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3 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 作者:汪政,何平 著 頁數(shù):302 字數(shù):25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解放閱讀》從現(xiàn)行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出發(fā),針對長期以來語文教育中文學性的缺失和文本解讀方法單一的狀況,選擇中國古典文學批評方法和西方文學批評方法,進行系統(tǒng)而又深入淺出的介紹,并對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這些方法作了說明,既注重理論性,又注意實用性與可讀性,為中學語文教師提供文本分析的方法論基礎。
對應每一種文學批評方法,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為主要選擇范圍,每種方法選取兩篇適當?shù)恼n文進行詳細的解析以作為示例。方法的介紹與運用緊密結(jié)合,克服了以住教學研究或宏觀議論抽象空洞、或拘泥細節(jié)僵化單一的非此即彼的怪圈,打通了文學批評與語文課堂教學的阻隔,真正體現(xiàn)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jié)合,在同類教材分析著作中獨樹一幟。全書體例嚴謹,風格新穎,視角獨特,文筆流暢,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稱得上是閱讀的解放。
本書不僅給中學語文的文本解讀提供了范本,而且是教師繼續(xù)教育的參考書和學生文學審美教育的入門書。
作者簡介
汪政,男,1961年8月生,江蘇海安人?,F(xiàn)為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黨組成員、創(chuàng)研室主任,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江蘇省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19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文藝理論和當代文學研究,發(fā)表論文、評論和語文教育教學文章三百余萬字,出版了評論集《涌動的潮汐》《自我表達的激情》《〈朝花夕拾〉導讀》等,參編、主編大學、中專、高中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多種,并獲得多種文學獎項。 何平,1968年生,江蘇海安人,文學博士,文學評論家,獨立書評人,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當代文學批評和中學語文教學研究。在《文學評論》《當代作家評論》《江海學刊》《江蘇社會科學》等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多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轉(zhuǎn)載和轉(zhuǎn)摘;在《語文教學通訊》《美文》等刊物撰寫專欄;主持、參與國家、教育部和江蘇省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多項;曾獲江蘇省優(yōu)秀博士論文、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當代作家評論》論文獎等。
書籍目錄
前言 文學批評與語文教學
第一章 穿行于社會與歷史之間
解讀在文學與社會歷史的交會點上
——社會批評的理論與方法
家庭中的弱勢群體
——評畢飛宇的《彩虹》
飲食與我們的文化狀況
——評翁乃群《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
第二章 集體無意識的奧秘
文學的原鄉(xiāng)
——原型批評的理論和方法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聲賦》及中國文學的“悲秋”主題
有鄉(xiāng)可歸的人是幸福的
——原型批評視野下的《我心歸去》
第三章 人性深處的潘多拉盒子
我們?nèi)绾蚊鎸ψ约旱膬?nèi)心
——精神分析批評的理論與方法
殘缺者的超越
——評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溫情下的抵抗
——評楊子《十八歲和其他》
第四章 是讀者帶來了意義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讀者反應批評的理論與方法
“道是無情卻有情”
——曹禺《雷雨》片段的讀者反應批評解讀
“有端”和“無端”
——《錦瑟》的讀者反應批評闡釋
第五章 語言構(gòu)筑起紙上王國
符號、形式與陌生化
——語言學批評的理論與方法
文體的變異
——周曉楓《斑紋》評析
汪曾祺的語調(diào)
——細讀汪曾祺《葡萄月令》
第六章 我們能不能回到“歷史”
歷史:過去和現(xiàn)在的辯證雙向?qū)υ?br /> ——新歷史主義批評的理論與方法
六國為什么破滅
——《六國論》新說
廢墟有魂誰來招
——宗璞《廢墟的召喚》解析
第七章 文學如何言說自然
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境
——生態(tài)批評的理論與方法
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奧爾多?利奧波德《像山那樣思考》解析
告別“借景抒情”
——于堅《云南冬天的樹林》解析
第八章 故事是怎么講出來的
尋找隱藏的敘述結(jié)構(gòu)
——敘述學批評的理論與方法
視角?時間?內(nèi)心獨白
——海因里希?伯爾《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敘述學分析
一部“最富魯迅氣氛”的小說
——魯迅《在酒樓上》解讀
第九章 學會用筆來閱讀
發(fā)微抉隱指陳得失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評點法述評
生命的感悟
——史鐵生《我與地壇》評點
以感恩書寫成長
——胡適《我的母親》評點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既然文學作品的母題、意象、情節(jié)等都存在著一個原型,那么,我們從哪兒著手去重建作品母題、意象、情節(jié)的古老本原呢?榮格提醒我們:“原始部落的傳說與原型有關,但這些原型已采取特殊方式加以修改”;“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表達原型的方式是神話和童話”,“神話是揭示心靈現(xiàn)象的最早或最突出的心理現(xiàn)象”。另外一些人類學家和原型批評理論家則相信神話起源于儀式,加拿大原型批評理論家諾思洛普·弗萊就從這個角度,發(fā)展了榮格的原型批評理論。在弗萊的理解中,“整部文學史從上古樸質(zhì)的文學一直寫到現(xiàn)代深奧精良的作品,在這過程中,我們有機會瞥見文學是呈現(xiàn)于原始文化中的較為局限和簡單的程式系統(tǒng)逐步演變而成的復雜體系。如果這樣,那么,探索各種原型便構(gòu)成一種文學上的人類學,它涉及諸如儀式、神話和民間傳說等文學前的形態(tài),如何滲透到后來文學中來的問題。接著,我們還體會到,原始形態(tài)與后來文學的關系決不像我們在幾部最杰出的古典作品所見那樣,單純的世代相傳的關系——事實上,偉大的經(jīng)典作品,仿佛存在一種總的趨勢,要回歸到原始形態(tài)去”。在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和榮格的原型理論不同,弗萊已經(jīng)自覺從文學史的角度探討了從上古到現(xiàn)代的文學發(fā)展過程中原型的生成和傳衍,而不是僅僅揭示出原型和其生成和傳衍的民族心理土壤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榮格的研究是心理學本位的,而弗萊則是以文學為關注焦點。因而,弗萊的研究對于我們?nèi)シ治瞿骋辉偷纳珊蛡餮芫哂幸环N實踐上的指導意義?! ∧敲?,按照弗萊的提示,對作品的母題、意象、情節(jié)等原型的分析應該首先上溯到先民的儀式、神話和民間傳說。從理論上講,勢必如此去做。從操作層面上,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特別是就中國文學而言這樣去上溯是有困難的。誠如許多研究者指出的“中國人的神話意識比其他‘世界文明中心’的神話意識遠為薄弱,且有日趨弱化的現(xiàn)象,其結(jié)果是尚未系統(tǒng)化的原始神話多半融入‘古史系統(tǒng)’,變形為‘歷史’,神格化為人格,剩余的材料大都保留較原始的風貌,繼而,從上層文化的‘大雅之堂’中被驅(qū)逐出去,只在民間信仰中存在、發(fā)展”。由于神話過早地納入“古史系統(tǒng)”,或被驅(qū)逐,儀式也必然處于被遮蔽的狀態(tài),因此,在中國文學的傳衍過程中,缺少類似于西方文學的從神話向文學的承遞序列,在原型的傳衍過程中,也缺乏從文學前的原始形態(tài)向后來文學的清晰過渡?! ∵@樣看來,如果我們堅持從儀式、神話和民間傳說去重建作品的母題、意象、情節(jié)等原型的古老本原,必然面臨著繁復不堪的材料的選擇和甄別,而且由于時代久遠,這樣的選擇和甄別有多大程度的可靠性也值得懷疑;但我們不能因此忽視神話材料在我們研究中的作用,正如張光直先生指出的:“我們在研究每一代的神話時,并非僅用當代的神話資料做孤立的研究,而實際上,對每一個朝代的神話之文化與社會的背景,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牧私?。——換言之,我們在做神話史的解釋時,有文化史的一半基礎為核對的標準,并不是在做猜謎或是游戲。”且“在商周時代神話為文化的前鋒,其記錄發(fā)見于各種典籍”。這些商周時代的神話應該說較之后世神話更接近于原始神話的真實風貌,而且由于原始蒙昧時代向理性時代過渡過程中,意識形態(tài)內(nèi)容相當多地遺存于《詩經(jīng)》、《楚辭》和先秦諸子散文中,這完全可作為考察作品的母題、意象、情節(jié)等原型的出發(fā)點,去接近原型的古老本原?!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