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發(fā)現(xiàn)-五四文學現(xiàn)代人道主義思潮源流

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張先飛 人民出版社 (2009-12出版)  作者:張先飛  頁數(shù):349  
Tag標簽:無  

前言

張先飛的這部《“人”的發(fā)現(xiàn)——“五四”文學現(xiàn)代人道主義思潮源流》,是在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改完成的。六年前我參加了這篇博士論文的答辯。后來,他獲得教育部資助,赴日本東京大學,在尾崎文昭教授指導下進行研修工作?;蛟谌毡荆驓w國后,他以此課題為中心,搜尋大量日文或中文的學術資料,廣泛閱讀了那個時期里中國學術界的相關介紹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重新整理這一課題的思路,從論文題目、理論框架至闡述內容各方面,對原論文作了較大的調整、修改、深化。付梓前,張先飛將清樣電子文本發(fā)給我,邀為作序。我于此論題,所涉甚淺,書中理論闡發(fā)及引述史料,與原論文較之,已完全是另一番面貌,讀后頗有陌生之感。寫序恐言不及義,但盛情難卻,忐忑中只能寫一點隔靴搔癢的閱讀感受了。關于周作人等作家倡導傳播的“五四”文學人道主義思潮問題的研究,已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就西方人道主義思潮的傳人及評價,就周作人以“人的文學”為中心的人道主義文學思想的闡說,都有了豐富成果產生。要在這個學術起點很高,并非完全新鮮的話題中,拓展出新的學術闡釋空間,作出富有新異創(chuàng)見和深厚歷史感的言說,以苦澀艱辛墾殖出一片有昂然綠意的“自己的園地”來,是一件十分艱難,甚至可能是費力不討好的事。

內容概要

  《“人”的發(fā)現(xiàn):“五四”文學現(xiàn)代人道主義思潮源流》搜尋大量日文或中文的學術資料,廣泛閱讀了那個時期里中國學術界的相關介紹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重新整理這一課題的思路,從論文題目、理論框架至闡述內容各方面,對原論文作了較大的調整、修改、深化。付梓前,張先飛將清樣電子文本發(fā)給我,邀為作序。我于此論題,所涉甚淺,書中理論闡發(fā)及引述史料,與原論文較之,已完全是另一番面貌,讀后頗有陌生之感。寫序恐言不及義,但盛情難卻,忐忑中只能寫一點隔靴搔癢的閱讀感受了。

作者簡介

張先飛,河南西峽人,1971年6月出生于青海省大通縣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1990年9月考入河南大學中文系,1994年9月繼續(xù)在河南大學中文系攻讀中國現(xiàn)代文學,1997年6月獲文學碩士學位。2000年9月人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習,2003年底獲文學博士學位?,F(xiàn)為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近年來在《魯迅研究月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理論與批評》、“江漢論壇》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十余篇。論文《從普遍的人道理想到個人的求勝意志——論“五四”前后周作人“人學”觀念的一個重要轉變》2003年3月獲“唐駛青年文學研究獎”二等獎。

書籍目錄

序一序二導論第一章 “五四”新理想主義觀研究一、新理想主義——世界范圍內的現(xiàn)代思潮二、周作人的新理想主義觀第二章 “五四”視野下現(xiàn)代人道主義的思潮流脈與觀念譜系第一節(jié) “五四”視野下現(xiàn)代人道主義理論先驅的人道觀一、人類共同的永久的人性二、“愛的哲學”與人類問題的解決第二節(jié) 俄國現(xiàn)代人道主義的理論貢獻一、“感同身受”的生命體驗與情感震蕩二、關于徹底解決人間問題的思考第三節(jié) 二十世紀初世界范圍內人道主義思潮的理論探索一、人道主義發(fā)生的萌芽二、人道觀短暫的停滯與孤獨的抗爭三、反戰(zhàn)浪潮與人道思考四、一戰(zhàn)后世界范圍人道主義思潮的形成第三章 “五四”現(xiàn)代人道主義“人間觀”研究第一節(jié) “人間”觀念的理論辨析——關于理想社會構建的原理性思考一、新理想主義時代現(xiàn)代人道主義的“人間”觀念二、周作人對人類意識問題的思索第二節(jié) 周作人對理想人間生活實現(xiàn)的思考一、人類精神的隔絕——對人間生活現(xiàn)狀總的判斷二、理性覺悟、情感轉移與精神能力的培養(yǎng)——理想人間實現(xiàn)之途第四章 近代“人學”觀的演變與“五四”現(xiàn)代靈肉-元觀第一節(jié) “二?!庇^念系統(tǒng)的生成一、“二希”命題的提出二、近代人性二元論/“二?!崩碚撓到y(tǒng)的生成第二節(jié) 現(xiàn)代靈肉一元觀的觀念譜系一、現(xiàn)代靈肉一元觀的探索二、新理想主義時代靈肉一元觀的理論探求第三節(jié) 科學“人學”觀的理論建構——以周作人為中心一、科學“人學”觀建構的理論嘗試二、“二?!崩碚摽蚣軆鹊睦碚搫?chuàng)新與局限三、科學“人學”觀建構潛存的內在矛盾附錄從普遍的人道理想到個人的求勝意志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獲獎評語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頒獎會上的評述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在“五四”時期,受到新思潮激蕩的新文化人都發(fā)出了各自的聲音,其中,以周作人為代表的一批新文學家認為,新的時代已經來臨,這就是新理想主義時代,這些新文學家將主要精力放在對現(xiàn)代人道主義思潮關注之上,他們的活動包括這樣幾個方面:首先是積極的引介,在譯介過程中,這些新文學家對很多思想觀念都力圖考鏡源流,全面細致地考察、梳理這些觀念的歷史譜系(它們大都產生于19世紀中后期的歐洲),茅盾在回顧“五四”時期對西方文藝的介紹時,對這種心態(tài)有過清晰的說明,“在當時,大家有這樣的想法:既要借鑒于西洋,就必須窮本溯源,不能嘗一臠而輒止。我從前治中國文學,就曾窮本溯源一番過來,現(xiàn)在……轉而借鑒于歐洲,自當從希臘、羅馬開始,橫貫十九世紀,直到‘世紀末”’。①其次,這些新文學家根據(jù)中國的現(xiàn)實,廣泛借鑒各種思潮的積極成果,又對現(xiàn)代人道主義進行了新的理論創(chuàng)造。第三,新文學家們積極宣傳現(xiàn)代人道主義、世界主義觀念,并以之為思想的武器,積極投身“五四”時期的大規(guī)模改造運動,他們認為這是全世界改造活動的一部分,中國已涌人世界大潮,正朝向理想的彼岸大步邁進。應該說,“五四”新文學家對現(xiàn)代人道主義的思想宣傳與社會改造實踐成為新文學發(fā)生的主要動因,由他們引入并作出理論創(chuàng)新的現(xiàn)代人道主義觀念,成為“五四”新文學最為核心的思想內質與表現(xiàn)主題。

后記

十年磨一劍,竟是為《“人”的文學》等“五四”文本做了一個并不全面的長注,這一方面說明著者的笨拙,但另一方面也顯露出所選擇問題的難度。的確,研究“五四”、人道主義、周作人、“人的文學”等問題都很困難,尤其當你不愿淺嘗輒止,想要徹底破解一個個長久未得解決的謎團之時,這時你便同時選擇了一項苦役。但從另一方面講,正因為所選擇問題之難,著者才會廣泛求索,轉益多師,結下了無數(shù)學術的深緣,若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問題也未嘗不是我的一顆顆結緣豆。我的這一研究經歷了數(shù)個階段。1994年我本科畢業(yè)后直接在母校河南大學攻讀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專業(yè)的碩士學位,此時的河大園名師薈萃,我有幸在劉增杰、王文金、關愛和、沈衛(wèi)威、解志熙等老師門下就學,為專業(yè)打下了良好基礎,這時任訪秋先生依然健在,我們時時感受到任先生的學術及人格力量,支撐我們這些學子在一個個不眠之夜刻苦攻讀。

編輯推薦

《"人"的發(fā)現(xiàn):"五四"文學現(xiàn)代人道主義思潮源流》獲得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資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人的發(fā)現(xiàn)-五四文學現(xiàn)代人道主義思潮源流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