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科學 作者:李約瑟 頁數(shù):1030 字數(shù):1530000 譯者:汪受琪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們正在探索的中國科學史幾乎是一個無底的洞穴,其中有那么多的情況從未為其他國家所了解和認識。我們現(xiàn)在已接近到物理學及相關技術這兩條光芒閃爍的礦脈;這個主題作為一個整體,構成本書第四卷,雖然它被分成三冊出版。首先講述物理科學本身(第四卷第一分冊),其次是物理學在機械工程各個分支中的應用(第四卷第二分冊),以及物理學在土木與水利工程及航海技術的各種應用(第四卷第分冊):由于力學和動力學是近代科學最先取得的成就,所以開頭的一章是我們目前研究的焦點。力學之所以成為起點是閃為人在其所處環(huán)境中得到的直接的物理經(jīng)驗主要是力學的,而把數(shù)學應用到力學上去義是比較簡單的。但是,上古和中古的中國卻屬于這樣一個世界,在其中假說的數(shù)學化尚未導致近代科學誕生,而歐洲文藝復興以前中國具有科學頭腦的人所忽略的東兩,可能與那些引起他們興趣并由他們加以研究的東西幾乎同樣有啟迪性。物理學有三個分支在中國是發(fā)展得很好的,這就是光學[第二十六章(g)]、聲學[第二十六章(h)]和磁學[第二十六章(i)];但力學沒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和系統(tǒng)的闡述,動力學則幾乎就沒有。我們曾試圖對這一情況提出某種解釋,但并沒有多大的說服力。這種不平衡的情況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聊解。
內容概要
著名英籍科學史家李約瑟花費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國科學技術史》,通過豐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東西方比較研究,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及其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內容涉及哲學、歷史、科學思想、數(shù)、理、化、天、地、生、農、醫(yī)及工程技術等諸多領域。本書是這部巨著的第四卷第三分冊,主要論述中國古代土木工程及航海技術的發(fā)展歷史和主要成就。 本書適于科學史工作者、技術史工作者和相關專業(yè)的大學師生閱讀。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李約瑟 (Joseph Needham) 譯者:汪受琪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國人,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名譽所長,長期致力于中國科技史研究。撰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科技史學家。1994年被選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李約瑟博士是英國著名科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FRS)、英國學術院院士(FBA)、中國科技史大師及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當代杰出的人文主義者。他早年以生物化學研究而著稱,30-40年代出版了《化學胚胎學》(三卷本)及《生物化學與形態(tài)發(fā)生》,在國際生化界享有盛譽。1937年,在魯桂珍等三名中國留學生的影響下,皈依于中國古代文明,轉而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醫(yī)學,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1942年秋,受英國皇家學會之命,前來中國援助戰(zhàn)時科學與教育機構,在陪都重慶建立中英科學合作館,結識大批的中國科學家與學者,并結下深厚的友誼。在華的四年,李約瑟廣泛考察和研究中國歷代的文化遺跡與典籍,為他日后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作了準備。1946年春,李約瑟離任,赴巴黎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科學部主任。兩年之后,返回劍橋,先后在中國助手王鈴博士和魯桂珍博士的協(xié)助下,開始編寫系列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
書籍目錄
凡例插圖目錄列表目錄縮略語表志謝作者的話第二十八章 土木工程 (a)引言 (b)道路 (1)道路網(wǎng)的性質和擴展 (2)驛站制度 (c)墻和城墻 (d)建筑技術 (1)引言 (2)中國建筑的精神 (3)城鎮(zhèn)規(guī)劃 (4)中國文獻中的建筑科學 (5)構造的原則 (i)建筑圖畫、模型及計算 (ii)透視 (6)房屋建筑發(fā)展史摘記 (i)文字和傳統(tǒng) (ii)時代和風格 (7)塔、牌樓和陵墓 (e)橋梁 (1)板梁橋 (2)懸臂橋 (3)拱橋 (4)吊橋 (5)各種橋梁類型的地區(qū)分布 (f)水利工程(Ⅱ),水道的治理、施工和養(yǎng)護 (1)問題和解答 (2)淤積和沖刷 (3)河流和森林 (4)傳說中的工程及其社會意識 (5)工程藝術形成的時期 (6)一般水利管理歷史的概述 (7)較大的工程 (i)鄭國灌渠(秦) (ii)灌縣的分水魚嘴和開山建渠(秦) (iii)昆明水庫(元代)和山丹渠系(明代) (iv)“靈渠”運輸渠(秦代和唐代) (v)大運河(隋代和元代) (vi)錢塘海堤(漢、五代和宋代) (8)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文獻 (9)水利工程技術 (i)規(guī)劃、計算和測量 (ii)排水和開挖隧道 (iii)疏浚 (iv)增強和治理 (v)泄水閘、船閘和雙滑船道 (10)比較和結論第二十九章 航海技術 (a)引言 (b)帆船的形態(tài)比較與演變 (c)中國帆船和舢舨的構造特點 (1)船型舉例 (2)技術用語 (3)船體形狀及其意義 (4)水密隔艙 (d)中國船舶自然發(fā)展史 (1)親緣與混種 (e)文獻學和考古學中的中國船舶 (1)從遠古到唐代 (2)從唐代到元代 (3)從元代到清代 (4)中國人航行的海域 ……參考文獻 縮略語表 中日文期刊縮略語表 A.1800年以前的中文和日文書籍 B.1800年以后的中文和日文書籍與論文 C.西文書籍與論文索引 本書所用中文古籍版本目錄(暫定)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十八章 土木工程(a)引言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古老的國家比中國在規(guī)模上和技術上對土木工程作出過更多的貢獻,然而卻很少有人介紹它的歷史。也許這并不太使人感到詫異,如果我們考慮到土木(尤其是水利)工程方面的本領很少與漢學知識和熟悉中國歷史文獻的程度相結合的,并且往往也不大有機會周游全國去研究以往的偉大工程遺跡。無論如何,現(xiàn)在總算是有了一個開端,在這一章里我們將概述土木工程的一些最主要的特點,從道路和圍墻開始,接下去講到橋梁,然后把我們的大部分篇幅奉獻給中國人擅長的水利工程中的大型公共工程。在中國似乎沒有本國文字的有關土木工程的通史,甚至用作對照的關于這項科學在西方發(fā)展的真實報道,也不大容易找到。中國的文獻確實包括大量關于水的利用和控制的杰出著作,但是其中用現(xiàn)代方式論述有關技術的歷史作品卻為數(shù)極少,作者們寧愿討論那些偉大工程的地理和經(jīng)濟方面。此外,關于橋梁建筑幾乎沒有系統(tǒng)的論述,直到近三十年來,中國建筑史學會才著手這項工作,并在它的學報里發(fā)表了許多重要論文。我們將在下面隨時提供一切有用的資料來源。(b)道路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寫道:“好的道路、運河和通航河流降低運輸?shù)馁M用,把一個國家的邊遠地區(qū)提高到接近于城鎮(zhèn)近區(qū)的水平。因此它是一切改革中最大的改革。”即使我們不可避免地會看到,古代和中古時期最大規(guī)模的公路系統(tǒng)都是根據(jù)戰(zhàn)略意圖規(guī)劃和修建的,他的意見仍不失其為正確的。對于著名的古羅馬道路的程技術以及地理布局,很多都為人們所熟悉,因為除了有許多發(fā)掘的遺跡以外,還有理論和實踐的詳細文字論述。
后記
本冊的中譯工作是1970年代中期開始的。原中國水利電力科學研究院、水利電力部、建設部,以及大連海運學院等單位的人員參與了這項工作。其中的橋梁部分的譯稿,曾由茅以升委托原鐵道部科學研究院鐵道建筑研究所的金恒敦在70年代末作過審閱。1986年底“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翻譯出版委員會”成立后,翻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即安排對已有的初稿進行校訂,校訂完成后又委托相關專家對譯稿作了審定。譯稿的具體完成情況為:第二十八章“土木工程”部分翻譯:汪受琪(水利電力科學研究院)張景泰(水利電力部情報所)肖季和(水利電力科學院結構所)李方(水利電力科學研究院機電所)林平一(水利電力科學研究院機電所)孫增蕃(建設部)孫輔世(水利電力部)校訂:鮑國寶(水利電力部)邱長清(水利電力部情報所)盧謙(清華大學)王華彬(建設部)審定:覃修典(水利電力科學研究院)張馭寰(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第二十九章“航海技術”部分翻譯:曾志云 孫玉鎂 翁萬通 梁兵 吳德懋吳峴 張淑霞 孔慶炎 陳璉 李東蔡屋麗 張 昱 王佐任 于鳴鏑校訂:孔慶炎 蔣菁 卜緒宗 李萬權 呂飛前 張柄中(以上均為大連海運學院的人員)審定:袁隨善(中國船舶工業(yè)總公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第4卷第3分冊土木工程與航海技術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