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鄭千里 頁數:349
前言
2008年過去了。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不失時機,推出了一檔名為“礪煉”的專題節(jié)目,其中包括讓幾位5·12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與觀眾見面,講述自己的“劫后余生”。我對“礪煉”這一詞匯非常欣賞,覺得它很適合作為自己對2008年的紀念。這不僅僅是因為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我作為一名記者很快達到了災區(qū),經歷了災區(qū)人民的劫后余生,還因為,自己在“余震”后同樣經受了“礪煉”?! ≡诙嗄甑男侣劜稍L生涯中,我去過很多地方,其中也不乏西藏高原、玉龍雪山以及貢嘎山等一些高海拔的地方,但是從來沒有像2008年8月下旬到青海湖進行的采訪那樣,能讓自己刻骨銘心、終生難以忘懷——雖然青海湖的湖面海拔只有3260米,而且以前我也曾去過那里幾次。2008年8月24日晚,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在北京國家體育場隆重舉行,全球數以億計的觀眾在觀看這一體壇盛事、中華盛事,而我正帶著《科學時報》的記者劉丹在青海湖采訪,未能觀看這一舉世矚目的盛事的現(xiàn)場電視直播。后來,我和記者劉丹寫成了長篇新聞通訊《咦,科學?怡,科學!——記青海湖自然保護區(qū)科研信息化建設項目示范作用》。我感謝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中心主任黃向陽及總工程師閻保平,是他們給了我這次難得的采訪機會,也是他們的充分理解和信任,讓我在自己人生的新高度中得以礪煉:絕不是3260米。我感謝《科學時報》的同事劉丹,是她善解人意的如影隨行,也是她俠骨柔腸的正直品行,讓我越過了自己人生的新高度:絕不是3260米。《咦,科學?怡,科學!》這一長篇新聞通訊,我今后一定會收入繼本書之后的其他文集,因為我和劉丹這篇萬余字的長篇通訊,不僅展現(xiàn)了中國科學院在青海湖自然保護區(qū)的科研信息化建設項目的示范作用,無形中也記述了自己在2008年的“礪煉”、中走過的一段心路歷程?! ∥腋兄x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黨委書記楊星科和所長徐濤。他們?yōu)槲业牟稍L提供了很好的幫助。我寫成的長達萬言的《生命的另一種閱讀和解析——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建拾貝采珠》,最終發(fā)表在我以前供職的《科技日報》上。過后,我向衛(wèi)生部部長陳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家洋報告了我的工作。我用我的全身心去完成這一寫作,同時,也在對自己的生命做著另一種閱讀和解析。
內容概要
《中國科學院記事:鄭千里新聞通訊選(2004-2008)》詳細記錄了在2004~2008年中國科學院實施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的過程中中國科學院高層領導的戰(zhàn)略思考、相關部署和取得的豐碩成果;介紹了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新情況、新矛盾,相關領域和學科調整及其帶來的巨大變化;記錄了科技界精英人物對我國新時期科技發(fā)展所作的突出貢獻;描述了科技將帥人才成長的軌跡和心路歷程。在建立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過程中,中國科學院這個科研國家隊再次發(fā)力,在全國起到了“示范”和“引領”的積極作用?! 吨袊茖W院記事:鄭千里新聞通訊選(2004-2008)》適合廣大科技工作者、新聞工作者以及大學教育工作者選讀。
作者簡介
鄭千里,1954年生于福建省仙游縣。廈門大學畢業(yè)后,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工業(yè)委員會某部工程師,新華社解放軍分社記者。1985年12月,科技日報社創(chuàng)刊前夕,調入該報社當記者;2004年8月,調入科學時報社任副總編輯。曾出版新聞通訊選《星的軌跡是橢圓》、《走進中國科學院》等著作。從1976年開始,發(fā)表有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以及大量的小品和雜文。
書籍目錄
礪煉2008(代序)第一輯 領導行記“風水”宜人 協(xié)調發(fā)展——路甬祥視察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側記探索生命奧秘 創(chuàng)造人類幸福——路甬祥視察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側記“建立全國共享的微生物資源平臺”——路甬祥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考察側記“蓬蓽”亦生輝 “大雅”出殿堂——中科院與江蘇省高層領導探討新一輪全面合作讓引領創(chuàng)新的潮頭奔涌——路甬祥視察中科院上海地區(qū)科研機構紀行(上)讓引領創(chuàng)新的潮頭奔涌——路甬祥視察中科院上海地區(qū)科研機構紀行(下)風雷動 旌旗奮 起宏圖——路甬祥中科院北京地區(qū)研究所調研紀行(上)風雷動 旌旗奮 起宏圖——路甬祥中科院北京地區(qū)研究所調研紀行(中)風雷動 旌旗奮 起宏圖——路甬祥中科院北京地區(qū)研究所調研紀行(下)策論寫在西部大地上——路甬祥副委員長視察中科院蘭州地區(qū)科研機構(上)策論寫在西部大地上——路甬祥副委員長視察中科院蘭州地區(qū)科研機構(下)策應天津濱海新區(qū)開發(fā)開放棋局——路甬祥副委員長考察天津開發(fā)區(qū)紀行中國科學應盡快從“跟著做”到“想著做”——路甬祥視察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側記技術系統(tǒng)是科學家成功的重要支撐——路甬祥副委員長和研究所科學家座談側記明德乃惟馨 新春話創(chuàng)新——路甬祥看望老同志和老科學家側記蘭芳話和諧 春煦催奮進——路甬祥副委員長視察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側記和諧奮進,為共和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路甬祥在中科院資源環(huán)境領域調研紀行“把我們形成的技術轉移擴散出去”——路甬祥視察調研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側記“制定出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路線圖”——路甬祥考察調研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側記種瓜得瓜,兼顧得豆——中科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在國家天文臺調研側記第二輯 創(chuàng)新筆記火眼金睛監(jiān)測城市大氣污染——記中科院環(huán)境光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863”成果在熱帶植物王國探尋科研天堂——記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舞干戚引洪波領巨變——中國科學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奏鳴曲數字地球原型系統(tǒng):“將地球裝在計算機里”閃亮的光源奮進的團隊——記合肥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博士,在合唱中“起錨遠航”——令人如癡似醉的演出現(xiàn)場中國燃料電池汽車駛向何方?知識產權該如何加強戰(zhàn)略策劃?——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專利工作“升級換代”啟示錄山地見嵯峨 歷史蕩回聲——寫在中科院成都山地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之際桐子落 童子樂——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發(fā)展植物能源“小桐子”紀實托起明天輝煌的太陽——記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EAST科研團隊“讓煙囪里開出鮮花”——記煤層氣分離與液化技術工業(yè)化實驗成功之路中國煤化工高揚創(chuàng)新之帆——中科院“甲醇制取低碳烯烴技術”工業(yè)化紀實而今邁步從頭越——中國繞月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tǒng)工作掃描需求牽引無線傳感網創(chuàng)新之路國際專利攻堅上演“三國演義”——記中科院大化所分子篩醇水分離膜專利技術的國際許可實踐第三輯 調查側記“火焰是這里的象形文字”——記銅陵市向院士和專家求計問策起旋風,市場進入恰逢其時——院士專家展望中國風能發(fā)電前景推陳出新練“絕活兒”——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調查報告之啟動交叉科學發(fā)展“探路燈”——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調查報告之二新儀器成優(yōu)質科研成果“高產田”——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調查報告之三全新思路催生全新功能——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調查報告之四百折不撓方成功——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調查報告之五管理者成“加油站”——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調查報告之六中國山地研究期待頂層設計中國是世界最好的泥石流研究基地泥石流災害威脅人類發(fā)展“泥龍”馴服回歸基礎研究為構建生態(tài)文明扛起山地科學大旗——中國山地科學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綜述研究所創(chuàng)辦企業(yè):以“退”為“進”——從長春熱縮發(fā)展歷程透視股權社會化第四輯 人物散記多“智”多“能”土博士——記果蠅智能研究專家唐世明駿馬謀大略長嘯聲自遠——記我國聲學宗師馬大猷先生借鑒科技歷史把握創(chuàng)新機遇——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談新時期基礎研究微尺度大智慧——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導師是我們科研和人生的“總舵手”——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生心目中的李燦院士最想為國培養(yǎng)納米研究的生力軍——訪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籌建組組長楊輝衛(wèi)護“雪域精靈”的美好家園——訪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蘇建平建設和管理大科學裝置要有大視野——訪中國科學院秘書長李志剛引領我國國際科技合作潮流——專訪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培養(yǎng)讓自己欽佩的學生——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博導楊紅生最是那一低頭的邂逅——記鄭守儀院士和她美麗的“小巨人”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的由來——訪繞月探測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艾滋病疫苗離我們還有多遠?——訪中科院廣州生物醫(y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陳凌第五輯 建所雜記金雞報曉獨墅一幟——寫在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籌)奠基前夕知識創(chuàng)新這樣布陣聯(lián)營——中科院攜手地方省市籌建5個新院所綜述國家需要支起這些“爐灶”——中科院科技布局調整之國家戰(zhàn)略需求橡樹在悄悄地變換著葉片——中科院科技布局調整之國際宏觀態(tài)勢社會和諧希冀“真材實料”——中科院科技布局調整之區(qū)域發(fā)展動力料要冶煉成材材需打磨成器——寫在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驗收之際得“先進”者,豈止深圳——解讀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創(chuàng)新之路史筆記科學史筆頌英雄(代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蓬蓽”亦生輝“大雅”出殿堂 “你們的到來讓中科院蓬蓽生輝??!”“我們今天是登上了大雅之堂!”3月11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和江蘇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委書記李源潮見面時,這樣簡單的一句寒暄后,就直接切入了探討中科院與江蘇省新一輪院、省合作事宜的正題?! 〗K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委書記李源潮,省委副書記、江蘇省省長梁保華,率領在京參加全國人大會議的江蘇省代表一行,在“兩會”間隙來到中科院座談,層次之高、陣容之強,不由得不讓人刮目相看。他們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中科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等有關領導一起,就如何進一步提升中科院與江蘇省全面合作的水平進行的磋商,始終牽動著本報記者的視線。 座談會開始,江蘇省的領導同志觀看了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成就聲像匯報片。接著,江蘇省副省長張?zhí)伊峙c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分別代表江蘇省人民政府和中科院,簽署了《關于共同推動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的合作協(xié)議書》。 中科院與江蘇省過去已有良好的合作基礎。雙方不僅共同組織實施了一批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科技合作項目,促進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還打造了一批科技產業(yè)化基地,推進了區(qū)域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至2004年年底,中科院有49家所屬分院、研究所、公司與江蘇省近500家企業(yè)建立了各種形式的合作關系,合作項目641個?! ±钤闯苯榻B說,近年來江蘇省經濟得到了穩(wěn)步發(fā)展,在工業(yè)和農業(yè)生產中,科技的貢獻率都已達到較高程度。江蘇地少人多,資源匱乏,目前要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態(tài)勢將更加依賴于科技。因此,他們借“兩會”在京之機,帶領相關領導來到中科院,希望得到更多支持。江蘇省已經提出了“富民優(yōu)先、科技優(yōu)先、環(huán)保優(yōu)先”戰(zhàn)略。在促進科技發(fā)展中,2004年啟動實施了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底線是5億元,如果需要可以給予更多。另外,江蘇省還設立了風險投資基金,其中特別突出與中科院的合作,專門吸收了中科院南京分院作為管理協(xié)調小組成員單位。在已經立項的項目中,共有“龍芯”CPIJ的產業(yè)化、“CCF.1級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等7個項目來源于中科院,江蘇省政府的撥款資助,加上地方配套支持的經費總額達1.25億元。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