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與胡適

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作者:陶方宣  頁數(shù):168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張愛玲與胡適》的寫作靈感起源于一次訪談,聽到朋友的建議眼前一亮,把張愛玲和胡適放在一起多么諧調(diào)、多么熨帖,他們是東西方文明碰撞交匯孕育出的一對“金童玉女”。表面上看,這個世界千奇百怪,但是所有的奇怪都源自我們對事物內(nèi)部的一知半解,所有的千奇百怪其實都有著它的來龍去脈。也就是說,千奇百怪背后,其實都隱藏著一種邏輯上的合情合理。真正的違反規(guī)律的奇怪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這是天地定律——就好比民國時代出現(xiàn)了張愛玲、胡適這樣離經(jīng)叛道的人,為什么他們早不出現(xiàn)晚不出現(xiàn),偏偏要在民國時代的上海和北平出現(xiàn)?是因為時候到了,或者說火候到了,歷史已經(jīng)掀開嶄新的一頁,李世民或武則天不可能再現(xiàn),李蓮英或慈禧也絕無可能借尸還魂,他們的死亡是專制歷史的消亡,我們終于在腳下這片土地上,看到張愛玲的摩登旗袍或胡適之的筆挺西裝,這一天遲早要出現(xiàn),就像張愛玲和胡適之不出現(xiàn)也會出現(xiàn)陶愛玲或江適之一樣——原因其實很簡單,歷史的走向也就是文明的走向,漫漫寒冬的盡頭,肯定是鳥語花香的春天。人類歷史其實一直與氣候、地理密切相關(guān),中國大地西高東低,西北風(fēng)年復(fù)一年地勁吹,像一把揮舞在上帝手中的大掃帚,碎石、砂粒吹不走,就近形成大戈壁大沙漠。而那些細如面粉的黃塵,則被吹上萬米高空,最后降落成泥土,形成了一片浩大無邊的黃土高原,黃河從中穿過,被染得一片渾黃,就成了一條咆哮猙獰的黃龍。大量泥沙沉淀淤塞河床沖毀堤堰,大片大片城池毀滅人民夭亡,黃河成為黃禍為非作歹,讓歷朝君王膽戰(zhàn)心寒。而要治理這條殘暴的河流,僅憑占據(jù)某一河段的偏安小國是無能為力的,非得有個鐵腕暴君,非得有個集權(quán)、暴政的封建帝國——民族歷史就這樣被浩浩北風(fēng)、被滾滾黃河所圈定,是命中注定的定。中國人就這樣在一片漆黑的隧道中昏睡,這一睡就睡了五千年——當(dāng)然,它也形成過濫觴的農(nóng)耕文明,現(xiàn)在成為廢都的長安城,當(dāng)年就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會,它聳立在絲綢之路起點,與古羅馬一道在遠古的天宇下并駕齊驅(qū)遙相輝映,吸引著全人類的目光??墒?,古羅馬文明誕生了民主、自由的社會制度,而東方的專制文化到今天依然陰魂不散,文明傳統(tǒng)在歐洲形成了進步的主權(quán)在民的法治精神,而在中國卻形成了“史官文化”、繼而發(fā)展成為牢不可破的集權(quán)、暴政傳統(tǒng),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只能從各自不同的地理去尋找起因:希臘人原先是蠻族,漂洋過海來到希臘半島和愛琴海諸島謀生。那片土地太貧瘠,而周遭全是富饒的文明古國,他們很快學(xué)會經(jīng)商、航海與手工制造,建立起一個個城邦。

內(nèi)容概要

張愛玲和胡適是東西方文明碰撞交匯孕育出的一對“金童玉女”。巧合的是他們不但同為安徽老鄉(xiāng),還都在上海灘功成名就,后經(jīng)香港、臺灣流落美國,最終也都客死他鄉(xiāng)。
一樣的文化背景,一樣的生活軌跡。相同的興趣愛好,相近的思想見解,讓這一老一少在大洋彼岸成就了一段惺惺相惜的忘年交,成為后世文壇佳話。
《張愛玲與胡適》通過對兩位民國時代紅極一時的才子才女悲歡離合的描述,對張、胡兩大家族祖上交往和個人情感的梳理、探尋,還原了張愛玲、胡適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并重新詮釋那個風(fēng)云際會的時代。一百幅老照片配圖,讓人身臨其境。字里行間視野宏大,讀來頗有趣味。

作者簡介

陶方宣,男,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qū)人,現(xiàn)居上海,畢業(yè)于南京大學(xué)中文系。曾任政府機關(guān)公務(wù)員多年,現(xiàn)為編劇、作家,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出版《霓裳·張愛玲》、《沈從文:湘西之蠱》、《西裝與小腳》等各類作品十五部,部分作品在香港出版,發(fā)行海外。

書籍目錄

文明的溫度計(代序)
第一輯:海上花
孤獨中遇到“胡適”
色,戒不了
風(fēng)塵中有一朵“海上花”
上海是個灘
屋里亂攤著小報
頭發(fā)長,見識也長
天才夢
女神的預(yù)言
第二輯:沉香屑
徽駱駝
屢試屢敗的落魄秀才
小忙其實是大忙
哪個佩?哪個綸?
衣錦還鄉(xiāng)
可憐的“代理”知州
第三輯:華麗緣
華美而悲哀的城
我的八點鐘的灰姑娘
從《秧歌》開始
香港是塊跳板
第四輯:異鄉(xiāng)記
時空交疊的感覺
如對神明
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
漂泊在文藝營
半個臺灣人
“像一卷細龍卷風(fēng)”
第五輯:天才夢
“時代是倉促的”
文學(xué)愛好者
愛隋是流動的液體
我的朋友胡適之
不得安生的祖先
封鎖
留在大陸的親人
睪丸一樣的島嶼
在黑夜里奔向月亮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插圖:張愛玲遲早要遇到胡適,就像胡適遲早要遇上張愛玲一樣,命運就是這樣神奇而無法捉摸——他們是兩顆劃過夜空的流星,冥冥中的緣分安排他們有一段軌跡相交,卻偏偏讓一對才子才女錯身而過,這就是命運的有情造化與無情捉弄——所有的悲劇或喜劇都是令人詛咒的命運在捉弄人,是它在人間一手導(dǎo)演出無數(shù)正劇、悲劇、喜劇或者鬧劇。他們的開始和結(jié)局,早在前世今生就安排好了,這便是命中注定——要說起來,其實所有的人,全都是命運的牽線木偶。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早早出洋,聚少離多。父親張廷重一向花天酒地,陪伴張愛玲的,除了女仆何干、張干和疤丫丫,就是那些書,書籍伴隨著她度過最孤獨的少女時代,在孤獨的最深處,她遇到了“胡適”——那是新文化運動風(fēng)起云涌的20世紀(jì)30年代,也是民國世界最開放包容的年代,作為一位學(xué)貫中西、才華橫溢的青年學(xué)者,在北大任教的胡適像一顆啟明星,正被萬千青年學(xué)子所追捧。作為他的根據(jù)地之一,上海灘他常來常去,酷愛閱讀的少女張愛玲遇上“胡適”,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張家父親張廷重不管有多么頑固與保守,但是他有一個良好的習(xí)慣值得推崇:就是一直在閱讀。盡管他的閱讀品位可能不高,但是他一直在閱讀,這對張愛玲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張愛玲后來回憶與父親在一起的光陰,書是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有一本蕭伯納的戲:《心碎的屋》,是我父親當(dāng)初買的。空白上留有他的英文標(biāo)識:天津,華北。一九二六。三十二號路六十一號。提摩太·C·張。我向來覺得在書上鄭重地留下姓氏,注明年月、地址,是近乎于無聊,但是新近發(fā)現(xiàn)這本書上幾行字,卻很喜歡,因為有一種春日遲遲的空氣,像我們在天津的家?!彪m然在書上題上年、月、日近乎無聊,但是足可以看出張廷重對于書籍的愛惜與珍重。后來張愛玲寫道:“另一方面有我父親的家,那里什么我都看不起,鴉片,教我和弟弟做《漢高祖論》的老先生,章回小說,懶洋洋灰撲撲地活下去——我喜歡鴉片的煙霧,霧一樣的陽光,屋里亂攤著小報(直到現(xiàn)在,大疊的小報仍然給我一種回家的感覺),看著小報,和我父親談?wù)動H戚間的笑話——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時候他喜歡我?!睆垚哿嵩谶@里所說的“什么我都看不起”,不過是一種年少輕狂,我倒認(rèn)為正是父親屋子里那些她當(dāng)初所看不起的章回小說和亂攤著的小報,影響了她啟蒙了她,當(dāng)然也造就了她——她后來自稱為“三流作家”,總喜歡給通俗小報寫連載小說,全因為少女時代的閱讀與審美趣味,包括對《紅樓夢》的喜愛,也是受到父親影響。很快,在偶然卻又是必然的條件下,她終于有一天與“胡適”邂逅。那本書就是《胡適文存》,當(dāng)時由胡適的同鄉(xiāng)汪孟郊主持的上海亞東圖書公司出版,共分三集,是胡適當(dāng)時最重要的著述之一。

編輯推薦

《張愛玲與胡適》:海派文化孕育的“金童玉女”,張愛玲與胡適家族世交與個人隱情,民國最著名才子才女的悲歡離合。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張愛玲與胡適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借圖書館的這本書還沒讀呢,被人家順手牽羊了,只好買本還上了。主要是講張愛玲和胡適之間的微妙的關(guān)系,就是生活環(huán)境、思想等各方面兩個人的相似或是牽連,挺好看的。我一開始是看到書名覺得奇怪借來看的~~~
  •   胡適與張愛玲,很好的主題,但不是沒有什么新的資料。

    另外一個問題:居住在上海的作者都可以叫海派作家嗎?
  •   更加了解張愛玲的一生,個人比較喜歡這本書
  •   聽爺爺說起他們兩個的故事,所以買來送給爺爺了
  •   還可以.............
  •   捕風(fēng)捉影,褻瀆大家
  •      讀陶方宣的書,感覺他的文字,清新而淡雅,時常透出濃濃的懷舊情調(diào),仿佛不由自主地穿越到他所追慕的民國時代,追隨著張愛玲、胡適飄零的影子,尋找老上海夜空那枚“陳舊而迷惘”的月亮。如果時光倒流,也許陶方宣會一如他筆下的舊式文人,身著“半舊的青布長衫”,俯首蹣跚在舊上海的亭子間,以自己寂寞的文字,抒寫荒涼的內(nèi)心。我想,這也是陶方宣不知疲倦地追尋張愛玲、胡適之足跡的原因。
  •      張愛玲、胡適這一代民國文人,自幼飽讀詩書,又深受西方文化熏陶,兩相碰撞,交相輝映,形成了民國文壇璀燦的星空。胡適一生與政治結(jié)緣,曾自言“是一個注意政治的人”,雖然后來高舉“文學(xué)革命”的旗幟,主張“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但他做學(xué)問不過是“替中國政治建筑一個革新的基礎(chǔ)”。張愛玲一生疏離政治,卻因為與胡蘭成的情感糾葛,終被卷入政治的漩渦而難以自拔。當(dāng)她預(yù)感“破壞正在發(fā)生,更大的破壞就要到來”時,黯然逃離上海,從此一去不再回頭。張愛玲在那個被她譽為“華美而悲哀的”城市——香港一待就是三年,可惜盛名之后,繁華散盡,生活困頓的她,自然希望另覓生機。她想到了遠在美國的胡適。張愛玲一生清高自傲,但對于胡適先生,她是仰望的。雖然在她紅得發(fā)紫的年代里,也曾說過對胡適先生不太恭敬的話:“中國的新詩,經(jīng)過胡適,經(jīng)過劉半農(nóng)、徐志摩,就連后來的朱湘,走的都像是絕路,用唐朝人的方式來說我們的心事,仿佛好的都已經(jīng)給人說完了,用自己的話呢,不知怎么總說得不像話?!保ā对娕c胡說》)但總體而言,在她心目中,胡適先生高大完美,用陶方宣的話說,“胡適是讓張愛玲唯一可以屈尊的男子”。在香港完成長篇小說《秧歌》之后,張愛玲主動寄書寫信,向胡適討教。很快,張愛玲就收到了胡適長長的回信以及經(jīng)過圈點的書。她大喜過望,更平添了幾分對美國的向往。她想方設(shè)法,遠渡重洋,奔赴美國。在美國剛安頓下來,便上門拜訪胡適先生。由此一來二往,成就了一段文壇佳話……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