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者

出版時間:2011-10-1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作者:[日] 折原一  頁數(shù):394  字數(shù):348000  譯者:徐辰  
Tag標簽:無  

前言

這兒就是位于琦玉縣東北部的久喜市了。八月上旬的一個早晨,我就身處這座小城市的西郊,站在一個殺人兇犯的宅第前。犯人被逮捕后,警方的搜查人員曾大舉破門而入,而如今這一切卻都像沒發(fā)生過一樣,周圍的樹上只聽得到小鳥清嗓子的聲響。    警方拍屁股走人后,房子立即就被空置了。屋主不在的這段時間,幾周前還擠滿了取證人員的庭院也是雜草瘋長無人理睬。昔日裝點花壇的倒霉花兒們也被雜草擠得幾近窒息,似乎已經(jīng)做好了和整座宅第共赴黃泉的準備。    人去樓空的二層住宅蒙著一層黑褐色的塵埃。正門上貼著一張紙條,上面用黑墨涂著“這里是少年A的家,切勿進入!”——這肯定是附近居民為了泄憤而貼上去的。寫紙條的人大概覺得自己還挺黑色幽默,不過那上面散發(fā)出來的,也就只有昭然若揭的惡意和虛妄稀薄的“正義感”了。    二樓的玻璃窗已被人打破了。明明沒有風,鑲著白色蕾絲的窗簾卻在搖曳。    正門的鎖也被砸開,盡管用繩子匆忙系了起來,但這應急措施說到底也只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實際上,繩子也被人用銳利的刀子割斷,門略微開了一條縫。我好像被勾住魂了似的走了進去。    詭異的寂靜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不經(jīng)意間,這起事件中主角那鮮活的面孔又浮現(xiàn)在我腦海中。在這位主角落入法網(wǎng)之前,我曾與其多次接觸,言談間還互相談起對事件的看法。因其對這起事件有無比的熱情,我萬萬沒有想到這個人竟然會是罪犯。    我不由得捂住了耳朵——事件的主角和配角、事件中的生者和死者仿佛都圍了上來向我傾述。一閉上眼睛,事件中的那些人便栩栩如生地躍入眼簾。明明身處在潮濕粘稠的熱氣之中,我卻不由得毛骨悚然。    也正是在此時,我覺得自己必須記錄下這起事件,并將其詳情公諸干眾。    這是一起真實的連環(huán)失蹤事件,案發(fā)于去年秋季,到今年才得以告破。某些部分參考了非常寶貴的機密資料。在本書的執(zhí)筆過程中,我曾多次采訪過警方人士、精神科醫(yī)生、被告辯護人、被害人親屬、此外還有罪犯本人。    我也有幸接觸到諸如庭審記錄、警方報告書、罪犯的供狀、研究者的學術(shù)報告以及罪犯的談話錄音磁帶等珍貴資料,而這些資料一般是絕不會被當眾披露的。根據(jù)這些資料,我逐步構(gòu)建出罪犯的真面目,并嘗試據(jù)此再現(xiàn)事件的全過程。    本書所描寫的人物、事件、地點均根據(jù)事實再現(xiàn),我努力將想象的成分抑制在最低的程度。    最后,我想借此向以下人士致以誠摯的謝意,他們是:少年A、神崎弓子、田島敏夫、大久保亞美、小河原耕司、須賀川邦彥、多田育夫。此外,還要向那些希望匿名的人士和在書中出現(xiàn)過真名的人士一并致謝,感謝你們?yōu)榱宋业膶懽鞫鵁o私提供的寶貴信息。    失蹤者(過去=15年前)    齊藤幸江——初中學生。十五歲。    藤川照子——女白領(lǐng)。二十九歲。    大瀧安代——家庭主婦。三十二歲。    失蹤者(現(xiàn)在)    北浞香織——女白領(lǐng)。二十八歲。    酒卷佳代子——女白領(lǐng)。二十歲。    多田由香里——短期大學學生。十九歲。

內(nèi)容概要

  一宗延續(xù)15年的女人連環(huán)失蹤案,15年間6個女人失蹤。15年前猶大殺戮夜歸的無辜女人,15年后猶大之子少年A再度歸來,女人們在星期一失蹤。
  故事圍繞究竟誰是猶大之子展開,進而揭開15年前的舊案,揭秘誰才是真正的猶大,誰又是真正的猶大之子。
  真相揭開,折原一式結(jié)局,令人產(chǎn)生難以形容的驚愕感。

作者簡介

  折原一,敘述性詭計之王,日本推理作家協(xié)會大獎獲得者,江湖人稱“魔力折原”。
  日本小說家、推理作家、日本推理作家協(xié)會現(xiàn)會員。
  1988年,以處女作《五具棺木》(后改名《七具棺木》)開始作家生涯。
  1995年,以《沉默的教室》獲得第48屆日本推理作家協(xié)會獎。
  他是日本推理界善于運用“敘述性詭計”的代表作家,有“敘述性詭計之王”的美譽。代表作品《失蹤者》《冤罪者》《異人館》等。
  他是日本推理文壇最具代表性的“敘述性詭計”大師。其作品幽默巧妙,在字里行間與讀者展開智斗,總能讓對方落入其文字陷阱之中,人稱“魔力折原”,又有“敘述性詭計之王”的美譽。

書籍目錄

序章
第一部 A的犯罪
 一 猶大
  女人們在星期一不知去向——
 二 逮捕
  罪犯心中的黑暗,比現(xiàn)實中的黑暗要深邃得多。
第二部 A的蹤跡
 一 容疑者
  少年A。十五歲。無名無姓的A。
 二 浮上
  一星期之內(nèi),就讓你尸骨無存!
 三 猶大之子
  少年A就算燒成灰也還是少年A。
尾聲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1——(父親的來信)當知道自己的子女犯下了殺人罪過之時,世間為人父母者會作何反應呢。打個比方吧,漫不經(jīng)心地收看電視新聞時突然在畫面上看到自家兒子的照片、從而得知事實的時候,亦或是長久不歸家的兒子突然跑回來告訴你“其實我剛殺了個人”的時候,再或者警察登堂入室劈頭就是一句“府上的公子殺人了”……盡管事發(fā)的情況不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差不多所有的父母遇到這種晴天霹靂都會被駭?shù)谜f不出話來了吧。接下來大概就是這句了:“這肯定是哪里搞錯了。我們家的孩子絕不會做那種事兒?!本臀冶救藖碚f,過去也是希望自己能先冒出這個念頭來的。但當我偶然看到多年未見的你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附近的時候,馬上就明白你都干了些什么,正如我之前所想的那樣、你果然下手了??杀氖?,竄入我腦海之中的并不是“晴天霹靂”,而是“果然如此啊”。我是看著你長大的父親,你騙不過我的眼睛。這是直覺,不,也許是我身上流淌的血告訴我的。如果你也身為人父,那么你是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了個殺人犯呢、還是愿意看到他被人殺害?對于家長來說這是個殘酷的選擇,但我想大多數(shù)的父母一定是寧愿自己的孩子被人殺掉、也不愿看到他們成為殺人犯吧。為什么呢?因為若是孩子犯了人命,自己就會被冷眼相待,社會地位也肯定難保。相反,如果孩子成了被害人呢?盡管父母會永遠失去愛子,但相對地,也能賺取到世間的同情吧。但我卻寧愿自己的孩子是殺人犯。因為若是兒子被人殺掉,那我豈不是永遠再也沒法見到他了么?要是他殺了人,至少還能保住性命,況且也有希望被判無罪。而且若能證明他下手時只是一時喪失心智,就有可能無罪開釋吧。報紙之類的報道幾乎都將你列為重大嫌疑,但爸爸我會竭盡全力為你洗刷罪名。即便判你無罪的可能性還不到百分之一,我也會全力以赴,這不正是為人父母者該做的事情嗎?昨天有一個紀實作家來訪。那人突然闖來,沒寫信預約,事先連個電話都不打。真是太沒有禮貌了,你說是吧?他肯定是事先在哪兒打埋伏,就等我回家來呢。那應該是剛過七點吧。剛關(guān)上門打算一個人晚上小酌一下,門鈴就響了。開門一看,外面站著個三十歲上下、西裝革履的男人。開頭我還以為是推銷員,事實證明我猜錯了?!拔蚁牒湍務劻罾傻氖虑椤!睆堊炀褪沁@句。我已經(jīng)被折騰夠了,無論肉體還是精神上都已是千瘡百孔、疲憊不堪。除了要回答警察的詢問和聯(lián)系律師,因為馬上就要搬家,也得抽空收拾。諸如此類的瑣事,多得我都難以想象。庭審還沒開始、刑責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對被假定成“被你殺害”的被害人那邊,我還沒打算去拜訪和上香。顯然這讓那幫家伙更是怒火中燒,你大概還不知道吧,他們已經(jīng)在嚷嚷“那個殺人犯的父親怎么還不來安慰被害人家屬”了。非難之聲簡直是一邊倒的壓過來,我根本就無從反駁。即便我反駁,也只會被說成是惱羞成怒吧。所以我就決定保持沉默。向公司請了長假后,我有一陣子沒回家,四處漂泊。在此期間我和律師聯(lián)絡(luò)緊密,也時時向警方通告我的所在地。再怎么說,現(xiàn)在也是手機時代了嘛。不管跑到日本的哪個角落,想和人說話的時候隨時都能打。對我來說,能擺脫那些煩人的媒體,就已經(jīng)是謝天謝地了。紀實作家來訪是我回家那天的事兒?!斑稊_過幾次您總是不在家,所以……”那人接著話茬?!罢垎柧烤褂泻钨F干?”他自報了家門,自稱是研究犯罪行為的人士,和我兒子有點交情,因此這事兒他不能坐視不管。由于事件中存在種種疑團,所以他很感興趣,希望我務必賞臉配合,云云?!拔医^不是一時興起才來調(diào)查這事兒的?!辈还芩趺礊樽约恨q解,看他書的普通讀者可不會做此感想吧。他們想要的,無非是興致勃勃地捧著書,拿其他家庭的不幸來解悶吧?!澳埢匕伞!蔽覕嗳凰o他這句。“我兒子是不是兇手,這還沒有蓋棺定論呢。我家不幸的事兒已經(jīng)很夠嗆了,不想再一遍遍地翻出來。就算你跟我兒子再怎么熟,不能談的事情就是不能談。”要是惹惱了這幫耍筆桿子的,不知他們會在書里怎樣亂寫一氣呢,我決定既要斷然拒絕、也得盡量不刺激對方?!扒竽?,讓我一個人安靜一會兒吧?!蔽液瑴I向他鞠躬。只要一想到你還在拘留所那簡陋的單人牢房里,我的眼淚就止不住。在對方看來,我一定是徹底垮掉了吧。他似乎準備好了要挨我一頓臭罵,我的反應一定讓他有些困惑。于是他只得說了句“對不住了,我以后再來拜訪”便一聲不吭地掉頭走了。直到這時我才注意到他身邊還有個女人。這是他的情人,還是秘書呢?不過,這些都是和你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兒。我還會再給你寫信的。如果這能讓你舒心,爸爸會很高興的,因為那樣我自己也能放寬心了吧。在這世界上至少還有一個人是愛你的,要是這能讓你變得精神一些,那我就每天都給你寫信。要是讀信讓你心煩氣躁,那就直接和我說吧,爸爸不會生你氣的。那么今天就此擱筆。2她如果沒趕上從久喜電車站發(fā)車的那輛末班巴士就好了。那個星期一的夜晚,由于大宮車站里發(fā)生了人身傷害事故,能換乘這輛巴士的下行電車晚點了大約二十分鐘。而這件事,從根本上改變了她的命運。電車抵達久喜站時,末班巴士的發(fā)車時間已經(jīng)過了。要打車回家得花上一千二百日元,實在是心有不甘,但要走路回去也得花上四十分鐘??磥硪仓挥写蜍嚮厝チ耍氲竭@里她的心情就變得一團糟,趕緊跑到車站里的洗手間去補了個妝。今天是她的結(jié)婚離職歡送會,身為主賓自然得多喝幾杯,可最后被灌得實在有些多了。饒有興致地重涂了被抹亂的口紅后,她又在通紅的臉蛋上重新?lián)淞藢臃鄣?。如此一來心情總算是平復了些,剛走到西口要下樓梯,她便發(fā)現(xiàn)汽車站上停著輛巴士。原來是因為電車晚點,巴士正在等著晚來的乘客呢。她一邊在樓梯上狂奔,一邊后悔不該優(yōu)哉游哉地補那個破妝。那一天她就該一邊咒罵自己的高跟鞋、一邊看著巴士離去。要真是如此,那倒好了?!暗鹊任?,別走啊!”她的喊聲無力地回蕩在電車站前的交通環(huán)島上。巴士車門已經(jīng)關(guān)上,向空氣中送出噗嗤一聲?!皠e走,幫幫忙啊,等等我!”她揮舞著右手向汽車站跑去。但巴士卻無情地向環(huán)島緩緩駛?cè)ァ!拔?,我說!”她右手揮著提包,在巴士旁邊死命地追趕:“我有定期券,別把我丟下啊?!边@個時候,要是巴士司機察覺到即將降臨在她頭上的命運,就應該丟下她開走才對。但現(xiàn)實卻并非如此。不知是駕駛員從后視鏡中看到了她、還是她的尖叫聲起了作用,巴士一個急剎車停了下來。車里握著吊環(huán)的乘客都以為出了什么事,紛紛探頭向車外張望。車門大開,她嘴里說著“實在抱歉”爬了上來。盡管是末班車,但要想去久喜市旁的菖蒲町,也只有這趟巴士可乘,因此車內(nèi)擁擠不堪。乘客們看到她這副窘相,卻也不敢笑出聲。這擠滿了陌生人的車廂里,一下子冒出了些喜感。雖說“酒壯慫人膽”,但女人一過三十歲,臉皮怎么一下就變得這么厚了呢。她一邊苦笑著,一邊一路攀著的吊環(huán)擠到了車廂中部。她要是個顧及面子的人,又怎么會在已經(jīng)發(fā)動的巴士屁股后面追著跑呢?她應該有點羞恥心才對啊。她雙手抓著吊環(huán),整個人的重量都掛在了上面。雖說自認為酒量還不錯,但剛才追車那一陣瘋跑的結(jié)果,便是潛伏的酒精開始在體內(nèi)翻江倒海了。為了調(diào)整呼吸,她閉上了眼睛,今天那場歡送會的情景便浮現(xiàn)在眼前。能找到對象真的是太好了,總算在奔三之前安全上壘。她先生住在市里,是自己高中時代的同級學生。公司的同事每回看到他的照片都會充滿嫉妒地送出祝福,這讓她有些飄飄然。定在東京都中心知名酒店的結(jié)婚典禮,塞班島上的蜜月?!挥傻眯那槭鏁车亻_始小聲哼歌,那是如今正在走紅的某支女子樂團的曲子。她睜開眼睛,車窗上正映出一位女子幸福的面容。巴士穿過店鋪打烊后一片寂靜的商業(yè)街進入住宅區(qū)。這一帶過去曾是一派田園風光,但十幾年來迅猛的房產(chǎn)熱潮已經(jīng)把這里搞得面目全非了。她住在這片住宅區(qū)的另一頭,在那里還殘留著一點過去田園生活的影子。不知何時起,車里的乘客少了很多,站客也變得稀疏了。她還要乘兩站地,于是便坐進面前的空位稍事休憩。又過了一站,報站磁帶機里響起了“下一站是庚申塚(位于東京都豐島區(qū)西巢鴨)”。她在座位上按了下車鈴(日本的巴士裝置,乘客快到站時可按此鈴,通知司機這站有人下車)。包括她在內(nèi)共有三人從座位上站起身來。其中一位女白領(lǐng)看上去比她年長一些,另一位則是高中生模樣身穿學生制服的少年。她在車里看到過那位女性,對這位少年倒是沒有印象。這么晚才回家,他爸媽難道不擔心嗎?巴士靠站,三位乘客走出了車門。庚申塚旁邊那落滿了灰塵的地藏菩薩石像就立在汽車站前面。脖子上飄蕩著褪了色的紅圍巾,背后則是剛剛麥收的稻田-顏色灰暗,一眼望不到頭。她向坐落在二百米遠處的自宅走去。過了路上的土地廟就是一片小小的住宅區(qū)。另外二位乘客向其他方向漸行漸遠,繼續(xù)走在這昏暗小路上的,就只剩她一個人了。明天還得早起,回家沖個澡就睡吧-她正尋思著這件事,突然就被一陣猛烈的睡衣籠罩了。趕快過了土地廟,早些回家吧。最近到處傳聞星期一有人攔路襲擊,那今天是星期幾來著?她很快就記起今天是星期一!不過我跑得快,應該沒問題的。上初中的時候參加過田徑部,還曾是響當當?shù)亩膛苊麑⒛?。就算被人襲擊,她也有自信甩掉對方。她稍微加大步伐,穿過了土地廟的鳥居(日本神社參拜步道入口的山門)。深秋果然不勝寒,天冷正好也解酒。忽然她感到背后似乎有人。是那個每到星期一就會出現(xiàn)的攔路歹徒?怎么可能呢?她停下腳步轉(zhuǎn)頭望去,有人正從參拜道向她這邊走來。她全身的毛孔猛地收縮,背后不由得冒起一股寒氣。早知道會遇到這種事,還不如打車算了。盡管一千二百日元要泡湯,但總能買得到安全?;艁y之中她正想向前跑,卻被腳下的石頭絆倒在地。哎,要是穿雙低跟鞋就好了。要是這樣就好了,要是那樣就好了……她心里連連叫苦、悔不當初。就在這期間,腳步聲逐漸逼近。她在慌忙之中正要起身,背后卻傳來一個聲音。“哎呀,那不是照子小姐吧?”她聽到過這個聲音,那是一位鄰家的住戶。搞什么,不要嚇我啊。等心頭的恐怖散去,她這才發(fā)覺長襪已在膝蓋處開了個口子。這反而讓她無明業(yè)火直沖頭頂。她站起身,怒氣沖沖地答道:“晚上好。”不過她的滿面怒容潛藏在黑暗之中,對方可是看不到的?!霸谶@種荒郊野外一個人走路可很危險喲。”對方的聲音聽起來簡直像在教訓人,真是多管閑事?!俺酚惺裁床豢梢缘??”她憤憤地答道?!靶⌒鸟偟萌f年船嘛?!保ǎ浚Ψ降氖蛛娡舱赵诹怂哪樕??!拔覜]事兒!”她極其不滿地丟下這句話,拍了拍裙子上的泥污。要不是被對面這位嚇了一跳,長襪也不至于被撕破啊。“那么告辭了?!彼龤鉀_沖的說完便要走,就在此時,腦后便被硬物砸中。起初她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只是用手摸了摸腦袋。一點都不痛,只是后腦勺變得異?;馃?。然后她便毫無預兆地跪倒在參拜道的石子路上。全身的力氣一下子飄散了,她的臉狠狠地砸在石子上。活像是火星探測器送回地球的畫面上,探測器撞上火星大地的那一瞬間。奇妙的是,一點痛覺都沒有,只是身體像火燒一樣的熱。對方在她的頭上壓低聲音咯咯地笑著?!澳憧矗@不是挺危險的嗎?我說你啊,直到今天是星期幾不?”她當然知道答案,但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回答了?!敖裉焓切瞧谝唬麓慰梢浀卯斝呐?。”如果她知道自己的命運,就該錯過那趟末班巴士。就為了省那一千二百塊的出租車錢,這代價,未免也太大了些。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讀者一定會體驗到一種奇妙的失重感。在這里,過去和現(xiàn)在仿佛交織在一起,讓您身處在一個時空扭曲的異度空間。    ——日本書評人  西上心太        對于敘述性詭計的運用,折原一已臻化境,善用“人間蒸發(fā)”這一經(jīng)典主題。包裹著犯罪懸疑小說的外衣,輔以不斷切換的視點、多種多樣的文體、細密無隙的心理刻畫和曖昧不清的文字圖景,《失蹤者》具備了教科書般的推理文學魅力。    ——中國書評人  天蝎小豬        追捕犯人的過程中,答案漸漸顯現(xiàn)。最后是折原一式的結(jié)局。等待讀者的是讓你大驚失色的極具沖擊性的真實,犯人是那個你永遠想不到的人!    ——日本讀者  寺美須

編輯推薦

《失蹤者》編輯推薦:日本推理作家協(xié)會大獎得主;敘述性詭計之王——折原一;首次譯介出版;讀者和作者終極腦力對決;誰是猶大之子?誰是少年A ?女人們被告誡:星期一晚上切不可獨自回家。敘述性詭計,一種獨特的懸念設(shè)置方法。作者以高超的敘事技巧,使讀者不容易看到真相。在閱讀過程中,讀者與作者展開推理分析的腦力對決。最終結(jié)局出乎意料,令讀者產(chǎn)生難以形容的驚愕感和崩壞感。代表作晶:阿加莎·克里斯蒂《羅杰疑案》綾遷行人《推理大師的惡夢》,道尾秀介《向日葵不開的夏天》,殊能將之《剪刀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失蹤者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3條)

 
 

  •   對類型小說來說,劇透是很可怕的,但千萬別以為不去關(guān)注一本書的評論、不聽朋友談論這本書就可以避免劇透,很多時候劇透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就發(fā)生了。《二重身宮》中的人物就提到:“本來300頁的小說,如果讀到200頁問題就解決了的話,那么不管是多么有力的推理,讀者都不會相信那就是真相。如果兩集的電視劇演到一半,犯人就被逮捕的話,那么觀眾一定認為罪犯一定另有其人?!表摂?shù)可以成為劇透,而演員表或者作家的名字對有經(jīng)驗的讀者來說同樣能成為劇透,比如折原一。
      一看到折原一這個名字,可能下意識地就會想起敘述性詭計這個名詞。在閱讀“敘述性詭計之王”的作品之前,想必很多讀者心里都會提防這種詭計。原本作家和讀者處在不公平地位的敘述性詭計,因為折原一的名字,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便可留心細節(jié),以期能找到和作家公平較量的方法。但作家也不會一成不變,在明知讀者變得越來越聰明的情況下,作家本身也應該創(chuàng)新求變,才能跟上讀者的胃口。
      那么,這本《失蹤者》的敘述性技法是否夠高明,而折原一又是朝著什么方向來努力的?故事一開始就描寫年輕女子的失蹤案件,并且說明此類案件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不止一次,都發(fā)生在星期一。然后進一步寫到十五年前也發(fā)生過同樣的連續(xù)失蹤案件。開篇將過去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給讀者帶來巨大信息量的沖擊。當然,光有信息量,若寫得雜亂了,小說同樣是失敗的,尤其是對信息處理非常敏感的敘述性詭計的小說。
      為了收集整理信息,很多作家都會借助小說人物之手,來告訴讀者案件的走向。無論是本格派推理小說還是社會派推理小說,很多時候偵探不僅起到破案的作用,在解謎之前他們也承擔了引導讀者思維的任務。從謎面到謎底的過程并不是轉(zhuǎn)瞬之間的事情,所以在本書中,擔任偵探角色的高嶺隆一郎和助手神崎弓子進行了復雜而漫長的偵察,才能讓讀者清晰地接受了這些信息。
      但偵察的復雜性并不完全依附于這對偵探搭檔。折原一還設(shè)置了幕間休息的環(huán)節(jié),采用父親給兒子寫信的書信體方式,提供給讀者另一方面的信息,但也同時擾亂了讀者固有的思維。此外根據(jù)日本少年法,少年犯的姓名在公開報道中是匿名的,有時稱為少年A。用字母代替人的方式,也是折原一在探討少年犯罪問題之外的收獲。從小說中可以看出,折原一雖然討論了少年犯罪問題,書信體當中也深入介紹了很多親子養(yǎng)育等現(xiàn)實問題,但這些只是為了讓敘述性詭計更加多姿多彩的一道輔料,折原一設(shè)置這些煙幕彈的原因,還是為了不讓讀者在字里行間那么快發(fā)現(xiàn)他埋下的伏筆。
      也許在寫過很多敘述性詭計的小說,在和讀者相互較量多年之后,折原一真的在追求敘述性詭計的技術(shù)手段上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破碎的敘述,欲言又止的真相,錯位的概念,似乎各種可用的模糊手段,折原一都想在讀者面前施展。他是精于技巧的作家,當然太精于技巧,可能會有損小說本身的整體性,而關(guān)于少年犯罪的討論也因為技巧的因素而無法真正施展。之后也有作家寫過大巧若工的敘述性詭計,或許在技巧方面不如折原一這么精工細作,但更側(cè)重的是小說本身的完整性以及敘述性詭計背后的含義。這兩類作品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優(yōu)劣,但折原一無疑把敘述性詭計的技術(shù)層面發(fā)揮到了極致。

    本文作者為推理評論人:歐陽杼
    ****://book.douban****/review/5139933/
  •   折原一,江戶川亂步的校友,日本“敘述性詭計之王”,以其華麗的文章構(gòu)成技巧,帶給讀者無限錯覺,成就其眾多敘述性詭計代表作。但也正因為折原一在敘述性詭計上太過盛名,讀者在閱讀他的作品之前已有先入為主的印象,關(guān)注點并不是在劇情或者謎題上,而是主動關(guān)注和分析各個可疑人物的歸屬,在這種特別的關(guān)注下,謎底可能會提前被揭開,作者的功力也會受到空前的挑戰(zhàn)。

    《失蹤者》是我比較喜歡的敘述性詭計推理小說,如果作者不是折原一,如果書封上沒有大大的寫著“敘述性軌跡之王”幾個字,可能會帶給我更大的震撼。很多敘述性詭計的小說,作者為了達到迷惑讀者的目的,故意在文章的開頭羅列很多線索,出現(xiàn)很多人物,云山霧罩的演繹一番,才逐漸撥開迷霧,這種寫法會帶給讀者不太好的閱讀體驗,特別是剛開始很難進入劇情。但《失蹤者》卻在開篇便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也許是父親寫給兒子情深意切的長信,也許是少年A不幸的童年,也許是“星期一慣例”的謎團,讓我不忍釋卷,放入全部精力跟隨作者提供的不同視角去審視這個案件,去體驗角色心情。雖然懷疑的對象在變換了一次也很快確定,但整個故事帶給我的體驗還是很美好的。

    《失蹤者》除了軌跡技巧和敘事風格上帶給我驚喜外,其反映的社會現(xiàn)象也值得我深思。在本書中,《少年法》是一個出現(xiàn)頻率較多的字眼,《少年法》對于少年的保護作用有目共睹,但對少年罪案的事前預防和事后跟蹤效用,似乎還值得探討。就像書中少年A的父親說的一樣,在審判前對少年進行一下精神鑒定,判斷下犯罪兒童的心理,如果真的是患有精神疾病,就應該不僅僅是關(guān)押,而是進行積極治療,密切觀察,以防刑期已滿后該類少年回歸社會后繼續(xù)犯案。保護,應該是有條件的保護,負責任的保護,在少年無法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無法對自己行為負責,做出錯事之前,將罪案扼殺在搖籃之中,這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法律吧。

    雖然猜對了兇手,卻猜不對故事的結(jié)局,驚訝、感動、惋惜,是我看完整本書的感觸,其實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如果讓我們重新選擇,也許一切都會改變……
  •   《失蹤者》根據(jù)真實的原形事件出發(fā),在小說中將其改編成一起時間跨度達到15年的女性失蹤案,小說中不斷用“猶大”與“猶大之子”交錯的犯罪描述,用父親給兒子寫信的方式,不斷用敘事性的詭異將整個案件描繪的疑云密布。
    15年前的案件與今日案件的相似度極高,1)少年作案的可能性;受害對象都是女性;2)受害時間都是夜晚。由現(xiàn)今的案件讓人聯(lián)想到15年前的案件,看似無頭案件,卻偏偏與早年的案件相聯(lián)系,早年的懷疑者一一浮出水面,不斷被走訪巡查,可是其間不斷強化讀者自身先入為主的觀念,并且輔以高超的敘事技巧,在閱讀過程中很難判斷出真相。讓讀者在不斷推理和分析中,將案件的真相慢慢浮出。就在讀者以為知曉了結(jié)局的時候,作者卻突然筆鋒一轉(zhuǎn),給出了一個完全意想不到的結(jié)局,令讀者猝不及防。敘述時間跨度長、案情復雜、更又穿插父子間的信件描述、不斷變化的迷團,不得不感嘆作者敘事手法的詭異。兩次少年A 的出現(xiàn),讓你很容易混淆和錯位,究竟這父親的信是對誰的?

    敘事性德詭異最大特色就是利用了敘事中時間的不重疊性,讓讀者讀起來感覺事情都是按照時間發(fā)展的歷程而串聯(lián)進行的,而實際上等你看看完全書后,才知道時間是有前后順序的,當你按照時間軸來排列這些事件的時候,你便發(fā)現(xiàn)了事件不是串聯(lián)發(fā)生的,很多時候是并行進展的,因此,讓你在時間描述的錯覺中感受到其詭異的敘事。
    小說探討了少年犯罪的問題,特別是這些少年-“問題少年”,他們的童年有著并不完美,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遺憾。但是正是因為少年法的保護,因此使得他們在犯罪之后,無法對其做很強硬的手段處理。他們反抗著父母、反抗著社會,家庭問題是他們不斷情緒激化的主因,他們心里的情緒被壓抑,黑暗時刻籠罩著他們,讓他們無法感到生活的快樂,他們也許想找到一條出路,可是過去的一切總像個定時炸彈安放在自己的身邊,使得他們難以自我救贖。當少年一旦被認定為罪犯后,周圍人對他們、以及家庭的攻擊總是不斷上演,也許一種冷漠油然而生,這又如何讓他們完成自我的救贖,也許只能自甘墮落下去,直到生命的盡頭。
  •   敘述性詭計啊!
  •   詭計性敘述確實很強大!
  •   書寫的太好了,懸疑的氣氛,作者的詭計性描述,最后我懷疑過那個人就是少年A,但是作者能銜接的如此順暢,如此自然,真的和你佩服。這本書是今年看到的最精彩的一本書。
  •   果然折原一大師的書很給力~以前買了逃亡者就覺得很好看,現(xiàn)在買了失蹤者才知道原來本本都是精華,贊一個!推薦購買!
  •   很好的安排,從人物到情節(jié)的發(fā)展都是非常有詭計含量的
  •   這種推理方法很吸引人,你不斷在猜測,又不斷推翻自己的猜測。很喜歡對各色人物心理歷程的刻畫,很到位。
  •   與《冤罪者》很類似,但故事結(jié)構(gòu)不太一樣,雖然很厚,但可讀性很好
  •   看到三分之一就知道少年A是誰了 中間都是迷惑你的文字 沒什么意思
  •   當然,此書亦有不足之處,比如個別地方出現(xiàn)別字。但掩卷而思,仍感瑕不掩瑜,相信假以時日,作者的文字一定會臻于完美……
  •   關(guān)于一些場景確實可以深入人心
    第一次看是在晚上睡覺前 看了幾篇 場景竟然在夢中出現(xiàn) 被嚇醒
    目前還沒有看完 建議以后還是在白天看把
    呵呵 作者翻譯的也不錯 詞藻華麗
  •   在書店就瞄上這本書了,嫌重,還要自己抗回家,就忍著**當買了。期待這書給我?guī)黹喿x的快樂~~~~
  •   傳統(tǒng)本格派,結(jié)局總是意料之外的意料之中
  •   不過這個作者有所耳聞。嘗試一下!
  •   書不錯,里面還有一個書簽
  •   收到了,還沒有看,應該不錯。
  •   完美的敘述性詭計
  •   囤了很多書,看不完
  •   經(jīng)典之作。每天看得手不釋卷,非常好。
  •   還在看呢1呵呵
  •   剛開始讀,但很喜歡這種詭異的風格,哈哈
  •   很上癮的一本書。
  •   不得不講本作的敘詭以及紅鯡魚差強人意 但是對于少年犯的探討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   我智商低下,沒猜出兇手是誰
  •   正版的,一直想要看的書
  •   非常好看的書,很過癮。
  •   東野迷,打盡東野所有書
  •   質(zhì)量不錯。但是內(nèi)容沒有預期的好看。大致上猜到了結(jié)局。
  •   折原?,江戶川亂步的校友,日本“敘述性詭計之王”,以其華麗的文章構(gòu)成技巧,帶給讀者無限錯覺,成就其眾多敘述性詭計代表作。但也正因為折原一在敘述性詭計上太過盛名,讀者在閱讀他的作品之前已有先入為主的印象,關(guān)注點并不是在劇情或者謎題上,而是主動關(guān)注和分析各個可疑人物的歸屬,在這種特別的關(guān)注下,謎底可能會提前被揭開,作者的功力也會受到空前的挑戰(zhàn)。

    《失蹤者》是我比較喜歡的敘述性詭計推理小說,如果作者不是折原一,如果書封上沒有大大的寫著“敘述性軌跡之王”幾個字,可能會帶給我更大的震撼。很多敘述性詭計的?說,作者為了達到迷惑讀者的目的,故意在文章的開頭羅列很多線索,出現(xiàn)很多人物,云山霧罩的演繹一番,才逐漸撥開迷霧,這種寫法會帶給讀者不太好的閱讀體驗,特別是剛開始很難進入劇情。但《失蹤者》卻在開篇便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也許是父親寫給兒子情深意切的長信,也許是少年A不幸的童年,也許是“星期一慣例”的謎團,讓我不忍釋卷,放入全部精力跟隨作者提供的不同視角去審視這個案件,去體驗角色心情。雖然懷疑的對象在變換了一次也很快確定,但整個故事帶給我的體驗還是很美好的。

    《失蹤者》除了軌跡技巧和敘事風格上帶給我驚喜外,其反映的社會現(xiàn)象也值得我深思。在本書中,《少年法》是一個出現(xiàn)頻率較多的字眼,《少年法》對于少年的保護作用有目共睹,但對少年罪案的事前預防和事后跟蹤效用,似乎還值得探討。就像書中少年A的父親說的一樣,在審判前對少年進行一下精神鑒定,判斷下犯罪兒童的心理,如果真的是患有精神疾病,就應該不僅僅是關(guān)押,而是進行積極治療,密切觀察,以防刑期已滿后該類少年回歸社會后繼續(xù)犯案。保護,應該是有條件的保護,負責任的保護,在少年無法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無法對自己行為負責,做出錯事之前,將罪案扼殺在搖籃之中,這才?最行之有效的法律吧。

    雖然猜對了兇手,卻猜不對故事的結(jié)局,驚訝、感動、惋惜,是我看完整本書的感觸,其實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如果讓我們重新選擇,也許一切都會改變……
  •   拼圖游戲

    推理小說是我所好,然而其中最不喜歡的卻當屬敘述性詭計。說到敘述性詭計,早期最知名的作品當溯源于阿婆的《羅杰疑案》,但其大行其道卻是在日本。日本早期的名家江戶川亂步和橫溝正史均未在此上著力,但隨著詭計越寫越少(這一點毋庸諱言)到了中后期的時候,敘述性詭計便開始大行其道了。所謂一般的詭計,是讀者代入偵探的身份,與兇手的較量。而敘述性詭計,則是作者披掛上陣,與讀者直接交手。在作者的筆下時刻都有陷阱,再加上兇手的不時干擾,困難等于是變成了原本的兩倍。

    之所以不喜歡敘述性詭計,是因為我對奎因式的古典型純粹的推理游戲更為樂在其中。加上作者在中間瞎攪和,就像多了一個吹黑哨的裁判,原本好好的比賽被攪和黃了。至于最令我反感的敘述性詭計作品,當屬《櫻之圈套》,其次《神的邏輯,人的魔法》我也不甚喜歡,不過這僅屬見仁見智的個人觀感,據(jù)我所知,身邊的同好有喜歡這2本書的也大有人在。

    折原一是久負盛名的敘述性詭計大家,所以是不是要選擇這本《失蹤者》我一度頗費躊躇。不過讀完后我很慶幸沒有與它擦肩而過。——在讀到最后一百多頁的時候,夜已深,困倦不已,只得埋頭大睡,睡醒后立刻拿起來閱讀,此書魅力,可見一斑。本書講述了一宗延續(xù)15年的女人連環(huán)失蹤案,15年間6個女人在星期一失蹤。15年前猶大殺戮夜歸的無辜女人,15年后猶大之子少年A再度歸來。說到本書的敘述性詭計,可謂復雜老道,比之《櫻之圈套》令人發(fā)指的敘詭,分明是別一種風格?!稒阎μ住返臄⒃幨且粭l道兒走到黑,而《失蹤者》更像是作者精心設(shè)計的一個拼圖游戲。《失蹤者》的敘詭,有人物身份的刻意變換,有時間空間的流逝交織,有不同視角的分別講述,有各類文體的交互登場。把真相深深隱藏后,再將所有的拼圖全部打亂,這種精心布置的敘詭方式,還是深得我心的。
    正如不少推理迷指出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敘述性詭計成為一個作家的標簽時,原本應該最具迷惑性的詭計,卻成了所有讀者拿著放大鏡尋找的線索。當最意外的人才是兇手成為讀者的共識時,最意外的結(jié)局卻成了最意料之中的答案。然而本書不但如此。不止是貫穿十五年的兇案,也不僅僅是作者精心設(shè)計的敘述性詭計,書里還有日本的風土人情的細節(jié),有各式各樣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有對未成年人犯罪保護和懲治措施的深入思考,除過所有這些,折原一還在故事的最終揭開了一個被大家忽視的罪案的真相,沾沾自喜于猜到兇手的你,是否也揭開了這些隱秘的罪惡?

    其實,讀到一半猜出兇手并不能算的上高明,在讀完全書后我才發(fā)現(xiàn),在最初作者就給出了兇手的身份,你發(fā)現(xiàn)了嗎?這種設(shè)計倒令我想起了我最喜歡的奎因的作品——《X的悲劇》,那同樣是一個作者在開頭就告訴了你兇手的故事,卻往往要揭過最后一頁才能發(fā)現(xiàn)。

    P*S*
    不喜歡《櫻之圈套》和《神的邏輯,人的魔法》純屬個人觀感,據(jù)我所知,身邊的同好有喜歡這2本書的也大有人在。我無意貶低這2本書。
  •   折原一,有著“新本格派魔術(shù)師”的美譽。他最為讓推理迷們津津樂道的也是他的敘述性詭計。在他的這部《失蹤者》中敘述性詭計隨處可見。
      
      一,倒錯的時間線。15年前的失蹤案與當下發(fā)生的諸起失蹤案相互交插,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又隱隱有關(guān),互相映襯。犯罪紀實作家高嶺隆一郎和助手神崎弓子攜手對這一系列奇案展開調(diào)查。十五年前的嫌疑人,前暴走族下柳,理發(fā)師玉村,隱姓埋名被置于少年法保護下的“少年A”,紛紛登上調(diào)查的審判席上。而隨著作者巧妙地在過去與現(xiàn)在時之間來回切換,“少年A”的真面目也越漸清晰。最初看此文常有種霧里看花,不太明白之處,甚至稍后不慎便陷入當下對現(xiàn)實的細碎描寫之中----折原一對剛剛發(fā)生的那些案件的處理真是夠詳盡。而那些所有圍繞著“少年A”的過去與現(xiàn)在的所有筆墨,也都在于從側(cè)面勾畫出這樣一個被保護著的犯罪者“少年A”。
      
      二,多種文體混雜拼合,多種社會背景交融。在本部作品中,折原一采用了多種文體混雜拼合成一幅撲朔迷離的案情圖,在圖窮匕現(xiàn)的最后關(guān)頭,作者的行文主旨才讓人恍然大悟。而在整個故事的敘述中,折原一借幾條線路的調(diào)查,一步步將案件真相自然導入讀者的眼前。主線之外,又借父親寫給兒子的信件,兒子搗亂故意做的偽供,校方對化名“少年A”的種種評價,與犯罪嫌疑人面對面進行的采訪,出版社的慶功會,警方態(tài)度等等多種社會背景的復雜交雜又相互融合一步步加深了案件真相的感染力和復雜度??梢哉J為這不僅公是一樁連環(huán)失蹤案的破與立,而有著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地探討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與校方教育缺失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對未成年人犯罪不留案底的少年法是利是弊進行了探討,甚至進一步若是父親是“猶大”,兒子是否就是”猶大之子“,會成為父新的翻版,也進行了思考。雖然在小說中,這些問題并沒有得到解答。但是“猶大”和“猶大之子”的暗示喻意,通過15年的時光變遷,代號為“少年A”的成長歷程,最終還是對少年法進行了一次超遇常規(guī)意義的探討。
      
      三,小說多重視角的結(jié)構(gòu)。主線雖然是犯罪紀實作家和助手的調(diào)查,但在推動整個案情深入的卻不僅僅是他們兩人,父親寫給兒子的信成為了回顧歷史的重要參照物,而父親背后的秘密,上一輩的恩怨和這一輩少年A的糾結(jié),一直到所有重要人物因歸到案發(fā)原點,才終于收網(wǎng)結(jié)案。這樣的大開大合的結(jié)構(gòu),不能不說是場意外?;蛘弑闶沁@樣時空變幻,身份錯轉(zhuǎn),結(jié)局令人驚愕,所以世人才稱折原一為魔術(shù)師的吧。
  •   首先我要承認對于推理小說而言,我完全是個外行,雖然一直喜愛,卻從來沒有真正深入地去鉆研過。所以,當我聽說“敘述性詭計”這個新鮮詞語時,感覺一頭霧水,不知該如何看待這部作品,又該以怎樣的視角去切入故事,從而對案件進行推理及判斷,于是帶著這樣的疑問翻開《失蹤者》,試圖通過書的內(nèi)容去解答自己的種種疑惑。

    封面令人毛骨悚然:在烏濛濛的天空下,少年A眼睛里兇光畢露,有著掩示不住的迷離與不羈,暴行如野馬般肆虐,善良被隨意地踐踏,坍塌在城市的暗黑中,猩紅的鮮血凝結(jié)成沉重的枷鎖,環(huán)在自己的脖子上。從此,少年A將走向一種無法逃離的宿命,在那里,有他被禁錮的肉體,被詛咒的人生,被嘲笑的尊嚴,還有那段不堪回首卻注定要被永遠銘記的過往。

    所謂敘述性詭計,是指一種獨特的懸念設(shè)置方法。作者以高超的敘事技巧和縝密的思維,讓讀者在眾多的事實面前漸漸迷失,從而暫時性地掩蓋事實的真相。而在答案揭曉的那一刻,突如其來的真相則會令讀者措手不及,發(fā)現(xiàn)之前所深以為然的事實只不過是中了作者的一個圈套。事實上,敘述性詭計里往往藏著一個騙局,而解謎的樂趣就在于突破重重迷霧,擷取有用的線索,從而識破作者的騙局,獲知事件背后隱藏的真相。敘述性詭計作為一種懸念設(shè)置的方法,并沒有某種單一的模式,它可能是人稱、視角和時態(tài)、地點的任意轉(zhuǎn)換,也可能是現(xiàn)實和夢境的虛實轉(zhuǎn)換,在真相揭曉之前,除了熟諳此種寫作手法的讀者外很難猜到騙局所在。所以,在我看來稱其為詭計,實在是貼切之極。

    在這本書中,作者設(shè)置的詭計其實并不復雜,“紀實作家”和“少年A”以及“父親”是幾個關(guān)鍵性的人物及詞語,作者通過紀實作家高嶺隆一郎及助手弓子小姐對“猶大”及“猶大之子”星期一殺人事件的調(diào)查展開敘述,不同于我們通常熟悉的商業(yè)化懸疑推理小說,故事的文風很樸實,更傾向于一種平鋪直敘的記錄。然而故事發(fā)展的過程卻毫不枯躁,高嶺對案件的調(diào)查是其中的一條線,另一條線則是以一位不知名的父親寫給身陷囹圄的兒子的回憶錄而展開描述,在這樣的背景下,兩條線索各自發(fā)展,讀者很容易將它們漸漸重疊在一起,并由此推測出兒子及父親真正的身份。然而當我們篤定自己所推測的是事實時,原本一直有所代指的少年A突然轉(zhuǎn)換了身份,成為一種符號,冷冷地嘲笑著我們頭腦的簡單。而當我們從巨大的時間及人物差異中蘇醒過來時,才發(fā)現(xiàn)此時的身份切換還遠遠不是最后的真相,顛覆性的事實正在那里穩(wěn)穩(wěn)地坐著,象一盆冷水,嘩地一聲澆在我們那顆充滿熱情的推理之心上。

    敘述性詭計確實有其獨特的魅力,尤其是在傳統(tǒng)的推理小說已經(jīng)很難再寫出新意之后,東野圭吾曾用一本《名偵探的守則》對當今的本格推理進行了尖酸刻薄的嘲諷和痛快淋漓的抨擊,這也說明傳統(tǒng)的推理小說越來越陷入黔驢技窮的境地,在這樣的前提下,敘述性詭計通過偷換概念的狡猾方式,對讀者進行善意的欺瞞,其目的無非在于增加閱讀的樂趣,然而這種做法如果把握不好尺度,也很容易招致讀者的反感,令人感覺過于刻意。

    《失蹤者》總的來說把握還是挺好的,只是高嶺隆一郎對弓子的感情之前沒有進行太多鋪墊,突然提出來感覺有些突兀。書中相對較成功的是父親與少年A之間的那份情感,透過一封封父親寫給孩子的信,記錄著父親對往事的懺悔和對兒子的寬容,使得原本冷酷的殺人故事中填入了一些溫情的成分。同時,這些信也明確指出少年A的暴行應該歸因于家庭的冷漠及荒謬。盡管這并非一本社會小說,但我卻認為,書中所提到的問題依然值得我們深思。少年保護法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未成年人施以保護,然而究其根源的話,恐怕亟待解決的是他們的家庭教育問題而非在觸犯法律后未來的生存問題。

    透過這本書了解敘述性詭計,感覺很新穎。
  •   《失蹤者》是被譽為“敘述性詭計之王”的日本作家折原一的力作。所謂“敘述性詭計之王”,我個人認為并不是什么好聽的名號,正如日本推理評論家西上心太所說:“‘敘述性詭計之王’的盛名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為這類寫法原本就是通過欺瞞誤導讀者來出奇制勝的。結(jié)果現(xiàn)在呢,讀者一看到作者是折原一,便立即就能猜到書中定有詭計?!?br /> 西上心太這段話說得很有道理,因為從本人的閱讀經(jīng)驗來說,當我看到書的腰封上大力宣傳所謂的“敘述性詭計”的時候,我就開始留意,結(jié)果當我只看了幾十頁的時候就已經(jīng)猜到真兇是誰,讀到最后謎底揭開,果然印證了我的猜測。這倒不是我有多聰明,而是敘詭其實就是那么幾種技巧,如果你掌握了技巧,基本上都可以順利“破案”。
    敘詭的手法,從大的方面來講就是兩種。首先是敘述視角,通常情況下,敘詭都喜歡用多重視角,而所有的視角里面,第一視角的部分要格外小心,因為第一人稱的視角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你不知道這個自言自語的家伙是書中的哪個人物,表面看起來這個人是A,但實際上他很可能是B;另一種是從頭到尾就是第一人稱在敘述,而且這個人物在小說里的地位很明確,最終答案揭曉,就是這個“我”殺了人,當然這種小說不會告訴你是“敘詭”,否則一切就都露餡了。
    第二種敘詭手法,就是敘述的重疊,這個一般是要和多重視角相結(jié)合,每個視角各講一段,講的情節(jié)基本一致,卻很可能講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上述兩種,在《失蹤者》一書中都被折原一用到,但是技巧就是那么幾種,決定一個作家能力的不是技巧,而是純熟程度。從這一點上來區(qū)分,折原一頭上的這頂“敘詭之王”的光環(huán)倒也不是浪得虛名。他的技巧層出不窮,變幻莫測。雖然我個人猜到了真兇,但是還是有很多細節(jié)出乎我的意料。
    實際上,敘詭推理,說到底仍然只是技術(shù)流。它并不是靠情節(jié)取勝,而是靠作家欺騙讀者出彩。如果用得好,讀者還會心悅誠服,一旦用得不好,可能讀者會覺得被作者給“?!绷?。而且,即便敘詭用得很好,既沒被讀者猜到結(jié)果,又沒有讓讀者不舒服(后者其實更難),但是運用敘詭本身比之本格派推理,就顯得想像力不足而手段有余。這就像一個唱功不行但包裝花哨的歌手一樣,全憑“迷惑”二字。
    推理小說家偶爾進行一次敘詭,可能會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驚喜,畢竟敘詭本身也是智力體操的一種。比如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姨就寫過一些敘詭,但是阿婆并不是為敘詭而敘詭,她的敘詭從根本上說還是本格派。而折原一就變成了“為敘詭而敘詭”,并且現(xiàn)在得到了“敘詭之王”的稱號,真不知道是他的幸運還是不幸。
    當然,折原一也不是簡單地為敘詭而敘詭,他的小說還是有一定的社會內(nèi)涵,《失蹤者》就是一部探討少年法的小說。我不知道中國關(guān)于未成年人犯罪是如何規(guī)定的,而在日本,少年法規(guī)定未成年人犯罪要進教養(yǎng)院,但是他的一切犯罪記錄都不會記錄在案,亦即他成年之后,完全不會有底案或者叫“前科”。如果這個少年肯努力,仍然會有非常好的前途,和沒有犯過罪的人一樣。折原一在書中探討了少年法,他在小說里舉了正反兩個例子,來說明少年法有利有弊。他個人在尾聲中表明他還是贊成少年法的,但他也提出一個觀點,認為有些人是天生的變態(tài),對于這些人,不管他是在少年還是成年,犯罪都應該嚴懲。對于這個觀點,個人不僅不敢茍同,甚至覺得這個提法很危險。首先,什么樣的人才是“天生的變態(tài)”?誰來鑒定?精神學科可以做出合理的判斷嗎?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那些“天生的變態(tài)”——亦即像小說里的真兇那樣拿殺人當兒戲的家伙們本身在行兇的時候,也認為自己是在主持正義,認為他們的行為是天經(jīng)地義。也就是說,嚴懲“天生的變態(tài)”的邏輯和“天生的變態(tài)”的邏輯本身是一樣的。這樣豈不是很可怕?
    這就像二戰(zhàn)時,日軍的殘忍舉世公認,而支撐他們殘忍行為的就是這種對“天生的某某”不必仁慈的“上帝視角”或者叫“審判視角”,而問題在于,他們的視角對嗎?他們是憑什么判斷的呢?
    扯遠了,就此打住。
  •   日系推理基本都被我收刮一空,但還是第一次看折原一的作品。
    對于敘述性詭計的推理小說,一向不是很感冒,畢竟我依然是本格的密室推理的忠實粉絲。此前看敘述性詭計作品《剪刀男》的結(jié)局時,就有種很崩塌的感覺;還有那次參加推理大賽時,遇到敘述性詭計后,雖然步步為營,最終還是在某個節(jié)點猜測錯誤,極是令人郁悶。
    從此面對敘述性詭計,便會加倍留心起來。
    這樣的結(jié)果,導致在閱讀此類書,尤其像手中這本折原一的《失蹤者》時,比往日用多了一倍的心。所以故事基本沒有任何地方能給予我干擾。如果一個讀者從第一頁開始便留了一百個心眼,那么作者試圖愚弄混淆的想法,便幾乎行不通了。對于不熟悉敘述性詭計的讀者來說,故事的結(jié)局會令人大呼**和意外;但對于如我這般熟悉敘述詭計的讀者來說,故事就顯得有些乏味了。
    在作者所寫的每一段內(nèi)容里,都能毫不費勁的讀出他其中的真實用意;在作者語焉不詳?shù)脑捓?,分辨出其針對的那一章?jié)的人物身份;從不同的字體,不同的敘述中,厘清各個隱藏的時間地點……小說演變成猜謎的智力游戲,雖然也不乏其獨特之處,卻也因此令人顧不上其中的各種真摯的情意。直到最終,結(jié)尾的結(jié)尾處,稍微巧妙的變動,才令人有一絲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也直到那個時候,才回過神來,慢慢的感受到從中而來的切切父子情。

    回過頭來再思考時,便拋開了那些詭計,而將目光放在了社會性的問題上。前幾日,在網(wǎng)上還看到一個14歲的男孩子殺死了鄰居10歲的女孩子,并將尸體若無其事的扔進井里的可怕事情,深切感受到“少年A”無處不在的身影?,F(xiàn)今犯罪的低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對于如何對待這些似懂非懂的半大孩子所犯下可怕罪惡的問題,一直是令人頭痛的。日本的《少年法》,在故事中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反復強調(diào),值得讀者深思。對于那些未滿十五歲的孩子,當他們犯了罪,社會是否應該給予他們一個悔過自新的機會呢?當他們中的一部分,真正能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少年法》的確給予了他們很好的保障,他們過去所犯的任何罪行,都可以被抹煞;但是,對于那些將罪惡的內(nèi)心很好的掩藏起來,并以新的面目在社會謀求到很高的地位,《少年法》又成為他們成年后實施犯罪的庇護傘。在我看來,有犯罪前科的人不適合從事律師、法官、警察、督查等與法律相關(guān)的職業(yè),會更加合適。
    即便美國這般民主的國度,還曾經(jīng)判決過一個十二歲的孩子死刑,因為他所實施的行為極度可怕。那么,日本的《少年法》,是否真的有其不當之處呢?

  •   《失蹤者》是被譽為“敘述性詭計之王”的日本作家折原一的力作。所謂“敘述性詭計之王”,我個人認為并不是什么好聽的名號,正如日本推理評論家西上心太所說:“‘敘述性詭計之王’的盛名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為這類寫法原本就是通過欺瞞誤導讀者來出奇制勝的。結(jié)果現(xiàn)在呢,讀者一看到作者是折原一,便立即就能猜到書中定有詭計。”
  •   折原一作為敘述性詭計推理大師,每部作品均有令人崩壞的意外結(jié)局。本書也不例外!
  •   在去桂林來回的火車上,把這本書看完了。書厚,字小,情節(jié)拖沓反復。

    共兩位兇手,第一位剛開始看的時候就猜出來了。不光是我,只要熟悉敘述性詭計運作模式的人都可猜出。而第二位,隨著情節(jié)的演進,也慢慢的可以找出來。

    本書中除了說好的推理情節(jié)外,也穿插著作者對少年保護法、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見解。

    雖然我本身是學法律的,但就這個問題也是沒法得出定論的。很多人覺得雖然是未成年人,但是智力健全,身體健康,懂得也不比成年人少,為什么不負刑事責任。就我來說,成年人與未成年人最大區(qū)別不在于此,在于理性是否具備。本書中15年后的少年A做了假的供述的原因就看起來可笑至極,只是為了讓父親不高興而已,就做了影響自己一生的決定,換作成年人是絕對不會如此的。

    因為未成年人的缺乏理性,因為他們比成年人更加強烈的自以為是,因為他們無法對自己所作所為負責任,因為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大于成年人。所以就現(xiàn)在來說,在沒有更佳處理方式的情況下,我們只能采用次佳的制度。當然了,這里面也是有例外情況的。日本的法律我不懂,但在我國,雖是未成年,但16歲就負刑事責任,并且14—16歲的在實施8種刑法明文規(guī)定的犯罪的情況下也會負刑事責任。其實,我國人民在這一點上應該會放心多了吧。
  •   一開篇我就知道少年A是誰了,但是看到最后也沒有想到全部的真相,有些地方寫的很可怕,看的我很緊張。四本折原一都讀完了,可能因為打上詭異敘述的封號,所以每本書從一開始就知道肯定有一個騙局,有了心理準備對結(jié)局就沒有那么大的震撼了。
  •   推理小說.日本人還真能寫.
  •   折原一的敘述性詭計寫作方式得到好評!
  •   很少看折原一的小說,但看了罪冤者之后,打算把他的其他小說拿來讀讀
  •   一直關(guān)注的作者,故事緊湊,不錯看
  •   時間是15年的差距。人物也很多,有點亂看的不是很過癮
  •   我是衝著作者買的書
  •   不錯,可看。
  •   還可以,書的質(zhì)量不錯
  •   在推理小說發(fā)展史上,以敘述性詭計為主體的并不鮮見,作品大多以曲折離奇的案件展開、時間跨度長、刻意制造迷團的誤導性文字技巧以及故意隱瞞線索的文章結(jié)構(gòu),試圖最大程度引導讀者走入文字陷阱,最終獲得顛覆性的閱讀感受。盡管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這樣的寫作手法并不公平。
      
      從歷史地位以及小說影響力來看,英國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創(chuàng)作的《羅杰迷案》一書幾乎可以被視為奠定敘述性詭計手法的里程碑作品。其巧妙的構(gòu)造與顛覆性的結(jié)局對于推理小說發(fā)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力,更為不斷嘗試求新求變的后世推理小說家們所喜愛,日本推理小說家折原一或許是后輩中執(zhí)意追隨大師腳步最為堅定的一位,同時也是最負盛名的一位。在其數(shù)十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以敘述性詭計為核心的作品更為其博得“敘述性詭計之王”的顯赫頭銜,而《失蹤者》一書就是體現(xiàn)其嫻熟手法的佳作。
      
      《失蹤者》一書并非全然虛構(gòu),據(jù)日本推理小說評論家西上心太所示,《失蹤者》原形采自真實發(fā)生在日本的酒鬼薔薇事件。而在小說中,則演變成為一樁跨度長達15年的數(shù)起女性失蹤案,利用兇手“猶大”與“猶大之子”交錯實施犯罪的現(xiàn)實來設(shè)置疑云密布的閱讀環(huán)境。通過紀實小說家與助手這樣近似偵探的民間組合追查去展開故事。期間更穿插父子對信、社會反響以及真兇心路坦承等等多角度多視點的文字技巧,勾勒出時間跨度長、案情復雜、崎路不斷的迷團。
      
      充滿驚悚氣氛的開場之后不久,折原一將敘述重心自案件本身轉(zhuǎn)移到案件背后,借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鄰居以及所在公司同仁包括新聞報道在內(nèi)的種種反應共同交織為社會對于罪惡的反映,小說在這里似乎是在考驗公眾與讀者對于罪惡的耐受力。理所當然的,隨著不斷出現(xiàn)的新線索以及調(diào)查的深入,精神疾病史、婚外情、敲詐等等支線逐漸浮出水面,本該是揭露案情必須的年齡、身份、時間以及動機等等線索在這里也成為小說展開欺騙性敘述時的掩護,例如犯罪嫌疑人則以少年A代指。不透明的文字、略顯混亂的線索、成為讀者判斷案情的最大障礙,縱然心中隱約有了判斷,可是在文字所能體現(xiàn)出的欺騙性的誤導之下,依然難以找到解開迷團的關(guān)鍵所在?;蛟S,這就是敘述性詭計的魅力所在吧。
      
      隨之而來的逆轉(zhuǎn)依然精彩,在日益逼近真相的調(diào)查過程中,作者充分利用了時間這一利器,將少年A與少年A的影象重疊,利用信息量不對等的優(yōu)勢實施了巧妙的錯位。極具震撼性的翻盤之后,身為讀者的我們會驚覺到,原來所謂失蹤者并不一定是指失蹤案件里的那些女性受害者,也有可能是在受人詬病的少年法保護下的那些昔日的犯罪者。直至真相最后令人大跌眼鏡。小說行進到這里折現(xiàn)出一個略顯諷刺的社會現(xiàn)實,即法律的制訂本是為了保護民眾的,而在犯罪分子的手上則成為實施犯罪逃避制裁的最佳手段。
      
      《失蹤者》盡管是描寫一個犯罪故事,但是折原一將小說與現(xiàn)實巧妙的串聯(lián)起來,透過案件的發(fā)生、延續(xù)以及影響直指日本社會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通過事件中各色人等的無奈、憤怒與委屈將之擴大,刻畫出一個尋求救贖而不可得的人性故事。或許在折原一看來,罪犯心中的黑暗,遠比現(xiàn)實中的黑暗要深邃得多,如何驅(qū)散黑暗恢復明鏡?其過程究竟是怎樣的?《失蹤者》就是他考慮之后做出的回應。再則,通過小說內(nèi)外的字里行間去探討未成年人犯罪問題與少年法的意義所在。爭議性不斷的少年法規(guī)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成年人對于少年犯罪心態(tài)的誤解,以至嚴肅的法律在罪惡面前不僅無力,更折顯虛偽。同時,社會與家人的冷漠無疑也是促成罪惡發(fā)生的原因之一。
      
      缺乏了解與必要的溝通,社會的冷漠與歧視,在這樣的境況下,悲劇的上演亦不足為奇,或許這就是少年A的宿命吧。
  •   封面還行,內(nèi)容還沒看
  •   失蹤者~~
  •   半價購買非常滿意半價購買非常滿意
  •   折原一 失蹤者
  •   狗血啊,有這么低劣的敘述性詭計嗎?
  •   推理小品
  •   價錢很劃算。書的品相不錯。
  •   他的書,必買
  •   第一次猜到結(jié)局
  •   這個不錯,就是這次送貨有點慢
  •     
      
       其實看到“猶大”這兩個字,就應該有所察覺了。
       它的本質(zhì)意思就是叛徒。
       猶大背叛了耶穌,而整個故事脈絡(luò)里,若要說到背叛,那就只有高嶺隆一郎(即田島孝志)的父親背著母親三枝子跟藤原靜香偷情了。
       會大聲地控訴著“叛徒”“叛徒”的,除了三枝子還會有誰呢?
       然后“猶大之子”……額呵,真相了。就是以前那個少年A了。
       但個人腦子不太靈活,落入了一個怎么都跳不出來的誤區(qū):即十五年前的那些罪事的犯人是個男人。也許是先前的少年A,也許是他的父親,更可能是個從來沒出現(xiàn)的人物。
       但絕對想不到是三枝子。
       由于她悲慘的出身和后期的遭遇,我們很容易把她置于弱者、被害者(她最后也的確被殺了)的位置,但是兔子急了還會咬人,更何況一個知道自己丈夫出軌,精神接近崩潰的女性呢?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可能由于分了好幾次看完,中途甚至混淆了十五年前的少年A和現(xiàn)今的少年A,以致一度看得十分混亂,懷疑過很多人,最后也隱隱覺得真兇可能是紀實作家高嶺隆一郎,其實仔細回想,前面伏筆還是挺多的,比方說作為紀實作家的他為了追求15年前的少年A事件先后采訪了先前作為嫌疑人逮捕的下柳和木村光男,但是卻沒有去追詳那個始終藏在迷霧中的少年A,按他的秉性,這是很違和的,接著就是在木村光男家出現(xiàn)的那條帶血的手帕,然后是他喝醉酒后對神崎弓子表現(xiàn)出的那種難以壓制的獸欲,還有就是日語的拼寫發(fā)音,當然,作為一個對日語幾乎一竅不通的人來說,這點基本很難想到。但依稀記得,書中好像提到過高嶺是一個很常用的筆名之類的。
       不過說來,這本小說真是融合了好多文體和視角,父親寄給兒子的信交待了故事發(fā)生的前因后果,如果沒有這些信,大概大家都會看得云里霧里,但我總覺得這些信的詳盡描述就像是為了交待故事而為之,稍稍有些不符合現(xiàn)實情理。然后是高嶺作案的目的——一開始只是想要綁架,卻釀成了兇殺案。為了成名取利,或是別的一些什么,高嶺隆一郎或者說是田島孝志這個人,他的一切行為在我看來都有些奇怪,或者只是為了對父親的報復?現(xiàn)今的少年A就為了氣自己的父親而向警方承認自己殺了人。這種行為當然在我這個已經(jīng)二十多的成年人看來是可笑至極,但是叛逆期會做如何想,那顆泡在青春荷爾蒙中發(fā)脹的自以為是的心也許認為這樣是很得意高明的做法的吧?
      
       高嶺的父親稱他為“過去,你是個精神變態(tài)的孩子,長大了還是個精神變態(tài)的成年人。對你來說,少年法簡直就是天賜的良機。”
       然則是嗎?
       我始終覺得田島孝志不過是一個非??蓱z的孤僻少年罷了。
       年少時的他只是一頭低吼的小獸,長大后的他如果沒有那次錯手的綁架,如果沒有他人的脅迫,他會殺人嗎?即使是最后,他也沒有一開始就動手殺掉那個先前私奔卻謊造成受害者的女孩子。
       他在自白里說:“礙事的家伙就算干掉一個也會不停地冒出來,簡直就像一場打地鼠的游戲。但就算我心里明白,看到地鼠冒出頭來也只能硬著頭皮去打。。。。。我是一個一旦被推到就再也起不來的不倒翁啊。”
       我覺得少年法沒錯,他也不是一個精神變態(tài)的孩子。會變成這樣至少百分之五十的錯在于他的父親。
       那是一個懦弱無情的男人。那副好像禮貌親切的模樣,總說是因為妻子懷孕的時候吃了很多藥導致的孩子的孤僻的性格,對妻子好像無可奈何的背叛……這一切都叫人覺得惡心。
       如果他像小河源耕司后期對兒子那樣的熱枕去關(guān)心自己的兒子,一切會不會不同呢?
      
       哎,這個男人,甚至還為了這般那般的原因?qū)鹤舆^繼到另外的人,實在叫人心寒。
       這樣一個父親,怎么會培育出優(yōu)秀的兒子呢?
       后代會變成什么樣,父母對其的影響是難以想象的吧。
      
       還有一點,前面的信中田島提到自己給自己的兒子泡奶粉,滾燙的水沖開,他不是等奶粉涼下來而是往里面兌自來水中和熱溫,我不知道日本的自來水是不是特別干凈,但是這樣的奶粉喝了他就不怕小嬰兒不適么。
       最后,小說的封面真不錯。
       小說里的警察真醬油- -
      
      。
  •     不如 倒錯三部曲 的前兩部,太拖沓了,而且字太小了,看著費眼?。。?!
      
      兇手隱隱約約的猜出來了,第二個兇手孩子的關(guān)系也隱隱約約的有感覺(就是有點雷人?。﹡~~
      
      折原一你是不是不行了???
      
      結(jié)尾有一小點像橫山秀夫 的《他人之家》
      
      P179 很少互通有無了 應該是互相溝通吧~~~
      
      第一次是誰把弓子關(guān)起來的呢???
      
      http://homepage3.nifty.com/orihara1 折原一官網(wǎng)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過去的少年A(15年前):田島敏夫兒子田島孝志→金田孝志→高嶺隆一郎
      現(xiàn)在的少年A(15年后):小河源耕司兒子小河源祐介
      
      信是15年后田島敏夫?qū)懡o的現(xiàn)在的“猶大之子”高嶺隆一郎的,卻讓人誤認為是小河源耕司寫給兒子小河源祐介的
      
      疑問:
      為什么警察不注意15年前的少年A高嶺隆一郎呢???
  •      折原一著名的敘述性詭計,讀第二遍的時候才意識到在開篇就已經(jīng)不知不覺進入的陷阱,不同于希區(qū)柯克懸念迭起的懸疑驚悚,作者用淡淡的筆法將時間和空間的交錯緩緩訴說,15年前失蹤的三位女性、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一位父親對心理變態(tài)兒子的關(guān)愛懺悔,15年后又死亡的三位女性、又一個誕生心理障礙兒子的家庭、“猶大”和“猶大之子”的糾纏。
       日本文字特有的平實靜好,簡潔的文字敘述殺戮背后形形色色的家庭,最有特色的莫過于15年前的少年A家庭,有童年陰影敏感尖銳的母親,弱于言辭被脆弱家庭逼得在外尋找安慰的父親,沒有體會過家庭溫暖父母關(guān)愛的少年A。故事就在父親的懺悔中開始,由現(xiàn)在發(fā)生的女性襲擊事件回溯,因為日本少年法保護而成為新聞中的少年A,歷經(jīng)童年的孤僻后進入社會,成為隱藏在樹叢中的猛虎,在15年后帶來了殺戮,“畢竟我身體里流著這樣的血啊”。
       沒有歐洲濃郁宗教宿命論,也沒有中國文字細膩的情感描述。殺戮仿佛就是這么水到渠成、理所當然。他用冷靜的目光看待死亡,沒有渴望,沒有激情,只是在少年時看到父母聯(lián)手導演悲劇的重演“給自己的墳墓好像越來越大了”,他在血脈家庭的指引下一步一步走向深淵。另一面他又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擁有“體面的地位”,這使真相大白時的震撼更令人難以接受。
       盡管敘述性詭計的確在閱讀時避免了真相在開始就被揭穿,但在引導讀者時還是些許生硬,沒有酣暢淋漓的舒適感?!澳愕木袷澜鐦O其紊亂,可以說是百萬人中才能挑出一個的精神變態(tài)者”盡管明白翻譯中可能會有閱讀隔閡,但這句老爸評論兒子的話還是讓我忍不住笑場了。
       文中透露了日本主流社會對犯罪的深惡痛絕,但就是這么一個諱莫如深的禁忌下,這個家庭仿佛是陽光無法照到的深淵,死亡和殺戮令人眼花繚亂地展現(xiàn),仿佛日常生活一般正常。文字深得國畫留白的精髓,沒有對人性過多展開,尤其是少年A的心理更是透過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讓人不禁遐想。
  •     五月風箏2012-02-29 17:03:21
      
       日系推理基本都被我收刮一空,但還是第一次看折原一的作品。
       對于敘述性詭計的推理小說,一向不是很感冒,畢竟我依然是本格的密室推理的忠實粉絲。此前看敘述性詭計作品《剪刀男》的結(jié)局時,就有種很崩塌的感覺;還有那次參加推理大賽時,遇到敘述性詭計后,雖然步步為營,最終還是在某個節(jié)點猜測錯誤,極是令人郁悶。
       從此面對敘述性詭計,便會加倍留心起來。
       這樣的結(jié)果,導致在閱讀此類書,尤其像手中這本折原一的《失蹤者》時,比往日用多了一倍的心。所以故事基本沒有任何地方能給予我干擾。如果一個讀者從第一頁開始便留了一百個心眼,那么作者試圖愚弄混淆的想法,便幾乎行不通了。對于不熟悉敘述性詭計的讀者來說,故事的結(jié)局會令人大呼**和意外;但對于如我這般熟悉敘述詭計的讀者來說,故事就顯得有些乏味了。
       在作者所寫的每一段內(nèi)容里,都能毫不費勁的讀出他其中的真實用意;在作者語焉不詳?shù)脑捓?,分辨出其針對的那一章?jié)的人物身份;從不同的字體,不同的敘述中,厘清各個隱藏的時間地點……小說演變成猜謎的智力游戲,雖然也不乏其獨特之處,卻也因此令人顧不上其中的各種真摯的情意。直到最終,結(jié)尾的結(jié)尾處,稍微巧妙的變動,才令人有一絲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也直到那個時候,才回過神來,慢慢的感受到從中而來的切切父子情。
      
       回過頭來再思考時,便拋開了那些詭計,而將目光放在了社會性的問題上。前幾日,在網(wǎng)上還看到一個14歲的男孩子殺死了鄰居10歲的女孩子,并將尸體若無其事的扔進井里的可怕事情,深切感受到“少年A”無處不在的身影?,F(xiàn)今犯罪的低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對于如何對待這些似懂非懂的半大孩子所犯下可怕罪惡的問題,一直是令人頭痛的。日本的《少年法》,在故事中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反復強調(diào),值得讀者深思。對于那些未滿十五歲的孩子,當他們犯了罪,社會是否應該給予他們一個悔過自新的機會呢?當他們中的一部分,真正能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少年法》的確給予了他們很好的保障,他們過去所犯的任何罪行,都可以被抹煞;但是,對于那些將罪惡的內(nèi)心很好的掩藏起來,并以新的面目在社會謀求到很高的地位,《少年法》又成為他們成年后實施犯罪的庇護傘。在我看來,有犯罪前科的人不適合從事律師、法官、警察、督查等與法律相關(guān)的職業(yè),會更加合適。
       即便美國這般民主的國度,還曾經(jīng)判決過一個十二歲的孩子死刑,因為他所實施的行為極度可怕。那么,日本的《少年法》,是否真的有其不當之處呢?
      
  •     首先我要承認對于推理小說而言,我完全是個外行,雖然一直喜愛,卻從來沒有真正深入地去鉆研過。所以,當我聽說“敘述性詭計”這個新鮮詞語時,感覺一頭霧水,不知該如何看待這部作品,又該以怎樣的視角去切入故事,從而對案件進行推理及判斷,于是帶著這樣的疑問翻開《失蹤者》,試圖通過書的內(nèi)容去解答自己的種種疑惑。
      
      封面令人毛骨悚然:在烏濛濛的天空下,少年A眼睛里兇光畢露,有著掩示不住的迷離與不羈,暴行如野馬般肆虐,善良被隨意地踐踏,坍塌在城市的暗黑中,猩紅的鮮血凝結(jié)成沉重的枷鎖,環(huán)在自己的脖子上。從此,少年A將走向一種無法逃離的宿命,在那里,有他被禁錮的肉體,被詛咒的人生,被嘲笑的尊嚴,還有那段不堪回首卻注定要被永遠銘記的過往。
      
      所謂敘述性詭計,是指一種獨特的懸念設(shè)置方法。作者以高超的敘事技巧和縝密的思維,讓讀者在眾多的事實面前漸漸迷失,從而暫時性地掩蓋事實的真相。而在答案揭曉的那一刻,突如其來的真相則會令讀者措手不及,發(fā)現(xiàn)之前所深以為然的事實只不過是中了作者的一個圈套。事實上,敘述性詭計里往往藏著一個騙局,而解謎的樂趣就在于突破重重迷霧,擷取有用的線索,從而識破作者的騙局,獲知事件背后隱藏的真相。敘述性詭計作為一種懸念設(shè)置的方法,并沒有某種單一的模式,它可能是人稱、視角和時態(tài)、地點的任意轉(zhuǎn)換,也可能是現(xiàn)實和夢境的虛實轉(zhuǎn)換,在真相揭曉之前,除了熟諳此種寫作手法的讀者外很難猜到騙局所在。所以,在我看來稱其為詭計,實在是貼切之極。
      
      在這本書中,作者設(shè)置的詭計其實并不復雜,“紀實作家”和“少年A”以及“父親”是幾個關(guān)鍵性的人物及詞語,作者通過紀實作家高嶺隆一郎及助手弓子小姐對“猶大”及“猶大之子”星期一殺人事件的調(diào)查展開敘述,不同于我們通常熟悉的商業(yè)化懸疑推理小說,故事的文風很樸實,更傾向于一種平鋪直敘的記錄。然而故事發(fā)展的過程卻毫不枯躁,高嶺對案件的調(diào)查是其中的一條線,另一條線則是以一位不知名的父親寫給身陷囹圄的兒子的回憶錄而展開描述,在這樣的背景下,兩條線索各自發(fā)展,讀者很容易將它們漸漸重疊在一起,并由此推測出兒子及父親真正的身份。然而當我們篤定自己所推測的是事實時,原本一直有所代指的少年A突然轉(zhuǎn)換了身份,成為一種符號,冷冷地嘲笑著我們頭腦的簡單。而當我們從巨大的時間及人物差異中蘇醒過來時,才發(fā)現(xiàn)此時的身份切換還遠遠不是最后的真相,顛覆性的事實正在那里穩(wěn)穩(wěn)地坐著,象一盆冷水,嘩地一聲澆在我們那顆充滿熱情的推理之心上。
      
      敘述性詭計確實有其獨特的魅力,尤其是在傳統(tǒng)的推理小說已經(jīng)很難再寫出新意之后,東野圭吾曾用一本《名偵探的守則》對當今的本格推理進行了尖酸刻薄的嘲諷和痛快淋漓的抨擊,這也說明傳統(tǒng)的推理小說越來越陷入黔驢技窮的境地,在這樣的前提下,敘述性詭計通過偷換概念的狡猾方式,對讀者進行善意的欺瞞,其目的無非在于增加閱讀的樂趣,然而這種做法如果把握不好尺度,也很容易招致讀者的反感,令人感覺過于刻意。
      
      《失蹤者》總的來說把握還是挺好的,只是高嶺隆一郎對弓子的感情之前沒有進行太多鋪墊,突然提出來感覺有些突兀。書中相對較成功的是父親與少年A之間的那份情感,透過一封封父親寫給孩子的信,記錄著父親對往事的懺悔和對兒子的寬容,使得原本冷酷的殺人故事中填入了一些溫情的成分。同時,這些信也明確指出少年A的暴行應該歸因于家庭的冷漠及荒謬。盡管這并非一本社會小說,但我卻認為,書中所提到的問題依然值得我們深思。少年保護法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未成年人施以保護,然而究其根源的話,恐怕亟待解決的是他們的家庭教育問題而非在觸犯法律后未來的生存問題。
      
      透過這本書了解敘述性詭計,感覺很新穎。
      
  •     拼圖游戲
      
      推理小說是我所好,然而其中最不喜歡的卻當屬敘述性詭計。說到敘述性詭計,早期最知名的作品當溯源于阿婆的《羅杰疑案》,但其大行其道卻是在日本。日本早期的名家江戶川亂步和橫溝正史均未在此上著力,但隨著詭計越寫越少(這一點毋庸諱言)到了中后期的時候,敘述性詭計便開始大行其道了。所謂一般的詭計,是讀者代入偵探的身份,與兇手的較量。而敘述性詭計,則是作者披掛上陣,與讀者直接交手。在作者的筆下時刻都有陷阱,再加上兇手的不時干擾,困難等于是變成了原本的兩倍。
      之所以不喜歡敘述性詭計,是因為我對奎因式的古典型純粹的推理游戲更為樂在其中。加上作者在中間瞎攪和,就像多了一個吹黑哨的裁判,原本好好的比賽被攪和黃了。至于最令我反感的敘述性詭計作品,當屬《櫻之圈套》,其次《神的邏輯,人的魔法》我也不甚喜歡,不過這僅屬見仁見智的個人觀感,據(jù)我所知,身邊的同好有喜歡這2本書的也大有人在。
      折原一是久負盛名的敘述性詭計大家,所以是不是要選擇這本《失蹤者》我一度頗費躊躇。不過讀完后我很慶幸沒有與它擦肩而過?!谧x到最后一百多頁的時候,夜已深,困倦不已,只得埋頭大睡,睡醒后立刻拿起來閱讀,此書魅力,可見一斑。本書講述了一宗延續(xù)15年的女人連環(huán)失蹤案,15年間6個女人在星期一失蹤。15年前猶大殺戮夜歸的無辜女人,15年后猶大之子少年A再度歸來。說到本書的敘述性詭計,可謂復雜老道,比之《櫻之圈套》令人發(fā)指的敘詭,分明是別一種風格?!稒阎μ住返臄⒃幨且粭l道兒走到黑,而《失蹤者》更像是作者精心設(shè)計的一個拼圖游戲?!妒й櫿摺返臄⒃?,有人物身份的刻意變換,有時間空間的流逝交織,有不同視角的分別講述,有各類文體的交互登場。把真相深深隱藏后,再將所有的拼圖全部打亂,這種精心布置的敘詭方式,還是深得我心的。
      正如不少推理迷指出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敘述性詭計成為一個作家的標簽時,原本應該最具迷惑性的詭計,卻成了所有讀者拿著放大鏡尋找的線索。當最意外的人才是兇手成為讀者的共識時,最意外的結(jié)局卻成了最意料之中的答案。然而本書不但如此。不止是貫穿十五年的兇案,也不僅僅是作者精心設(shè)計的敘述性詭計,書里還有日本的風土人情的細節(jié),有各式各樣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有對未成年人犯罪保護和懲治措施的深入思考,除過所有這些,折原一還在故事的最終揭開了一個被大家忽視的罪案的真相,沾沾自喜于猜到兇手的你,是否也揭開了這些隱秘的罪惡?
      其實,讀到一半猜出兇手并不能算的上高明,在讀完全書后我才發(fā)現(xiàn),在最初作者就給出了兇手的身份,你發(fā)現(xiàn)了嗎?這種設(shè)計倒令我想起了我最喜歡的奎因的作品——《X的悲劇》,那同樣是一個作者在開頭就告訴了你兇手的故事,卻往往要揭過最后一頁才能發(fā)現(xiàn)。
      P.S.
      不喜歡《櫻之圈套》和《神的邏輯,人的魔法》純屬個人觀感,據(jù)我所知,身邊的同好有喜歡這2本書的也大有人在。我無意貶低這2本書。
      
  •      《失蹤者》是被譽為“敘述性詭計之王”的日本作家折原一的力作。所謂“敘述性詭計之王”,我個人認為并不是什么好聽的名號,正如日本推理評論家西上心太所說:“‘敘述性詭計之王’的盛名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為這類寫法原本就是通過欺瞞誤導讀者來出奇制勝的。結(jié)果現(xiàn)在呢,讀者一看到作者是折原一,便立即就能猜到書中定有詭計?!?br />    西上心太這段話說得很有道理,因為從本人的閱讀經(jīng)驗來說,當我看到書的腰封上大力宣傳所謂的“敘述性詭計”的時候,我就開始留意,結(jié)果當我只看了幾十頁的時候就已經(jīng)猜到真兇是誰,讀到最后謎底揭開,果然印證了我的猜測。這倒不是我有多聰明,而是敘詭其實就是那么幾種技巧,如果你掌握了技巧,基本上都可以順利“破案”。
       敘詭的手法,從大的方面來講就是兩種。首先是敘述視角,通常情況下,敘詭都喜歡用多重視角,而所有的視角里面,第一視角的部分要格外小心,因為第一人稱的視角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你不知道這個自言自語的家伙是書中的哪個人物,表面看起來這個人是A,但實際上他很可能是B;另一種是從頭到尾就是第一人稱在敘述,而且這個人物在小說里的地位很明確,最終答案揭曉,就是這個“我”殺了人,當然這種小說不會告訴你是“敘詭”,否則一切就都露餡了。
       第二種敘詭手法,就是敘述的重疊,這個一般是要和多重視角相結(jié)合,每個視角各講一段,講的情節(jié)基本一致,卻很可能講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上述兩種,在《失蹤者》一書中都被折原一用到,但是技巧就是那么幾種,決定一個作家能力的不是技巧,而是純熟程度。從這一點上來區(qū)分,折原一頭上的這頂“敘詭之王”的光環(huán)倒也不是浪得虛名。他的技巧層出不窮,變幻莫測。雖然我個人猜到了真兇,但是還是有很多細節(jié)出乎我的意料。
       實際上,敘詭推理,說到底仍然只是技術(shù)流。它并不是靠情節(jié)取勝,而是靠作家欺騙讀者出彩。如果用得好,讀者還會心悅誠服,一旦用得不好,可能讀者會覺得被作者給“耍”了。而且,即便敘詭用得很好,既沒被讀者猜到結(jié)果,又沒有讓讀者不舒服(后者其實更難),但是運用敘詭本身比之本格派推理,就顯得想像力不足而手段有余。這就像一個唱功不行但包裝花哨的歌手一樣,全憑“迷惑”二字。
       推理小說家偶爾進行一次敘詭,可能會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驚喜,畢竟敘詭本身也是智力體操的一種。比如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姨就寫過一些敘詭,但是阿婆并不是為敘詭而敘詭,她的敘詭從根本上說還是本格派。而折原一就變成了“為敘詭而敘詭”,并且現(xiàn)在得到了“敘詭之王”的稱號,真不知道是他的幸運還是不幸。
       當然,折原一也不是簡單地為敘詭而敘詭,他的小說還是有一定的社會內(nèi)涵,《失蹤者》就是一部探討少年法的小說。我不知道中國關(guān)于未成年人犯罪是如何規(guī)定的,而在日本,少年法規(guī)定未成年人犯罪要進教養(yǎng)院,但是他的一切犯罪記錄都不會記錄在案,亦即他成年之后,完全不會有底案或者叫“前科”。如果這個少年肯努力,仍然會有非常好的前途,和沒有犯過罪的人一樣。折原一在書中探討了少年法,他在小說里舉了正反兩個例子,來說明少年法有利有弊。他個人在尾聲中表明他還是贊成少年法的,但他也提出一個觀點,認為有些人是天生的變態(tài),對于這些人,不管他是在少年還是成年,犯罪都應該嚴懲。對于這個觀點,個人不僅不敢茍同,甚至覺得這個提法很危險。首先,什么樣的人才是“天生的變態(tài)”?誰來鑒定?精神學科可以做出合理的判斷嗎?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那些“天生的變態(tài)”——亦即像小說里的真兇那樣拿殺人當兒戲的家伙們本身在行兇的時候,也認為自己是在主持正義,認為他們的行為是天經(jīng)地義。也就是說,嚴懲“天生的變態(tài)”的邏輯和“天生的變態(tài)”的邏輯本身是一樣的。這樣豈不是很可怕?
       這就像二戰(zhàn)時,日軍的殘忍舉世公認,而支撐他們殘忍行為的就是這種對“天生的某某”不必仁慈的“上帝視角”或者叫“審判視角”,而問題在于,他們的視角對嗎?他們是憑什么判斷的呢?
       扯遠了,就此打住。
  •    ?。?作者:佚名 文章錄入:殘酷的天使 ]
      
      《錯亂的輪舞》發(fā)表于1989年,作者是折原一。折原生于1951年,埼玉縣人,早稻田大學文學院畢業(yè)(和江戶川亂步同為校友),后任職于日本交通公司。他的最初作品是短篇連作集《五具棺材》,由推理出版業(yè)老字號東京創(chuàng)元社力捧,接著以本作《錯亂的輪舞》應征第34屆江戶川亂步獎,可惜首獎被坡本光一的《白色的殘象》搶走;《錯亂的輪舞》于隔年又獲得第43屆日本推理作家協(xié)會獎的提名入圍,最后卻又敗于佐佐木讓的《艾特洛夫緊急電報》。
      縱然如此,“新本格教父”島田莊司給予此作“令人驚嘆的杰作”的評語,這是我對這本書產(chǎn)生極高興趣的主因。
      在臺灣的日譯推理中,折原一的作品全部是短篇的,如《M的犯罪》、《目擊者》等。從目前手邊的資料里,可以知道折原一是現(xiàn)代日本推理中,“敘述性詭計”作品產(chǎn)量最豐碩,水準也最整齊的作家,可惜一直沒有長篇譯作的出版,我只好又去找原文書來看啦。
      說到敘述性詭計,大家必然立刻想到綾十行人的“館系列”,這也是認識敘述性詭計的定義最好的入門書。另外,像東野圭吾的《雪地殺機》也可歸類于此。綾十和東野都有一部份的作品屬于敘述性詭計,顯見他們的偏好。西洋推理方面,敘述性詭計作品更少,如將克莉絲蒂的《羅杰.亞克洛伊命案》算進來,我個人其實感覺有點過于“廣義”了,而從本書解說結(jié)城信孝的評論可以看到,艾拉.烈文的《死之吻》是屬于敘述性詭計的作品。
      記得上次看我孫子武丸的敘述性詭計杰作《殺戮之病》,最后竟然有點看不懂,只記得過程很惡心,還得讀了書末笠井潔的解說才知道我孫子謎團設(shè)計的關(guān)鍵,但這次看《錯亂的輪舞》,卻感覺十分流暢,閱讀的過程中,不時有佩服折原一處理故事的巧思。Adol學長曾經(jīng)告訴過我,折原一的作品被認為是“你明明知道他會玩敘述性詭計,但怎么想就是想不到他把敘述性詭計設(shè)置在什么地方”。讀后感果然相當“滿分”,故事最后揭露的真相,確實是非常令人意想不到。
      還是來簡介一下故事內(nèi)容吧:無業(yè)游民山本安雄立志成為一個暢銷推理作家,他希望能模仿康耐爾.伍里奇(Cornell Woolrich)的《魅影女子》(Phantom Lady),寫出一部超越性的作品,于是他應征“月刊推理新人獎”的作品也取為《魅影女子》,他有把握這部作品一定會讓他一炮而紅;但,當?shù)锚劽麊喂己?,首獎作品《魅影女子》的作者名字居然是從來沒聽過的白鳥翔……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折原一將“作中作”的概念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原作和盜作之間虛虛實實,讓人亟欲探知最后的真相。而折原目前為止所發(fā)表的作品,光是長篇,敘述性詭計就占了一大半,若說卡是“密室大師”,那么折原一的“日本敘述性詭計大師”稱號應當之無愧。
      《錯亂的死角》講的是一個酗酒治療后出院的翻譯家以望遠鏡偷窺對街上班女郎生活的故事。翻譯家的日記與上班女郎的日記兩條敘事主線,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形成讀者所熟知的,敘述性詭計蘊生的最佳空間。
      從上一篇曾介紹過的折原一《錯亂的輪舞》中已可稍知,折原一對伍里奇崇拜有加應是無庸置疑,事實上,折原一并不特別偏愛純解謎的本格類型作品,他最熱衷的反而是繼古典解謎黃金時期后的懸疑推理時期(時間約為三○年代至五○年代),這類作品很少有固定的偵探角色,也鮮有不可思議的殺人詭計,而是著重在扣人心弦、意料之外的劇情發(fā)展及異想天開的驚人結(jié)局。電影則是這類作品最適合推廣給更多消費者的改編傳媒。
      折原一承襲了懸疑推理的特質(zhì),并更進一步融合了敘述性詭計的技巧,使推理小說的范疇有了嶄新的系統(tǒng)性發(fā)展。或許在一些讀者心中,敘述性詭計由于一開始就立足于刻意欺騙讀者以制造意外真相的基點,總不免引來不可能公平進行斗智游戲的批評,但從折原一一本接一本此類作品不斷發(fā)表的結(jié)果來看,折原一的讀者之所以不斷支持,正顯示他們關(guān)心的故事重心很可能已不在于其中是否出現(xiàn)神秘詭譎的兇殺案,而轉(zhuǎn)變成“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閱讀默契,究竟還有多少可以制造盲點的空間?”。
      一般說來,敘述性詭計之所以令人震驚,經(jīng)常是因為“讀者并不知道當中有敘述性詭計的存在”,但正如這篇介紹文所明示的:折原一已成為日本敘述性詭計的代表作家,所以讀者在接觸他的作品之前,其實早已料到他極可能來這么一招。
      因此--也正是這個原因,作者和讀者之間恰好又回到最初的“公平斗智游戲”基點了。下次當你知道某部作品存在敘述性詭計的時候,你應該可以仔細想一想:作者必須一面顧及邏輯上的合理性,還必須兼具以劇情的陳述方式來欺騙讀者,那他到底會在哪個地方玩把戲呢?
  •     在推理小說發(fā)展史上,以敘述性詭計為主體的并不鮮見,作品大多以曲折離奇的案件展開、時間跨度長、刻意制造迷團的誤導性文字技巧以及故意隱瞞線索的文章結(jié)構(gòu),試圖最大程度引導讀者走入文字陷阱,最終獲得顛覆性的閱讀感受。盡管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這樣的寫作手法并不公平。
      
      從歷史地位以及小說影響力來看,英國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創(chuàng)作的《羅杰迷案》一書幾乎可以被視為奠定敘述性詭計手法的里程碑作品。其巧妙的構(gòu)造與顛覆性的結(jié)局對于推理小說發(fā)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力,更為不斷嘗試求新求變的后世推理小說家們所喜愛,日本推理小說家折原一或許是后輩中執(zhí)意追隨大師腳步最為堅定的一位,同時也是最負盛名的一位。在其數(shù)十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以敘述性詭計為核心的作品更為其博得“敘述性詭計之王”的顯赫頭銜,而《失蹤者》一書就是體現(xiàn)其嫻熟手法的佳作。
      
      《失蹤者》一書并非全然虛構(gòu),據(jù)日本推理小說評論家西上心太所示,《失蹤者》原形采自真實發(fā)生在日本的酒鬼薔薇事件。而在小說中,則演變成為一樁跨度長達15年的數(shù)起女性失蹤案,利用兇手“猶大”與“猶大之子”交錯實施犯罪的現(xiàn)實來設(shè)置疑云密布的閱讀環(huán)境。通過紀實小說家與助手這樣近似偵探的民間組合追查去展開故事。期間更穿插父子對信、社會反響以及真兇心路坦承等等多角度多視點的文字技巧,勾勒出時間跨度長、案情復雜、崎路不斷的迷團。
      
      充滿驚悚氣氛的開場之后不久,折原一將敘述重心自案件本身轉(zhuǎn)移到案件背后,借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鄰居以及所在公司同仁包括新聞報道在內(nèi)的種種反應共同交織為社會對于罪惡的反映,小說在這里似乎是在考驗公眾與讀者對于罪惡的耐受力。理所當然的,隨著不斷出現(xiàn)的新線索以及調(diào)查的深入,精神疾病史、婚外情、敲詐等等支線逐漸浮出水面,本該是揭露案情必須的年齡、身份、時間以及動機等等線索在這里也成為小說展開欺騙性敘述時的掩護,例如犯罪嫌疑人則以少年A代指。不透明的文字、略顯混亂的線索、成為讀者判斷案情的最大障礙,縱然心中隱約有了判斷,可是在文字所能體現(xiàn)出的欺騙性的誤導之下,依然難以找到解開迷團的關(guān)鍵所在?;蛟S,這就是敘述性詭計的魅力所在吧。
      
      隨之而來的逆轉(zhuǎn)依然精彩,在日益逼近真相的調(diào)查過程中,作者充分利用了時間這一利器,將少年A與少年A的影象重疊,利用信息量不對等的優(yōu)勢實施了巧妙的錯位。極具震撼性的翻盤之后,身為讀者的我們會驚覺到,原來所謂失蹤者并不一定是指失蹤案件里的那些女性受害者,也有可能是在受人詬病的少年法保護下的那些昔日的犯罪者。直至真相最后令人大跌眼鏡。小說行進到這里折現(xiàn)出一個略顯諷刺的社會現(xiàn)實,即法律的制訂本是為了保護民眾的,而在犯罪分子的手上則成為實施犯罪逃避制裁的最佳手段。
      
      《失蹤者》盡管是描寫一個犯罪故事,但是折原一將小說與現(xiàn)實巧妙的串聯(lián)起來,透過案件的發(fā)生、延續(xù)以及影響直指日本社會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通過事件中各色人等的無奈、憤怒與委屈將之擴大,刻畫出一個尋求救贖而不可得的人性故事。或許在折原一看來,罪犯心中的黑暗,遠比現(xiàn)實中的黑暗要深邃得多,如何驅(qū)散黑暗恢復明鏡?其過程究竟是怎樣的?《失蹤者》就是他考慮之后做出的回應。再則,通過小說內(nèi)外的字里行間去探討未成年人犯罪問題與少年法的意義所在。爭議性不斷的少年法規(guī)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成年人對于少年犯罪心態(tài)的誤解,以至嚴肅的法律在罪惡面前不僅無力,更折顯虛偽。同時,社會與家人的冷漠無疑也是促成罪惡發(fā)生的原因之一。
      
      缺乏了解與必要的溝通,社會的冷漠與歧視,在這樣的境況下,悲劇的上演亦不足為奇,或許這就是少年A的宿命吧。
  •   櫻之圈套我也很反感,而且一度受此影響對敘述性詭計厭惡至極,虧了后來書荒,看了倒錯三部曲,才知道敘述性詭計也有高低之分!
  •   《失蹤者》已經(jīng)看過了,也許是我對折力折原“敘詭之王”的名頭期望過高,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的顛覆感和愉悅感并沒有以前看《剪刀男》或《殺戮之病》時那么強烈。也許是折原一在這部作品力的敘詭加入了很多其它枝節(jié)而變得不那么純粹的關(guān)系吧。在閱讀中,我曾經(jīng)猜測到真兇是誰,只是后來因為一些主觀原因,又不愿意去相信,幾度動搖,結(jié)果還真是不幸而料中,折原先生并沒有如殊能將之那樣把我騙得死死的。
    現(xiàn)在正在讀《倒錯的死角》,做為折原一的第一部純粹的敘詭長篇,我覺得通過已經(jīng)讀過的一小部分,這本書給我的驚喜會超過《失蹤者》。
  •   好久不見了,兄弟.這書痕跡太重,文字缺乏張力,動機部分寫的很難令人滿意,所以我只給了3星
  •   是的,動機,包括少年A的動機和15年前殺人真兇的動機仔細想想都比較牽強,尤其是前者,我更愿意相信他殺人的根本原因就是他的本性之惡而不是他所說的理由.
  •   而且怎么讀到一層一層蛻皮那里,我想到了《火車》呢。。。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