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1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鄭石巖 頁數(shù):19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東方的哲學家們已經(jīng)開始對“禪坐、冥想”做深入的研究與實踐,而其中鉆研得最透徹的要屬西方的佛陀了。 佛陀除了悟出人生痛苦的原因,也提出現(xiàn)世解脫痛苦的實踐方法。而這個方法即是借著禪定、冥想和日常生活中的實踐修行,而達成對個人身心的自我控制。禪定是佛教的根本,佛法如果離開了禪定和生活的實踐,就會變成虛妄不實的玄學空談了。而禪定的修行有一定的次第方法,因此由一個好的禪師把我們引進門是必要的。 十年前的一個夏日夜晚,我有幸能到鄭石巖先生的家中聆聽他說禪,從滿室的大藏經(jīng)典、佛堂和他悅樂的家庭歡笑聲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什么是禪喜的生活。 鄭石巖教授的心理學家、教育家背景,使得他很善于掌握禪的核心與實踐的次第方法,因此,他的禪學很淺顯而易行。我們或許無緣聽到鄭教授的課,但借著他的書,我們?nèi)钥梢缘玫剿亩U修心得,并據(jù)以實踐而達至個人的現(xiàn)世凈化與進化,從過去經(jīng)驗中解脫,開放自我的心靈,在生活體驗中品嘗禪味的喜悅。
作者簡介
鄭石巖教授,臺灣金鼎獎暢銷書作家。中國臺灣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曾赴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深造,從事心理咨詢與教學研究多年;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是融心理學,教育學與禪學于日常生活應(yīng)用的倡言人。已經(jīng)在內(nèi)地出版《禪·生命的微笑》《悟·看出希望來》《覺·教導的智慧》《禪·心的效能訓練》等書,是積極入世,以書度人的典范。
書籍目錄
序自序上篇 清涼心與實現(xiàn)的生活 第1章 自我的醒覺 現(xiàn)實我——依他起性所產(chǎn)生的我相 理想我——遍計所執(zhí)性所產(chǎn)生的我相 真我——入圓成實性的真我 自我的醒覺 自我的困境與出路 第2章 意識與業(yè)力之凈化 煩惱障——了別和思量兩種意識所產(chǎn)生的困擾 所知障——法執(zhí)的意識阻礙慧性的開展 業(yè)力之凈化與實現(xiàn)的生活 第3章 醒覺與實現(xiàn)的生活 談?wù)勑延X 實現(xiàn)的生活下篇 菩提行與精神法界 第4章 倫理的精神法界 佛教的人文倫理 信仰與精神生活 邁向莊嚴的精神法界 入精神法界的進階——十地菩薩 第5章 中觀的生活智慧 精神生活的“四依” 中觀的生活智慧 第6章 信仰與實踐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探討唯識學、華嚴宗哲學和般若法門的的經(jīng)典,很容易發(fā)現(xiàn)佛學有兩大系統(tǒng):其一是唯識門的轉(zhuǎn)識成智,另一為般若門的蕩相遣執(zhí)以見自本性。這兩者是分不開的,是互補的,兩者的共同目標就是醒覺與生活的實現(xiàn)——大乘菩薩行?! ”緯鴱囊婚_始討論我相,繼而闡明阿賴耶的潛意識業(yè)力,再敘述轉(zhuǎn)識成智化為實現(xiàn)的生活,把實現(xiàn)的功德布施給眾生,實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倫理,并凈化自己,見本性,最后證人精神法界,成就正等正覺。全部精神生活的提升過程奠基于自我醒覺,它既是佛教的根本義,同時也是心理學、倫理學乃至人生哲學的最終旨趣。 佛教的教理已敘明如上,現(xiàn)在要把這些教理帶到信仰和實踐層面上,做一個即知即行的融會,把信、解、行、證四個部分完全地落實起來——念佛。因為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要成佛而不念佛,不心心系念著佛是不可能有成就的?! ∧罘鹗欠鸾谈髯陂T共同的修行法門。俊虛大師在所著《念佛論》一書中說:“中國佛教在自然的趨勢中,經(jīng)后人分成若干宗派,如天臺宗、賢首宗、法相宗(亦稱慈恩宗或唯識宗)、凈土宗、真言宗、禪宗、律宗,等等,這都是后人為了傳承的關(guān)系和學習的專門才建立起來的。在這些宗派之中,其他宗派都是單純的,唯凈土和律宗,其行持和教義,滲入了其他各宗,為其他各宗所共有,而又為佛的七眾弟子所共學。例如天臺宗、賢首宗、三論宗、法相宗等各宗判教不同,各宗修的觀亦異,但是總括起來說,他們都承認以修凈土為最方便,即使是禪宗也要參‘念佛是誰’(作者按:事實上,據(jù)《傳法寶紀》記載,禪宗第五祖弘忍即教人“念佛凈心”,到了永明延壽則倡導禪與念佛雙修)。無論出家在家,無論學佛動機如何,學佛的唯一目標,不外念佛成佛。同時在這念佛成佛的過程中,又要共同遵守佛的清凈律。例如中國南北各大叢林,無論其是某一宗或某一派,在兩次上殿繞佛的時候,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開口說話應(yīng)答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然其最終目的,不外是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成佛。由此可以想見念佛法門是多么的方便而又普遍。” 念佛有多種功用: ·心念佛即入諸佛法界,身受熏陶,意受默化,口得清凈,所以心中有凈土法界,法界在心中。念諸佛的功德福德,作為自己修行的典范,等同佛力力口被。 ·一念具足三千,表現(xiàn)為實現(xiàn)的生活,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大乘菩薩法門,以證入清凈平等莊嚴法界?! つ罘馂橐还饷鲌A滿的信仰,它使我們豐足自在,生活充滿著意義與朝氣?! つ罘鹂倲z信、愿、行,成就正等正覺。 念佛可以給我們一個永遠光明的方向,對于人生而言,就好像我們需要有個旅行目標一樣,在這一生當中也應(yīng)當維持一個莊嚴光明的目標。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的意思是:皈依無量光明的正等正覺。一句佛號具足表法和表義兩層含義,法是法界的凈土佛國,義是念佛者自我提升精神生活的實踐內(nèi)涵,兩方面的結(jié)合就是不二法門?! ∧罘鸩皇窃谇蠓穑悄钇澰谄澋哪?、念茲在茲的愿和念茲在茲的行,而不是求佛來幫助自己獲得自己的欲念和造作。佛陀在《金剛經(jīng)》上說:“若以色身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禪宗第四祖道信禪師教人心心念佛,五祖弘忍教人以念佛名為方便。從念佛名以引入凈心,終于念佛成佛?! 》鸾讨匾曌粤饷摚酥挥锌孔约翰拍芙饷撟约旱氖`、煩惱和種種業(yè)力的束縛。佛陀的教化,就是幫助我們自我解脫,即使念佛帶業(yè)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在那里還是要靠自力才能真正地解脫,真正成就正等正覺的佛。 現(xiàn)代人的精神生活是多苦多難的,特別是在自由經(jīng)濟的生活方式下,欲望不斷地被增強,物欲的占有和聲色的享受成為共同的價值觀念,精神生活是匱乏的。雖然在物質(zhì)和科技文明上有了許多成就,但是我們的潛意識里卻充滿饑餓感和不安,產(chǎn)生強烈的貪婪和競爭。這已經(jīng)不是少數(shù)人的精神生活問題,而是大多數(shù)人的困擾。更嚴重的是,人們普遍借著物欲來填補精神生活的空虛,以至精神生活完全的物欲化,內(nèi)心深處則永遠處于蒼白的虛脫。這種精神上的虛脫,已形成了心理生活上的“地獄”、“畜生”、“餓鬼”和面目猙獰好斗的“阿修羅”。這是值得現(xiàn)代人警惕的?! ∥覀兊姆缸锫什粩嗟厣仙?,離婚率節(jié)節(jié)升高,而社會又充滿了緊張、不安,所以亞健康、心理癥和精神病患的人口都在不斷增加。你身為一個現(xiàn)代人,如果也是用同樣的價值觀念去生活,就免不了要生活在富裕的苦海之中?! ∪吮仨氂幸粋€好的信仰,才有圓滿的精神生活。佛教的信仰建立在信、解、行、證上面,而以自我的醒覺為出發(fā)點,落實在實現(xiàn)的生活上,發(fā)展為精神的法界,而歸宗于念佛。念佛提醒自己時時刻刻實踐佛法,實踐佛法等同念佛。所以念佛時的口念心行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罘鸶芤龑б粋€人精神生活的方向,有了念佛才知道自己離開人間時往生何處。在俊虛大師《念佛論》中引用了隋朝智者大師《凈土十疑論引證》說:無著、世親和師子覺三位菩薩,當初志同道合,同發(fā)愿修唯識觀,生兜率內(nèi)院見彌勒菩薩,言明誰先去時,到那里再回來報訊。后來師子覺先圓寂,一去三年不見回來報訊。過了三年后,世親又圓寂,當他臨命終時,無著告訴他說: “你到天上見彌勒之后,無論如何,要回來報個訊?!薄 ∈烙H去后,過了三年才回來,無著問他為什么過了這么多時才回來,世親說: “我到兜率內(nèi)院,聽彌勒菩薩一座法,拜了三拜,繞了一個圈子就回來了。因為那里日夜長,不多會工夫,在人間就過了三年?!薄 o著又問他: “師子覺現(xiàn)在何處?為什么不回來報訊?” 世親說: “他生天經(jīng)過兜率外院,還沒有到內(nèi)院去,就被五欲所纏,到現(xiàn)在還沒有見到彌勒哩!” 無著聽說之后,知道生天很危險,于是重新發(fā)愿,通過念佛和實踐大乘菩薩行,愿生極樂凈土。 這個故事是很發(fā)人深省的。學佛者的信心、愿力和行持是像金剛一樣地通往了精神生活的極樂凈土。他們在世出世間法不二中念佛,在?;垭p修中念佛,在定慧等持中念佛,在順逆不二中念佛,在實現(xiàn)的生活中念佛,在實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中念佛,在行大乘菩薩行中念佛,如是即知即行地念佛而成就正覺,入一真法界,常住寂光凈土。故云: 依《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心行, 入華嚴不思議解脫境界,安住彌陀寂光凈土。 念佛者天天心系著佛,與佛相應(yīng),信、解、行、證都與自我醒覺相合,這樣就能凈化一切塵沙、見思、無明的障礙,發(fā)光明智慧,過成功的生活,成就圓滿的精神生活,終能證入法界寂光凈土。 P193-198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書評 由于鄭石巖教授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的背景,使得他很擅于掌握禪的核心與實踐的次第方法,因此,他的禪學很淺顯而易行。 ——著名漫畫家 蔡志忠 劉墉的觀念是給年輕人一些視野,給年輕人一點“酷”,他的東西有他的特色,很契合年輕人。南(懷瑾)老的東西古色古香,但是不太涉及我們這個異化社會的趨勢,他的東西好像一瓶很醇的酒,很香,很甜。我寫的東西是我自己實踐過,深入體驗過的,我一定不忘記回到這個現(xiàn)實社會來。 ——暢銷書作家 鄭石巖
編輯推薦
這里沒有奧秘玄機,卻看出生命的微笑;這里沒有生財之道,卻讓心靈從此自由?!肚鍥鲂摹て刑嵝小肥侨跁朔饘W和心理學寫出來的精神生活心理學,無論你學佛與否,都可以從中獲得許多共鳴。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