著西北風行進,不背纖是很困難的。然而,纖道在澹臺湖與運河交接處,卻有個寬約三四百米的缺口,需填土作堤,“以為換舟之路”??墒?,_旦“填土作堤”也就切斷了諸湖經(jīng)吳淞江人海的通路,且路堤又會被洶涌湍急的湖水沖垮,以橋代堤成為燃眉之急。 而當時京杭大運河和澹臺湖之間的玳玳河,地處要沖,肩負南北通衢,“自澹臺諸湖而來眾水”經(jīng)運河“并人淞江”。唐代元和年間,朝廷一方面加強了運河兩邊的衛(wèi)戍,另—方面又廣修纖道。而澹臺湖口有三百多米的湖面,纖道被阻斷,漕船至此困難重重。為了方便拉纖引船,又不切斷太湖水人海的通道,并考慮到船只的通行,便在玳玳河上設計建造了這樣一座獨具個性的石拱橋。 (二)寶帶橋名字的由來 寶帶橋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元和十四年完工,歷時四年。當時的蘇州刺史王仲舒,為保證漕運的順利暢通,決計下令廣駁纖道,建橋湖上,并且變賣自己的玉質(zhì)寶帶,籌建此橋。當?shù)厥考澤顬楦袆樱娂娊饽揖栀洠d工建橋。橋為“挽道”,一反江南常規(guī),不取“垂虹架空”之石拱型,而是設計為“寶帶臥波”之長堤型橋。為使湖水通暢,于是采用多孔、狹墩結構。為紀念王仲舒捐帶建橋的義舉,當?shù)厝嗣駥⒋藰蛎麨閷殠?,寶帶橋之名由此而來? 王仲舒(762—823年),山西太原人。唐朝文學家。少好學,工詩文。歷任蘇州刺史、洪州刺史、中書舍人等。元和年間(806—820年),在南昌獎勵文學,文風盛開。還邀請當時擔任袁州刺史的韓愈來到南昌,對南昌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作有《滕王閣記》和《鐘陵送別》等。流傳下來的詩有《寄李十員外》:“百丈懸泉舊臥龍,欲將肝膽佐時雍。唯愁又人煙霞去,知在廬峰第幾重?!蓖踔偈嫔茣ǎ瑖L書唐光福寺塔題名:《唐書本傳》及《金石略》。此外,王仲舒還是滕王閣的建設者。 盡管南昌是王仲舒人生歷程中最重要的一站,但真正讓他名垂千古的卻是用玉帶換來的寶帶橋。王仲舒治蘇期間“變屋瓦,絕火災,賦調(diào)常與民為期,不擾自辦”,深得百姓愛戴。鑒于當時的漕運狀況,他立志要在古運河之側建造一座長橋,但是在運河上造一座長橋需要巨額費用,一時又難以籌措,于是便有了變賣玉帶的舉措。 我國歷史上不乏因人而得名的建筑景觀。如蘇堤、白堤等。這些因一己之舉造就了千古名勝的封建士大夫,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實踐了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信條。也是教育后世為官者,“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絕佳歷史教材。 此外,民間還有一說,即因橋似寶帶浮于水上而得名。由于寶帶橋特殊的長度和形制,這個特點是顯而易見的。 (三)寶帶橋的榮衰興廢 寶帶橋自建成至今已有1160多年了,在漫長的歲月中,它飽經(jīng)滄桑,受盡了磨難。據(jù)資料記載,寶帶橋曾因毀壞而7次重修。其中,既有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原因,也有維修不善等人為原因。 自唐代元和十四年建成后,寶帶橋在宋代、明代、清代都又曾重建。唐代的寶帶橋經(jīng)四百多年后,到南宋紹定五年(1232年)才重建。爾后,又屢損屢建,曾搭木橋以渡,“每有覆溺之患”。到了元代,僧人善住經(jīng)過此橋,曾賦詩頌橋:“借得他山石,還將石作梁。直從堤上去。橫跨水中央。白鷺下秋色,蒼龍浮夕陽。濤聲當夜起,并人榜歌長?!痹娭械摹吧n龍”“石作梁”之句,都說明當時的寶帶橋已是一座長長的石拱橋了。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年),重建工作又由工部右侍郎巡撫周忱與當?shù)刂靹僦鞒帧Uy(tǒng)十一年(1446年)興工,當年冬十一月落成,歷經(jīng)四年而重建寶帶橋,橋“長千三百二十尺,洞其下凡五十有三,高其中之三,以通巨艦”。建成五十三孔石拱橋,基本上已是今橋的體制與規(guī)模了??滴蹙拍?1670年)寶帶橋被大水沖毀,康熙十二年又被修復。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林則徐主持修理,時費“工料銀六千六百七十兩有奇”。清咸豐年間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由于英帝國主義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壞,毀損相當嚴重。據(jù)倦圃野老的《庚癸紀略》記載,1863年8月19日為了通汽船,捉民夫拆去寶帶橋兩孔,接著連續(xù)坍塌了二十五孔,壓死兵勇五人。“咸豐十年(1860年)毀三孔”(又一說為同治二年,即1863年),清咸豐十年(1860年)9月29日,洋槍隊頭子戈登為了使他的座船“飛而復來”號駛過寶帶橋鎮(zhèn)壓橋西的太平天國起義軍,競悍然毀去橋之大孔,致使寶帶橋連續(xù)倒塌了26孔。戈登在寄回英國的信中稱,這條汽船就是這個英國殖民主義者乘坐著去指揮洋槍隊攻襲太平軍的“飛而復來”號輪船,信中還說:“橋崩塌時發(fā)出震人的響聲,我的小船險些被碎片擊沉……這橋的崩塌恐怕應歸咎于我,因為我曾拆去它的一個拱洞讓汽船駛入太湖,這橋的拱洞是一個重疊在另一個上面,拆去一個拱洞,自然其余的便隨之倒塌了?!鼻逋问荒?1872),寶帶橋再次重建。P3-17
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科技史話”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nèi)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yǎng)的大型知識讀本。 張笑箏創(chuàng)作的《寶帶橋》是其中一冊,介紹了寶帶橋的故事。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